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古诗文中的审美教育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yi03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古诗文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一项重要内容。引导学生从古诗文中感受美,培养学生创造美是古诗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读诗作画,再现古诗的画面美;析文入情,体会古诗的情感美;美文须美读,体会情词声韵之美,培养学生自觉审美。
  【关键词】 古诗文;美育
  
  传统的古诗文教学主要是教师讲授和学生朗读背诵为主,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忙忙碌碌地记,其结果,教师只能从形式上完成教学任务,留给学生的仅是一些肤浅的印象或干巴巴的知识,学生既不能深刻理解诗文的内容,又无法体会优美意境。基于这点,我在实现古诗文审美教育的教学实践中作了如下尝试:
  一、读诗作画,再现古诗的画面美
  古诗动人之处就在于“诗中有画”,融诗情画意为一体。而古诗的语言凝练而传神,假如学生只通过语言的接触来学古诗,那么对古诗的画面美理解就会非常笼统含糊。因此教学时,要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凭借语言设法将“诗”与“画”结合起来,直观的再现古诗的画意,鼓励学生驰骋想象,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让学生边读边想象作画,双管齐下。与此同时还要注意采用多种形式,如运用古画、教师作画、学生自画、师生共画等,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如七年级教材中的《观沧海》、《天净沙•秋思》、《钱塘湖春行》,八年级的《使至塞上》等,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诗人融情于景、景随情生的创作意图,可分别采用上述几种作画的形式来配合教学。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先引导学生把握曲意,然后鼓励他们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凋零的老树上攀着无叶的枯藤,树上一只乌鸦哀鸣,树叶在秋风中漂落,夕阳欲下,远处一人牵老马缓缓走在驿道上。其次再现独立画面,画出诗意。对于曲中的枯藤、老树、昏鸦、瘦马、夕阳,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先由同学们对自己能画的事物独立画出,然后小组之间进行艺术组合,形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全班交流。最后,请一位有绘画特长的学生用彩色粉笔画在黑板上。这样,一幅有形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把无形的抽象的孤寂愁思之情表现出来了,自然与人生合为一体,直观而又形象,既加深了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又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析文入情,体会古诗的情感美
  古人云:“诗者,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以言志,情感是诗的生命、诗的灵魂。因此,在教学中应着重引导学生析文入情,通过审美体验,陶冶其心灵。
  由景引情。在古诗中,诗人常融情于景,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如杜牧的《泊秦淮》一诗,句句写景,句句含情,特别是最后两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看似写景,实为抒情,抒发诗人对晚唐统治者不顾国家危难只顾自己享乐的不满,具有一定的讽喻意义。教学时,引导学生由景入手,师生共画,再现诗的画面:烟笼寒水,夜泊秦淮,酒家喧闹,商女犹唱。再从字词的理解入手,体会诗中的情感色彩,从而把握诗人感伤时事、忧国忧民的深情。
  由曲引情。诗与曲自古以来就是两朵姊妹花。优美的曲调能创造特定的情境,能把学生带进一种特殊的艺术氛围中去,从而为学生体会古诗的情感创造条件,因此,教授古诗时伴以歌曲或音响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要体会诗人“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爱国激情,精心挑选《高山流水》的古筝曲及《十面埋伏》的琵琶曲组合成片段。在播放中,教师可适当讲解乐曲所表现的意韵或意境,介绍有关的背景资料,使学生能迅速沉浸在悠悠思古的情怀之中。该曲首先优美抒情,节奏舒缓,而后铿锵有力,情绪激昂,如高山流水,一泻千里,如万马奔腾,心潮澎湃,与诗的意境十分相符。学生边听边读,情绪随乐曲而变化,仿佛置身于冰天雪地的北方,和诗人陆游一起驰骋沙场,为国效力,挚热深沉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不禁慷慨激昂的吟诵“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古诗与古乐相互映衬,能调动学生的思想情感,在深刻的多方位的审美享受中获得知识,理解课文。不过应该注意的是播放古乐音量宜小不宜大。只能将它处理成讲解课文时的背景音乐,不可因声音太大而喧宾夺主,甚至于反成噪音,得不偿失。
  三、美文要美读,体会情词声韵之美
  我国古代诗文名篇,辞藻丰富华美,且有音乐感受,读来琅琅上口,堪称美文。美文须要美读,美读离不开有感情的朗读,但不是老师或个别学生范读,而是制约教学全过程的一种方式,它要求全体学生参与实践,并将这种实践跟初步鉴赏紧紧结合在一起,其目的不只在于给学生美的感受,还要致力于审美意识的培养。
  美读的教学方式是建立在学生自发审美的基础之上的,自发审美这简直是学生的天性,例如教师范读美文时,全体学生都能凝神谛听,绝无旁骛。但此时的美感又是朦胧的——确切的说,就是心知其美而口不能言,只可称为美感的萌动,还有待于发展和提高。可惜的是,许多教师并不很看重它,串讲古文往往以枯燥乏味的文白对译和繁琐的语法分析破坏了它。有许多学生谈吐素质不错,但如果请他们背诵《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这些美文时,便没有一个段落能完整无缺地背下来。我以为主要是他们没有参与过美读的实践,待到事过境迁,便连曾经有过的“美感的萌动”也消失了。这就从反面启示我们:倘若我们能把起始课上曾经有过的审美气氛保持到底,结果必将是另一种情形。
  要把审美气氛保持到底,就必须在充分运用朗读这个手段的同时,注意启发学生的想象和思考,或恰当的予以点拨,使学生既时时感到自己处在文章境界之中,又能跳出来从审美的角度观察这个能使自己陶醉其中的境界。
  首先,教师领读全文,使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声调美。古诗讲究用韵和平仄。骈体文讲究平仄协调。读前可略讲平仄的原则,再领读,后指定同学读,老师指导。其次,分段练习朗读,进一步体会情辞声韵之美。读时不仅注意平仄,而且要注意节奏美。古诗有五言、七言之分,五言一般为二三结构(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七言为二二三结构(如“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实践告诉我们,以美读方式教读古诗文,不但给学生美的享受,还可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总之,在中国古典诗文的教学中,要正确引导学生感受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的能力,真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其他文献
新课程理念下,高效益的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是平实、朴实、扎实的课堂,让课堂萦绕语文气息,使学生充分体验语文学习的过程,丰富学生知识底蕴和文化积淀;应该是诗意、智慧、灵动的课堂,让语文情智交融,使语文学习成为学生不可或缺的精神享受,让学生通过课堂走向智慧。这即是语文课堂追求的一个重要的理想境界。  我带着“课堂教学有效性”这一课题,进行着反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也正是在一次次的“实践——探究思考——
期刊
【摘要】 根据《纲要》我们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从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入手,使幼儿从生活、游戏和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等现象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关键词】 主动探索;发现数学;学习数学    近年来在尝试课改教学的实践中,我们以幼儿主动探索为切入点,对幼儿数学教学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认为:数学学习过程,就是幼儿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通过主动探索,发现数学,学习数学的过
期刊
新课程强调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是促进教师自我评价、主动发展、探究创新的内在潜力。 这种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 回顾” ,而是教师对教学中的行为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种问题的过程具有研究性。  那么,如何根据教学的过程,恰当地进行教学反思,完善教学机制,提高教学水平呢?下面结合实验班老师在采用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的教学实践,谈谈实验体
期刊
“文以载道”是语文学科的特点。古人说“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文与道是不可分的,文为表而道为里,二者是交融在一体中的,即语文学科不仅有知识性,也有深刻的思想性。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外,也应该注重人文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这也正如古人所说的:“授业”和“传道”不能脱离,“辞章”和“义理”也不能分开。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说到:“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
期刊
数学教学要与时俱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也要与时俱进。《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强调数学学科的基础性,在于数学是学生成长与生活的基本能力。数学中的听说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必不可少,新课程的改革要立足于数学的“双基”,数学基本能力的培养要与时俱进。数学的学习不应该是一种结果,而是一个过程,一个知识授取与能力形成的过程。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训练应该是多维的,能力是多面的,我们要注重对学
期刊
【摘要】 探索语文素质教育,就必须勇于打破“一切服从应试”的 一统天下,突破旧的教育教学体制,开拓几块挑战应试、超越应试的“实验田”。一、以《东方时空》突破封闭的教学机制。二、以扩展阅读突破僵化的语文教材。三、以调动发言突破被动的学习观念。  【关键词】 语文教学;探究    唯命是从于高考指挥棒的高中语文教学,存在以下六个偏向:只重语言文章,不重思想文化;只重智育 开发,不重美育陶冶;只重传授知
期刊
【摘要】 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无疑给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革命。使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更充分的体现新课程理念。但是运用多媒体技术而忽视传统手段,这是不可取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将现代多媒体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科学的整合,实现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的新突破,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 数学教学;整合;多媒体技术;传统手段    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无疑给数学课堂教
期刊
语文教师要有丰富的情感,语文教师要能运用多种方法创设情境,引学生入情;善于借助脸部表情、手势等无声的语言感染学生,运用语调、节奏等以情传情。语文的教学过程,是老师、学生的情感随着教材的感情起伏、推进、延续的过程。情感像一条彩带,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情感是一条纽带,连接着教材、老师和学生。 语文学科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也应该是培养情感的学科。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是启发、发展和维持认知活动的动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确立了学生在语文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如果教师能从语文教学的特点出发,遵循科学规律,以人为本,注重实效,优化教学环节,建构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学会技能、方法,培养良好习惯,发展创造性思维,提高语文素养。  一、激发动力——精心设计课堂导入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
期刊
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要想讲好课必须讲求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灵的门扉,是引导学生开启知识之宫的千门万户钥匙。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语言是语文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语文教学语言艺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有密切的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