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renq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以载道”是语文学科的特点。古人说“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文与道是不可分的,文为表而道为里,二者是交融在一体中的,即语文学科不仅有知识性,也有深刻的思想性。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外,也应该注重人文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这也正如古人所说的:“授业”和“传道”不能脱离,“辞章”和“义理”也不能分开。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说到:“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在总目标中也说:“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可见,做好品德教育是语文学科在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也是应该做好的一项教学任务。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进行德育呢?
  一、深入研究,吃透教材是做好德育的基础
  要在教学中有效地进行德育,就要认真深入地钻研好教材;因为教材的思想性是内在的,深层次的。如:在教古诗《题西林壁》时,我经过反复钻研,抓住了课文知识与思想教育的结合点,而且加以拓宽。在这首诗中,诗人以大气包举的手笔,勾画出了庐山的千姿百态、秀美迷人的画面。头两句写看山,第三句承上启下,总括前句复加强调,旨在引起读者思考;左看右看,看来看去,为何总不识“庐山的真面目”看不到庐山的真正容貌呢?接着摆出答案,“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因为自己始终还没有离开庐山的范围啊!诗人慨叹一声,戛然而止。眼前之景与物外之理水乳交融,难道诗人仅仅要寓理于山吗?显然不是。这时教师要去理解作者的心——写作的主旨,内含德育的真谛;要去理解编者的意——编排的本意,教学的目的所在。因此,我做了深层次的挖掘,从一定高度去理解:普天下山山岭岭,哪一座不是看山角度不同,山势各不一样?宇宙间事事物物又何尝不是立足点有别,观察结果各异呢!对一切事物,如果只限于其圈子里,就会不见全局,不明真相,惟有客观地调查研究其各个方面,坚持全面地辨证地看事物的原则和方法,才能正确认识事物,获得真理。避免认识上的片面性和绝对性。由于我紧紧抓住了文章深层的思想内涵,使学生受到了较深刻的思想教育。
  深入钻研教材还要善于把握住作者跳动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脉搏,课文是反映一定生活的,所蕴涵的情感是多层次、多侧面的。教师在钻研教材时,要根据教学目的要求,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准确地把握住每篇课文感情的主旋律,拨动学生的心弦,激起共鸣。在教朱自清散文《绿》一文时,紧紧扣住作者思想跳动着的脉搏,引导学生仔细品味:绿是生命力的象征,青春的标志,希望所在。作者以“绿”命题,那是意味深长的。通读全篇一点哀愁的影子都找不到,有的是“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是一步三叹地惊呼“那醉人的绿呀,使我想张开两臂抱住他”。本来在“秋天”一般文人笔下的秋景、秋色都脱不掉悲悲切切的调子,而朱自清却把梅雨潭的秋色写得“不是春光,胜似春光”。如果作者没有健康向上的思想做主宰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学生在阅读中,真切地看到了作者一颗热爱生命、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正是由于教师准确地把握住了课文作者感情的主旋律,才成功有效地教育了学生,使之受到感染。
  二、教学中潜移默化,提高思想教育的渗透强度
  语文教学应根据学科特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受教育者一旦发现自己正处在被人进行严肃教育之中时,往往会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宜从渗透、熏陶、渲染为手段,要善于在“润物细无声”之中完成德育任务。保持住学生愉悦的心境,可以极大地提高德育效果。语文课堂教学中,有许多寻常环节,学生往往处于无意注意之中,如果教师能扑捉到机会巧妙地“借机”发挥,可使学生的认识上升到新的层次。如,我在教《爱莲说》一文时,同学们都交口称赞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格。讲完课文,我又及时地把我的文摘中的《爱莲说》讲给学生。文中说:莲的全身都有吸附功能,能把水中的杂质吸收化为自己生长的养料,净化水质,美化莲池。由此可见,我们不仅要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还要学习它敢于净化环境的美德。我们师生在今天应如何做呢?学生们纷纷说:不但自己刻苦学习,遵守纪律,还要自觉地帮助后进同学,美化班风,不但自己不受社会上不良现象的侵扰,还要敢于揭露社会上各种腐败现象,同坏人坏事作斗争,美化社会环境。横向的联系,纵向的深入,不仅拓宽和深化了教学内容,而且也将学生的思维向深层推进,激起对善良事物的钦佩感情和对邪恶势力的不可容忍的态度,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
  总而言之,语文是语言的艺术,教学是塑造人的艺术,语文教学更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语文教学绝不仅限于知识的传授,它更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去捕捉,用情感去灌溉,去融合。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也绝不仅仅是读书写字,它更应是贯穿于学生全部生活中的生存能力的培养和对事物审美鉴赏能力的塑造。我们应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让学生在生活中求知,在社会中成长。
其他文献
各科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就是导入,尤其是语文这门兼人文性与工具性于一身的学科,导入环节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位教师总希望自己的课有一个漂亮的开头,在短时间内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激活并调动起来,使课堂在瞬间生动起来。因此,在设计导入环节时,常常铆足了劲,下足了功夫,花费很多精力,但效果却往往不尽人意,达不到预期目的。针对这种情况,就语文新课导入方法谈谈自己
期刊
【摘要】 在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当中,批注式阅读教学已经引起了很多一线教师以及专家学者的关注和重视。但是,经过实地观察、访谈发现,目前一些学生批注阅读的能力还不强,许多教师受条件的限制还不能灵活地运用此种方式进行教学,因此还需对批注式阅读教学方法进行深入地研究。文章对批注式教学的相关概念进行梳理,分析了新课程下高中语言实施批注式阅读教学的必要性及具体策略。  【关键词】 新课程;高中语文;批注式阅读教
期刊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训练。语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语言优美的文章,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材料,而语言的内化主要靠朗读,朗读不落实,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便无从谈起。“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道出了“劳于读书,易于作文”的真理。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已成为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效果还是不尽人意:有时课堂上看似热闹的朗读却收效甚微,学生读得盲目,读得无味,读得“有口
期刊
美国苹果公司总裁斯卡利曾声称:由于多媒体技术,“人类将要迎接一次比印刷术、电话和电视更大的技术革命”。  今天,多媒体技术已经能够把语音处理技术、图象处理技术、视听技术都集成在一起,非常方便地把语音信号、图象信号先通过模数转换变成统一的数学信号进行存储、加工、控制、编辑、变换、查询、检索。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人们固有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也给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勃勃的生机。  但是,目前,有的教师仅把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向语文教师教师提出了一个最基本的且最具震撼力的口号:“更新教育理念”。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要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爱学语文,就应该让赏识教育走进语文课堂,唤醒学生的自信。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确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建立和谐的氛围  在赏识教育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在学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
期刊
语文教学是美的事业,语文教材是美的宫殿,语文教师则应是美的使者。语文教师只有全面加强美学修养,奠定扎实的美学知识基础,树立高尚正确的审美观,养成较强的审美能力,把语文教学变成最优化、富有美感效应的艺术,才能使学语文变成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活动,也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审美能力,主要包括审美感知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本文拟从这三个方面来探讨一下语文教师审美能力与语文教
期刊
【摘要】 探究学生写出的作文缺乏文采和思想深度,其根本是学生缺少主动性,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就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命题。笔者认为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积累更多的作文素材;减少传统的思维束缚,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创设真实的写作情境,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这三个方面进行探索能对学生的作文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 写作;方法;探究    探究学生写出的作文缺乏文采和思想深度,其根本是
期刊
新课程理念下,高效益的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是平实、朴实、扎实的课堂,让课堂萦绕语文气息,使学生充分体验语文学习的过程,丰富学生知识底蕴和文化积淀;应该是诗意、智慧、灵动的课堂,让语文情智交融,使语文学习成为学生不可或缺的精神享受,让学生通过课堂走向智慧。这即是语文课堂追求的一个重要的理想境界。  我带着“课堂教学有效性”这一课题,进行着反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也正是在一次次的“实践——探究思考——
期刊
【摘要】 根据《纲要》我们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从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入手,使幼儿从生活、游戏和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等现象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关键词】 主动探索;发现数学;学习数学    近年来在尝试课改教学的实践中,我们以幼儿主动探索为切入点,对幼儿数学教学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认为:数学学习过程,就是幼儿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通过主动探索,发现数学,学习数学的过
期刊
新课程强调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是促进教师自我评价、主动发展、探究创新的内在潜力。 这种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 回顾” ,而是教师对教学中的行为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种问题的过程具有研究性。  那么,如何根据教学的过程,恰当地进行教学反思,完善教学机制,提高教学水平呢?下面结合实验班老师在采用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的教学实践,谈谈实验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