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科学实验课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探究,亲历实验过程,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全面提高科学素养,掌握探究方法,获取科学知识,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实践能力。然而,教师的科学实验课上,往往会出现虽然学生喜欢,但课堂易放难收;科学实验操作不够规范,实验混乱、效率低;实验时间不够,学生走马观花,汇报交流不充分,教师便匆匆结尾等情况。这样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实验的有效性。如何优化学生科学实验,成为教师研究和努力的方向。笔者以教学人教版“简单电路”一课,做了如下尝试。
一、充分解读教材,紧抓教学目标和实验重点、难点
在科学教材的每一个单元中,课与课之间呈现螺旋上升的关系。要想开展有效的科学实验,教师在备课时,就要站在单元的角度审视将要上的课程,从宏观角度明确该课与前后课程间的联系和教材中每一个活动的目的。通过深入琢磨实验课中多个实验之间的逻辑关系,理清课程的主线,在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活动时,合理分配时间。例如:“电”这一单元是一个严密的整体结构,前后课之间有认识发展上的逻辑关系。第三课“简单电路”和第四课“电路出故障了”是在第二课“点亮小灯泡”的基础上,分别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巩固电流和闭合回路的概念。在“简单电路”一课中,主要有两个活动,即“认识带灯座的电路”和“让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第一个活动要求学生在前一节课用一根导线、一节电池使小灯泡发光的实验中,发现用手按住导线连接电路的不方便,引出新课中“电池盒”“小灯座”的使用。第二个活动则是要求学生在掌握第一个活动的基础上,想多种办法让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使学生对核心概念的认识得到进一步发展。
二、精心设计实验,化繁为简,把握实验重点,巧妙突破难点
实验活动是否成功开展,实验结论是否能有效得出,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不光要备“教材”,还要备“学情”。在考虑学生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前提下,精心设计实验流程,实验材料准备要“丰、实、精、细”,严格控制分组人数,保障小组成员人人参与。在某些实验的设计中,教师不能完全照搬书本规定模式,可以巧妙地改进实验材料,确保实验效果更加明显。例如:在“简单电路”一课中,教师在课前做了“一节电池用两种方法点亮两个小灯泡”的实验,发现在串联的情况下,只有一个小灯泡亮,另一个小灯泡因电弱显示不亮,这就导致学生认为这种方法不可行。为了让实验效果更明显,教师将实验内容从一节电池改为用两节电池点亮两个小灯泡,最终达到让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连接电路的目的。
三、注重实验活动的有序严谨,把握材料的呈现技巧,规范实验操作要求,预留充分的实验时间
实验活动既要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验的目的,也要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例如:在“简单电路”的“认识带灯座的电路”中,教师先给学生演示了“电池盒”“小灯座”两种新材料的使用方法,再让学生利用新材料点亮小灯泡。在组装好简单电路的基础上,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认识一些简单的电路符号及导线的画法,引出一种简单的记录方法,即简单电路图。在学生成功操作第一个实验的基础上,适时地呈现第二个活动的实验材料,提出“点亮更多的小灯泡”的实验要求,激发学生参与挑战的探究兴趣,并在逐渐复杂的实验中发散思维,从而得出多种安装方法。
四、优化实验记录,进行有效交流
“没有记录就没有一切”,实验记录是呈现实验过程的有效载体,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并能从中反映学生在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在设计实验记录单时,应采用多种记录形式,力求突出重点内容,使学生在汇报交流中能“有序、有据、有理”地表达自己在探究活动中的发现,让学生了解小组成员的探究过程及方法,分享自己的体验与收获。例如:在“简单电路”一课记录单的设计中,教师选取画电路图的形式,并提出明确要求。特别是在“点亮更多的小灯泡”的实验中,教师设计了三个画图栏,标注“方法一”“方法二”以及空白框,引导学生养成每尝试出一种方法,就及时根据实物画出电路图的习惯。另外,学生交流汇报完毕后,教师应及时作出正面的评价,尽量捕捉学生记录中的亮点。对于记录中出现的“另类记录”,还应和学生一起分析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反思问题的症结所在,调整失误之处,再继续实验。
五、有效延伸课堂实验,合理开辟家庭实验室,建立评价机制,给予展示平台,鼓励灵活运用
科学实验不应仅仅利用课堂的几十分钟,学生经过课上的实验探究,可能还存在一些问题,这就需要学生在生活实践中继续观察、认识和理解。例如:“简单电路”一课,教师考虑到本单元所需的电池、小灯泡、导线等材料在生活中易于收集,便鼓励学生自己在家中开辟一个小型“家庭实验室”,继续拓展课上的研究,尝试点亮更多的小灯泡,并画出电路图。学生纷纷开展实验,有的甚至做起了DIY手电筒。随后,学生通过照片、实物的方式向全班同学展示了实验成果,不仅获得了同学的认可,也树立了下次开放性实验研究的信心。
一、充分解读教材,紧抓教学目标和实验重点、难点
在科学教材的每一个单元中,课与课之间呈现螺旋上升的关系。要想开展有效的科学实验,教师在备课时,就要站在单元的角度审视将要上的课程,从宏观角度明确该课与前后课程间的联系和教材中每一个活动的目的。通过深入琢磨实验课中多个实验之间的逻辑关系,理清课程的主线,在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活动时,合理分配时间。例如:“电”这一单元是一个严密的整体结构,前后课之间有认识发展上的逻辑关系。第三课“简单电路”和第四课“电路出故障了”是在第二课“点亮小灯泡”的基础上,分别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巩固电流和闭合回路的概念。在“简单电路”一课中,主要有两个活动,即“认识带灯座的电路”和“让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第一个活动要求学生在前一节课用一根导线、一节电池使小灯泡发光的实验中,发现用手按住导线连接电路的不方便,引出新课中“电池盒”“小灯座”的使用。第二个活动则是要求学生在掌握第一个活动的基础上,想多种办法让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使学生对核心概念的认识得到进一步发展。
二、精心设计实验,化繁为简,把握实验重点,巧妙突破难点
实验活动是否成功开展,实验结论是否能有效得出,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不光要备“教材”,还要备“学情”。在考虑学生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前提下,精心设计实验流程,实验材料准备要“丰、实、精、细”,严格控制分组人数,保障小组成员人人参与。在某些实验的设计中,教师不能完全照搬书本规定模式,可以巧妙地改进实验材料,确保实验效果更加明显。例如:在“简单电路”一课中,教师在课前做了“一节电池用两种方法点亮两个小灯泡”的实验,发现在串联的情况下,只有一个小灯泡亮,另一个小灯泡因电弱显示不亮,这就导致学生认为这种方法不可行。为了让实验效果更明显,教师将实验内容从一节电池改为用两节电池点亮两个小灯泡,最终达到让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连接电路的目的。
三、注重实验活动的有序严谨,把握材料的呈现技巧,规范实验操作要求,预留充分的实验时间
实验活动既要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验的目的,也要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例如:在“简单电路”的“认识带灯座的电路”中,教师先给学生演示了“电池盒”“小灯座”两种新材料的使用方法,再让学生利用新材料点亮小灯泡。在组装好简单电路的基础上,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认识一些简单的电路符号及导线的画法,引出一种简单的记录方法,即简单电路图。在学生成功操作第一个实验的基础上,适时地呈现第二个活动的实验材料,提出“点亮更多的小灯泡”的实验要求,激发学生参与挑战的探究兴趣,并在逐渐复杂的实验中发散思维,从而得出多种安装方法。
四、优化实验记录,进行有效交流
“没有记录就没有一切”,实验记录是呈现实验过程的有效载体,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并能从中反映学生在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在设计实验记录单时,应采用多种记录形式,力求突出重点内容,使学生在汇报交流中能“有序、有据、有理”地表达自己在探究活动中的发现,让学生了解小组成员的探究过程及方法,分享自己的体验与收获。例如:在“简单电路”一课记录单的设计中,教师选取画电路图的形式,并提出明确要求。特别是在“点亮更多的小灯泡”的实验中,教师设计了三个画图栏,标注“方法一”“方法二”以及空白框,引导学生养成每尝试出一种方法,就及时根据实物画出电路图的习惯。另外,学生交流汇报完毕后,教师应及时作出正面的评价,尽量捕捉学生记录中的亮点。对于记录中出现的“另类记录”,还应和学生一起分析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反思问题的症结所在,调整失误之处,再继续实验。
五、有效延伸课堂实验,合理开辟家庭实验室,建立评价机制,给予展示平台,鼓励灵活运用
科学实验不应仅仅利用课堂的几十分钟,学生经过课上的实验探究,可能还存在一些问题,这就需要学生在生活实践中继续观察、认识和理解。例如:“简单电路”一课,教师考虑到本单元所需的电池、小灯泡、导线等材料在生活中易于收集,便鼓励学生自己在家中开辟一个小型“家庭实验室”,继续拓展课上的研究,尝试点亮更多的小灯泡,并画出电路图。学生纷纷开展实验,有的甚至做起了DIY手电筒。随后,学生通过照片、实物的方式向全班同学展示了实验成果,不仅获得了同学的认可,也树立了下次开放性实验研究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