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率的不断提高,城市人口以及机动车数量的不断增加,交通拥堵问题已经成为了棘手的焦点问题。单单改变快速路网的布局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所以必须要疏通道路的“毛细血管”,提高路网密度,推行“窄马路、密路网”的街区制布局理念。本文将从街区制的定义、现状、推行意义等方面研究如何更好地推行街区制布局理念,为解决我国交通拥堵問题出谋划策。
【关键词】:密路网;街区制;城市道路
我国很多城市正面临着国外40年前所遇到的“巨大街区”问题——交通拥堵。推行“窄马路、密路网”的街区制布局理念,会导致道路毛细血管密布,四通八达,而不只是依赖几条主干道,可以很好的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一、街区制定义
到目前为止,“街区制”这一概念并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义,我们只能从一些相关概念中去界定它的范围。
(一)新城市主义
在谈及街区制之前,必须提及一个规划学派——新城市主义。“新城市主义”的基本思想是: 注重城市的生态系统平衡,城市的发展以不破坏自然资源为原则,倡导建设卫星城和通过城市更新来代替郊区蔓延;提倡构建街道网络,以步行距离为出发点去规划各种活动,使自然环境与社区有效结合;尊重个人,强调以人的尺度建构宜人的城市家园[1]。在街区规划中专门强调了“路网”概念,通过合理的街区网格状布局,提供交通路线的多种选择,保证街区间的连通性和公共交通易达性。
在新城市主义的理念下,街区制类似于国际上的“BLOCK街区”。与我国传统文化中“坊里”、“街坊”一词含义相类似。《新城市主义辞典》中“街区”定义为:“地块和支路的集合,道路限定了的范围”。街区是由城市道路划分、围合的建筑区域,是构成居民生活和城市环境的面状单元,是城市建设布局的一种形式。它的特点是在城市规划的道路边上建房子,且不设围墙。将小区变成街区,不再大门紧闭与高墙林立。新建小区不设围墙,小区内的道路实行公共化。
(二)道路与街道
当今大部分的城市街区都兼有“街道”和“道路”的特征,只是在不同的情况下各有侧重。道路主要满足人和车辆等的交通通行功能,是按其所承担的交通流量来划分等级的。一般情况下,道路等级越高,围合空间感越弱,说明车流量越大,步行流量越少,道路的特征越显著,如城市快速路和城市主干路;相反,道路等级越低,围合空间感越强,说明车型流量越小,步行流量越大,街道的特征越显著,如城市次干路和城市支路等。街道的主要目的是社交性,这赋予其特色:人们来到这里观察别人,也被别人观察,并且相互交流见解,没有任何不可告人的目的,没有贪欲和竞争,而目标最终在于活动本身[2],衡量生活品质的是街道,而不是道路。
二、街区制的背景及现状
街区制在国外发展较为成熟,已遍布世界各大繁华都市。目前,我国很多城市正面临着国外40年前所遇到的同类问题,也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央和国务院颁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下面简称《若干意见》)这项文件,提出了推广街区制的具体要求,这在世界范围内是有先例的。
《若干意见》中第十六条内容提出:“优化街区路网结构……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促进土地节约利用。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建设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级配合理的道路网系统……”[3]。此次《若干意见》倡导的“街区制”,是指按照现代城市与交通规划理论和原则规划建造的开放性街道所围合的、不设围墙的、开放的“街区”制式。类似于发达国家城市常见的小街区、密路网的“街区制”模式。其尺度大小完全取决于围合四周的道路间距大小,也即取决于道路网密度高低。
三、推行街区制的意义
(一)交通意义:可以增加公共道路,提高路网密度,缓解交通拥堵。
封闭式空间组织模式在地图上看,每个封闭空间都有可能成为城市的交通“盲点”。一方面,空间内道路不对外开放,迫使城市道路绕空间进行规划,于是一些传统街道的小路,本可以充当为主路分流的“交通毛细血管”,却被封闭空间堵死,导致所有的车流压力都集中到主干道。另一方面,由于封闭空间的进出往往只有一到几个出口,小区出入口与其关联的道路通行压力巨大,极易造成拥堵。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拆掉围墙的街区制正是破解城市拥堵的良药。为应对交通拥堵难题,不少国家正是通过发展小街区,畅通城市毛细血管,使城市路网稠密,四通八达,从而达到“治堵”的目的。中国的城市越来越堵,大量的道路资源却被封闭在某一空间里闲置,拆掉围墙,推广街区制,不仅出门就有通途,还能提供更多的停车泊位。
(一)经济意义:可以促进土地高效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繁荣城市商贸服务。
开放式的街区制具有由城市主干道围合、中小街道分割、路网密度较高、公共交通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就近配套的开放街区模式,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最常见的街区制是,楼上住人,属于私有空间;下面做生意,属于商业空间或者公共空间。这样一来,街区既提供居住,又有丰富的商业配套和休闲配套,将住宅与外部世界全面打通,形成一个没有围墙的开放式社会,这样就能将封闭小区内的其他资源公共化,例如绿地、停车场、小商铺等,带来更多的商业活动,可以实现土地的高强度开发。
(三)社会意义:有利于构建更多尺度宜人、开放相容、邻里和谐的生活街區,提高城市活力、品质和民众互动交流的机会。
开放式的街区制不仅可以激活整个城市的经济,还可以激活社区活力。中国一些城市的老城区,如南方一些城市的“骑楼”,就是典型的街区制,居民们往来密切,邻里关系融洽,而在一些大城市高大上的封闭式小区里,小区居民往往互不相识,甚至一个楼层的邻居都从不打交道。推广街区制带来的更多公共空间,将让更多的城市居民告别冷漠的围墙,给整个社区带来生活气息,逐步建立熟人社会。
但是,目前还存在一些困惑,街区制推广后,小区内部很多区域将变为公共场所,那就面临着治安问题、卫生问题以及汽车穿行时所带来的危险以及噪声等问题。其中,路网加密,干道系统的交通分解为多路径交通分流,届时作为城市说明书的交通导视系统将成为人们进行自我定位和寻路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参考文献:
[1]. [美] Emily Talen(艾米丽·泰伦)编;王学生,谭学者 译. 新城市主义宪章(第2版) [Charter of the New Urbanism, 2nd edition] [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03.
[2]. MARSHALL B.All That Is Solid Into Air.New York:Viking Penguin,1982.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人民网.2016-2-21.
【关键词】:密路网;街区制;城市道路
我国很多城市正面临着国外40年前所遇到的“巨大街区”问题——交通拥堵。推行“窄马路、密路网”的街区制布局理念,会导致道路毛细血管密布,四通八达,而不只是依赖几条主干道,可以很好的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一、街区制定义
到目前为止,“街区制”这一概念并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义,我们只能从一些相关概念中去界定它的范围。
(一)新城市主义
在谈及街区制之前,必须提及一个规划学派——新城市主义。“新城市主义”的基本思想是: 注重城市的生态系统平衡,城市的发展以不破坏自然资源为原则,倡导建设卫星城和通过城市更新来代替郊区蔓延;提倡构建街道网络,以步行距离为出发点去规划各种活动,使自然环境与社区有效结合;尊重个人,强调以人的尺度建构宜人的城市家园[1]。在街区规划中专门强调了“路网”概念,通过合理的街区网格状布局,提供交通路线的多种选择,保证街区间的连通性和公共交通易达性。
在新城市主义的理念下,街区制类似于国际上的“BLOCK街区”。与我国传统文化中“坊里”、“街坊”一词含义相类似。《新城市主义辞典》中“街区”定义为:“地块和支路的集合,道路限定了的范围”。街区是由城市道路划分、围合的建筑区域,是构成居民生活和城市环境的面状单元,是城市建设布局的一种形式。它的特点是在城市规划的道路边上建房子,且不设围墙。将小区变成街区,不再大门紧闭与高墙林立。新建小区不设围墙,小区内的道路实行公共化。
(二)道路与街道
当今大部分的城市街区都兼有“街道”和“道路”的特征,只是在不同的情况下各有侧重。道路主要满足人和车辆等的交通通行功能,是按其所承担的交通流量来划分等级的。一般情况下,道路等级越高,围合空间感越弱,说明车流量越大,步行流量越少,道路的特征越显著,如城市快速路和城市主干路;相反,道路等级越低,围合空间感越强,说明车型流量越小,步行流量越大,街道的特征越显著,如城市次干路和城市支路等。街道的主要目的是社交性,这赋予其特色:人们来到这里观察别人,也被别人观察,并且相互交流见解,没有任何不可告人的目的,没有贪欲和竞争,而目标最终在于活动本身[2],衡量生活品质的是街道,而不是道路。
二、街区制的背景及现状
街区制在国外发展较为成熟,已遍布世界各大繁华都市。目前,我国很多城市正面临着国外40年前所遇到的同类问题,也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央和国务院颁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下面简称《若干意见》)这项文件,提出了推广街区制的具体要求,这在世界范围内是有先例的。
《若干意见》中第十六条内容提出:“优化街区路网结构……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促进土地节约利用。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建设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级配合理的道路网系统……”[3]。此次《若干意见》倡导的“街区制”,是指按照现代城市与交通规划理论和原则规划建造的开放性街道所围合的、不设围墙的、开放的“街区”制式。类似于发达国家城市常见的小街区、密路网的“街区制”模式。其尺度大小完全取决于围合四周的道路间距大小,也即取决于道路网密度高低。
三、推行街区制的意义
(一)交通意义:可以增加公共道路,提高路网密度,缓解交通拥堵。
封闭式空间组织模式在地图上看,每个封闭空间都有可能成为城市的交通“盲点”。一方面,空间内道路不对外开放,迫使城市道路绕空间进行规划,于是一些传统街道的小路,本可以充当为主路分流的“交通毛细血管”,却被封闭空间堵死,导致所有的车流压力都集中到主干道。另一方面,由于封闭空间的进出往往只有一到几个出口,小区出入口与其关联的道路通行压力巨大,极易造成拥堵。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拆掉围墙的街区制正是破解城市拥堵的良药。为应对交通拥堵难题,不少国家正是通过发展小街区,畅通城市毛细血管,使城市路网稠密,四通八达,从而达到“治堵”的目的。中国的城市越来越堵,大量的道路资源却被封闭在某一空间里闲置,拆掉围墙,推广街区制,不仅出门就有通途,还能提供更多的停车泊位。
(一)经济意义:可以促进土地高效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繁荣城市商贸服务。
开放式的街区制具有由城市主干道围合、中小街道分割、路网密度较高、公共交通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就近配套的开放街区模式,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最常见的街区制是,楼上住人,属于私有空间;下面做生意,属于商业空间或者公共空间。这样一来,街区既提供居住,又有丰富的商业配套和休闲配套,将住宅与外部世界全面打通,形成一个没有围墙的开放式社会,这样就能将封闭小区内的其他资源公共化,例如绿地、停车场、小商铺等,带来更多的商业活动,可以实现土地的高强度开发。
(三)社会意义:有利于构建更多尺度宜人、开放相容、邻里和谐的生活街區,提高城市活力、品质和民众互动交流的机会。
开放式的街区制不仅可以激活整个城市的经济,还可以激活社区活力。中国一些城市的老城区,如南方一些城市的“骑楼”,就是典型的街区制,居民们往来密切,邻里关系融洽,而在一些大城市高大上的封闭式小区里,小区居民往往互不相识,甚至一个楼层的邻居都从不打交道。推广街区制带来的更多公共空间,将让更多的城市居民告别冷漠的围墙,给整个社区带来生活气息,逐步建立熟人社会。
但是,目前还存在一些困惑,街区制推广后,小区内部很多区域将变为公共场所,那就面临着治安问题、卫生问题以及汽车穿行时所带来的危险以及噪声等问题。其中,路网加密,干道系统的交通分解为多路径交通分流,届时作为城市说明书的交通导视系统将成为人们进行自我定位和寻路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参考文献:
[1]. [美] Emily Talen(艾米丽·泰伦)编;王学生,谭学者 译. 新城市主义宪章(第2版) [Charter of the New Urbanism, 2nd edition] [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03.
[2]. MARSHALL B.All That Is Solid Into Air.New York:Viking Penguin,1982.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人民网.2016-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