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创作——选材漫谈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ayer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立意确定之后,应考虑一下围绕立意选取哪些材料,一般来说在选择材料时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合理、典型、新颖。
   一、合理
   何为合理?通常是指文中选的材料要与主旨相符,要有力于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这一点只要同学们注意,是很容易做到的。
   例如:鲁迅先生在《祝福》一文中,主要目的就是展现以祥林嫂为代表的旧中国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为此他选取了旧中国封建礼教的突出表现式“祝福”,通过一次次对祝福场景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逼而死的,文中围绕“祝福”的一系列材料选取就做到了合理。
   记叙文中有许多写景的内容,对于写景文章,材料要做到合理非常简单,即“围绕特征,合理选材”。只要所选材料能反映、突出所表现的特征即可。有个学生在描写秋景时有这样一句话:清晨,我坐在院子里的小凳子上,看着水里的鱼儿畅快地游着,轻轻地吹着水泡,小燕子在院子里飞来飞去,快活极了。
   [分析]本段景物描写,不管是鱼儿,是燕子还是清晨的小院都未能体现秋的特征,让人看不出到底是四季中的哪个季节,这就属于选材不合理,试着做如下改动。
   [改文]清晨,我坐在结满紫红果实的葡萄架下,清澈见底的鱼池中,小鱼儿在温暖的秋阳的照射下,畅快地游来游去,小燕了在院子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到房檐上,一会儿落到牵牛花的架子上,她舍不得离开这里去南方呀!
   改文中抓住了几个关键性的词语“紫红的葡萄、牵牛花、小燕子”,抓住了秋的特征,选材做到了合理。
   二、 典型
   何为典型,也就是指材料应有突出的代表性和影响力,对文章中心主旨有足够的表现力。可以这样说“合理的材料比比皆是,典型的材料却不可多得”,如何选择典型材料,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1.选取有名望的人和事
   要想使材料有代表性和说服力,最好选取名人及其相关事件,与众多的普通人普通故事相比,其影响力是难以估算的。
   2000年高考作文的话题是“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有个满分作文,题目为“赏树”,请阅读全文并分析在材料选择上的特点。
  赏树
   上帝在唐古拉山裁下一棵树。数千年后,这棵树枝繁叶茂,参天而立。繁花锦簇,散发着淡淡清香;叶绿枝长,遮蔽起千里阴凉。世人不晓此树为何物,争邀古今人物共睹之。
   第一个来的是屈原,峨冠博带,几缕飘髯,风度不俗。屈原看到这棵树,仍是满脸愁容,不屈的神态,长叹一声,提笔写道:“树参天兮干云霄,坐树端兮我逍遥,与云共语,与鹤同霄。”世人看罢多时,摇头叹息,为屈原鸣不平。
   屈原刚走,孔子带着子路、冉有同经树下。孔子喜欢研究学问,先站在树下观赏一番,又与两个徒弟探讨一通,然后拿出纸笔细细勾画。子路凑上前观瞧。见孔子正侧目凝视两个字“本、末”。世人大悟:圣人赏树,时刻不忘造字啊!
   第三个来的是唐太宗。平时万人跟随的唐太宗,现在是孤家寡人前来,却仍是龙袍玉带,威风不减。却见唐太宗看完大树,自语道:“欲使天下兴盛,还必须根深抱土,强须连地呀!”世人知道这是一代明君。
   鲁班背着刀凿斧锯惊喜而来,心里盘算着这样一棵大树,若采伐下来建筑楼台馆阁肯定是上好的材料。鲁班正欲动手,沈括急匆匆而至,摇头摆手万般阻挡,说这棵树至今还无记载,定是个新品种,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鲁班兄,你可千万别砍。鲁班扫兴而回,沈括拿出放大镜,这瞧那看,细细研究。
   诗仙李白飘然而至,看到那满树繁花,顿生诗兴,饮酒泼墨,赋诗一首“天下奇花天上开,备宴启酒邀友来,共饮花间避浊世,友人与我共开怀。”世人看着他放荡不羁的傲岸态度,不禁感古伤怀。
   一阵清风吹过,世间转至今日。一群环保专家来到这棵树下,研究着树下的蚂蚁,叶上的小虫,枝间的飞鸟,花间的青蛉……
   世人看完这些名人赏树,悟出一个道理,他们在给上帝的报告中写道:同样一棵树,不同的人看它,态度是多么不同;若问他们各自的感受,答案肯定是丰富多彩的。
   本文之所以获得满分除了作者流畅的文笔、精巧的构思之外,材料的典型也是非常重要的。试想若把材料中的历史文化名人通通换上张三、李四、赵大爷、王大妈,即便情节再合理、语言再具文采,也会因为材料的普通平淡而使文章骤然失色。相信同学们一定记得2001年的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那篇文章之所以蟾宫折桂,与作者选用尽人皆知的三国故事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2.选取普通人有代表性的材料
   名人名家的例子固然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然面普通人的平凡小事对主旨的表现照样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孙犁在《荷花淀》一文中,表现的是冀中抗日根据地军民团结抗敌这一主题,然而他并没选用叱咤风云的将军,也没有选用百姓中的模范代表,而是选择了一些连自己名字都没有的普通妇女,她们的事情也不过是编席,服侍丈夫,照顾老人孩子这些琐事。然而这些琐事却蕴含着团结抗日保家卫国这个大主题,这些平凡的妇女则代表着所有成长起来的根据地人民,从她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反法西斯战争必将走向胜利的希望。3.选取有现实性的材料
   我们生活在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当中,我们的文章应充分体现时代风貌,这就要求材料选择有一定的现实性。近年来的高考命题也特意指向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针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相对较弱这一普遍现实,98年高考作文为“坚韧我追求的品格”;针对日渐削弱的精神文明,2001年和2002年接连两年分别以“诚信”“心灵选择”为话题。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认识观念往往受关系的亲疏远近影响,针对这一特点,2003年高考作文则通过讲述“智子疑邻”这个寓言,来让同学们围绕此话题立意作文。
   三、新颖
   合理典型的材料人人都爱用,然而正是因为这一点,时间一长,难免用滥,没有了新鲜感。选材是否新颖,往往反映了考生知识面的宽窄,也反映了考生的思维是否具有独创性和灵活性。
   要做到选材新颖,我们必须平时多积累一些事例,最大程度开拓自己的知识面。不能一谈到“爱祖国”,只会想到岳飞、袁崇焕、文天祥;一谈到“坚持就是胜利”只知道讲述王羲之的一坑墨汁、李白的铁杵磨成针、梅兰芳盯鸽子练眼,或者干脆就是我的同学某某如何通过拼搏努力,最后终于考上大学的故事。我在训练“坚持就是胜利”这个文题时,有个学生以记叙文的形式讲述了“础石成泥”这样一个故事。内容是说齐白石老人年轻的时候是个篆刻爱好者。一天,他向老篆刻家请教篆刻的窃门。老篆刻家说,“你去挑一担础石(篆刻用石)回家,刻了磨,磨了刻,等到整担石头都变成了泥浆,那时你就成功了。”齐白石果真这样做了,是复一日,年复一年,最后一担础石终于都变成了泥浆,这时他的篆刻水平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这个材料就新颖,这样的文章就应得高分。
其他文献
今年的高考诗歌鉴赏题,选材多样,涉及的诗人作家很多,且不仅限于唐诗宋词。在选择诗作和诗人方面,大致是选著名诗人不常见的诗作,或不太著名的诗人的一流诗作。这样做,或许是为了有效避免猜题、押题,因此我们更应该去探究出题及解题策略。   前人谈到诗歌鉴赏,往往强调“意会”,这是不错的,但就考试而言,还得把“意会”的结果“言传”出来。这里的“言传”就是答案。答题自然根据试题的要求给出相应的答案。就答案的
期刊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选择了大量各种不同体裁的文章,如何把这些文章的特点体现出来,让学生能举一反三,运用到实际的写作中,历来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教师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陷于一种程式的教学中。特别是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这个问题就更为明显。其实,随着学生知识面的拓宽,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只是按照旧有的思维方式和习惯的套路来欣赏文章,还应从体裁自身的特点来决定教学的方法,抓住重点,由表及里,由浅
期刊
含蓄美是我国古典文学艺术与传统美学的普遍要求,对我国古典诗歌的创作产生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梁代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明确提出“隐”这一含蓄概念及其美学特征与美学本质,后锺嵘的“滋味”说,皎然的“重意”说,都从不同角度强调了含蓄美的特征与本质,足见“含蓄”这一概念对我国古代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诗歌含蓄美有哪些表现形式?这种含蓄的表达又如何体现出美?下面我们来稍加探究。  
期刊
和学生一起学习了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感触颇多。梁任公先生给我的印象,也不再只是戊戌政变的带头人,而是一个有学问,有文采,有激情,有感染力,有热心肠,有爱国心的恩师益友。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开篇就交代了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研究。并且《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全文写的是梁任公先生在清华大学的学术演讲《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通读全文,似乎梁任公先生的确与政
期刊
在历年的高考作文中,取得高分的法宝关键在于要有深刻的立意。在高考作文评分细则中明确规定,要想在发展等级中获得高分,必须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在本质上挖掘提炼观点与认识,从而提升立意的深度。   一、分析本质,透过浅层意思开掘本质内涵   要看到事物的本质,就要做到一个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过程。一般来说,分析材料,解决问题,要做到透过现象深
期刊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新课标”也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使得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讨论式教学无疑给学生提供一个独特体验交流的平台。讨论必须是开放性的,学生可以自由地发表意见或进行评论或表达体验。但开放、自由并不等于随意任流,学生必须围绕着主题来探讨。共同思考探
期刊
有人向郭沫若请教写作的“诀窍”,回答是:“改,改,改……”一连讲了七个“改”字。修改是整个写作训练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教师要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培养学生修改文章的习惯和能力,要把修改初作作为不可缺少的步骤,并及时检查。如何引导学生修改作文呢?   一、明确意义,激发兴趣   引导学生修改作文,首先要让其明确修改的意义。著名作家修改作文的逸闻趣事有很多:如,我国古代文人贾岛“推敲”的典故,叶
期刊
李益是一位思想和经历都比较复杂的诗人,他是继王昌龄、高适、岑参等盛唐边塞诗人之后中唐时最杰出的边塞诗人。其边塞诗从多方面真实而形象地反映了当时边塞的征戍生活,赞扬唐军将士慷慨报国的献身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反映并深切同情广大士卒久戍不归的不幸遭遇和痛苦心情,揭露和抨击了朝廷及边将的腐败无能,而且还描绘了边塞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一 、李益边塞诗产生的时代背景   李益的边塞诗主要作于唐
期刊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语文课堂教学并没有真正按照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进行,而把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为主要目标,学生陷入题海,苦不堪言,学习毫无生气,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如何改变这种局面,以下是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采取的一些做法。   一、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也有人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
期刊
一个沉甸甸的事实摆在我们的眼前:语文课堂气氛沉闷,效率低下。这是一个语文教师不容漠视的尴尬,而有生命力的精彩的课堂应具有哪些特征?语文教学还需要哪些内容来充实,语文课堂教学的关键在哪里,这均是我最近一直在苦思冥想的问题。我认为要上出一个合格精彩的语文课,必须找准每节课的支点,即把好每节课的脉,这是每节课的灵魂。   一、支点的特征   这个支点应该是个动态的存在。它可以是一节课中的核心问题或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