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实的两个“理所当然”

来源 :杂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ilala7788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九十年代《白鹿原》出版后,陈忠实应人民文学出版社之邀参加作品研讨会,当他看到编辑们的工作条件很差时心里很不落忍,就毫不犹豫地拿出两万元稿费,“为改善编辑们的工作条件尽一点绵薄之力”。在当时,两万元可是一笔极大的数目,陈忠实却说:“虽然我也不是很富有,但我不能忘本,如果没有人民文学出版社这些编辑们的倾力提携,也不会有《白鹿原》的今天。”
  


  2012年5月,陈忠实又做出一个重大决定,自己出资数十万元,由人民文学出版社设立一个奖项,用于奖励在当代文学编辑工作中贡献突出的个人。面对偌大的数目,《白鹿原》的三位责编之一、《当代》原主编何启治建议,将该奖项命名为“陈忠实当代文学编辑奖”,陈忠实坚决不同意,执意将奖项名称定为“白鹿当代文学编辑奖”。2013年3月20日,第一届“白鹿当代文学编辑奖”举行颁奖仪式,已经很少参加会议的陈忠实专程亲赴北京出席了颁奖典礼,不但对《白鹿原》的另外两位责编——已故的高贤君,还有刘会军进行了表彰和奖励,并对编辑出版了其他好书的几十位编辑进行了奖励。
  颁奖典礼结束后,当问及设立“白鹿当代文学编辑奖”的原因时,陈忠实说:“设立这个奖项,就是表达我对文学编辑的一种敬重之情。民间有种说法,‘编辑都是替别人做嫁衣’,他们在背后充当默默无闻的角色,我是知道这其中的艰辛。好作品、好人才是靠编辑的双手捧着一颗热心推举出来的,文学编辑们不仅是扶我上文学马的人,甚至扶上马送一程、送一路的人。可以说,我的文学写作生涯一直都有文学编辑这个贵人相助。《白鹿原》的出版,得到了多位编辑为我费心劳神的付出,他们那样的付出就是为了一部作品的出现。人民文学出版社每年出版《白鹿原》给我的版税,已足以应对为这些优秀编辑颁奖所需要的金额,还能有些剩余。就我个人来说,够吃够穿够用就行,我就已经很满足了。”
  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管士光感叹道:“这种由作家出资奖励编辑的奖项,不是绝无仅有,也是闻所未闻。”这不仅对于贫瘠的陕西作家来说是一个感人的壮举,就是对全国其他富庶地区的作家来说也闻所未闻。
  曾向陈忠实约过稿的《光明文化周末·文荟》编辑韩小蕙感慨道:“当初打电话向忠实老师约稿时,我叫了一声‘忠实老师’,他迟疑了一下,用他那浓重的陕西腔反问:‘小蕙,你叫俄(我)啥?’我以为自己说错什么话了,期期艾艾地说:‘忠实老师,怎么了?’这回他听清了,马上说:‘呀,你咋能这样叫,可不敢呢!’由此让我感到,在忠实老师身上,集中了秦人最有代表性的优点:对自己,老实、本分、刻苦、舍命、少言多做、克勤克俭,苦一辈子都觉得是理所当然;对别人,忠厚、诚恳、平和、谦逊,永远先为别人着想,能帮一把就绝不推辞,奉献一辈子亦觉得是理所当然——这两个‘理所当然’,架起了‘陈忠实’这座巍巍高山!”
  【原載《辽宁青年》】
  插图 / 陈忠实 / 佚 名
其他文献
爸爸得了癌症的消息,让我难以置信,泪如雨下。他一向健康,印象里连针都沒打过,突染重疾,让我和姐姐手足无措。  我们不甘心地各个医院跑,得出的结论一致:肺癌晚期伴有淋巴及全身骨转移。医生断言,爸爸大概只有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尽量提高生存质量,将病痛降到最低。  我和爸爸的关系一直是疏远的。我十五岁那年,父母离婚了,长久以来,我对他们心生埋怨。虽然婚姻的失败双方都有责任,但我还是觉得爸爸的责任更大些。他
期刊
2011年4月17日,珠三角遭遇了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袭击,短短几分钟的肆虐,造成了十八人死亡,一百五十五人受伤,其中有十一人的死亡发生在经济高度发达的佛山市顺德区。这次灾害性天气,当地气象部门提前七分钟做出了准确预报,并发出警报,但在高度发达的信息体系之下,这条“救命短信”并未发给普通群众,而是发给了三千名“决策部门的决策人” 和三十万每月订购了天气预报(每月两元信息费)的手机用户。  近
期刊
小时候,我第一次听到鹦鹉讲话就被震撼了,这在我生活的偏乡僻壤,是闻所未闻的奇异之事。村里的人天天去看它,逗弄它说话。  一天,我拉着外婆去看。外婆看后却兴味索然地说,这鹦鹉是美,又会说话,但不一定能飞高。  这话后来传到鹦鹉的主人家。人家不高兴了,赌气拆开鸟笼,让鹦鹉飞。可惜鹦鹉飞了一会,就回到了笼子里,让主人更生气。  这气不经意间延缓了下来,到我该上小学时,能说会道的鹦鹉主人游说村干部,说我的
期刊
她是管理这个邮筒的,每次将信件分门别类分配到应该去的地方。见到一种信邮票是小孩子手画的,地址是天堂6路27号,收信人是妈妈。这样的信没法寄出,她就直接留着。  差不多一個礼拜她就能见到这样的信,都是来自同一个邮筒。她觉得这不像是小孩的恶作剧。  她很好奇,决定一探究竟。  他常来这个邮筒寄信,带着女儿。每次都是他抱着三岁的女儿,让她自己投到邮筒里。  她截住他,问,那些信是你寄的吗?  他老实交代
期刊
史蒂夫·琼斯出生于英格兰的怀特岛,父母都是电气工程师。六岁那年的一天早上,一辆垃圾清运车来他家装运垃圾,他跟着垃圾清运车跑了好几条街,甚至忘了回家吃早饭。跟着跟着,他突然萌生出一个“伟大”的理想:长大后做一名清洁工。  父亲不由分说地大声斥责他:“清洁工整天和垃圾打交道,不仅又脏又臭,还被人瞧不起。你要有更高远的理想,最起码也要像我和妈妈这样做个体面的工程师。”琼斯没有强辩,却将做清洁工的理想扎根
期刊
一  美国生物学家维恩·坡茨把一百余只老鼠分成两组进行喂养,一组喂以加糖的食物,另一组喂以低糖的普通食物。结果,喂加糖食物的老鼠,其生育能力、生存能力和健康状况远不如喂普通食物的老鼠。  为此,维恩·坡茨把糖归类为一种慢性毒药。当然,维恩·坡茨所指的糖的毒,主要是从糖的功能和成份来分析的。但我认为,糖的毒,主要来自糖的甜,是糖的甜惯坏了我们的胃口,惯坏了我们的行为和性情,让我们变得只知道享受,并在
期刊
老公出差多日,我家里家外一大堆事忙,竟然半个多月没有去看爸爸了。下了班,從单位出来买了点水果,到爸爸家,天色都暗下来了。他正坐在客厅里,戴着老花镜看报纸。  我问:“您怎么不看电视呢,天都黑了,看报纸眼睛多累啊。”  爸爸笑笑说:“没有信号,我检查了,电视和机顶盒都没有问题,应该是有线故障,好几天了,打了几个电话都不对。”  我埋怨:“怎么不告诉我呢?真是的,到了晚上您就一个人,没有电视看多无聊。
期刊
“美人计”这种手段,杀伤力之强,让人难以想象。著名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也照样会被美人迷惑。  1935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苏联女间谍玛加丽塔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认识了爱因斯坦。这一年,玛加丽塔三十九岁,美貌绝伦,风度迷人。很快,爱因斯坦就被这位漂亮的女士迷倒了。他也知道玛加丽塔有丈夫,可还是抑制不住对玛加丽塔的喜欢,支支吾吾地提出来想和她约会。  结果这位女间谍一句话就把爱因斯坦征服了,她说:“我想,
期刊
让母亲来城里带孩子,我以为是让母亲来享福,我从来不知道,母亲有多孤独。  一天早上,我收到了父亲发来言辞激烈的微信:“你太自私了。你有什么理由不让你妈回老家?你以为你把你妈接到你家带孩子是享福,你想过她心中的孤独和苦吗?”越看越委屈,我想,不让母亲回老家,不都是为了宝宝有个健康的成长环境吗?  自从我怀孕到宝宝现在两岁多,我都不准母亲回老家,也不准母亲把孩子弄回去带,理由是孩子在父母身边成长才最好
期刊
十六岁那年,他以超出重点高中五十分的成绩,考取了省城的一所中专校。  他选择上中专,事与心违。懵懂少年的心,曾对自己的学业描绘好美丽的彩虹——上重点高中,考取北大或清华……然而,初中三年,他目睹了家中的变数,大哥以三分之差,被大学拒之门外,长达两年一蹶不振;父亲因脾肿大,动了切除手术,失去了劳动能力;不识字的母亲因误用农药,把二十亩扬花结穗的稻子,喷洒得颗粒无收。  他中考的优异成绩,没有给家人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