咕噜咕噜的轮胎

来源 :读书文摘(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gdaoge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观察对象:林泽睿(5.5岁)
其他文献
●农忙  披星戴月度生涯,春插禾秧夏割麻。  四季繁忙难得歇,村田几亩累农家。  ●耕田  初晴雨过好耕田,农父驱牛快着鞭。  转辗新泥翻作浪,铁犁划破水中天。  ●插秧  退步原来是向前,村姑农嫂绣春田。  桃腮泥溅花千朵,玉指穿通水底天。  ●农家暮归  垂霞暮日没西天,几处田庐笼饮烟。  村路忽闻乡土調,鞭牛耕父到门前。  ●农乡  灰砖黛瓦小屯庄,几缕炊烟笼竹篁。  蔬菜棚中多素艳,葡萄架
著名特级教师陆志平说过:“学校的语文教育要突出重点,就是要重视读、写。”阅读与写作是中学生语文学习和能力提升的重要环节,是反映中学生学习、思想的窗口;阅读与写作是中学生语文学习的“一对翅膀”,学生有此“双翼”,从考试角度来说将稳得语文试卷的“半壁江山”。然而当下初中特别是农村薄弱初中语文的阅读和写作却都不尽如人意,教学中阅读和写作是脱节的,教学过于重视阅读,轻视表达能力的提高;教研活动大多数情况下
本期封面画作是邵灶友所绘宋代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诗意图。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题解  望湖楼,在杭州西湖昭庆寺前。本题共五首,这是第一首。诗人在酒醉中,生动如实地描绘了一场大阵雨由黑云翻滚、倾盆而下至风来雨散的过程。  注释  翻墨:像翻洒的墨汁似的。  白雨跳珠:白色的雨点像
“少教多学”是针对“教”支配、控制“学”,“学”无条件地服从“教”;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教师教多少,学生就学多少;学生的自主性、独创性缺失,主体性被压制;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的现象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尝试。这一做法一开始就受到了广泛关注,许多学校大力提倡,积极推行,甚至为彻底改变过去教师一讲到底、课堂死气沉沉的局面硬性规定一节课教师讲的时间不能超过15分钟。我认为这种锐意改革的态度
[摘 要:初中阶段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初中生生活的主要环境是学校,而班级文化对于初中生人的人格养成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社会的发展,初中生会面对许多新的问题,如何对他们进行管理,指导他们健康成长,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后续发展,在初中班级管理中采用柔性管理的模式,可以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班级管理;“柔性管理”;运用策略]  与传统的班级管模式不相同,柔
[摘 要:在几何的教学过程中,在讲清楚基本概念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通过类比、联想、拓展等数学方法,从多个方面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一题多解。教师在课堂上,要多挖掘一些行之有效的一题多解的例题和习题,去锻炼培养学生的思维应变能力  关键词:一题多解;数学思想;探索创新]  八年级阶段,学生开始全面接触平面几何问题,对几何问题的解决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但学生的几何思维还稍显稚嫩
不久前,笔者“送教下乡”时抽取的教学篇目是《林黛玉进贾府》。文章很长,人物关系复杂,作为公开课真让人纠结。思考良久,笔者决定撇开众多的人物形象,从文中的“笑”字入手,导入时对各种各样的笑作了铺垫,随后设计了如下主问题:请找出文中二十八处“笑”字,取其中一处你认为最有深意的“笑”,说说理由。  没想到这个问题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阅读欲望,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能结合贾府中不同人物的身份、语言、动作、神态等
[摘 要:在所有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都希望学生能够更主动地参与进来,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教学效率。本文所探讨的是初中体育教学分析提升学生主动参与性的方法。以期通过本文理论的研究给实际的体育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初中体育;体育教学;学生;主动参与性]  要提升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课堂必须是有趣的,有吸引力的,而如何才能吸引学生,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了解这个特定阶段学生的喜好是什么?比如对于初
[摘 要:我国的高校教学水平在近些年取得了显著的提高,这对大学英语教育来说是一种机遇,但同时现在的大学英语教育还面临诸多困境,比如教学效率比较低下、教学水平参差不齐,这严重阻碍了我国的大学教育现代化进程。尽管已经大学阶段,但是很多学生学习的依旧是“聋哑英语”,学生既不能听也不能说,只能做对试卷上的题目,这对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没有丝毫益处。本文主要分析我国大学英语教育的主要困境,并提出一些相应的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使用茶的国度。自神农氏起,至今已有四五千年的茶文化历史。在这漫长的过程中,中国人之使用茶,绝非仅限于饮食。唐宋以来,茶艺之事,更为繁盛。茶文化的内容还涉及文学艺术的很多领域,而历史上的茶文学资料不但成为记录、传播茶作为可饮食的植物的科学文献,更可作为我们探知茶事活动中,中国人,特别是文人群体的茶情、茶思、茶品,进而透视其对于文学和人生的把握与体会。一些版本的语文教材曾出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