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根据《纲要》我们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从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入手,使幼儿从生活、游戏和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等现象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关键词】 主动探索;发现数学;学习数学
近年来在尝试课改教学的实践中,我们以幼儿主动探索为切入点,对幼儿数学教学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认为:数学学习过程,就是幼儿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通过主动探索,发现数学,学习数学的过程。
一、探索活动在数学学习中的地位
对于幼儿来说,探索本身要比通过探索而获得知识更为重要得多。《纲要》在科学(数学归为科学类)目标中明确指出: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数理逻辑经验”的数概念,是不能直接用语言教的。儿童对这类知识的获得,不是通过直接的感知,而是通过一系列动作的协调,具体说就是“点”的动作和“数”的动作之间的协调。比如:点数“3”的实物, 幼儿通过接触大量的数目为“3”的物体,获得感性经验过程中,产生并逐渐增加了对数量认识的抽象成份,最后说出总数“3”,这就意味着幼儿已经开始萌发了对“3”这个数的抽象认识,而这个抽象认识是幼儿主动探索得到的。
二、引导幼儿通过主动探索学习数学的关键因素
幼儿期是创造性思维形成的黄金时期,幼儿教育承担着这一关键时期培养幼儿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过程。教师在教育数学过程中应为幼儿提供有利于幼儿主动探索的各种因素。
(一)创设利于幼儿通过主动探索学习数学的精神环境
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和探索者,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好奇、好问、好探索,我们应鼓励幼儿的“求异”精神,淡化成人权威,转变观念正确评价幼儿。为创设主动探索学习数学的精神环境,教师应做到:
1、在数学教育中,注意尊重和呵护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幼儿的兴趣常常与教师不同,尊重和呵护幼儿的兴趣、天性和心理需求,会使幼儿敢于创造,乐于探索。教育内容应根据幼儿的兴趣点选择,为幼儿对周围事物的真实感受,创设条件极大地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开展符合幼儿的兴趣点,相似于幼儿生活的活动,让幼儿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真好玩,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2、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了解幼儿行为的真正目的,理解幼儿自发的学习数学的良好动机。
教师应通过仔细的观察和倾听孩子们的谈话,了解幼儿表面看似错误行为的真正目的,避免误解和伤害幼儿,保持他们永久的乐于探究身边数学现象的欲望。
3、让每一名幼儿在数学探索活动中都有所发现,都有成功的体验。
例如:幼儿玩建筑游戏时,教师在与幼儿分享他们搭建成后的成功与快乐的同时,可以借机提出新的要求:“你能告诉我这座房子是用几块积木搭成的吗?”“你还会搭什么?还可以怎样数?”反复引导幼儿练习,在多次的按物点数活动中,幼儿都会有不同的发现,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二)创设利于幼儿通过主动探索学习数学的物质环境
教师在幼儿探索活动中所提供的材料,应该既符合幼儿兴趣需求和原有水平,又蕴含着教育目标的内容。
教师为幼儿提供的材料应具有以下特征:
1、材料符合幼儿兴趣,需求和原有水平,使幼儿对探索活动保持足够兴趣。
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学进度,教学目标设置多种探索材料。
2、提供的材料应该具有艺术性,丰富多样。
色彩鲜艳、干净、对比度清晰、形象可爱且具有游戏性的材料,能较好的调动幼儿主动探索的兴趣。
3、提供的材料应注意体现数学活动目标。
例如:数学活动目标中要求小班幼儿学会按物体的某一特征进行分类。我们提供材料会考虑形状、颜色不同的特征,使幼儿按照其中某一特征进行分类,达到教学目的,让幼儿在数学探索活动中实现最佳的发展。
4、材料具有可造性,可组合性。
让幼儿自己选择材料,决定用什么材料做什么,使幼儿成为一个行动者,一个解决问题的人。
5、根据幼儿兴趣和教育目标深度的递增不断扩展和增加材料。
尽可能为幼儿提供蕴含着由浅入深的教育目标和内容的材料。例如:教幼儿按一维、二维、三维的特征分类的活动。
三、扎根于幼儿生活经验,引导幼儿在主动探索中,发现数学,学习数学
幼儿需要通过探究和操作,亲身经历“研究过程”,真正发现和理解事物间的基本关系,教师在为幼儿铺路搭桥时应创设以下几个环节:
(一)使幼儿产生疑问,引发幼儿的探索行为
幼儿真正的主动探索和学习是从有问题开始的,幼儿有了疑问和问题,并产生想寻求答案的愿望,主动探索才进入真正的准备状态。
(二)引导幼儿通过主动探索,发现规律,主动的学习数学
在活动中,教师应鼓励幼儿的“求异性”找出与别人不同的方法。例如学习“等分”活动中,探索同一几何图形的不同等分方法,不同几何图形的不同等分方法等,总结出等分的规律。
(三)教师要为幼儿搭建必要的“平台”,使他们在较短时间内经历探索过程,帮助幼儿取得成功
例如:小班幼儿对空间感知、掌握空间定向比较困难,教师给每个幼儿一个塑料圈让幼儿在操场上玩“捉迷藏”的游戏,教师口令:“跳进圈里、套在脖子上、背在后背上、抱在胸前”等,幼儿自然而然地学会里外、前后、上面等方位。当教师说:“怎么才能到圈下面去呢?”幼儿的小脑袋积极地思考着。这时,只要教师稍加点拔幼儿就会把圆圈高高地举起来,高兴地说:“我躲到圈下面啦!”幼儿玩得开心,学得主动,不知不觉地掌握了难以理解的空间方位。
综述,幼儿掌握数学知识固然重要,然而如何获取数学知识对幼儿更为重要。我们的教育力求做到:有意创设、有度引导、有机渗透,点燃幼儿智慧的火把,让幼儿主动探索、主动学习,使我们的孩子自如地走向明天。
【关键词】 主动探索;发现数学;学习数学
近年来在尝试课改教学的实践中,我们以幼儿主动探索为切入点,对幼儿数学教学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认为:数学学习过程,就是幼儿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通过主动探索,发现数学,学习数学的过程。
一、探索活动在数学学习中的地位
对于幼儿来说,探索本身要比通过探索而获得知识更为重要得多。《纲要》在科学(数学归为科学类)目标中明确指出: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数理逻辑经验”的数概念,是不能直接用语言教的。儿童对这类知识的获得,不是通过直接的感知,而是通过一系列动作的协调,具体说就是“点”的动作和“数”的动作之间的协调。比如:点数“3”的实物, 幼儿通过接触大量的数目为“3”的物体,获得感性经验过程中,产生并逐渐增加了对数量认识的抽象成份,最后说出总数“3”,这就意味着幼儿已经开始萌发了对“3”这个数的抽象认识,而这个抽象认识是幼儿主动探索得到的。
二、引导幼儿通过主动探索学习数学的关键因素
幼儿期是创造性思维形成的黄金时期,幼儿教育承担着这一关键时期培养幼儿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过程。教师在教育数学过程中应为幼儿提供有利于幼儿主动探索的各种因素。
(一)创设利于幼儿通过主动探索学习数学的精神环境
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和探索者,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好奇、好问、好探索,我们应鼓励幼儿的“求异”精神,淡化成人权威,转变观念正确评价幼儿。为创设主动探索学习数学的精神环境,教师应做到:
1、在数学教育中,注意尊重和呵护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幼儿的兴趣常常与教师不同,尊重和呵护幼儿的兴趣、天性和心理需求,会使幼儿敢于创造,乐于探索。教育内容应根据幼儿的兴趣点选择,为幼儿对周围事物的真实感受,创设条件极大地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开展符合幼儿的兴趣点,相似于幼儿生活的活动,让幼儿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真好玩,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2、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了解幼儿行为的真正目的,理解幼儿自发的学习数学的良好动机。
教师应通过仔细的观察和倾听孩子们的谈话,了解幼儿表面看似错误行为的真正目的,避免误解和伤害幼儿,保持他们永久的乐于探究身边数学现象的欲望。
3、让每一名幼儿在数学探索活动中都有所发现,都有成功的体验。
例如:幼儿玩建筑游戏时,教师在与幼儿分享他们搭建成后的成功与快乐的同时,可以借机提出新的要求:“你能告诉我这座房子是用几块积木搭成的吗?”“你还会搭什么?还可以怎样数?”反复引导幼儿练习,在多次的按物点数活动中,幼儿都会有不同的发现,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二)创设利于幼儿通过主动探索学习数学的物质环境
教师在幼儿探索活动中所提供的材料,应该既符合幼儿兴趣需求和原有水平,又蕴含着教育目标的内容。
教师为幼儿提供的材料应具有以下特征:
1、材料符合幼儿兴趣,需求和原有水平,使幼儿对探索活动保持足够兴趣。
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学进度,教学目标设置多种探索材料。
2、提供的材料应该具有艺术性,丰富多样。
色彩鲜艳、干净、对比度清晰、形象可爱且具有游戏性的材料,能较好的调动幼儿主动探索的兴趣。
3、提供的材料应注意体现数学活动目标。
例如:数学活动目标中要求小班幼儿学会按物体的某一特征进行分类。我们提供材料会考虑形状、颜色不同的特征,使幼儿按照其中某一特征进行分类,达到教学目的,让幼儿在数学探索活动中实现最佳的发展。
4、材料具有可造性,可组合性。
让幼儿自己选择材料,决定用什么材料做什么,使幼儿成为一个行动者,一个解决问题的人。
5、根据幼儿兴趣和教育目标深度的递增不断扩展和增加材料。
尽可能为幼儿提供蕴含着由浅入深的教育目标和内容的材料。例如:教幼儿按一维、二维、三维的特征分类的活动。
三、扎根于幼儿生活经验,引导幼儿在主动探索中,发现数学,学习数学
幼儿需要通过探究和操作,亲身经历“研究过程”,真正发现和理解事物间的基本关系,教师在为幼儿铺路搭桥时应创设以下几个环节:
(一)使幼儿产生疑问,引发幼儿的探索行为
幼儿真正的主动探索和学习是从有问题开始的,幼儿有了疑问和问题,并产生想寻求答案的愿望,主动探索才进入真正的准备状态。
(二)引导幼儿通过主动探索,发现规律,主动的学习数学
在活动中,教师应鼓励幼儿的“求异性”找出与别人不同的方法。例如学习“等分”活动中,探索同一几何图形的不同等分方法,不同几何图形的不同等分方法等,总结出等分的规律。
(三)教师要为幼儿搭建必要的“平台”,使他们在较短时间内经历探索过程,帮助幼儿取得成功
例如:小班幼儿对空间感知、掌握空间定向比较困难,教师给每个幼儿一个塑料圈让幼儿在操场上玩“捉迷藏”的游戏,教师口令:“跳进圈里、套在脖子上、背在后背上、抱在胸前”等,幼儿自然而然地学会里外、前后、上面等方位。当教师说:“怎么才能到圈下面去呢?”幼儿的小脑袋积极地思考着。这时,只要教师稍加点拔幼儿就会把圆圈高高地举起来,高兴地说:“我躲到圈下面啦!”幼儿玩得开心,学得主动,不知不觉地掌握了难以理解的空间方位。
综述,幼儿掌握数学知识固然重要,然而如何获取数学知识对幼儿更为重要。我们的教育力求做到:有意创设、有度引导、有机渗透,点燃幼儿智慧的火把,让幼儿主动探索、主动学习,使我们的孩子自如地走向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