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翻转课堂要求学生在课外时间观看微课视频,自主学习,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答题解惑,进行猜想,设计实验,实验验证。高中化学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可以尝试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与教师充分互动,答疑解惑,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
【关键词】翻转课堂;高中化学;钠的重要化合物
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的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两位化学教师尝试用视频软件录制PPT制作成微课视频,通过互联网传送给学生。随后,他们进行了进一步的大胆尝试,逐渐以学生在家看视频、听讲解为基础,引导学生在课外对课程进行自主学习,而课堂主要是通过教师与学生互动进行问题辅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1]。翻转课堂要求学生在课外时间观看微课视频,自主学习,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答题解惑,进行猜想,设计实验,实验验证。随着我国互联网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近几年来翻转课堂成为教育界热议的话题,得到了许多教师的认可和运用。高中化学教师要充分研究翻转课堂的优势,精心设计、开发、制作微课视频,从而达到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目的。
一、翻转课堂的特点及结构
1.翻转课堂的特点
(1)微课视频短小精悍。微课视频的时间一般在10分钟左右,教学重点突出。
(2)学习流程建构新颖。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学活动在课堂完成,课堂互动性比较差。翻转课堂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课程,课堂是教师答题解惑、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的场所。
(3)教学信息清晰明确。由于微课视频是教师精心制作、精心准备的,微课视频里的教学信息清晰明确,易于学生理解。
(4)练习检测方便快捷。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以在线视频学习与课堂面对面学习相结合的形式展开教学活动,在线视频学习不仅可以起到课堂预习的作用,而且对课后的检测也有作用。
2.翻转课堂的结构模型
翻转课堂与传统教学有比较大的区别,它的具体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二、翻转课堂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包括“学生预习-自学视频-提出疑惑-完成练习-课后反馈-课堂解决”等多个教学步骤,它的基本流程如图2所示。以下笔者将以高中一年级“钠的重要化合物”一课为例,谈谈翻转课堂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1.微课的设计与制作
微课的设计与制作是翻转课堂教学的第一步,也是翻转课堂教学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它要求重点突出,短小精悍。本节微课视频时间为10分钟,可以运用视频拍摄、PPT课件、手写板、录屏软件、语音合成软件等多方法制作,在制作前要做好微课设计。以下是“钠的重要化合物”一课的微课设计。
2.课堂有效互动
(1)微课学习反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教学之前,学生已经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对钠的重要化合物有了一定了解,但是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所以对微课的理解程度也不同,产生的疑问也不同。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共性问题进行答疑解惑。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可以找出学生的知识缺陷,及时进行弥补,夯实学生的学习基础。
(2)动手实验验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为了让学生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亲自动手进行实验验证的机会。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微课学习效果,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为后面的化学学习做铺垫。
例如,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过氧化钠固体与水的反应实验,具体实验操作如图3所示。
(3)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猜想能力。通过动手实验,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不仅可以提升实验设计能力,而且可以培养质疑、猜想能力。
例如,在做完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实验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少量过氧化钠固体与水的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可以观察到什么现象?这说明什么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生1:观察到溶液的颜色从红色慢慢褪色。
生2:红色的溶液被漂白了。
生3:溶液褪色的原因可能是生成的氢氧化钠的浓度过大。
生4:生成的O2氧化了氢氧化钠和酚酞的混合液也可能使溶液褪色。
……
(4)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发现了问题,大胆地进行了质疑和猜想,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验证自己的猜想。
例如,为了验证溶液褪色的原因是生成的氢氧化钠的浓度过大还是生成的氧气氧化了氢氧化钠和酚酞的混合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验证,并记录下实驗的过程,最终得出结论(如表2)。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翻转课堂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在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真正融入整个教学过程,获得更多亲身体验的机会。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探索能力,有利于学生的自我成长,而且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荣远兰.实施翻转课堂的关键要素分析[J].广西教育(C版),2015(05):6-7.
【关键词】翻转课堂;高中化学;钠的重要化合物
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的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两位化学教师尝试用视频软件录制PPT制作成微课视频,通过互联网传送给学生。随后,他们进行了进一步的大胆尝试,逐渐以学生在家看视频、听讲解为基础,引导学生在课外对课程进行自主学习,而课堂主要是通过教师与学生互动进行问题辅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1]。翻转课堂要求学生在课外时间观看微课视频,自主学习,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答题解惑,进行猜想,设计实验,实验验证。随着我国互联网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近几年来翻转课堂成为教育界热议的话题,得到了许多教师的认可和运用。高中化学教师要充分研究翻转课堂的优势,精心设计、开发、制作微课视频,从而达到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目的。
一、翻转课堂的特点及结构
1.翻转课堂的特点
(1)微课视频短小精悍。微课视频的时间一般在10分钟左右,教学重点突出。
(2)学习流程建构新颖。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学活动在课堂完成,课堂互动性比较差。翻转课堂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课程,课堂是教师答题解惑、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的场所。
(3)教学信息清晰明确。由于微课视频是教师精心制作、精心准备的,微课视频里的教学信息清晰明确,易于学生理解。
(4)练习检测方便快捷。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以在线视频学习与课堂面对面学习相结合的形式展开教学活动,在线视频学习不仅可以起到课堂预习的作用,而且对课后的检测也有作用。
2.翻转课堂的结构模型
翻转课堂与传统教学有比较大的区别,它的具体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二、翻转课堂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包括“学生预习-自学视频-提出疑惑-完成练习-课后反馈-课堂解决”等多个教学步骤,它的基本流程如图2所示。以下笔者将以高中一年级“钠的重要化合物”一课为例,谈谈翻转课堂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1.微课的设计与制作
微课的设计与制作是翻转课堂教学的第一步,也是翻转课堂教学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它要求重点突出,短小精悍。本节微课视频时间为10分钟,可以运用视频拍摄、PPT课件、手写板、录屏软件、语音合成软件等多方法制作,在制作前要做好微课设计。以下是“钠的重要化合物”一课的微课设计。
2.课堂有效互动
(1)微课学习反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教学之前,学生已经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对钠的重要化合物有了一定了解,但是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所以对微课的理解程度也不同,产生的疑问也不同。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共性问题进行答疑解惑。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可以找出学生的知识缺陷,及时进行弥补,夯实学生的学习基础。
(2)动手实验验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为了让学生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亲自动手进行实验验证的机会。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微课学习效果,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为后面的化学学习做铺垫。
例如,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过氧化钠固体与水的反应实验,具体实验操作如图3所示。
(3)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猜想能力。通过动手实验,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不仅可以提升实验设计能力,而且可以培养质疑、猜想能力。
例如,在做完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实验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少量过氧化钠固体与水的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可以观察到什么现象?这说明什么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生1:观察到溶液的颜色从红色慢慢褪色。
生2:红色的溶液被漂白了。
生3:溶液褪色的原因可能是生成的氢氧化钠的浓度过大。
生4:生成的O2氧化了氢氧化钠和酚酞的混合液也可能使溶液褪色。
……
(4)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发现了问题,大胆地进行了质疑和猜想,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验证自己的猜想。
例如,为了验证溶液褪色的原因是生成的氢氧化钠的浓度过大还是生成的氧气氧化了氢氧化钠和酚酞的混合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验证,并记录下实驗的过程,最终得出结论(如表2)。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翻转课堂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在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真正融入整个教学过程,获得更多亲身体验的机会。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探索能力,有利于学生的自我成长,而且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荣远兰.实施翻转课堂的关键要素分析[J].广西教育(C版),201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