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暑期,由莱芜市教研员与莱芜名师人选组成的高级研修班在市教育局张勇副局长和教研室鹿忠勤主任、高爱玲副主任等领导同志的带领下,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进行了為期一周的学习和研修。高级研修班针对教研员和名师人选专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开设了业务性、实用性很强的八门课程:《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教科研论文发表的实用策略》,《课题开题报告的基本组成与论证思路》,《关于教师教学特色的思考》,《有效教学的设计与评价》,《课堂教学转型变革的策略研究》,《名师智慧与提升课堂教学的“五三”策略》,《翻转课堂和微课教学》以及《群体合作研修的技能》。这些报告,视角丰富,内容异彩纷呈,涉及了目前基础教育教学中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专家们的报告或酣畅淋漓,直击时弊;或旁征博引,引人入胜;或深入浅出,发人深省。 仔细梳理、回顾,总结专家报告的内容、方法,体悟、反思话内、话外之音,感受最深的是其中蕴含的思想的价值与义,所折射出的行动的光芒与风采。
一:思者无涯
“为什么我总找不到有价值的研究课题?为什么我做的课题研究总是不上档次?写的论文老是被专家认为是经验总结报告?发表文章有何秘诀可言?什么是真正有意义的研究?---------”胡东芳教授以一系列贴近现实的问题吸引了所有学习者的注意力,他别开生面,行云流水处时时有强音奏响,他巧用“苹果里面有什么?”的问题启发我们对于什么是研究的思考。“所谓研究,就是把偶然现象进行研究,寻找出偶然背后的规律,由偶然现象发掘其蕴藏在偶然背后的必然。”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竟然是深奥的哲学思考。之后,他顺势延伸,用“横切苹果”的比喻启发我们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研究。博览群书,思想深刻睿智,却又总能从最简单,最朴素处入手的胡教授用一个个形象生动,寓意丰富的哲理故事,娓娓阐释着论文写作的秘诀:“学会骄傲”,“学会抄”, 学会为“我”所用,学会“小题大做”,“学会创新”,“刺激编辑的眼神经”,“读透编辑的心”等。他用看似庸常的文字激发我们对于文字背后的真正意义的思考,他从看似“常规处”教授着“非常规”的方法,从看似迎合与取巧处又无时不透漏出要想写“妙文”,必须脚踏实地做“死功”的不“妙”之法。无“法”处有“法”,有“法”处无“法”,看似“捷径”处,有智慧也有艰辛。报告可谓欲扬先抑,跌宕起伏,让人在浅显处得获奥秘,在微笑处走入深思。是的,正如他在报告中所提到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不是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差异,而是思维方法之间的差异。“我思故我在”,“我在故我思”。思想是彰显一个人存在价值的根本所在。因此,论文创作要“胡说”“八道”,胡教授用自己姓氏形成的新概念,以幽默、生动的方式解释了“胡说”即“我说”,强调了个性化思想和表达的必要性;“八道”即旁征博引、全面阐述,揭示了广开视野、兼容并蓄的重要性。
二:行者无疆
众所周知,上海的教育是最先进的,然而在学习中了解到的情况不禁让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感到愕然。上海市嘉定区教师进修学院的罗松老师,在报告中提到上海学生在2009年,2012年于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中均获得了排名世界第一的骄人成绩。可这背后的真实是什么呢?专家们透过华美的纱帐,披露出发人深省的斑驳事实——上海学生每周完成作业的时间为13.8小时,其学业质量平均高于全国8省市平均水平,心理状况却令人担忧。上海市感到疲惫的学生比例占全国50个区县之首,学生存在睡眠时间不足,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压力大,动力不足,自信心不足等问题。高年级学生则普遍存在拒绝承担责任,抗环境能力减弱,缺乏人文精神,缺乏自主精神,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男生素质下降等令人担忧的突出问题。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金忠明教授在报告中指出“在百度以“学生厌学”为关键词搜得相关网页有8,080,000条。”来自北京部分中小学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中小学生厌学率达到30%。“学生不喜欢学校是世界性难题”。《高中生学习习惯调查研究》的数据则表明很多学生存在对所学内容印象不深刻,遗忘率高,思维能力和学习方法有待开发等问题。这些令人警醒的数据以及数据背后所反映出的突出问题不仅使得一线教师、教研员行动起来,很多从事基础教育研究的大学教授也在逐渐走下理论的神坛,躬身于实践的“土壤”,实地分析,实证研究,为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在不同的地方行动着,改变着,引领着教育的方向和发展。罗松教授以新的视角分析了什么是有效教学,努力探讨课堂转型的原因,内容和方式。吴亚萍教授以全国各地听课一万多节的实际经验和丰厚的理论支撑,指出课堂教学变革的策略和路径,如:基于教学要素关系把握的资源开发,基于教学养成关系把握的系统策划和学科共通层面的展开逻辑。其中在资源开发中特别强调了基于学生的学情资源开发,细化出“前在的经验资源”,“潜在的可能资源”和“个体的差异资源”三个方面。“没有解决困难障碍,就不能获得学生成长”,她的话结结实实,掷地有声。金忠明教授提出了提升课堂教学质效的“五三”策略,提醒广大教师教学也应有“度”,教学过“度”,就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反应。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的赵才欣老师则提出要“先学后教”,“多学少教”和“以学评教”,并展示了包括学生学习动力指数,师生关系指数,教学方式指数,进步指数,和身心健康指数等指标在内的学生评价绿色指标图,强调教学要懂“学”之义,通“学”之道,循“学”善导,呼吁“让学生室外多一点运动,把身体保住;室内多一点探究,把脑子保住。”除此之外,更有一线的实践者展示“翻转课堂” “微课”教学的探索之路,以实际行动引领课改朝着绿色、人文的方向发展。
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理论,理论与实践交融,思想与思想碰撞生辉。在全球教学变革已经呈现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背景下,在很多教师依然保守残缺的教育而顽固不变的现实中,为了找回教育的尊严与价值,为了引领教育回归其目的与本质,为了学习者生态化的明天,很多人在行动——用心血,用智慧,用汗水。行者无疆。
思想,是改变发生的土壤,行动,是改变发生的希望。我们需要思想与观念的改变,需要行动与信念的支撑。望眼未来,在教育改革此起彼伏的环境中,还需增强学习力和实践力,增强思辨力和创新力,做到思行结合,积极稳妥地实现课堂转型和教研转型,向着明亮的方向,一路前行。
一:思者无涯
“为什么我总找不到有价值的研究课题?为什么我做的课题研究总是不上档次?写的论文老是被专家认为是经验总结报告?发表文章有何秘诀可言?什么是真正有意义的研究?---------”胡东芳教授以一系列贴近现实的问题吸引了所有学习者的注意力,他别开生面,行云流水处时时有强音奏响,他巧用“苹果里面有什么?”的问题启发我们对于什么是研究的思考。“所谓研究,就是把偶然现象进行研究,寻找出偶然背后的规律,由偶然现象发掘其蕴藏在偶然背后的必然。”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竟然是深奥的哲学思考。之后,他顺势延伸,用“横切苹果”的比喻启发我们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研究。博览群书,思想深刻睿智,却又总能从最简单,最朴素处入手的胡教授用一个个形象生动,寓意丰富的哲理故事,娓娓阐释着论文写作的秘诀:“学会骄傲”,“学会抄”, 学会为“我”所用,学会“小题大做”,“学会创新”,“刺激编辑的眼神经”,“读透编辑的心”等。他用看似庸常的文字激发我们对于文字背后的真正意义的思考,他从看似“常规处”教授着“非常规”的方法,从看似迎合与取巧处又无时不透漏出要想写“妙文”,必须脚踏实地做“死功”的不“妙”之法。无“法”处有“法”,有“法”处无“法”,看似“捷径”处,有智慧也有艰辛。报告可谓欲扬先抑,跌宕起伏,让人在浅显处得获奥秘,在微笑处走入深思。是的,正如他在报告中所提到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不是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差异,而是思维方法之间的差异。“我思故我在”,“我在故我思”。思想是彰显一个人存在价值的根本所在。因此,论文创作要“胡说”“八道”,胡教授用自己姓氏形成的新概念,以幽默、生动的方式解释了“胡说”即“我说”,强调了个性化思想和表达的必要性;“八道”即旁征博引、全面阐述,揭示了广开视野、兼容并蓄的重要性。
二:行者无疆
众所周知,上海的教育是最先进的,然而在学习中了解到的情况不禁让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感到愕然。上海市嘉定区教师进修学院的罗松老师,在报告中提到上海学生在2009年,2012年于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中均获得了排名世界第一的骄人成绩。可这背后的真实是什么呢?专家们透过华美的纱帐,披露出发人深省的斑驳事实——上海学生每周完成作业的时间为13.8小时,其学业质量平均高于全国8省市平均水平,心理状况却令人担忧。上海市感到疲惫的学生比例占全国50个区县之首,学生存在睡眠时间不足,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压力大,动力不足,自信心不足等问题。高年级学生则普遍存在拒绝承担责任,抗环境能力减弱,缺乏人文精神,缺乏自主精神,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男生素质下降等令人担忧的突出问题。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金忠明教授在报告中指出“在百度以“学生厌学”为关键词搜得相关网页有8,080,000条。”来自北京部分中小学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中小学生厌学率达到30%。“学生不喜欢学校是世界性难题”。《高中生学习习惯调查研究》的数据则表明很多学生存在对所学内容印象不深刻,遗忘率高,思维能力和学习方法有待开发等问题。这些令人警醒的数据以及数据背后所反映出的突出问题不仅使得一线教师、教研员行动起来,很多从事基础教育研究的大学教授也在逐渐走下理论的神坛,躬身于实践的“土壤”,实地分析,实证研究,为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在不同的地方行动着,改变着,引领着教育的方向和发展。罗松教授以新的视角分析了什么是有效教学,努力探讨课堂转型的原因,内容和方式。吴亚萍教授以全国各地听课一万多节的实际经验和丰厚的理论支撑,指出课堂教学变革的策略和路径,如:基于教学要素关系把握的资源开发,基于教学养成关系把握的系统策划和学科共通层面的展开逻辑。其中在资源开发中特别强调了基于学生的学情资源开发,细化出“前在的经验资源”,“潜在的可能资源”和“个体的差异资源”三个方面。“没有解决困难障碍,就不能获得学生成长”,她的话结结实实,掷地有声。金忠明教授提出了提升课堂教学质效的“五三”策略,提醒广大教师教学也应有“度”,教学过“度”,就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反应。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的赵才欣老师则提出要“先学后教”,“多学少教”和“以学评教”,并展示了包括学生学习动力指数,师生关系指数,教学方式指数,进步指数,和身心健康指数等指标在内的学生评价绿色指标图,强调教学要懂“学”之义,通“学”之道,循“学”善导,呼吁“让学生室外多一点运动,把身体保住;室内多一点探究,把脑子保住。”除此之外,更有一线的实践者展示“翻转课堂” “微课”教学的探索之路,以实际行动引领课改朝着绿色、人文的方向发展。
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理论,理论与实践交融,思想与思想碰撞生辉。在全球教学变革已经呈现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背景下,在很多教师依然保守残缺的教育而顽固不变的现实中,为了找回教育的尊严与价值,为了引领教育回归其目的与本质,为了学习者生态化的明天,很多人在行动——用心血,用智慧,用汗水。行者无疆。
思想,是改变发生的土壤,行动,是改变发生的希望。我们需要思想与观念的改变,需要行动与信念的支撑。望眼未来,在教育改革此起彼伏的环境中,还需增强学习力和实践力,增强思辨力和创新力,做到思行结合,积极稳妥地实现课堂转型和教研转型,向着明亮的方向,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