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习惯了旧教材的教师,尤其是习惯了人教版的教师,在新教材改革的今天我們又使用了北师大版教材,这对所有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更好地使用新教材,在现在这种社会变革下我们可以逐步过渡,新旧结合,渐渐向全新的观念转变。
【关键词】教材;结合;使用;适用
想当初课程改革刚开始的时候,我和我的同事们都很困惑,翻开教材一看,有点不认识的感觉,真有点无从下手。教学过程中也听到了种种关于新教材的议论,说:“新教材缺乏旧教材编排的系统性”;“新教材只有情景图,连例题都没有”;“就连课后习题也少得可怜”……等等。我们无权选择教材,那么只有去适应它。于是我静下心来琢磨课标,认真研读教材,一边看新教材,一边翻旧教材,后来我发现:新教材不光注重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还凸显学生实际的应用能力、思维形成过程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就教材本身而言,它适度地调整原有内容地编排,降低了原有的计算难度,增加了生活实际的运用。同时,每节内容都设计了富有情趣的情境导入图。如此全新的编排,做为我们早已习惯旧教材的老师们,该如何使用好这本新教材呢?我在实际教学中有以下几点感悟:
1 精心设计导入部分
我们的宗旨是“引导要新颖”。教材中出现的情境图只能当作导入部分,教师还要适当增加一些吸引力极强的“游戏”、“故事”、“谜语”、“影视剧”等形式来增加导入部分的“吸引性”,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兴趣。例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用课件展示这样一幅情景:草地中央一根木桩上用5米长的绳子栓了一只羊,然后提问“这只羊最多能吃多大一片草?这个痕迹是什么形状?这根绳子相当于圆的什么?固定木桩的这个点相当于圆的什么?”由此引出课题。教学结束时再提问“篝火晚会时,人们一般喜欢怎样坐?”“车轮为什么设计成圆形的?”等等这样的数学问题,进一步回顾知识并拓展思维。再如,“图形变换”这一节,我计划先让学生用七巧板进行拼图,再观察,然后用语言描述出图形的组成。还有“数学与体育”中有关于“比赛场次”这一节,教材中用列表的方法,学生不易理解,我们可以学生进行“两两握手游戏”,轻而易举地得出“如果有a个人,那么比赛场次就是小于a的所有自然数的和”这个结论。这种方法还可以用在“数线段问题”和“数角问题”上。
2 精心设计习题,将新教材进行适当延伸
如果说创新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那么教学中习题的设计也是至关重要的。新教材中习题比较少,而且简单,尤其是难易梯度不够,新教材中部分章节对于知识的延展度不够。如:教学完“圆的周长与面积”之后,我适当地将旧教材中“组合图形的周长和面积”、“阴影部分的周长与面积”、“面积单位换算”、“圆环面积计算”的不同方法等知识也纳入教学之中。再如,“化简比”中缺乏分数、小数混合的形式来化简,也没有带单位的数量间的化简。本册教材里“统计图表”中没有关于各种统计图的特征,也没有将分数应用题、百分数应用题、求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等知识贯穿于统计图表的教学中来。在习题方面,旧教材把习题的类型区分的比较细,且训练习题也比较适中。当然,我这里不是倡导“题海战”,更不是刻意挖深知识的难度。而是为了引导更全面的题型,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另外,我们的练习题形式不能仅限于学生算几道题上面,像“社会调查”、“查阅资料”、“银行利率调查”、“手工制作”等都可以是学生很好的课外练习题。
3 正确审视新、旧教材的差异,相互借鉴、扬长补短
新教材有它的特点,但旧教材也有它的优势。我认为我们应根据具体授课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我们也可以把旧教材的概念、方法纳入到现行课堂教学中来。如:教学完《圆的认识》后,有一节“欣赏与设计”,部分教师可能认为“欣赏”嘛,看看就行了,其实不然,我们应当在欣赏时明确指出“每一条弧它的圆心在哪?”“半径是多少?”然后再设计,同时注意圆心的确定,半径的选择,这比旧教材中“尺规作图”更灵活,开放性更强。当然,新教材也有他不足的地方:“化简比”中只说“分数可以约分,比也可以化简”而对于比到底要化简到什么程度,却没有说,在这里我建议应该把旧教材中关于“最简整数比”的概念告诉学生,同时也将“互质数”进行了巩固。对于像“旅游费用”、“包装的学问”、“数学与体育”、“观察物体”、“生活中的数”等新增加的知识我们要理解编者的目的和意图:如“营养配餐”这一节,一方面是小数、分数、百分数的应用,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教育孩子合理膳食、健康膳食;而“比的应用”实际就是旧教材中的“按比例分配”;“数字的用处”则是将数字运用于生活;“看图找关系”是要学生充分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些数学问题的编排我们应该重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需要我们潜心研究新、旧教材的差异,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4 根据每个学生的差异,选择不同的评价方式
眼下教育部门评价学校,学校考核教师,家长议论教师,都以教学成绩来衡量,致使许多教师重视数学的技能训练,而忽视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引导。用“生搬硬套”的常规教学手段来对待新教材,致使“素质教育”流于形式,究其原因是评价方式的单一性和片面性造成的。
我认为评价学生不能以单一的考试成绩、习题的正确与否评价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例如:在第九册教学结束时,我们班李凯同学只考了72分,成绩平平,可回家过年遇到家里装修房子,于是将《铺地砖》的知识运用于实际,帮其父母算了算,最终选取了较经济的地砖,你能说李凯同学数学没学好吗?本册教材非常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爱国教育,从小培养他们勤俭节约、合理膳食的好习惯等。结合新教材的特点,我们应该把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小组合作能力、解决问题时的思维过程等多种因素纳入到考查学生、评价学生的“标准”之中。我们不是要学生记多少,而是看学生能想多少,力争从全方位、多角度地衡量学生、欣赏学生,这也真正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体来说,新教材是符合我们时代需要的,也是符合我们日常生活需要的,只是我们教者需要多些探索与思考,把新旧教材结合起来,让新教材充分发挥它独特的魅力!让我们的学生真正“素质”起来!
【关键词】教材;结合;使用;适用
想当初课程改革刚开始的时候,我和我的同事们都很困惑,翻开教材一看,有点不认识的感觉,真有点无从下手。教学过程中也听到了种种关于新教材的议论,说:“新教材缺乏旧教材编排的系统性”;“新教材只有情景图,连例题都没有”;“就连课后习题也少得可怜”……等等。我们无权选择教材,那么只有去适应它。于是我静下心来琢磨课标,认真研读教材,一边看新教材,一边翻旧教材,后来我发现:新教材不光注重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还凸显学生实际的应用能力、思维形成过程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就教材本身而言,它适度地调整原有内容地编排,降低了原有的计算难度,增加了生活实际的运用。同时,每节内容都设计了富有情趣的情境导入图。如此全新的编排,做为我们早已习惯旧教材的老师们,该如何使用好这本新教材呢?我在实际教学中有以下几点感悟:
1 精心设计导入部分
我们的宗旨是“引导要新颖”。教材中出现的情境图只能当作导入部分,教师还要适当增加一些吸引力极强的“游戏”、“故事”、“谜语”、“影视剧”等形式来增加导入部分的“吸引性”,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兴趣。例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用课件展示这样一幅情景:草地中央一根木桩上用5米长的绳子栓了一只羊,然后提问“这只羊最多能吃多大一片草?这个痕迹是什么形状?这根绳子相当于圆的什么?固定木桩的这个点相当于圆的什么?”由此引出课题。教学结束时再提问“篝火晚会时,人们一般喜欢怎样坐?”“车轮为什么设计成圆形的?”等等这样的数学问题,进一步回顾知识并拓展思维。再如,“图形变换”这一节,我计划先让学生用七巧板进行拼图,再观察,然后用语言描述出图形的组成。还有“数学与体育”中有关于“比赛场次”这一节,教材中用列表的方法,学生不易理解,我们可以学生进行“两两握手游戏”,轻而易举地得出“如果有a个人,那么比赛场次就是小于a的所有自然数的和”这个结论。这种方法还可以用在“数线段问题”和“数角问题”上。
2 精心设计习题,将新教材进行适当延伸
如果说创新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那么教学中习题的设计也是至关重要的。新教材中习题比较少,而且简单,尤其是难易梯度不够,新教材中部分章节对于知识的延展度不够。如:教学完“圆的周长与面积”之后,我适当地将旧教材中“组合图形的周长和面积”、“阴影部分的周长与面积”、“面积单位换算”、“圆环面积计算”的不同方法等知识也纳入教学之中。再如,“化简比”中缺乏分数、小数混合的形式来化简,也没有带单位的数量间的化简。本册教材里“统计图表”中没有关于各种统计图的特征,也没有将分数应用题、百分数应用题、求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等知识贯穿于统计图表的教学中来。在习题方面,旧教材把习题的类型区分的比较细,且训练习题也比较适中。当然,我这里不是倡导“题海战”,更不是刻意挖深知识的难度。而是为了引导更全面的题型,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另外,我们的练习题形式不能仅限于学生算几道题上面,像“社会调查”、“查阅资料”、“银行利率调查”、“手工制作”等都可以是学生很好的课外练习题。
3 正确审视新、旧教材的差异,相互借鉴、扬长补短
新教材有它的特点,但旧教材也有它的优势。我认为我们应根据具体授课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我们也可以把旧教材的概念、方法纳入到现行课堂教学中来。如:教学完《圆的认识》后,有一节“欣赏与设计”,部分教师可能认为“欣赏”嘛,看看就行了,其实不然,我们应当在欣赏时明确指出“每一条弧它的圆心在哪?”“半径是多少?”然后再设计,同时注意圆心的确定,半径的选择,这比旧教材中“尺规作图”更灵活,开放性更强。当然,新教材也有他不足的地方:“化简比”中只说“分数可以约分,比也可以化简”而对于比到底要化简到什么程度,却没有说,在这里我建议应该把旧教材中关于“最简整数比”的概念告诉学生,同时也将“互质数”进行了巩固。对于像“旅游费用”、“包装的学问”、“数学与体育”、“观察物体”、“生活中的数”等新增加的知识我们要理解编者的目的和意图:如“营养配餐”这一节,一方面是小数、分数、百分数的应用,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教育孩子合理膳食、健康膳食;而“比的应用”实际就是旧教材中的“按比例分配”;“数字的用处”则是将数字运用于生活;“看图找关系”是要学生充分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些数学问题的编排我们应该重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需要我们潜心研究新、旧教材的差异,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4 根据每个学生的差异,选择不同的评价方式
眼下教育部门评价学校,学校考核教师,家长议论教师,都以教学成绩来衡量,致使许多教师重视数学的技能训练,而忽视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引导。用“生搬硬套”的常规教学手段来对待新教材,致使“素质教育”流于形式,究其原因是评价方式的单一性和片面性造成的。
我认为评价学生不能以单一的考试成绩、习题的正确与否评价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例如:在第九册教学结束时,我们班李凯同学只考了72分,成绩平平,可回家过年遇到家里装修房子,于是将《铺地砖》的知识运用于实际,帮其父母算了算,最终选取了较经济的地砖,你能说李凯同学数学没学好吗?本册教材非常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爱国教育,从小培养他们勤俭节约、合理膳食的好习惯等。结合新教材的特点,我们应该把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小组合作能力、解决问题时的思维过程等多种因素纳入到考查学生、评价学生的“标准”之中。我们不是要学生记多少,而是看学生能想多少,力争从全方位、多角度地衡量学生、欣赏学生,这也真正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体来说,新教材是符合我们时代需要的,也是符合我们日常生活需要的,只是我们教者需要多些探索与思考,把新旧教材结合起来,让新教材充分发挥它独特的魅力!让我们的学生真正“素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