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口迁移流动与新型城镇化问题研究

来源 :企业文化·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3607915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新的发展模式和思路,其不仅强调的是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更注入了“以人为本”的新理念。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中,劳动力的角色举足轻重,而区域和城乡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加之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的关键作用,使得社会资源形成“好的越好,差的越差”两极化态势。人口的迁移流动也遵循这一规律。本文试图解决如何促进人口迁移合理流动,实现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从而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更好,更快地发展。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人口迁移流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成果显著,城市作为优先发展的经济体,其在产业结构完善度和优质资源占有率方面相对于农村地区具有较大的优势,因此其形成的规模效应更是吸引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农村地区的优秀人才。而新型城镇化更需要的是城乡统筹与城乡一体的均衡发展策略。因此人口的迁移流动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地位也在逐渐上升。
  一、我国的农村人口迁移流动和新型城镇化问题
  人口的迁移流动对于经济文化交流起到载体作用,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从传统的农业生产活动中解放出来,形成新的迁移大军,去经济发达的城市寻求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和生产生活资料。根据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发布的信息显示,2016年4月份,全国城镇又新增就业125万人,1—4月城镇新增就业443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44%。一季度,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16799万人,同比增长2.9%。与此同时,将生产生活能力较弱的老年人、妇女和儿童留在农村,这直接会导致资源的两极化。这样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和建设,但反观农村的城镇化建设则明显滞后。
  二、我国的农村人口迁移流动和新型城镇化问题原因分析
  (一)经济落后,产业结构不合理
  农村地区經济较为落后,且产业结构中的第一产业比重较大,第二三产业发展落后,尤其是可持续、绿色、吸纳就业人数最广的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最少。很多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劳动力,绝大部分是去城市从事第三产业。从事外出务工的人数增多,会导致消费群体和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员减少,对于第三产业的发展则更为不利。
  (二)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
  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依旧沿袭的是独门独院的生活居住方式,这会大大提高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对于经济基础薄弱的农村地区,促进人口的集聚,从而形成规模效应,才能从根本上发展低成本的基础设施建设。
  (三)个人择业观和价值观存在一定盲目性
  虽然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上起到一定作用,但人口对于择业地区存在个人偏好,甚至出现个人能力和经济实力有限,却盲目追求“城市”头衔,这不仅不利于物尽其用的最佳资源配置方式。
  三、我国的农村人口迁移流动和新型城镇化问题解决措施
  (一)积极发展经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我国的农村地区范围广,分布广,各地的气候条件与人文环境各具特色,在追求产业互动和生态宜居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农村地区应该挖掘本地区特色,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与第一、第二产业间的相互联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的发展会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人口的回流,从而更好带动经济发展。城乡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形成集约和节约经济。在城市化率高达80%以上的美国,出现的逆城市化现象,也是人们在追求更为贴近自然的生活方式的表现,我国农村地区在发展城镇化方面,更应该注重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形成规模效应,完善公共基础设施
  公共基础设施服务对象是当地大多数居民,如果居民过于分散必然使得基础设施建设受到阻碍。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通过对居住地和生产生活区域的统一集中规划,可以形成规模效应,降低基础设施建设成本,也可促进经济发展,吸引人口回流,减少城市发展人口过多压力的同时,解决好农村地区发展人口缺乏的困境。
  (三)做好宣传,转变择业观和价值观
  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会改变一些人的择业观和价值观,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的力量,提供优惠政策支持,调动人们回乡创业就业的积极性,不仅解决农村“空巢、空村、空地”问题,还能完善产业结构,增加居民收入水平。
  总之,人口作为社会生产生活的重要推动力,通过积极的措施,吸引农村人口的回流,对于城乡在劳动力方面的矛盾可以有效化解,更能促进资源在社会中更为合理的配置,使我国经济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真正可以做到高质量、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曾湘泉,陈力闻,杨玉梅.城镇化、产业结构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吸纳效率[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4).
  [2]吴瑞君,曾明星.人口迁移流动对城乡社会发展的影响 [J].人民论坛,2013(4).
  [3]戎爱萍,郭卫东.人口迁移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J].经济问题,2014(8).
  [4]张永岳,王元华.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路径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4(1).
  [5]刘同山,孔祥智.家庭资源、个人禀赋与农民的城镇迁移偏好[J].华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8).
其他文献
摘 要: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國计民生的发展,更好的培养大学生,解决其毕业时候的就业问题,解决毕业即失业的难题,高校建立了招生就业联动机制。本文通过分析招生就业联动机制建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来探究该如何在高校构建一个招生就业的联动机制,应在实施过程中注意哪些问题,从而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提高毕业生素质,实现高校招生就业联动。  关键词:招生就业;联动机制;大学生培
期刊
摘 要:人口是经济社会活动的主体,人口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人口城市化是发展趋势,经济越发达,城市聚集的人口会越多,农村人口会越少,最终城市人口总量会远远高于农村人口总量。因此,城市人口问题会越发突出和重要。城市人口均衡发展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发展追求的目标。  关键词:人口;城
期刊
摘 要: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剧,发展养老服务业已迫在眉睫。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虽已取得些许成就,但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从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必要性着手,分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关于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老龄化;养老服务业;必要性;问题;建议  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12亿,占总人口的15.5%,到本
期刊
摘 要:本文重点研究了承载力概念、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承载力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当前承载力研究存在的问题,以期对承载力研究有更深入的认识。  关键词:承载力;指标体系;评价方法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镇化、工业化等一系列原因加剧了对资源、环境的压力。资源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是经济发展的载体,与此同时,资源环境本身结构、状态的改变又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速度。资源环境状态的优劣
期刊
摘 要:教师承担着一线教学任务,是知识的传播者。长期紧张的教学状态容易引起教师职业倦怠的发生。文章通过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界定引出其折射的相关问题,进而调查高职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并对结果加以分析,最后提出了应对策略。  关键词: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现状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界定  教师职业倦怠指的是教师个体长期在某种紧张而又高压的教学工作环境状态下引起的心理疲倦、职业抵触与畏惧的内心过程。长时间以
期刊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是主要的三大源流,其本质皆为融合相通,各有释疑,但都是对天道真理的阐释。儒家善于治世,道家善于治身,佛家善于治心。佛家专注超拨,出世得乐;道家醉心逍遥,避世观察;儒家则有一颗救世之心,入俗尘于担当。  置于当代,三种流派都能给予我们世人无穷的启迪和智慧的开启,引人思考,助人发奋,在浩瀚的传统文化继承中汲取精粹,成就自我价值。面对纷繁复杂、千变万化的新型社会,各种思维和观念的
期刊
摘 要:公益性场馆是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载体,在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软实力,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从各地来看,公益性场馆的运营并不理想,需要从体制机制、政府扶持、市场化运作等方面进一步创新路子,激发发展活力,以促进公益性场馆可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公益性场馆;管理运营;问题及对策  公益性场馆是指由各级政府投资建设、由政府相关主管部门主导运行、不以营利为目的
期刊
摘 要:我国目前已全面进入城市时代,亟需改变以往城市发展和社会管理中的诸多失衡问题,应对城镇化过快导致的“大城市病”,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是唯一有效手段。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条件已经成熟,但很多地方还存在短板,本文就有关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理解决建立。提出从市场、金融、信息共享、法律法规、典型示范等五个方面发力,稳步建成智慧城市。  关键词:智慧城市;市场;金融;信息共享;法律法规;典型示范  随
期刊
摘 要:保证公安实践教学质量是公安学校培育复合型公安栋梁之才的需要。然而,因为公安学校时间教学质量评价与考核体系相关指标依然模棱两可,致使实践教学的效果无法保证,该类局面对公安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来说是不利的。笔者参考公安学校实践教学的特征,在全面质量管控的基础上,探讨如何构建公安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与考核体系。  關键词:公安实践;质量评价;考核体系;构建;探索  公安学校有别于常规的高等学府,其旨在
期刊
摘要: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运行中逐渐形成的价值观、群体意识、经营理念、行为准则的总和。具体地说,在一定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培育的以企业经营哲学、企业价值、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伦理等为精神内涵,以各种制度、机制、体系为物质的表现形式,以激发职工内在积极性、创造性为目地的一种特殊的文化教育类型和管理手段。本文主要分析和研究了企业文化的内涵,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