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最基本的图形构成了视觉传达设计的表达根本,而图形的组合方式也蕴藏了无限的可能性。视错觉为人们的审美提供了新的方向,而其超现实的观感也同样将人们的视觉习惯转换到新的领域。超现实起源于绘画,而这种形式语言也以新奇的设计语言不可阻挡的影响图形的构成,视觉传达的设计。
关键词:图形;视觉传达;超现实;错视觉
1.视错觉的起源
人类五大感官中的视觉,是我们认知这个世界最直接的方式。我们自身通过这种方式丈量着所见的一切,但因为有“错觉”的存在,却并不能肯定的说“所见即所得”。错觉在百度百科中被划分到了心理学定义的范畴,指的人们观察事物时,由于物体受到形、光、色的干扰,加上各种心理或生理因素而误认物象,会产生与实际不符的判断性的视觉误差。错觉算是视觉表现的一种,也是知觉的特殊形式,是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的扭曲的知觉。总结来说,就是把实际存在的事物被扭曲为与实际事物完全不相符的事物。其实说来说去,无非是在强调错觉只不过是人的感知的一种错误表现,强调人才是错觉产生的主角,“错觉”是人类的专利。假设我们放大错觉的概念,可以发现错觉不仅仅是一种感知,更是在自然界中早已存在的现象。
“自然界中的错觉现象,主要是指某些动物模仿周围的自然生存环境以及部分物的形态,在很多的场合下,伪装成动、植物死后的姿势和模样,或者是去模拟尸体的色彩” 。①在自然中,各种生物并没有进化到了可以思考审美的地步,而是利用错觉、利用对自然的模仿去谋生存。不少小昆虫模仿的对象是某些树木的枝叶、枝干,甚至于某些动物的粪便。比如毛虫类大都是要做茧的,在茧子的外壳上布置几个更小的如同某些幼蜂的蜂蛹来,看起来很像蜂蛹已经被其他的寄生虫吃食过,这种伪装主要是为了躲避被鸟类捕食的危险。这种模仿的生存手段在生物学中还有另一个名称,叫做仿生。而在笔者看来,人类对视错觉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或许就是以自然中的“错觉”为起源。
对于视错觉的讨论,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区分“视错觉”与“错觉”的概念。上文笔者提到了错觉具有心理学范畴的定义,也有自然界中仿生现象的含义,其概念包含的对象涵盖了人与动物。而视错觉则单纯与人有关,指当人观察物体时,基于经验主义或不当的参照形成的错误判断或感知,指观察者在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对图形产生的与客观事实不相符的错误感觉。在视错觉的形成上,英国生物学家克里克曾对此有评述,其一就说人们很容易被自身的视觉系统所欺骗。我们本身总以为在自己的视野范围内能看清任何东西,但假如短时间内盯着一处不动就会发现结论有所不同。这一切都跟视觉中心有关,接近中心则能观察到物体的细节,而偏离中心则对细节的分辨能力变差,这种偏差反馈到自己的大脑,则会让我们被自身视觉系统有所蒙蔽。电影中所应用的恐怖谷理论其实就是这一评述很好的实践。影视作品中的非人类角色越是模仿人类的相貌,就越容易让观众产生不适的观感。明明大部分细节都与人类相像,但当观众保持注视时,那些不相似的细节则会看起来非常显眼,让整个角色显得僵硬恐怖。在眼睛观察的过程中,其实是一个视觉信息构建过程,大脑并非是被动地记录进入眼睛的视觉信息,而是主动寻求对这些信息的解释。“眼见为实”指你看到某样东西,它就确实存在,而克拉克认为你看到的东西并不一定存在,而是因为你的大脑认为它存在。所以眼睛提供的视觉信息有时候是模棱两可的,而这也就为我们所见的“视错觉”所产生的超现实感提供了生物上的条件和一定的理论支持。
2.图形的超现实
2.1超现实的涵义
“在视觉构造形式中,运用反逻辑、超时空、怪异感等表现手法揭示潜意识、幻境直觉的心理而创造出奇特、悖理、梦幻的视觉形式,称之为超现实”②。超现实从诞生之日便成为现代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并延伸到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的各个流派。在这些艺术表现方式中,偶发性、概念性成了最频繁出现的基本特征。随着各流派的发展,超现实也延伸影响到其他领域如视觉传达设计,在各设计师作品中展现较多的一种便是“错视觉”。“超现实主义”一词虽起源于法国的文学流派,但并不影响其在视觉艺术上的深刻影响。“超现实”在视觉领域上往往突破了正常的逻辑,同时也因为其多样丰富的视觉效果,将人们的视觉体验引领到了一个新的领域,并逐渐被大众所接受。
2.2超现实表现
超现实起始于文学流派,但其在视觉艺术上有深远影响的原因是,超现实的表现手法能创造出一种不同于往日的视觉体验。视觉传达指通过视觉媒介表现并传达给观者,通常本身有着符合逻辑的视觉语言与逻辑。而超现实的表现手法笼统说来,脱离了经验和事物的本身规律,有很强的特殊性。总是新奇的用各种表现方式来达到同样的目的。说其形式怪异,其实综合后也相互关联、符合逻辑。观者会因这样的作品或视觉传达设计而感到生理或心理层面上的刺激,也同样被引发出好奇心。其实这样最后的结果,往往是给观者留下了莫名而形成的深刻印象。
“视错觉”是超现实表现方式的很重要的一种,常利用图形或画面中视觉上“逐渐发生”的视觉错误,来达到离奇、不可思议的效果。上文提到过,人们对外界世界的认知是通过五大感官中的视觉来获得的,即“所见即所得”。有趣的是,我们对这种客观上“正确”的认知有时候并不满足,反而希望通过其他方式获得一些非逻辑的体验,这时视错觉作品便适时出现了。加拿大艺术家Rob Gonsalves的视错觉绘画中总能让人感受到这样非凡的体验。据了解他的绘画灵感来源于小时候自己的梦境,而我们在他的作品中也能看出,作者利用深场景的画面空间,将两种不相干的场景、空间与平面相融合。这种融合不是生硬的,在画面中能看到,从画面一端到另一端的场景过度是逐渐的,而最终呈现出的两种场景都能让人感到其合理性,让人回味无穷。
2.3超现实审美
设计与艺术同源,而艺术的本质是美。超现实利用非逻辑等方式创造出的奇异美,在一些场景下成为了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新的理念。视觉传达设计除了承担信息传达的功能外,还承担着受众对形式美的心理需求,通过“美”的表现更一步强化信息的表达。审美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而现代人往往追求新鲜、刺激性的冲击,“超现实”其特殊构成方式,打破了以往的审美经验,用新颖的手法调动观者想象來解释信息。相对应,人们在吸收这种审美方式的同时,也在不断调整自身的审美标准,最终综合成为某种“超现实审美”。 2.4不可能的图形
图形是构造出“视错觉”这种视觉假象最好的载体,而在这一领域中,埃舍尔的独树一帜的作品更是构成了一个不同寻常的世界。“他从数学的思想中获得了巨大灵感,经常直接用平面几何和射影几何的结构,如数学上有趣的茂比乌斯带,这使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非欧几里德几何学的精髓”。
罗杰发表的《三角形》也是通过图形不同角度的拼接,利用光影创造出现实中不可能的三角形图形。而这一图形也给了埃舍尔很大的启发,利用建筑物和水流来进行无限性的展示。他们都是通过几何排列、视觉成像规律等手段,制造有视觉欺骗成分的图像欺骗人的感觉,引起视觉上的错觉。制造错觉也成了图形的一种妙趣,更能引发人们的思想性。
3.视错觉的实践
3.1自然界的视错觉
上文提到,生物模仿本地的动植物以及周围环境形态的行为,在生物学上称为仿生。而自然界中欺骗视觉的手段及方法一般称为迷彩,其实也能算作自然界中的视错觉表现。生物用迷彩去保护自己的方法多种多样,比如弱小的昆虫模仿比自己大许多倍的脊椎动物的眼睛,就是很有智慧的伪装行为。动物往往不能忍受对方静而不动的盯视行为,而大多数动物一般会躲避类似眼睛形态的东西,所以对眼睛的模仿便成了最常見的迷彩手段。不少蛾虫的翅膀上都有像眼睛的斑纹,而真正的眼睛却在不易发现的地方,且往往与身体颜色一致。这种生物对迷彩的运用,使得之后的设计师也在运用各种手段来掩盖产品、建筑,作品等的缺陷或转移人们的注意力。比如古希腊罗马的建筑为了取得安定和调和的感觉,其建筑设计多具有修正错觉的功能。
3.2不同方式的视错觉
除了自然界的仿生迷彩以及它对后来产品、建筑领域的设计启发外,还有更多种类或方式的视错觉表现。在笔者自身构思海报时,就会从不同角度考虑方式的不同,所带来的错觉感受。比如大小,大小的差异主要指日常生活中所熟知的物体大小比较的关系,即使是同一尺寸的物体,放在远处就显小而近处便显得大。在具体制作中,同一种拼贴图案的重复使用,但改变其大小,就能营造出由远至近的空间错觉。同样是重叠方式,在同一个平面中,一个图形上面再重复叠加一层,两者稍微拉开间距,就会使两者间出现相应的空间关系,类似的设计语言,都会产生较为抢眼的表现力,所以我们往往能试着用这样类似的方式,再加上人视觉短暂性的特点,第一瞬间去抓住受众的感受。
如今的招贴海报设计更偏重在计算机上就完成,而软件丰富的功能上也提供了更多能创造出新奇效果的可能性。但万变不离其宗,抓住视错觉形成的关键因素,其实就是利用人的错觉来表现有创造力的形态构成。笔者上文提到错觉在百度百科中被划分为心理学的范畴,就是因为其实质上也是心理上综合因素的,对外界物象的视觉上的不准确反馈。如果在我们的视觉传达实践的设计当中考虑进这种形式上的矛盾或“不合理”,或许运用中能有着出乎意料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白石和也.[M].《平面造型与错觉艺术》.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78
[2]蒋琰.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超现实表现. [D].苏州.2004
[3]谢筱冬.视错觉与超现实的视觉形式传达. [J].《电影评介》.
[4]林家阳.《图形创意》.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3
[5]王世龙.视觉之巅,幻觉之美---浅析“视错觉”艺术的图形设计语言. [J].《艺术与设计》.2013.3
[6]杨剑君.论达利超现实主义绘画对当代视觉传达设计的参考值. . [J].《大家》.
[7]百度百科
作者简介:
鲁非,1991.01.13-,男,硕士,武汉纺织大学,视觉传达.
关键词:图形;视觉传达;超现实;错视觉
1.视错觉的起源
人类五大感官中的视觉,是我们认知这个世界最直接的方式。我们自身通过这种方式丈量着所见的一切,但因为有“错觉”的存在,却并不能肯定的说“所见即所得”。错觉在百度百科中被划分到了心理学定义的范畴,指的人们观察事物时,由于物体受到形、光、色的干扰,加上各种心理或生理因素而误认物象,会产生与实际不符的判断性的视觉误差。错觉算是视觉表现的一种,也是知觉的特殊形式,是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的扭曲的知觉。总结来说,就是把实际存在的事物被扭曲为与实际事物完全不相符的事物。其实说来说去,无非是在强调错觉只不过是人的感知的一种错误表现,强调人才是错觉产生的主角,“错觉”是人类的专利。假设我们放大错觉的概念,可以发现错觉不仅仅是一种感知,更是在自然界中早已存在的现象。
“自然界中的错觉现象,主要是指某些动物模仿周围的自然生存环境以及部分物的形态,在很多的场合下,伪装成动、植物死后的姿势和模样,或者是去模拟尸体的色彩” 。①在自然中,各种生物并没有进化到了可以思考审美的地步,而是利用错觉、利用对自然的模仿去谋生存。不少小昆虫模仿的对象是某些树木的枝叶、枝干,甚至于某些动物的粪便。比如毛虫类大都是要做茧的,在茧子的外壳上布置几个更小的如同某些幼蜂的蜂蛹来,看起来很像蜂蛹已经被其他的寄生虫吃食过,这种伪装主要是为了躲避被鸟类捕食的危险。这种模仿的生存手段在生物学中还有另一个名称,叫做仿生。而在笔者看来,人类对视错觉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或许就是以自然中的“错觉”为起源。
对于视错觉的讨论,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区分“视错觉”与“错觉”的概念。上文笔者提到了错觉具有心理学范畴的定义,也有自然界中仿生现象的含义,其概念包含的对象涵盖了人与动物。而视错觉则单纯与人有关,指当人观察物体时,基于经验主义或不当的参照形成的错误判断或感知,指观察者在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对图形产生的与客观事实不相符的错误感觉。在视错觉的形成上,英国生物学家克里克曾对此有评述,其一就说人们很容易被自身的视觉系统所欺骗。我们本身总以为在自己的视野范围内能看清任何东西,但假如短时间内盯着一处不动就会发现结论有所不同。这一切都跟视觉中心有关,接近中心则能观察到物体的细节,而偏离中心则对细节的分辨能力变差,这种偏差反馈到自己的大脑,则会让我们被自身视觉系统有所蒙蔽。电影中所应用的恐怖谷理论其实就是这一评述很好的实践。影视作品中的非人类角色越是模仿人类的相貌,就越容易让观众产生不适的观感。明明大部分细节都与人类相像,但当观众保持注视时,那些不相似的细节则会看起来非常显眼,让整个角色显得僵硬恐怖。在眼睛观察的过程中,其实是一个视觉信息构建过程,大脑并非是被动地记录进入眼睛的视觉信息,而是主动寻求对这些信息的解释。“眼见为实”指你看到某样东西,它就确实存在,而克拉克认为你看到的东西并不一定存在,而是因为你的大脑认为它存在。所以眼睛提供的视觉信息有时候是模棱两可的,而这也就为我们所见的“视错觉”所产生的超现实感提供了生物上的条件和一定的理论支持。
2.图形的超现实
2.1超现实的涵义
“在视觉构造形式中,运用反逻辑、超时空、怪异感等表现手法揭示潜意识、幻境直觉的心理而创造出奇特、悖理、梦幻的视觉形式,称之为超现实”②。超现实从诞生之日便成为现代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并延伸到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的各个流派。在这些艺术表现方式中,偶发性、概念性成了最频繁出现的基本特征。随着各流派的发展,超现实也延伸影响到其他领域如视觉传达设计,在各设计师作品中展现较多的一种便是“错视觉”。“超现实主义”一词虽起源于法国的文学流派,但并不影响其在视觉艺术上的深刻影响。“超现实”在视觉领域上往往突破了正常的逻辑,同时也因为其多样丰富的视觉效果,将人们的视觉体验引领到了一个新的领域,并逐渐被大众所接受。
2.2超现实表现
超现实起始于文学流派,但其在视觉艺术上有深远影响的原因是,超现实的表现手法能创造出一种不同于往日的视觉体验。视觉传达指通过视觉媒介表现并传达给观者,通常本身有着符合逻辑的视觉语言与逻辑。而超现实的表现手法笼统说来,脱离了经验和事物的本身规律,有很强的特殊性。总是新奇的用各种表现方式来达到同样的目的。说其形式怪异,其实综合后也相互关联、符合逻辑。观者会因这样的作品或视觉传达设计而感到生理或心理层面上的刺激,也同样被引发出好奇心。其实这样最后的结果,往往是给观者留下了莫名而形成的深刻印象。
“视错觉”是超现实表现方式的很重要的一种,常利用图形或画面中视觉上“逐渐发生”的视觉错误,来达到离奇、不可思议的效果。上文提到过,人们对外界世界的认知是通过五大感官中的视觉来获得的,即“所见即所得”。有趣的是,我们对这种客观上“正确”的认知有时候并不满足,反而希望通过其他方式获得一些非逻辑的体验,这时视错觉作品便适时出现了。加拿大艺术家Rob Gonsalves的视错觉绘画中总能让人感受到这样非凡的体验。据了解他的绘画灵感来源于小时候自己的梦境,而我们在他的作品中也能看出,作者利用深场景的画面空间,将两种不相干的场景、空间与平面相融合。这种融合不是生硬的,在画面中能看到,从画面一端到另一端的场景过度是逐渐的,而最终呈现出的两种场景都能让人感到其合理性,让人回味无穷。
2.3超现实审美
设计与艺术同源,而艺术的本质是美。超现实利用非逻辑等方式创造出的奇异美,在一些场景下成为了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新的理念。视觉传达设计除了承担信息传达的功能外,还承担着受众对形式美的心理需求,通过“美”的表现更一步强化信息的表达。审美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而现代人往往追求新鲜、刺激性的冲击,“超现实”其特殊构成方式,打破了以往的审美经验,用新颖的手法调动观者想象來解释信息。相对应,人们在吸收这种审美方式的同时,也在不断调整自身的审美标准,最终综合成为某种“超现实审美”。 2.4不可能的图形
图形是构造出“视错觉”这种视觉假象最好的载体,而在这一领域中,埃舍尔的独树一帜的作品更是构成了一个不同寻常的世界。“他从数学的思想中获得了巨大灵感,经常直接用平面几何和射影几何的结构,如数学上有趣的茂比乌斯带,这使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非欧几里德几何学的精髓”。
罗杰发表的《三角形》也是通过图形不同角度的拼接,利用光影创造出现实中不可能的三角形图形。而这一图形也给了埃舍尔很大的启发,利用建筑物和水流来进行无限性的展示。他们都是通过几何排列、视觉成像规律等手段,制造有视觉欺骗成分的图像欺骗人的感觉,引起视觉上的错觉。制造错觉也成了图形的一种妙趣,更能引发人们的思想性。
3.视错觉的实践
3.1自然界的视错觉
上文提到,生物模仿本地的动植物以及周围环境形态的行为,在生物学上称为仿生。而自然界中欺骗视觉的手段及方法一般称为迷彩,其实也能算作自然界中的视错觉表现。生物用迷彩去保护自己的方法多种多样,比如弱小的昆虫模仿比自己大许多倍的脊椎动物的眼睛,就是很有智慧的伪装行为。动物往往不能忍受对方静而不动的盯视行为,而大多数动物一般会躲避类似眼睛形态的东西,所以对眼睛的模仿便成了最常見的迷彩手段。不少蛾虫的翅膀上都有像眼睛的斑纹,而真正的眼睛却在不易发现的地方,且往往与身体颜色一致。这种生物对迷彩的运用,使得之后的设计师也在运用各种手段来掩盖产品、建筑,作品等的缺陷或转移人们的注意力。比如古希腊罗马的建筑为了取得安定和调和的感觉,其建筑设计多具有修正错觉的功能。
3.2不同方式的视错觉
除了自然界的仿生迷彩以及它对后来产品、建筑领域的设计启发外,还有更多种类或方式的视错觉表现。在笔者自身构思海报时,就会从不同角度考虑方式的不同,所带来的错觉感受。比如大小,大小的差异主要指日常生活中所熟知的物体大小比较的关系,即使是同一尺寸的物体,放在远处就显小而近处便显得大。在具体制作中,同一种拼贴图案的重复使用,但改变其大小,就能营造出由远至近的空间错觉。同样是重叠方式,在同一个平面中,一个图形上面再重复叠加一层,两者稍微拉开间距,就会使两者间出现相应的空间关系,类似的设计语言,都会产生较为抢眼的表现力,所以我们往往能试着用这样类似的方式,再加上人视觉短暂性的特点,第一瞬间去抓住受众的感受。
如今的招贴海报设计更偏重在计算机上就完成,而软件丰富的功能上也提供了更多能创造出新奇效果的可能性。但万变不离其宗,抓住视错觉形成的关键因素,其实就是利用人的错觉来表现有创造力的形态构成。笔者上文提到错觉在百度百科中被划分为心理学的范畴,就是因为其实质上也是心理上综合因素的,对外界物象的视觉上的不准确反馈。如果在我们的视觉传达实践的设计当中考虑进这种形式上的矛盾或“不合理”,或许运用中能有着出乎意料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白石和也.[M].《平面造型与错觉艺术》.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78
[2]蒋琰.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超现实表现. [D].苏州.2004
[3]谢筱冬.视错觉与超现实的视觉形式传达. [J].《电影评介》.
[4]林家阳.《图形创意》.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3
[5]王世龙.视觉之巅,幻觉之美---浅析“视错觉”艺术的图形设计语言. [J].《艺术与设计》.2013.3
[6]杨剑君.论达利超现实主义绘画对当代视觉传达设计的参考值. . [J].《大家》.
[7]百度百科
作者简介:
鲁非,1991.01.13-,男,硕士,武汉纺织大学,视觉传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