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初中生问题意识的教学策略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iweif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以教师提问为主,学生所做的就是被动地回答问题,学生逐渐养成了被动思维的习惯,甚至有的学生失去了回答问题的兴趣。学生的问题意识、主动思考能力得不到锻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和能力都会因得不到锻炼而降低。学生的问题越来越少,他们期待着回答问题,而不去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改变被动学习的状态,使学生从“学习状态”跃迁到“研究状态”。通过激发学生问题意识,还可以使学生能够体会到思维的乐趣,从而对数学有正面的情感体验,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增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自我表现能力。
  一、摆正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位置关系,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是创造思维的激发者,学习的促进者。”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接受者更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作用旨在帮助学生进行有效学习,除“授业”外,更有“解惑”的作用。教师要正视自己“促进者”的地位,明确自己的职责。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新课程中教师既是领导者又是参与者,学生既是接受者又是主导者,师生之间的关系式相辅相成的。教师应改变过去设计好问题进教室,灌输完答案离开的状态,成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人,激励学生表达问题的人,与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人。我在进行对比试验的初期,根据习惯让每个同学设立一个错题本,希望让他们找到学习中困难的地方,实现师生交流的目的。第一个星期交上来,发现学生仅仅把作业中出现问题机械的抄到本子上,这是我始料不及的。针对这一现象,我改变教学策略。首先,让学生在日常作业偶尔会遇到的难题上用铅笔写出具体到哪步不会,减少作业空题的现象。第二步,把错题本变成“提问卡”,正面用黑色笔抄一道学生认为最用代表性的错题,反面写上自己的错误解答,统一放置到问题箱中。每周利用午自习的时间,从问题箱中抽取一张别的同学的“提问卡”,用红笔在旁边给予正确的解答。由于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如遇到本人解决的不了的问题,可让他们采取场外求助老师的方式,把问题解决。这样做,一方面学生解决了他人不会的问题得到了自我价值的提升,另外一方面,他们在解答过程中往往也会发现新的问题,为了得到他人的赞赏,自己会努力的寻求答案。使用这一方法后,每次大型考试后,学生习惯把不会的问题记录下来,写出自己不会思考的地方,真正实现发现问题的目的。
  二、注重学生基础训练,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让学生能问。
  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重要前提。真正高质量的问题是建立在对知识深层理解的层面上的。因此,加强学生双基训练,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第一步。教材是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学习的依据,如果能实现源于课本例题而高于课本例题,既能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能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问出更多有质量的问题。 例如,在学习特殊四边形一章时,(教材的书后习题有)求证:顺次连结矩形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菱形。 如果仅仅是本题而言,无论是证明还是题设均不是难点。然而,教师可首先引入,中点四边形的定义。根据中位线的证明,学生可以得出一般性结论:任意四边形的中点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继而,学生自然而然会产生升华性的问题:矩形的中点四边形是什么?等腰梯形的中点四边形是什么?当进行证明发现均是菱形后,学生很容易自己发现问题的本质:中点四边形的形状取决于原图形对角线的特征。此处问题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在注重基础的同时又进而升华出新的疑问。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又加深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构建。
  三、构建和谐科学教学氛围,让学生敢问。
  首先创设和谐教学氛围,保护学生问题意识。初中学生是由幼稚到成熟的过渡阶段,是个矛盾的综合体。一方而,他们愿意表现自己,得到其他同学的尊重,另一方面,他们又担心会出错,怕对自己的产生不良影响。因此,为了突破学生的心理防线,只有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学生之间互不嘲笑,才能迈出关键的一步。学生发表个人见解时,教师应为学生构建一个心理团体,在这个团体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能互相信任,和睦相处,交流的环境和谐,成员之间能互相理解尊重。然而在创设氛围时,一方面,教师要正确把握自己的地位,把表面的权威性变成真正意义上对学生知识的指导。另一方面,也不能矫枉过正,控制科学的民主,避免出现毫无意义的热烈讨论,放任让学生自由,一切的和谐氛围都是建立在启发学生提问的原则之上的。例如:在一次公开课上,在一名学生利用实物投影讲解他對一道基本题目的解题思路后,大家纷纷点头称是。不料这时另一名同学举起手来,表示这道题目证明过程中出现了定理的使用错误。果然经过同学们再次仔细观察发现了错误之处。正是该名同学扎实的基本功使得他能够发现问题,也正是这种自信鼓励他力排众议,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很多重大的科学定理往往是在讨论中产生的,同样,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基础知识的沉淀,激烈的讨论会成为大胆想象的催化剂,为下面的小心求证做好铺垫。如果长期形成问题意识,学生善于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会产生系列问题,形成思维风暴。学生在争辩中,思维活跃,各种假设能不断涌现,彼此发生碰撞,继而形成自己的结论。如果学生在学习时能够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会注意到初始经验与实际结论相矛盾的地方,有助于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学生在一些题目中,会产生分歧,就会有各执已见,为争吵而争吵的局面,教师这时要及时抓住机会,善于运用这种自然发生的情境,启发学生找出争论点,当学生处于极度的疑惑时,就会象溺水的人一样有一种强烈的求生愿望,问题的意识也应运而生了。例如,七年级相交线部分习题:同一平面,三条直线的交点个数有几个?教师选择了让学生进行抢答,学生纷纷得出1个0个3个等答案,此时学生之间彼此疑惑的看着,为什么彼此之间的答案不同呢。此时,教师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让任意一名同学提出他的疑问:为什么有的同学得到l个交点,有的同学得到3个交点,有的却得到0个交点呢?通过小组内交流,同学独立画图比较,可以把不同人的答案汇总,得到三种情况,往往会有同学在交流过程中提出两个交点的情况,教师只需进而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学生就会继续陷入思考,进而得到四种情况。尽管是一个简单的结论,却可以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也进一步地促使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形成。   四、实施变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所谓变式教学,是指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从而揭示不同知识点之间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长期使用变式教学,学生的发散思维增强,在解题中,学生会更重过程而不是结果。无论是“一题多解”还是“分类思考”强调的都是殊途同归,学生习惯对同一问题进行多角度思考,有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例如,原题1:要在河边修建一个水泵站,分别向A村、B村送水,修在什么地方,可使所用的水管最短?
  在教学中,可设计如下变式:(1) A, B为直线a同侧的两点,试在直线a上求C, D两点,使CD=b,且使折线A-C-D-B为最短?(2)河的两岸成平行线,A, B分别为河两侧的两个点,问应在何处建桥(桥应垂直于河岸),才能使从A到B的路程最短?在原题(1)的教学中,解决系列问题后,我们也发现,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个管道都要和水泵站相连,也就是说,如果原问题中去掉“分别”两字,就成为一个与原问题不同结构的变式题。
  精解一题,寻求多种解法,能开拓思路,培养学习兴趣和提高创新能力。如在学生自己证明“勾股定理”后展示的20多种证法,学生会惊叹不已,进而能不爱数学?但我们提倡一题多解,并非鼓励简单地罗列展示各种解法,要注意在解后反思中“多解选优”,使能力在比较中形成与提高。
  五、变革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爱问。
  学习的过程,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理论体系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学习将新知识与旧内容进行联系相互关联,从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因此,教师应帮助学生逐渐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使学习过程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变“要我懂”为“我要懂”,通过开放型习题设置,变革学学习方式。例如:学习全等三角形后,教师给出一道江西省中考题:一张长方形纸片沿对角线剪开,得到两张三角形纸片,再将这两张三角形纸片摆成如下右图形式,使点B, F, C, D在同一条直线上。(1) AB与ED的位置关系是什么,并加以证明;(2)若PB=BC请找出图中与此条件有关的一对全等三角形,并给予证明。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几何证明融入到剪纸活动中,让学生通过剪、拼等操作中去发现几何结论。(2)问不仅题目开放,而且结论丰富,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进行探索,在參与图形的变化过程及探究活动中创造性地激活了思维,令人回味。经过此题学生的思维经历了一次挑战与探究,不仅提高了问题意识,还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得到培养。再如,在设计“方程的应用”一课时,就情境“教师给李明50元钱,叫他买奖品,商店里圆规3元一个,钢笔6元一支”,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全班41人,25人提出近15个问题。我向学生展示了部分问题,并着重讨论了以下问题:(1)买多少个圆规和多少支钢笔能把144元用完? (2)如果买10支钢笔以上九折优惠,那么买了15支钢笔后还能买到多少圆规? 其实,当时也没想到学生会有如此精彩的问题,可事实证明,老师有时会低估学生。是的,如果第一次让学生就情境提问,结果或许不尽人意,可是只要你有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识,只要你坚持还学生提问的权利,赏识学生提出的哪怕是略显稚嫩的问题,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能得到强化,学生也才有再次发问的意识和动力,各种奇思异想、独立见解就会层出不穷。
其他文献
高考对文言文的考察形势比较固定,大多会有关于人物形象的6选3选择题,此题中6个句子出现在文章的不同位置,学生对文章有总体的理解才能准确作答,难度等级达到C。  在教学中,我尝试把这个问题分成三个小问题,然后用排除法确定答案,从反馈上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这里和同仁们探讨。  1、谁做的事,谁的特点  例如,2012年湖北卷第10题: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表明家人不了解王湛的一组是( A )①济先略无
沙尘暴(特别是强或特强沙尘暴)是强风从地面卷起大量沙尘,使能见度极度恶化的一种灾害性天气,对人民生命财产、气候和环境可造成严重影响,并可加速十地的沙漠化,沙尘暴发生在广无人
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个不可忽视的艰巨任务,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客观要求。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教育的这种反差效应告诉我们:对后进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将融融的师爱洒向他们,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
小学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听说是基础,读写是目标,是根本。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新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的重要一环。作文教学一直以来是老师头痛的一件事,同样,让孩子写作文也是一件痛苦难当的差事,即使是东凑西拼勉强完成一篇习作,也是内容空洞,条理分不清,或者是词不表意、牛头不对马嘴,让教师无法修改,苦不堪言。今
在多年的教學实践中,我感觉到如何写好作文是最让学生头痛的难题,许多同学在写作文时常常紧锁双眉,苦思冥想,绞尽脑汁,然后依然无从下笔,无事可写,到最后才勉强写出一个流水账似的文章来,那么究竟如何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呢?我觉得应该:一、重视课堂的课文分析,注重分析课文结构,写作方法,以及词、句、段的解释,理解意思,还有段落的好词好句的积累。二、重视作文的展示和交流。三、重视作文的反复修改,逐步培养学生习
本文讨论沙尘暴的成因、地理位置、传输规律.并利用激光雷达观测某特定地点上空的沙尘云垂直分布特征和亚洲粉尘环境变化的典型指标.
【摘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明:“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阅读教学应由“教课文”向“教课程”转型,言语秘妙是告别内容分析式课堂的一把金钥匙。因此我们要在课前做足功夫,关注言语形式聚焦文本秘妙,挖掘有价值的信息,促进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从而切实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达到“不教自能读书”的理想境界。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目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已成为新时期教育工作的重点。学生作文是一种融语言文字和逻辑思维为一体的创造性劳动。作文要写好,创新很重要。教师应在作文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和创新精神。  在我们周围这种想象还真不少。有的学生刚入学的时候,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但几年之后,对周围事物都变得漠不关心;有的学生本来很喜欢学习语文,可
该文在有限区域模式MM4的基础上,耦合了一个沙尘质量守恒方程,发展成一个沙尘暴传输扩散模式。在模式中,对沙尘粒子谱进行了分档,对源汇作了精细处理源的处理包括四个过程:沙尘起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