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融资源是现代社会资源体系中的重要资源,它与其他物质资源一起构成支撑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体系。县域经济发展,离不开金融的大力支持。农村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于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县域是城乡统筹关键载体,也是经济扩大内需增长潜在市场,结构调整重要环节。目前,县域金融服务能力水平,距离县域经济发展和居民需求有较大差距。
金融资源配置的制约因素分析
县域是农业经营的基本单位,处在最前沿。农村金融机构大部分资源配置在县域,已形成了完善的组织和网点网络体系。实践证明,长期以来,农村金融机构以县域为平台,为“三农”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求得了自身的长足发展。如农行余干县支行采取各项举措优化资源配置,服务县域农村经济,共发放贷款77,409万元。一是突出对基础建设及重点工程的金融服务,对法人企业和中小企业发放贷款56,063万元;二是加大对个体私营经济的信贷投入,先后发放个人贷款21,346万元,其中发放个人住房贷款8633万元,以惠农卡、小额农户贷款等特色金融产品,发放小额农贷7,156万元。
在改革发展中,只有切实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坚持以县域为基础,城乡联动,农工商综合经营,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有效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县域金融相对城市金融,由于信用环境差异和融资成本较高,目前还难以满足县域发展资金的需要。其制约因素如下:
1、金融服务体系存在不足。农村金融机构在积极贯彻落实支农、惠农、助农政策措施方面,充分发挥了支农作用。但这些农村金融机构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特别是农村金融机构业务功能趋同。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重,改革任务艰巨;农业银行经营网点减少,直接面对农民的贷款服务功能减弱;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虽然已经扩展到“农、林、牧、副、渔”领域的所有企业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但由于农发行自身信贷管理制度尚处在逐步完善之中,且贷款的准入条件较高,农发行的政策性金融支农功能发挥得还不够充分。因此,客观上加重了资金外流,造成农业产业补给严重“缺血”,影响了农村经济的正常发展。
2、县域社会信用环境较差。县域企业的整体素质较低,融资能力不足,抗市场风险能力弱,总体信用等级低,难以形成对信贷资金的吸引力。同时,一些企业信用观念淡薄,逃废金融债务的问题较为突出,导致了金融机构产生了大量不良资产,降低了金融机构信贷投入的积极性。而有些地方政府和部门的金融风险意识不强,存在着地方保护主义,对欠钱不还、逃废债务的行为打击不力,使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影响了金融机构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投入。
3、县域银行贷款权限少,信贷管理方式不能有效适应县域经济贷款需求。商业银行普遍实行高度集中的信贷管理体制,贷款权大都上收至上级行审批,县域银行贷款权减少,即使同意贷款,其程序也比较繁琐,经过的环节多,时间长,效率低,与县域企业贷款数额小、频率高、时间急的特点不相适应。商业银行在信用等级评定上设置的贷款“门槛”过高,使得相当多的县域中小企业因信用等级达不到要求,难以获得贷款支持。
4、贷款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对称,影响了基层行的贷款积极性。为防范风险,各银行普遍实行了严格的贷款风险管理,采取了严格的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忽视建立与信贷约束机制相对应的贷款激励机制,使信贷人员产生了“惧贷”、“惜贷”心理,抑制了县域金融机构信贷投放。
县域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优化对策
目前,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的结构性矛盾,制约了农村金融市场功能的进一步发挥,增大了金融市场甚至整个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这已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如何优化农村金融资源配置,充分发挥金融的核心作用,是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
1、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立与资本市场配套的相关金融体系,加快建立地方性商业银行步伐,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和推进改革等措施,吸引国内外银行、证券、保险前来发展,促进金融资源优化组合。应尽快改变农村金融边缘化现状,构建一个以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为主,以其他金融为辅,适应“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以资本质量为核心,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真正建立起产权清晰、合规稳健、监管到位、以服务“三农”为宗旨的地方性金融企业。农业银行要加大分类指导力度,给予县域农行较大的自主权,增加对特色农业、订单农业、民营企业信贷扶持,拓展农业产业链,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县域农业发展银行要进一步拓宽业务范围,在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发挥出重要的支撑作用,达到用政策性金融弥补商业性金融对农村地区支持的不足。积极稳妥地推动县域农村,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银行金融机构,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切实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2、加大创新力度,提升金融服务水平。要对工资总额的分配和费用的配置进行结构性调整,加大向县支行倾斜力度。在现有系列产品的基础上,根据县域经济特点和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需求,着重围绕小企业和农业产业化这两个主要环节,积极发挥系统联动优势,秉承“伴你成长”品牌理念,建立健全产品研发机制,有计划地研发一批适宜县域经济发展的特色产品。当前,要重点做好小企业业务的产品研发和推广工作,抓紧开发面向小企业的简式快速贷款、自助循环贷款、贸易融资链融资工具、企业集群金融服务方案、综合顾问方案等使实用产品的研发和推广,为“三农”和小企业提供更有针对性的融资服务。
3、规范运作,将风险控制到最低限度。农村金融市场是一个不成熟的市场,“三农”的弱质性决定了信贷支农面临成本高、收益低、风险大的难题。为此,必须将风险防范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防止步入“一放就活,一活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死,一死再放”的怪圈。进一步落实重点客户贷后管理经理组的组织、责任和奖惩,健全贷后管理执行与监督协调机制,提升贷后管理客户经理的层次。对“三农”贷款,可实施尽职免责制度,即对从事“三农”贷款的工作人员,只要其全面履行了其岗位职责赋予的各项要求,没有个人违规、失职和渎职行为的,可免于认定责任。
4、大力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采取以人民银行为征信主体、各地基层金融服务网点为基础的信用宣传,大力宣扬诚信传统美德,还可以在农村集市、庙会等人口集聚的时间和场所进行信用宣传,通过开展一对一、面对面的征信知识介绍、诚信教育工作,夯实农村信用环境建设的思想基础。加快信用法律制度建设的步伐,对失信者的制裁,能做到有法可依,在社会上形成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氛围。建立健全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完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建立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档案,结合创建金融生态环境,防范开展创建信用企业、信用乡镇活动,加大对守信企业、村镇和个人的信贷倾斜,以增强全社会信用意识。并建立可持续发展观,严厉打击企业逃废债务行为,规范改制和破产程序,从而营造农村良好的信用环境。
5、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以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为主要内容的规章制度和考核评价办法,提高各岗位员工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加快人才队伍培养体系建设,通过规范培训,分级培训等措施,切实提高员工队伍素质。积极探索员工管理新模式,在员工队伍建设上,坚持不懈开展思想政治、职业道德、遵纪守法等方面的教育。建立以岗位目标责任制为主的分配激励机制,通过建立与绩效挂钩的薪酬分配制度,激发广大员工的工作干劲。通过组织层层签订案件防范责任书,落实案防责任,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案件防控工作网络。利用会计内控例会,加强对会计主管和监管员的培训学习。开展员工集中思想行为排查,及时帮促后进员工,及时消除风险隐患。积极组织领导与员工之间开展经常性的谈心谈话活动,通过谈话了解、掌握辖内员工的苗头性、倾向性的不良动态,将各类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银行江西省余干县支行)
金融资源配置的制约因素分析
县域是农业经营的基本单位,处在最前沿。农村金融机构大部分资源配置在县域,已形成了完善的组织和网点网络体系。实践证明,长期以来,农村金融机构以县域为平台,为“三农”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求得了自身的长足发展。如农行余干县支行采取各项举措优化资源配置,服务县域农村经济,共发放贷款77,409万元。一是突出对基础建设及重点工程的金融服务,对法人企业和中小企业发放贷款56,063万元;二是加大对个体私营经济的信贷投入,先后发放个人贷款21,346万元,其中发放个人住房贷款8633万元,以惠农卡、小额农户贷款等特色金融产品,发放小额农贷7,156万元。
在改革发展中,只有切实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坚持以县域为基础,城乡联动,农工商综合经营,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有效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县域金融相对城市金融,由于信用环境差异和融资成本较高,目前还难以满足县域发展资金的需要。其制约因素如下:
1、金融服务体系存在不足。农村金融机构在积极贯彻落实支农、惠农、助农政策措施方面,充分发挥了支农作用。但这些农村金融机构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特别是农村金融机构业务功能趋同。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重,改革任务艰巨;农业银行经营网点减少,直接面对农民的贷款服务功能减弱;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虽然已经扩展到“农、林、牧、副、渔”领域的所有企业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但由于农发行自身信贷管理制度尚处在逐步完善之中,且贷款的准入条件较高,农发行的政策性金融支农功能发挥得还不够充分。因此,客观上加重了资金外流,造成农业产业补给严重“缺血”,影响了农村经济的正常发展。
2、县域社会信用环境较差。县域企业的整体素质较低,融资能力不足,抗市场风险能力弱,总体信用等级低,难以形成对信贷资金的吸引力。同时,一些企业信用观念淡薄,逃废金融债务的问题较为突出,导致了金融机构产生了大量不良资产,降低了金融机构信贷投入的积极性。而有些地方政府和部门的金融风险意识不强,存在着地方保护主义,对欠钱不还、逃废债务的行为打击不力,使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影响了金融机构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投入。
3、县域银行贷款权限少,信贷管理方式不能有效适应县域经济贷款需求。商业银行普遍实行高度集中的信贷管理体制,贷款权大都上收至上级行审批,县域银行贷款权减少,即使同意贷款,其程序也比较繁琐,经过的环节多,时间长,效率低,与县域企业贷款数额小、频率高、时间急的特点不相适应。商业银行在信用等级评定上设置的贷款“门槛”过高,使得相当多的县域中小企业因信用等级达不到要求,难以获得贷款支持。
4、贷款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对称,影响了基层行的贷款积极性。为防范风险,各银行普遍实行了严格的贷款风险管理,采取了严格的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忽视建立与信贷约束机制相对应的贷款激励机制,使信贷人员产生了“惧贷”、“惜贷”心理,抑制了县域金融机构信贷投放。
县域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优化对策
目前,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的结构性矛盾,制约了农村金融市场功能的进一步发挥,增大了金融市场甚至整个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这已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如何优化农村金融资源配置,充分发挥金融的核心作用,是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
1、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立与资本市场配套的相关金融体系,加快建立地方性商业银行步伐,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和推进改革等措施,吸引国内外银行、证券、保险前来发展,促进金融资源优化组合。应尽快改变农村金融边缘化现状,构建一个以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为主,以其他金融为辅,适应“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以资本质量为核心,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真正建立起产权清晰、合规稳健、监管到位、以服务“三农”为宗旨的地方性金融企业。农业银行要加大分类指导力度,给予县域农行较大的自主权,增加对特色农业、订单农业、民营企业信贷扶持,拓展农业产业链,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县域农业发展银行要进一步拓宽业务范围,在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发挥出重要的支撑作用,达到用政策性金融弥补商业性金融对农村地区支持的不足。积极稳妥地推动县域农村,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银行金融机构,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切实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2、加大创新力度,提升金融服务水平。要对工资总额的分配和费用的配置进行结构性调整,加大向县支行倾斜力度。在现有系列产品的基础上,根据县域经济特点和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需求,着重围绕小企业和农业产业化这两个主要环节,积极发挥系统联动优势,秉承“伴你成长”品牌理念,建立健全产品研发机制,有计划地研发一批适宜县域经济发展的特色产品。当前,要重点做好小企业业务的产品研发和推广工作,抓紧开发面向小企业的简式快速贷款、自助循环贷款、贸易融资链融资工具、企业集群金融服务方案、综合顾问方案等使实用产品的研发和推广,为“三农”和小企业提供更有针对性的融资服务。
3、规范运作,将风险控制到最低限度。农村金融市场是一个不成熟的市场,“三农”的弱质性决定了信贷支农面临成本高、收益低、风险大的难题。为此,必须将风险防范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防止步入“一放就活,一活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死,一死再放”的怪圈。进一步落实重点客户贷后管理经理组的组织、责任和奖惩,健全贷后管理执行与监督协调机制,提升贷后管理客户经理的层次。对“三农”贷款,可实施尽职免责制度,即对从事“三农”贷款的工作人员,只要其全面履行了其岗位职责赋予的各项要求,没有个人违规、失职和渎职行为的,可免于认定责任。
4、大力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采取以人民银行为征信主体、各地基层金融服务网点为基础的信用宣传,大力宣扬诚信传统美德,还可以在农村集市、庙会等人口集聚的时间和场所进行信用宣传,通过开展一对一、面对面的征信知识介绍、诚信教育工作,夯实农村信用环境建设的思想基础。加快信用法律制度建设的步伐,对失信者的制裁,能做到有法可依,在社会上形成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氛围。建立健全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完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建立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档案,结合创建金融生态环境,防范开展创建信用企业、信用乡镇活动,加大对守信企业、村镇和个人的信贷倾斜,以增强全社会信用意识。并建立可持续发展观,严厉打击企业逃废债务行为,规范改制和破产程序,从而营造农村良好的信用环境。
5、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以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为主要内容的规章制度和考核评价办法,提高各岗位员工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加快人才队伍培养体系建设,通过规范培训,分级培训等措施,切实提高员工队伍素质。积极探索员工管理新模式,在员工队伍建设上,坚持不懈开展思想政治、职业道德、遵纪守法等方面的教育。建立以岗位目标责任制为主的分配激励机制,通过建立与绩效挂钩的薪酬分配制度,激发广大员工的工作干劲。通过组织层层签订案件防范责任书,落实案防责任,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案件防控工作网络。利用会计内控例会,加强对会计主管和监管员的培训学习。开展员工集中思想行为排查,及时帮促后进员工,及时消除风险隐患。积极组织领导与员工之间开展经常性的谈心谈话活动,通过谈话了解、掌握辖内员工的苗头性、倾向性的不良动态,将各类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银行江西省余干县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