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外向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来源 :对外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ang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语国际教育(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是为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和在世界上的竞争力,对已有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国学、跨文化交际学等学科进行整合后而产生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它综合了语言学、教育学、跨文化交际学、传播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交叉型二级学科。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英文名称为"Master of Teaching Chinese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简称MTCSOL,主要目标就是要培养一批能胜任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
  北京外国语大学(以下简称为“北外”)2005年成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招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单位之一,2006年起开始招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学术型),2009年开始招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迄今,该专业已毕业学生232人,目前在校中外学生238人。本文拟以北外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为例,在介绍分析其培养理念、培养模式、管理保障体系的基础上,探究如何进一步优化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外向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多语种国别化的汉语师资”培养理念
  北外是国内历史最长、语种最多的外国语大学,目前开设67种外语课程,与世界上88个国家和地区的281所高校和学术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承办有21所孔子学院。结合自身的办学特点与办学优势,北外把“多语种国别化汉语师资”培养作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核心理念。
  多语种国别化,主要体现在生源掌握语种的多样化上。在北外培养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中,非通用语种学生占40%左右,语种遍布亚、非、欧各大洲,有日语、韩语、马来语、柬埔寨语、泰语、越南语、豪萨语、斯瓦西里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波兰语、斯洛伐克语、俄语、冰岛语、罗马尼亚语、瑞典语、荷兰语等20余种语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只有实现生源的多语种化,才有可能培养出一支既懂目的语国家语言文化,又能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的外向型专业人才队伍,也才能使汉语国际传播在世界各国得到相对均衡发展。
  “汉语师资”则是强调“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是面向海外母语非汉语者的汉语教学,培养目标是毕业生能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能胜任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我们构建了具有鲜明特色并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二、独具北外特色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离不开优良的师资队伍和科学的课程设置。下面我们将从师资队伍、课程设置、教学实践三个方面分别加以分析说明。
  (一)多元化的国际师资队伍
  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师资队伍建设中,我们根据人才培养特点,以培养单位中文学院的师资为主,同时充分整合全校资源,以及北外的国际化资源,努力建设一支多元化、高层次、特色鲜明的师资队伍。
  首先,利用我校孔子学院和校际交流的有利资源,聘请海外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及部分孔子学院外方院长为我校客座教授,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开设具有学科特色的系列讲座。开设过的课程包括日本关西大学外国语学部教授内田庆市的《欧洲近代汉语教学研究》、日本关西大学外国语学部教授沈国威教授的《日本的汉语词汇教学》、美国伯明翰大学教授Sheri Spaine Long的《汉语教学:美国的视角》、美国斯坦福大学孙朝奋教授的《国际汉语教学语法》、德国哥廷根大学教授Cordula Hunold的《德国汉语教学》等。
  其次,建立了相对固定的教学团队。为了适应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注重学生技能培养的特点,我们建立起了一支区别于学术型硕士培养的相对固定的教学团队。该师资队伍的构成梯队合理,核心课程的配备基本上都是“教授/副教授+具有博士学位的讲师”团队模式;学科配置全面,既有语言学的教授、博士,也有文学文化的教授、博士,且全部具有一年以上海外学习教学经历。
  可以看出,在北外的师资团队中,无论是海外的客座教授,还是国内一线教师,他们都拥有丰富的汉语国际推广与跨文化交流经验,这些都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提供了扎实的专业和教学基础。
  (二)“实践性”“国际化”的课程设置
  北外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设置以《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为框架,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色,立足于培养海外汉语教师的基本技能(教学、生活和管理技能),突出“实践性”和“国际化”,以增强学生的海外教学实践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以研修课程与教育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培养,课程设置注重结构的全面合理,课程安排与实施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以汉语语言学导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第二语言习得导论、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能研究等五门课程为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程分为五大板块,包括教学类、语言类、方法类、文化类和相关学科类。此外,还开设京剧、书法、绘画、民族舞蹈及武术、太极拳等才艺类课程和外语类(含非通用语)课程。定期开设“汉语国际推广专题讲座”“海外专家讲座系列”等课程,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教学方法上勇于打破传统的授课形式,增强教学的开放性与多样性,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加强课堂教学的双边互动,提高学生的实践教学技能。在教学中广泛采用专题讨论、案例教学、学生试讲、互相评课等有效的教学方式。
  另外,还把一些实践性选修课作为必选课程,从而打造了一批北外的核心课程和特色课程,如基于KSC 教学技能训练模式的“汉语教学技能训练课”①,基于汉语国际传播及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的“海外专家系列讲座”“汉语国际推广专题”“国外语言推广政策研究”,以及展示优秀文化传统的“中华文化技能”等课程。
  (三)多渠道教育实习模式
  北外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方面尤其注重教学实践,将教学实践活动贯穿于整个学习阶段,努力构建多渠道教育实习模式。   首先,充分利用北外孔子学院及国际交流资源,建立海外实习基地。目前北外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海外实习基地主要是由北外承办的21所孔子学院。这些孔子学院遍布在欧、美、亚三大洲。
  此外,还可参加汉办志愿者项目中的澳大利亚、新西兰中小学汉语教学项目,亦可赴校际交流学校如泰国清迈皇家大学、瑞典隆德大学等学校实习。随着海外实习渠道的增加,北外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赴海外实习的学生人数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近几年来,赴海外实习的人数已占学生总人数的85%左右。
  对于海外实习学生,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管理措施。为了及时掌握在海外实习学生的教学实习情况及学生间的相互沟通与学习,我们除了要求学生要定期通过电子邮件向主管实习的领导和教师提交实习日志、实习报告外,还专门为该专业的学生创建了网上互动平台“斑斓时光——北京外国语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生海内外交流平台”,要求正在实习的学生、尤其是在海外实习的学生定期投稿,介绍自己的教学实习和生活情况,交流经验。
  其次,加强了与北京市高校、特色国际化中小学的联系,建立国内实习基地。目前与北外签约、建立联系的学校有:北方工业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汇文中学、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学校等。同时,还利用校内资源为该专业学生创造实习条件,安排学生在北外中文学院留学生的常规班、假期班和特殊项目部实习。
  这些措施的实施,使海内外实习学生的专业学习都能得以延续,并且实现了教学实践反哺于课程学习、教学相长的目标。
  三、切实有效的保障体系
  有序的管理体系,是教学工作得以顺利完成的保障。为此,北外针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管理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
  (一)建立三级管理体系,实现有力监督指导
  为了加强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管理,北外建立了三级管理体系:由主管副校长担任组长、研究生院院长与中文学院院长担任副组长、有关专家担任成员的校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由中文学院主管副院长担任组长的院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负责对教学环节、导师配置、毕业论文等实施指导和监督,并组织相关专家对本专业教学大纲及所编教材进行审定并提出指导性意见;中文学院还专门设立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教学管理部”,由有对外汉语教学与管理经验的教师具体负责该专业的教学管理与教学实习工作。将国家学位办、国家汉办及学校、学院有关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管理文件汇编成册,并发给任课教师,实现了多层次的责任制管理。
  (二)建立质量评估体系,完善人才培养环节
  我校定期组织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课程设置、教学实习安排等进行教学评估,以期不断完善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工作。建立学位点专家评审制度。聘请校内外相关学科资深专家2-3名,定期对本学位点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及能力测评进行评估并提出指导意见。
  (三)建立科研保障体系,促进学科整体发展
  为了保障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的可持续发展,北外高度重视与该专业相关的科研建设。目前中文学院设有《汉语国际教育》《人文丛刊》两个刊物,为该专业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坚实有效的科研平台。鼓励教师积极申报与汉语国际教育相关的各级科研项目,同时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时间支持,并在师资培训、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
  四、反思与建议
  北外自2006年开始招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迄今已近十年。在这十年中,从最初简单的“理论+实践”,过渡到了现如今的“理论结合实践、实践反哺理论”。但因为专业硕士,尤其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在中国尚属新生事物,关于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目前也还处于起步阶段,各个学校课程设置不一,学制不一,培养目标也不尽相同。国内外关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究竟应该是定位为“研究型”“应用型”还是“实践型”的争论上。与蓬勃发展的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相比,与英语国家多层次、多样化的TESOL教师培养模式相比,关于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的研究则显得相对滞后。而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只有做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才可以促进汉语国际传播事业人才的发展,从而增强中华文化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据此,我们认为,要真正实现汉语国际教育“实践性”“国际化”外向型培养目标,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广泛调查了解汉语国际教育跨文化人才培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应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单位,调查其海外实习学生在文化适应、心理压力、中国文化自信、跨文化交际能力、外交能力、管理能力等方面的表现,分析汉语国际教育在跨文化人才培养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第二,通过对相关孔子学院、海外汉语教学单位管理层和学生的访谈、调研,了解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海外实习者在工作方面的优缺点,尤其是知识与能力的欠缺点。通过海外实习者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其在知识储备、跨文化适应性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孔子学院是国际汉语教学、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机构,在此实习的学生能否借助这一平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时下各界都在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孔子学院管理层和学生的反馈意见,就是衡量这些跨文化人才是否符合时代需求的一个重要标杆。
  第三,探索国际汉语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方法,创新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跨文化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调查研究,对照分析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缺点,研究国际汉语教学和教育管理中跨文化教育测评的质量指标、编制方法及其统计结果的数据分析和处理方法。根据测量与评价结果,同时借鉴国际上培养本国语言文化传播人才的成功经验和培养模式,提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跨文化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本文系北京外国语大学2015年基本科研业务费院系自主项目《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调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5ZW052)
  「注释」
  ①该课程是专门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开设的技能训练课程,为此我们设计了一套独特的教学技能训练模式,即“知识→技能→能力”模式(简称为KSC模式),即以教学能力和反思意识的形成为目的,以知识管理为理论基础,以实践共同体为组织形式,以“做中学”为核心理念。该课程的实际操作步骤为:“理论建构→案例分析→微格教学→模拟课堂”。
其他文献
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是新形势下一项富有战略意义的重要工作。近年来,广西外宣战线在此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积累了不少实践经验,但也面临诸多挑战。笔者以为,加强广西对外话语建设,必须遵照中央赋予广西的新定位新使命,切实将打好“东盟牌”摆在首位,优先解决话语内容建设、传播渠道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三个关键性问题,为讲好广西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奠定坚实基础。  一、打好“东盟牌”是广西对外话语体系建设
期刊
中国的对外传播经历过了从比较单一到多渠道传播的过程。面对新的国际环境和传播形态的千姿百态,对外传播任务繁重,传播既有难度也有良好机遇。传播要讲究方式方法,最为重要的是要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当今已进入到了大数据时代,如何利用先进大数据的手段提高对外传播效果,已经提到了议事日程。  对外传播两次重大转折时期:改革开放与互联网时代  改革开放和互联网时代这两个阶段,对中国对外传播带来的影响不可低估。如果
期刊
2015年7月31日,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宣布: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举办城市是——北京。那一刻,现场沸腾了,人们的眼睛湿润了。中国再一次让世界心动,北京也成为了世界上唯一一个既举办过夏奥会,也将举办冬奥会的城市,并创造了一次申办就取得成功的奇迹。参与申办冬奥会全过程,我深切地感受到申办过程就是中国对外宣传的过程,就是提升国家影响力的过程。  中国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提升国家影响力
期刊
公共外交与国家软实力提升、国家形象塑造的密切关联使其成为学术界长期关注的热点。而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近年来国际形势的复杂变化,让公共外交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展、研究话题日益丰富。继去年相关的研究论文数量显著增多后,2016年国际学术界对公共外交的关注程度又攀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以《地区品牌与公共外交》(Place Branding and Public Diplomacy)、《媒体与传播》(Media a
期刊
新闻教育是高等教育机构提供的旨在扩大对世界的认识,有助于受众开展新闻实践与新闻的收集、整理和呈现的训练的课程。从新闻业内部培训逐步发展而来的澳大利亚新闻教育迄今已走过百年,其高校对几代新闻记者的培训和教育的作用也是逐步被认可的。了解澳大利亚高校新闻教育的发展状况,不仅给我国新闻教育以启示,也有助于更全面地解读澳大利亚新闻业。  目前澳大利亚已有30所高校开设传媒本科教育,西澳大学是其中之一。笔者前
期刊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及独特的民族、宗教和文化,西藏一直是中西方媒体高度关注的地区。但话语体系不同,西方媒体在西藏的民族、宗教、人权等“涉藏问题”上,不乏对中国的批判和误解。  在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新情况下,如何在对方的话语体系中更有效地传播中国立场、中国观点和中国声音,展现真实的西藏,这个问题值得国内的外宣媒体深加研究。  2015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新华社播发的稿件《西藏50年:“
期刊
西藏,青藏高原,以其壮美自然的风光和朴实的生活图景吸引了无数的关注和迷恋。在以西藏为主题的大型系列纪录片《第三极》陆续在央视和其他视频平台热播之际,五洲传播出版社获制片方授权,于近期隆重推出图文版《第三极》(中、英文版分别于5月、8月出版)。同名纪录片、图书先后推出,殊成西藏文化传播的“《第三极》现象”。  中西方视角下对哲学原命题的思考  地域文化的魅力蕴含于人类和自然关系及人类个体生存的原命题
期刊
中国在周二举行了盛大仪式,庆祝西藏成为民族自治区50周年。在庆典上,学生们手举国旗,准军事部队着战斗服装行进。  此次庆祝活动称赞了西藏在共产党统治下取得的经济成就。与此同时,一些激进主义分子批评这个地区对人权的践踏。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俞正声在巍峨壮丽的布达拉宫前向成千上万的群众发表讲话时强调了西藏与中国其他地区的团结。布达拉宫曾是达赖喇嘛的家,现在是一个博物馆。  俞正声说:“50年来,中国
期刊
作者威廉·卢夫(William .A.Rugh)具有31年的外交官经历,曾任美国驻也门、阿联酋大使,现为美国中东教育和培训服务公司首席执行官,对美国公共外交政策,尤其是在中东地区的公共外交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充分的发言权。  公共外交的使命主要是推动国家之间和人民之间的长期信任,以维护国家长远利益。该书作者在书中以最新的视角和亲历的经验,通过描述驻外使馆工作的美国外交官是如何与外国民众沟通的方式,来介
期刊
天津外国语大学博士生导师田海龙教授多年致力于话语与社会研究。日前,笔者就我国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建设问题对田海龙教授进行了专访。  “话语”及“话语体系”的概念分野和现实意义  陈大亮:田教授您好!您的学术研究涉及对外话语传播研究,能否简单介绍一下您这方面的研究?  田海龙:我的教育背景是语言学,但对政治学、社会学和新闻传播学研究也感兴趣。这使我的研究不局限在语言结构上面,而是通过对语言结构的分析,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