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美的历程》是一本广义的中国美学史纲要。作者以深邃独具的目光,雄浑凝炼的笔触,囊括了历史悠久的中国美学的整个历史。从龙飞凤舞的远古图腾到明清工艺,宏观地描述了中华民族审美意识发生、形成和流变的历程,将自己以唯物实践论为基石的“积淀说”美学思想贯穿其中,为中国美学史“勾画了一个整体轮廓。其中“青铜饕餮”作为宗法制社会初期的典型文化现象,对中华文化艺术后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而李泽厚先生在此部分的写作中也充分体现了其“积淀”说的美学思想。
关键词:饕餮;兽面纹;积淀说
很多研究者都认为人体装饰是人类最早的有意识的创作活动。从原始社会人们的人体装饰的材料和装饰部位上看,可以得出人体装饰最早出现在旧石器时期晚期,而在新石器时代人们讲究的人体装饰的已经和现代人没有差别了,甚至在数量上远远超过现代人装饰部位。
在《美的历程》一书中,李泽厚指出人类的审美意识开始于制作早期的“装饰品”——这种将人的观念和幻想外化并凝结于物质对象的实践活动中,而其成熟形态便是远古时期的图腾活动。
“图腾崇拜”是人类最早的一种宗教信仰。在原始社会中,人们生活中的一切活动都带有着极其神秘的色彩。原始先民通过自己的丰富想象,认为这些景观是出于神的力量,为其加上了神秘的色彩,只有寻求某种能力超强的物体的保护才能避免其它事物的伤害。于是他们便相信某种物体与某个氏族有亲缘及其它关系,这种物体就是这一氏族的图腾,并定期举行仪式以促进氏族的繁衍和图腾的昌盛。
这种图腾活动不是静止的,而是一种凝冻在原始舞蹈、歌唱、咒语中的巫术礼仪活动,这种原始的礼仪活动被原始先民们用几何图形组成的纹饰记录下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原始先民对于自然界的认识趋于理性化,那种无法做出合理解释的原始元素日益减少,巫术礼仪和原始图腾渐渐让位于历史和政治。
饕餮究竟是什么?到目前为止仍没有确切的定论。关于这个问题,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指出“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它是兽面纹。是什么兽?则各种说法都有:牛、羊、虎、鹿、山魈……本书基本同意它是牛头纹。但此牛非凡牛,而是当时巫术宗教仪典中的圣牛” [1]很多学者对此提出不同的看法。于民先生在其《春秋前审美观念的发展》一书中指出“饕餮是一定氏族图腾进一步演化的产物。是殷商图腾崇拜的结果。在灭夏以前,殷人已经形成一个大的氏族联合集团。以夔为图腾的氏族集团和以鸟为图腾的氏族集团是其中的主要成员,而在两个集团的联合时,以夔图腾的氏族集团可能更为主要,从而形成了以夔形为主,综合鸟形及其它兽形特征的情况。” [2]此外,也有人根据《山海经》中对于饕餮和蚩尤的描写而推断饕餮的原型其实是蚩尤。但无论如何,人们对于饕餮纹饰所带來的审美体验却基本一致,那就是狰狞、恐怖、凶恶、粗犷。正如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提到“以饕餮为突出代表的青铜器纹样”,说“它们呈现给你的感受,是一种神秘的威力和狞厉的美”。[3]
然而,有人却对此提出了质疑。作家阿城曾说到他认为李泽厚的“狞厉美”之说是建立在阶级斗争的根源之上的。事实确实如此吗?要讨论这个问题,我们就要从李泽厚先生的美学理论体系说起。
李泽厚自己曾说过,《美的历程》只是一本中国的审美趣味史。也就是说这部著作是以“作品”与“感受”带领读者对中国艺术进行了一次概括而直接的“导读”。只是这个导读的特殊意义在于诞生了李泽厚美学最重要的基础“积淀说”。
在《美的历程》开篇“龙飞凤舞”中,李泽厚认为:“凝冻在、聚集在这种图像中符号形式里的社会意识、亦即原始人们那如醉如狂的情感、观念和心理,恰恰使这种图像形式获得了超模拟的内涵和意义,使原始人们对它的感受取得了超感觉的性能与价值,也就是自然形式里积淀了社会的价值和内容,感性自然中积淀了人的理性性质,并且在客观形象和主观感受方面,都如此。” [4] “如前所说,这正是美和审美在对象和主体两个方面的共同特点。这个共同特点便是积淀:内容积淀为形式,想象、观念积淀为感受。” [5] “原始巫术礼仪中的社会情感是强烈而含混多义的,它包含了大量的观念、想象,却又不是用理智、逻辑、概念所能诠释清楚的,当它演化和积淀于感官感受中时,便自然变成了一种好像不可用概念言说和穷尽表达的深层情绪反应。” [6]
这个“积淀说”就是《美学历程》最隐秘而深邃的理论根源,是李泽厚美学思想的起步,是构成李泽厚“情本体”理论的基础之一,并为世界哲学提供了艺术的“形式层与原始积淀”等原创性学说。显然与阿城所说的阶级斗争没有什么关系。
正如上文所说,饕餮究竟是什么至今没有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种经过变形、扭曲和组合形成的兽面纹饰,是原始图腾崇拜所演化而来的产物。在原始社会末期,伴随着氏族部落间的吞并,大规模战争的爆发越发的频繁,并伴随着频繁的屠杀、俘虏、掠夺、奴役,使暴力成为这一整个历史时期最值得夸耀的骄傲。所以当时的氏族多制青铜器作为祭祀的“礼器”,以贡献给祖先或纪念自己的武功。“杀掉甚或吃掉非本氏族、部落的敌人是原始战争以来的史实,杀俘以祭本氏族的图腾和祖先,更是当时的常礼。因之,吃人的饕餮倒恰好可作为这个时代的标准符号。” [7]
在此李泽厚将关于青铜饕餮的审美大体指向三个方向:其一指向一种无限深渊的原始力量,突出在这种神秘符号面前的恐惧、威怖、凶狠等;同时积淀一种深沉的历史力量。李泽厚专门强调了它的神秘恐怖与历史力量相结合,产生的崇高美。其二,这种神秘的威吓力,不是来自饕餮本身,而是象征符号指向了某种超越世间的神力观念;即一方面是对异族、他部落的恐怖化身、一方面是本氏族、部落的救世主。第三,给人狞厉美。这种狞厉美包含了怪异形象的雄健线条,深沉的铸造刻饰,恰到好处的无限原始宗教情感、观念和理想。
李泽厚在书中引用《吕氏春秋·先识览第四》中“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却删掉了后面的“以言报更也,为不善亦然。”李泽厚之所以删掉这句话,原因可能在于当时已经有人因为吕氏观点的年代问题反对如此使用依据。李泽厚讲求“饕餮符号吃人含义”与现实世界的对应,因此舍去因果报应的枝节。李泽厚在书中也引用了《左传·宣公三年》中记载的王孙满的话:“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魉,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此段能够较为准确地揭示商代青铜器纹饰的宗教思想。有吃人的现实,也有宗教理想的。这就是李泽厚的“实践美学”。
当原始社会末期的战乱、暴力和宗法制社会初期垄断统治者的威严、意志相碰撞,原始先民们恐吓异族和对保护本族双重心理需求互相融合,便产生了饕餮兽面纹这种既具有现实功用又体现宗教理想的图腾艺术。而这也是李泽厚先生实践基础上的积淀说的体现。
注释
[1] 李泽厚:《美的历程》,三联书店,2009年,第37页。
[2] 于民:《春秋前审美观念的发展》,安徽教育出版社,2013年,第89页。
[3] 李泽厚:《美的历程》,三联书店,2009年,第38页。
[4] 李泽厚:《美的历程》,三联书店,2009年,第10页。
[5] 李泽厚:《美的历程》,三联书店,2009年,第18页。
[6] 李泽厚:《美的历程》,三联书店,2009年,第28页。
[7] 李泽厚:《美的历程》,三联书店,2009年,第39页。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关键词:饕餮;兽面纹;积淀说
很多研究者都认为人体装饰是人类最早的有意识的创作活动。从原始社会人们的人体装饰的材料和装饰部位上看,可以得出人体装饰最早出现在旧石器时期晚期,而在新石器时代人们讲究的人体装饰的已经和现代人没有差别了,甚至在数量上远远超过现代人装饰部位。
在《美的历程》一书中,李泽厚指出人类的审美意识开始于制作早期的“装饰品”——这种将人的观念和幻想外化并凝结于物质对象的实践活动中,而其成熟形态便是远古时期的图腾活动。
“图腾崇拜”是人类最早的一种宗教信仰。在原始社会中,人们生活中的一切活动都带有着极其神秘的色彩。原始先民通过自己的丰富想象,认为这些景观是出于神的力量,为其加上了神秘的色彩,只有寻求某种能力超强的物体的保护才能避免其它事物的伤害。于是他们便相信某种物体与某个氏族有亲缘及其它关系,这种物体就是这一氏族的图腾,并定期举行仪式以促进氏族的繁衍和图腾的昌盛。
这种图腾活动不是静止的,而是一种凝冻在原始舞蹈、歌唱、咒语中的巫术礼仪活动,这种原始的礼仪活动被原始先民们用几何图形组成的纹饰记录下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原始先民对于自然界的认识趋于理性化,那种无法做出合理解释的原始元素日益减少,巫术礼仪和原始图腾渐渐让位于历史和政治。
饕餮究竟是什么?到目前为止仍没有确切的定论。关于这个问题,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指出“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它是兽面纹。是什么兽?则各种说法都有:牛、羊、虎、鹿、山魈……本书基本同意它是牛头纹。但此牛非凡牛,而是当时巫术宗教仪典中的圣牛” [1]很多学者对此提出不同的看法。于民先生在其《春秋前审美观念的发展》一书中指出“饕餮是一定氏族图腾进一步演化的产物。是殷商图腾崇拜的结果。在灭夏以前,殷人已经形成一个大的氏族联合集团。以夔为图腾的氏族集团和以鸟为图腾的氏族集团是其中的主要成员,而在两个集团的联合时,以夔图腾的氏族集团可能更为主要,从而形成了以夔形为主,综合鸟形及其它兽形特征的情况。” [2]此外,也有人根据《山海经》中对于饕餮和蚩尤的描写而推断饕餮的原型其实是蚩尤。但无论如何,人们对于饕餮纹饰所带來的审美体验却基本一致,那就是狰狞、恐怖、凶恶、粗犷。正如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提到“以饕餮为突出代表的青铜器纹样”,说“它们呈现给你的感受,是一种神秘的威力和狞厉的美”。[3]
然而,有人却对此提出了质疑。作家阿城曾说到他认为李泽厚的“狞厉美”之说是建立在阶级斗争的根源之上的。事实确实如此吗?要讨论这个问题,我们就要从李泽厚先生的美学理论体系说起。
李泽厚自己曾说过,《美的历程》只是一本中国的审美趣味史。也就是说这部著作是以“作品”与“感受”带领读者对中国艺术进行了一次概括而直接的“导读”。只是这个导读的特殊意义在于诞生了李泽厚美学最重要的基础“积淀说”。
在《美的历程》开篇“龙飞凤舞”中,李泽厚认为:“凝冻在、聚集在这种图像中符号形式里的社会意识、亦即原始人们那如醉如狂的情感、观念和心理,恰恰使这种图像形式获得了超模拟的内涵和意义,使原始人们对它的感受取得了超感觉的性能与价值,也就是自然形式里积淀了社会的价值和内容,感性自然中积淀了人的理性性质,并且在客观形象和主观感受方面,都如此。” [4] “如前所说,这正是美和审美在对象和主体两个方面的共同特点。这个共同特点便是积淀:内容积淀为形式,想象、观念积淀为感受。” [5] “原始巫术礼仪中的社会情感是强烈而含混多义的,它包含了大量的观念、想象,却又不是用理智、逻辑、概念所能诠释清楚的,当它演化和积淀于感官感受中时,便自然变成了一种好像不可用概念言说和穷尽表达的深层情绪反应。” [6]
这个“积淀说”就是《美学历程》最隐秘而深邃的理论根源,是李泽厚美学思想的起步,是构成李泽厚“情本体”理论的基础之一,并为世界哲学提供了艺术的“形式层与原始积淀”等原创性学说。显然与阿城所说的阶级斗争没有什么关系。
正如上文所说,饕餮究竟是什么至今没有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种经过变形、扭曲和组合形成的兽面纹饰,是原始图腾崇拜所演化而来的产物。在原始社会末期,伴随着氏族部落间的吞并,大规模战争的爆发越发的频繁,并伴随着频繁的屠杀、俘虏、掠夺、奴役,使暴力成为这一整个历史时期最值得夸耀的骄傲。所以当时的氏族多制青铜器作为祭祀的“礼器”,以贡献给祖先或纪念自己的武功。“杀掉甚或吃掉非本氏族、部落的敌人是原始战争以来的史实,杀俘以祭本氏族的图腾和祖先,更是当时的常礼。因之,吃人的饕餮倒恰好可作为这个时代的标准符号。” [7]
在此李泽厚将关于青铜饕餮的审美大体指向三个方向:其一指向一种无限深渊的原始力量,突出在这种神秘符号面前的恐惧、威怖、凶狠等;同时积淀一种深沉的历史力量。李泽厚专门强调了它的神秘恐怖与历史力量相结合,产生的崇高美。其二,这种神秘的威吓力,不是来自饕餮本身,而是象征符号指向了某种超越世间的神力观念;即一方面是对异族、他部落的恐怖化身、一方面是本氏族、部落的救世主。第三,给人狞厉美。这种狞厉美包含了怪异形象的雄健线条,深沉的铸造刻饰,恰到好处的无限原始宗教情感、观念和理想。
李泽厚在书中引用《吕氏春秋·先识览第四》中“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却删掉了后面的“以言报更也,为不善亦然。”李泽厚之所以删掉这句话,原因可能在于当时已经有人因为吕氏观点的年代问题反对如此使用依据。李泽厚讲求“饕餮符号吃人含义”与现实世界的对应,因此舍去因果报应的枝节。李泽厚在书中也引用了《左传·宣公三年》中记载的王孙满的话:“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魉,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此段能够较为准确地揭示商代青铜器纹饰的宗教思想。有吃人的现实,也有宗教理想的。这就是李泽厚的“实践美学”。
当原始社会末期的战乱、暴力和宗法制社会初期垄断统治者的威严、意志相碰撞,原始先民们恐吓异族和对保护本族双重心理需求互相融合,便产生了饕餮兽面纹这种既具有现实功用又体现宗教理想的图腾艺术。而这也是李泽厚先生实践基础上的积淀说的体现。
注释
[1] 李泽厚:《美的历程》,三联书店,2009年,第37页。
[2] 于民:《春秋前审美观念的发展》,安徽教育出版社,2013年,第89页。
[3] 李泽厚:《美的历程》,三联书店,2009年,第38页。
[4] 李泽厚:《美的历程》,三联书店,2009年,第10页。
[5] 李泽厚:《美的历程》,三联书店,2009年,第18页。
[6] 李泽厚:《美的历程》,三联书店,2009年,第28页。
[7] 李泽厚:《美的历程》,三联书店,2009年,第39页。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