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采用文献研究、田野调查和口述史采访相结合的方法,对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苏氏琉璃的创新发展进行探究,通过探究苏氏琉璃随时代变迁与社会发展而进行的创新突破,以及面对问题和困境采取的积极有效措施,为山西琉璃行业转型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苏氏琉璃;转型;创新
在古代的中国,琉璃与金银、玉翠、陶瓷、青铜并列为“五大名器”。《尚书·禹贡》中称琉璃制品为“璆、琳、琅、玕”。早期琉璃指低温铅釉陶制品,同时也指玻璃。人们常把“琉璃”作为玻璃器的统称。
一、苏氏琉璃工艺的发展与传承
山西素有“中国琉璃艺术之乡”的美誉。《山西琉璃》中记载:“众多匠师中,以阳城、介休两地人数为多,延续传承时间最久,其中阳城东关乔氏阵营最强大。太原、文水、寿阳等地匠师传袭嗣承较短,但也有师承关系。”其中还提到:“以琉璃制作为业,祖辈相传至今的琉璃世家,除阳城东关后则腰乔氏(雍正二年,公元1726,由东关乔家迁居于此)外,已知的还有始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的太原马庄山头苏氏,始于万历时期(公元1573-1620)的河津东尧头吕氏。”《太原市志》(第三册)也有记载:“太原建筑陶瓷业最早起源于唐代,当时今南郊郝庄乡马庄村境内就烧制琉璃瓦,明清时期是太原琉璃制品最盛时期,北京故宫建筑中有今马庄山头村境内烧制的制品。”证实了苏氏的历史印记。
1979年的春天,山西省召开文物工作会议提出:改革开放,百废待举,需要大量的琉璃瓦来修复文物。此事交由郝庄公社工业办公室来落实。葛原生接手了這个工作,于是他找到苏氏琉璃第六代传承人苏杰(1921-1982)探讨恢复琉璃厂的事情。二人一拍即合,苏杰家中接班人年幼,他的大儿子苏富根由于文化程度不高,不是传承的合适人选。在这种局面下,苏杰把密不传人的制釉配方告诉了葛原生。自此,时年39岁的葛原生成为了苏家唯一的外姓传人。
2006年,“山西传统琉璃制作技艺”被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6月15日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年,“苏氏琉璃”由国务院颁布、文化部颁发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琉璃烧制技艺”的匾额。苏氏琉璃第七代传人葛原生也于2009年被评为山西琉璃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2016年,苏永军成为山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一系列的举措让苏家人意识到了保护传承自家古老工艺的重要性。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国务院也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重点任务第十点提出:“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可见传统工艺的保护振兴已是现今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之一。
笔者采访葛原生老师时,他提到现在一些确切来说叫作玻璃的东西,与琉璃在成分上的相同之处在于都含铅,因而在大众认知上也倾向于琉璃。在柴泽俊先生的《山西琉璃》中也看到这样的解释:“古代琉璃,在名称上曾一度混淆,除铅釉陶器外,玻璃器(亦称料器)和自然宝石,古时亦称作琉璃,这可能是因为我国的铅玻璃器和釉陶器皿都是经过较低温烧造;其原料中都含有铅的成分;工艺相近,外观色泽又极为相似的缘故。”葛老还提到,在当代,琉璃含有非遗的概念,将含铅的玻璃制品称作琉璃,其商业价值会得到提升。而他本人作为山西的传统琉璃工作者,对这样的情况知其原理,不排斥不抵制,希望所有人都能向前开发,为我们的文化建设多做贡献,这是乐见其成的事情。
二、苏式琉璃的转型突破与产品创新
(一)琉璃工艺发展现状
现今,用来制作琉璃的原料——二氧化硅可以说是随处可得,以及可以机械化生产,它已不再因材质珍贵而被赋予昂贵的价值。现在来说,越是雕琢复杂精细的琉璃工艺品,其价值越高。同时要被大众喜欢就需要顺应时代变迁,迎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势必不能墨守成规而需要转型与创新。
(二)苏式琉璃文创领域的开发创新
深知眼前困境的苏永军,与师傅葛原生开始将琉璃制作拓展到了文化艺术领域,以“琉璃匾额”的研发最为突出。可将书画家纸质的书法字体原模原样做成琉璃字,根据需求者的喜好选择颜色以及材质,变成定制产品。同时进行了其他产品的创新研发,比如:回收废弃的炉渣,制作各具形态的“琉璃造景”,以及开发“琉璃装饰画”“琉璃文房四宝”等新产品。将琉璃制品小型化,提炼琉璃文化最核心元素,设计成贴近百姓生活的日常用品,更易被人们认可与接受。
(三)苏式琉璃传习所之荷载
苏氏在马庄山头原址成立了“山头孔蓝琉璃制品有限公司”,将其打造成文化研学的目的地,与各中小学合作,研发各种体验项目让学生们能够亲自参与琉璃的制作过程。时至今日,每周都有各大中小学的学生到这里进行琉璃制作的体验活动。从学校入手,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等活动,笔者认为这是当前包括琉璃制作行业在内的各类非遗应当学习并效仿的积极手段。
三、当代琉璃行业的传承发展困境
(一)后继乏人
琉璃制作工艺传承人大都是“门里出身”,有着外人无法替代的特殊性。首先他们本身有着正确的对于琉璃传承的使命认识,其次有家族人员的技术、资金支持。反之,大多数帮工因为缺少耐力和天赋,无法忍受枯燥的琉璃工艺制作而纷纷转去从事别的工作。改善传承人的创作生产环境,加大资金投入的实际支持,才能让非遗传承人的队伍绵延不息。
(二)环境污染
随着山西政府对环境空气的治理要求逐年提高,只有极少部分非遗传承人在政府的扶持下积极转型,继续坚持探索保护和传承该技艺。而笔者在苏氏琉璃考察过程中发现,苏永军在多地考察后,在山东买回液化气窑,将煤燃料改为电和煤气,切实解决了琉璃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为苏氏琉璃后续的延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三)教育不足
在考察中笔者了解到,葛原生在工作期间常常去书店,阅读了大量相关书籍并长期坚持研究、实验和计算才摸清孔雀蓝的成形规律。这一切的探索与他本人是大学生受过高等教育是分不开的。而现在大部分传统工艺制作者只有小学或者初中的文化水平。而每一种技艺的掌握需要日复一日地打磨与练习,几乎没有人会去博览群书。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也是难以避开的现实。
四、小结
综上所述,在苏式琉璃的历史发展中,曾经历了行业的由盛转衰。而在现代,为适应时代发展,苏氏琉璃克服了环境污染、技艺缺失等困难,通过学生参与体验等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了文创产品的开发创新,不仅保留了苏式琉璃传统工艺的技艺精髓,还实现了传统向现代的转型突破。此番操作与尝试对于类似的传统工艺转型发展提供了非常现实的参考作用。希望本文能对相关传统工艺研究工作起到一定的借鉴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柴泽俊.山西琉璃[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2]安捷,杨志忠.太原市志[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7.
[3]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山西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晋政发〔2006〕46号)[EB/OL].http://www.shanxi.gov.cn/zw/zfcbw/zfgb/2007nzfgb/d2q_4746/wj_4747/200803/t20080317_100630.shtml,2006-12-18.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国发〔2008〕19号)[EB/OL].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8/content_1025937.htm,2008-06-07.
[5]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关于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遺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通知(文非遗发〔2009〕6号)[EB/OL].http://www.gov.cn/zwgk/2009-06/12/content_1338384.htm,2009-05-26.
[6]山西省文化厅.关于公布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通知[EB/OL].http://www.sxwh.gov.cn/dt/tzgg/201612/t20161211_269582.html,2015-08-25.
[7]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文化部等部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通知(国办发〔2017〕25号)[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3/24/content_5180388.htm,2017-03-12.
[8]新华社.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2017-01-25.
【关键词】苏氏琉璃;转型;创新
在古代的中国,琉璃与金银、玉翠、陶瓷、青铜并列为“五大名器”。《尚书·禹贡》中称琉璃制品为“璆、琳、琅、玕”。早期琉璃指低温铅釉陶制品,同时也指玻璃。人们常把“琉璃”作为玻璃器的统称。
一、苏氏琉璃工艺的发展与传承
山西素有“中国琉璃艺术之乡”的美誉。《山西琉璃》中记载:“众多匠师中,以阳城、介休两地人数为多,延续传承时间最久,其中阳城东关乔氏阵营最强大。太原、文水、寿阳等地匠师传袭嗣承较短,但也有师承关系。”其中还提到:“以琉璃制作为业,祖辈相传至今的琉璃世家,除阳城东关后则腰乔氏(雍正二年,公元1726,由东关乔家迁居于此)外,已知的还有始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的太原马庄山头苏氏,始于万历时期(公元1573-1620)的河津东尧头吕氏。”《太原市志》(第三册)也有记载:“太原建筑陶瓷业最早起源于唐代,当时今南郊郝庄乡马庄村境内就烧制琉璃瓦,明清时期是太原琉璃制品最盛时期,北京故宫建筑中有今马庄山头村境内烧制的制品。”证实了苏氏的历史印记。
1979年的春天,山西省召开文物工作会议提出:改革开放,百废待举,需要大量的琉璃瓦来修复文物。此事交由郝庄公社工业办公室来落实。葛原生接手了這个工作,于是他找到苏氏琉璃第六代传承人苏杰(1921-1982)探讨恢复琉璃厂的事情。二人一拍即合,苏杰家中接班人年幼,他的大儿子苏富根由于文化程度不高,不是传承的合适人选。在这种局面下,苏杰把密不传人的制釉配方告诉了葛原生。自此,时年39岁的葛原生成为了苏家唯一的外姓传人。
2006年,“山西传统琉璃制作技艺”被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6月15日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年,“苏氏琉璃”由国务院颁布、文化部颁发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琉璃烧制技艺”的匾额。苏氏琉璃第七代传人葛原生也于2009年被评为山西琉璃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2016年,苏永军成为山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一系列的举措让苏家人意识到了保护传承自家古老工艺的重要性。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国务院也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重点任务第十点提出:“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可见传统工艺的保护振兴已是现今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之一。
笔者采访葛原生老师时,他提到现在一些确切来说叫作玻璃的东西,与琉璃在成分上的相同之处在于都含铅,因而在大众认知上也倾向于琉璃。在柴泽俊先生的《山西琉璃》中也看到这样的解释:“古代琉璃,在名称上曾一度混淆,除铅釉陶器外,玻璃器(亦称料器)和自然宝石,古时亦称作琉璃,这可能是因为我国的铅玻璃器和釉陶器皿都是经过较低温烧造;其原料中都含有铅的成分;工艺相近,外观色泽又极为相似的缘故。”葛老还提到,在当代,琉璃含有非遗的概念,将含铅的玻璃制品称作琉璃,其商业价值会得到提升。而他本人作为山西的传统琉璃工作者,对这样的情况知其原理,不排斥不抵制,希望所有人都能向前开发,为我们的文化建设多做贡献,这是乐见其成的事情。
二、苏式琉璃的转型突破与产品创新
(一)琉璃工艺发展现状
现今,用来制作琉璃的原料——二氧化硅可以说是随处可得,以及可以机械化生产,它已不再因材质珍贵而被赋予昂贵的价值。现在来说,越是雕琢复杂精细的琉璃工艺品,其价值越高。同时要被大众喜欢就需要顺应时代变迁,迎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势必不能墨守成规而需要转型与创新。
(二)苏式琉璃文创领域的开发创新
深知眼前困境的苏永军,与师傅葛原生开始将琉璃制作拓展到了文化艺术领域,以“琉璃匾额”的研发最为突出。可将书画家纸质的书法字体原模原样做成琉璃字,根据需求者的喜好选择颜色以及材质,变成定制产品。同时进行了其他产品的创新研发,比如:回收废弃的炉渣,制作各具形态的“琉璃造景”,以及开发“琉璃装饰画”“琉璃文房四宝”等新产品。将琉璃制品小型化,提炼琉璃文化最核心元素,设计成贴近百姓生活的日常用品,更易被人们认可与接受。
(三)苏式琉璃传习所之荷载
苏氏在马庄山头原址成立了“山头孔蓝琉璃制品有限公司”,将其打造成文化研学的目的地,与各中小学合作,研发各种体验项目让学生们能够亲自参与琉璃的制作过程。时至今日,每周都有各大中小学的学生到这里进行琉璃制作的体验活动。从学校入手,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等活动,笔者认为这是当前包括琉璃制作行业在内的各类非遗应当学习并效仿的积极手段。
三、当代琉璃行业的传承发展困境
(一)后继乏人
琉璃制作工艺传承人大都是“门里出身”,有着外人无法替代的特殊性。首先他们本身有着正确的对于琉璃传承的使命认识,其次有家族人员的技术、资金支持。反之,大多数帮工因为缺少耐力和天赋,无法忍受枯燥的琉璃工艺制作而纷纷转去从事别的工作。改善传承人的创作生产环境,加大资金投入的实际支持,才能让非遗传承人的队伍绵延不息。
(二)环境污染
随着山西政府对环境空气的治理要求逐年提高,只有极少部分非遗传承人在政府的扶持下积极转型,继续坚持探索保护和传承该技艺。而笔者在苏氏琉璃考察过程中发现,苏永军在多地考察后,在山东买回液化气窑,将煤燃料改为电和煤气,切实解决了琉璃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为苏氏琉璃后续的延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三)教育不足
在考察中笔者了解到,葛原生在工作期间常常去书店,阅读了大量相关书籍并长期坚持研究、实验和计算才摸清孔雀蓝的成形规律。这一切的探索与他本人是大学生受过高等教育是分不开的。而现在大部分传统工艺制作者只有小学或者初中的文化水平。而每一种技艺的掌握需要日复一日地打磨与练习,几乎没有人会去博览群书。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也是难以避开的现实。
四、小结
综上所述,在苏式琉璃的历史发展中,曾经历了行业的由盛转衰。而在现代,为适应时代发展,苏氏琉璃克服了环境污染、技艺缺失等困难,通过学生参与体验等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了文创产品的开发创新,不仅保留了苏式琉璃传统工艺的技艺精髓,还实现了传统向现代的转型突破。此番操作与尝试对于类似的传统工艺转型发展提供了非常现实的参考作用。希望本文能对相关传统工艺研究工作起到一定的借鉴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柴泽俊.山西琉璃[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2]安捷,杨志忠.太原市志[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7.
[3]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山西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晋政发〔2006〕46号)[EB/OL].http://www.shanxi.gov.cn/zw/zfcbw/zfgb/2007nzfgb/d2q_4746/wj_4747/200803/t20080317_100630.shtml,2006-12-18.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国发〔2008〕19号)[EB/OL].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8/content_1025937.htm,2008-06-07.
[5]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关于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遺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通知(文非遗发〔2009〕6号)[EB/OL].http://www.gov.cn/zwgk/2009-06/12/content_1338384.htm,2009-05-26.
[6]山西省文化厅.关于公布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通知[EB/OL].http://www.sxwh.gov.cn/dt/tzgg/201612/t20161211_269582.html,2015-08-25.
[7]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文化部等部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通知(国办发〔2017〕25号)[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3/24/content_5180388.htm,2017-03-12.
[8]新华社.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2017-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