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S教育视野中的“自由落体运动”课堂教学设计

来源 :物理教学探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k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简单介绍了有关科学教育的HPS教育理论及由英国学者孟克与奥斯本为落实科学教育中科学本质的教学提出的融合模式,并根据此模式设计了有关“自由落体运动”的课堂教学设计。 全文查看链接
其他文献
1命题说明    本套试题兼有毕业和升学两大功能,且课改、非课改区共用一套试卷,同时物理、化学同堂考试,因此命题原则是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注重双基,强化能力,突出物理学科的特点,注重物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定位于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两考合一”的要求,更加有力地推进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所以在难度上考虑:毕业部分易题与中档题的比例为8∶2;去掉了去年用“*”区分毕业与升学试题的形式;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是裂变,②是β衰变,③是聚变  B.①是聚变,②是裂变,③是β衰变  C.①是β衰变,②是裂变,③是聚变  D.①是β衰变,②是聚变,③是裂变  15.如图,位于水平桌面上的物块P,由跨过定滑轮的轻绳与物块Q相连,从滑轮到P和到Q的两段绳都是水平的。已知Q与P之间以及P与桌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都是μ,两物块的质量都是m,滑轮的质量、滑轮轴上的摩擦都不计,若用一水平
动量守恒定律在高考中是很重要的考点,所以为了系统的学习这部分知识,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安排一节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碰撞专题课,作为动量守恒定律课的延续,具体内容如下,仅供读者参考。    1碰撞的定义:    所谓碰撞指相对运动的物体相遇,在极短的时间内,通过相互作用,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显著的变化过程。    2碰撞的分类:    从动量方向来分类:  (1)正碰:碰前和碰后物体在同一条
1设计思想    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尝试应用科学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新教材包含了很多教学探究的内容,《电阻定律》一节就给我们提供了很好机会和素材。设计开放的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电阻定律的探究,在研究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本节课教学成功的关键。  电阻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和材料有什么关系?教材从两条途径进行了研究:一是实验探究,二是理论推导。为
摘要:新课程教学理念提倡的是一个在师生平等、自由、互助下的探究式教学。老师的任务不单纯是对知识的解说,更应该引导、协助学生自主地建构知识。本文就是通过一个教学实例,来展现教师是如何引导学生获得知识的。  关键词:争论;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07)11(S)-0038-3    在一次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研讨活动中,笔者听了这样一节教学研讨
热学试题在高考题目中相对简单,涉及12个考点,全为Ⅰ级要求。现将2006年高考部分试题中的热学题进行分析。  1.(全国Ⅰ.理综1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气体的温度升高时,分子的热运动变得剧烈,分子平均动能增大,撞击器壁时对器壁的作用力增大,从而气体的压强一定增大  B.气体的体积变小时,单位体积的分子数增多,单位时间内打到器壁单位面积上的分子数增多,从而气体的压强一定增大  C.压缩一
题目 ab是长为L的均匀带电细杆,P1、P2是位于ab所在直线上的两点,位置如图1所示。ab上电荷产生的静电场在P1处的场强大小为E1,在P2处的场强大小为E2,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两处的电场方向相同,E1E2  B.两处的电场方向相反,E1E2  C.两处的电场方向相同,E1E2  D.两处的电场方向相反,E1E2  解法1 用对称等效法  如图2(甲)
带电粒子在有界磁场中运动的临界问题是学习过程中一个难点,学生感到不知如何下手。寻找临界点是关键,下面介绍两种有效方法    1轨迹圆的缩放:当粒子的入射方向不变而速度大小可变时,粒子做圆周运动的轨迹圆心一定在入射点所受洛伦  兹力所表示的射线上,但位置(半径R)不确定,用圆规作出一系列大小不同的轨迹圆,从圆的动态变化中即可发现“临界点”。  例1如图,电子源S能在图示纸面上360°范围内发射速
启发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提问、置疑、实验演示、师生互动等方式引导学生独立钻研,使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将其应用到设计性实验教学中,可实现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教学目标。  “电动机原理”属于中学物理设计性实验,教学目的是观察通电线圈在磁场中的运动,分析其原因,说明电动机转子转动的原理。下面以“电动机原理”教学为例,介绍如何在设计性实验教
2007年月10月24日18时,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将“嫦娥一号”卫星成功送入太空。“嫦娥一号”先绕地球作椭圆轨道运动,经过四次变轨,于10月31日成功转入日月转移轨道,直奔月球。11月5日,月球将正式拥抱来自中国的“信使”, 中国“嫦娥一号”将成为一颗真正的“月球卫星”。经过第二次、第三次的制动,嫦娥一号卫星绕月运行的椭圆轨道将逐步变成周期为127min、轨道高度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