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中生物学科中,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生物概念,更好地学习生物知识,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是一种直观的学习知识的手段,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积极地思维,把获得的感性认知通过分析与归纳、演绎,形成理性认知。所以,生物学的学习离不开实验,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因此,我们在生物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实验,有计划地根据教材内容开展实验教学。
一、要有目标,实现让实验成为学生探索的途径
一般的实验都是来源于课本或者教材,目的是让学生学习课本上的知识,所以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从属的。实验多由教师操作,学生看到的只是结果,而操作的过程学生很难理解,不仅不知道怎么去做,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对实验的理论背景和实验设计的方法更是不去思考。这是由于“轻过程,重结果”所导致的,使学生的主动参与没有得到实现。这种“重结果,轻过程”及不注重参与的做法,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所以,有条件的学校要到专门的实验室去做实验,把学生根据需要分组,一个或者两三个人一组,让他们合作交流,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实验时有自己的设想,让只重结果的验证性实验成为真正的探索性实验。实验的内容不局限于课本,可让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做一些其他的实验,从而验证与之有关的内容,开阔自己的视野。同时,实验的设计思路也要由学生自己去设计,把实验的方法、操作等方面的优点与缺点进行改良,使他们的观察能力与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教师对那些异想天开的学生不要约束,而是对这些学生进行关注,鼓励他们勇于创新,充分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例如,在“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教材上要求用30%的蔗糖溶液,这一要求是经过验证的,如果不按这一要求,实验就会失败。但是,有些学生对这一要求不理解,想试一试其他浓度溶液。这样虽然会浪费时间,但教师不要因此而抹杀学生的探索欲望,而是鼓励他们试一试。通过实验,学生验证了课本的要求,使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满足。另外,学生的探索得到教师的表扬,他们在这方面的需求更强烈,在下一次实验时,他们的这种欲望更能得到激发。
二、既会实验,又会设计实验
教材上的实验都有一定的步骤,学生当然可按照上面的步骤进行实验,从而很快地得出实验结果,但学生对于这种设计好的步骤并不理解,不理解实验的原理是什么。所以,教师要根据实验目的,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实验,并设计实验步骤,这样对他们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学习“酶”以后,可以让学生尝试设计实验来验证酶的活性影响因素有哪些,然后实验唾液淀粉酶分解淀粉的情况。又如,在学习“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之后,可让学生自行尝试设计能让植物向一侧生长的实验方案。当然,也可以把实验拓展到课外,将课本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如把附近河水污染或者空气污染等情况用实验的方法进行探索,甚至设想改进方案。这样的实验设计方案是课本上所没有的,然后将学生自己设计的实验和课本原有的实验相比,操作的感觉和效果是不一样的。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又使他们的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三、在批判中提高处理生物学信息和进行创新实验的能力
生物实验要有一定的目标,或者说要有一定的要求,让学生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学习,明确实验需要哪些资料,明白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如何做好实验计划,包括观察计划、实验步骤等。同时,教师使学生明白在观察的时候要有主次,有先有后,这样既能防止无目的性的观察,又能防止顾此失彼、因小失大。例如,在做“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这一实验时,由于准备不足,导致实验失败。这时,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综合分析,分析在哪个环节出现错误,如“不清晰的四条色素带为什么全出现”“丙酮加得太多还是研磨不细”“滤液细线太细”等。通过对信息的综合运用,实验获得成功,培养了学生综合处理生物学信息的能力。
总之,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观察能力的培养。对实验的观察越细致、越准确,所做的实验成功几率就会越大,学生的认识就会更为深刻,思维更为活跃,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黄建军.新课程标准下的生物实验教学改革[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6).
[2]和子乾.浅谈高中学生生物实验设计思路养成的方法[J].四川动物,2005(1).
[3]康继红,王德林.新课标下的中学生物实验教学[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6).
(责任编辑杜华)
一、要有目标,实现让实验成为学生探索的途径
一般的实验都是来源于课本或者教材,目的是让学生学习课本上的知识,所以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从属的。实验多由教师操作,学生看到的只是结果,而操作的过程学生很难理解,不仅不知道怎么去做,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对实验的理论背景和实验设计的方法更是不去思考。这是由于“轻过程,重结果”所导致的,使学生的主动参与没有得到实现。这种“重结果,轻过程”及不注重参与的做法,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所以,有条件的学校要到专门的实验室去做实验,把学生根据需要分组,一个或者两三个人一组,让他们合作交流,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实验时有自己的设想,让只重结果的验证性实验成为真正的探索性实验。实验的内容不局限于课本,可让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做一些其他的实验,从而验证与之有关的内容,开阔自己的视野。同时,实验的设计思路也要由学生自己去设计,把实验的方法、操作等方面的优点与缺点进行改良,使他们的观察能力与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教师对那些异想天开的学生不要约束,而是对这些学生进行关注,鼓励他们勇于创新,充分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例如,在“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教材上要求用30%的蔗糖溶液,这一要求是经过验证的,如果不按这一要求,实验就会失败。但是,有些学生对这一要求不理解,想试一试其他浓度溶液。这样虽然会浪费时间,但教师不要因此而抹杀学生的探索欲望,而是鼓励他们试一试。通过实验,学生验证了课本的要求,使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满足。另外,学生的探索得到教师的表扬,他们在这方面的需求更强烈,在下一次实验时,他们的这种欲望更能得到激发。
二、既会实验,又会设计实验
教材上的实验都有一定的步骤,学生当然可按照上面的步骤进行实验,从而很快地得出实验结果,但学生对于这种设计好的步骤并不理解,不理解实验的原理是什么。所以,教师要根据实验目的,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实验,并设计实验步骤,这样对他们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学习“酶”以后,可以让学生尝试设计实验来验证酶的活性影响因素有哪些,然后实验唾液淀粉酶分解淀粉的情况。又如,在学习“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之后,可让学生自行尝试设计能让植物向一侧生长的实验方案。当然,也可以把实验拓展到课外,将课本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如把附近河水污染或者空气污染等情况用实验的方法进行探索,甚至设想改进方案。这样的实验设计方案是课本上所没有的,然后将学生自己设计的实验和课本原有的实验相比,操作的感觉和效果是不一样的。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又使他们的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三、在批判中提高处理生物学信息和进行创新实验的能力
生物实验要有一定的目标,或者说要有一定的要求,让学生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学习,明确实验需要哪些资料,明白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如何做好实验计划,包括观察计划、实验步骤等。同时,教师使学生明白在观察的时候要有主次,有先有后,这样既能防止无目的性的观察,又能防止顾此失彼、因小失大。例如,在做“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这一实验时,由于准备不足,导致实验失败。这时,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综合分析,分析在哪个环节出现错误,如“不清晰的四条色素带为什么全出现”“丙酮加得太多还是研磨不细”“滤液细线太细”等。通过对信息的综合运用,实验获得成功,培养了学生综合处理生物学信息的能力。
总之,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观察能力的培养。对实验的观察越细致、越准确,所做的实验成功几率就会越大,学生的认识就会更为深刻,思维更为活跃,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黄建军.新课程标准下的生物实验教学改革[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6).
[2]和子乾.浅谈高中学生生物实验设计思路养成的方法[J].四川动物,2005(1).
[3]康继红,王德林.新课标下的中学生物实验教学[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6).
(责任编辑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