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余华《难逃劫数》中的非理性色彩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zzb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非理性”是余华先锋创作的关键词,代表之作《难逃劫数》中就充满了非理性的色彩。这既体现在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情感抽空,将人物形象非理性化,也体现在将人物的命运归结为命中注定的劫数,更体现在对人本身的非理性的揭示,即人性的本质是欲望的本能。这是余华对现实世界独特的认知方式,非理性的背后,指认的是人的存在困境,即现实世界的荒诞性。
  【关键词】:余华;《难逃劫数》;非理性;宿命;欲望
  在80年代中期,先锋文学以反传统的姿态横空出世,颠覆了“五四”以来的现实主义美学传统,它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非理性”。
  所谓“非理性”,在不同的社会文化系统中,有着不同的涵义。“非理性主义”,又称反理性主义,其基本观点有:理性本身具有缺陷,世界不再是理性逻辑思维可认识的客观整体,人的本身是非理性的,强调人的意识、情感、本能、欲望、意志,以及超经验、幻觉等非理性因素是人的本质。《难逃劫数》正是对常理的破坏,对理性世界的颠覆,本文所要探讨的正是其中包含的非理性色彩。
  一、人物形象的非理性:情感的缺失
  在通常的小说中,人物形象血肉丰满,人物情感丰富多样。而《难逃劫数》中人物情感的缺失正是人物形象非理性的关键所在。余华曾说:“我并不认为人物在作品中享有地位,……我认为人物和河流、阳光等一样,在作品中都是道具而已。”①余华在这里剥离了具体的时空和特定的时代背景,阴森恐怖的小巷里存在着这样一群人:他们毫无性格可言,情感疏离麻木。人物实际上成了一种摆设与道具。
  老中医作为露珠的父亲,他的作为人、作为父亲的情感是缺失的。当俊美的东山向丑陋的露珠求爱时,他递给露珠一瓶硝酸作为嫁妆,当东山被毁容后,他心满意足地说:“露珠干得不错”,他甚至对女儿的死无动于衷。对他来说,露珠就像是他“手枪里的一颗子弹”,他在意的是如何毁掉东山。老中医仅仅是把女儿、女婿当成玩偶,要毁掉他们似乎是出于一种毫无理由的本能。由此,老中医 “父亲”的形象被消解了。
  余华同样对“爱情”、“友情“进行了消解与颠覆。露珠因为害怕被抛弃而毁了东山的容貌,并认为这是今后幸福的保障,毫无愧疚之意;毁容后的东山在意的不是露珠对他的伤害,反而是害怕被露珠抛弃。他们失陷于抛弃与被抛弃的角色转换之中,而没有半点正常夫妻该有的情分,这是何其的荒谬。沙子与森林的友情建立在炫耀与陷害的基础之上,这同样荒唐可笑。
  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情感缺失了的人物形象,或许余华根本无意塑造人物,人物只是他与理性世界拉开距离的一种手段,为了更接近他 “内心的真实”。
  二、人物的命运模式:在劫难逃
  余华《的难逃劫数》不仅受到西方非理性主义文学的影响,同时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宿命观的承袭。
  “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重要的范畴。中国民间认为“生死有命,富贵在天。”②余华曾说:“我感到眼前的一切都像是事先安排好的,……世界自身的规律左右着他们,如同事先已确定了剧情,……”③余华所说的世界自身的规律,在这里就是颇具宿命意味的“劫数”。
  这里除了老中医,其他每个人的灾难都事先被命运埋下了伏笔。余华让他的人物命运处于看与被看的模式之中。这里的每个人都能清晰预见别人的灾难,却无法看到自己的劫数,他们都不约而同地保持沉默或者幸灾乐祸,即每个人都成了他人命运的冷眼看客。如“当广佛重新再彩蝶身邊坐下时,彩蝶立刻嗅到了广佛身上开始散发出来的腐烂味,于是她就比广佛自己更早地预感到了他的死亡。”“沙子透过东山红彤彤的脸看到了一种灰暗的灾难,他隐约看到东山的形象被摧毁后的凄惨。”这些都进一步展现了命运对人的捉弄。因为“命运的暗示是虚假的,命运只有在断定他无法看到的前提下才会发出暗示。”
  《难逃劫数》不是劫数本身的难逃,不是人们面对劫数的无能为力,而是所有人都只是在作恶,却毫无反抗邪恶的意志。余华通过“命运由劫数主宰”揭示出了世界的非理性。
  三、人本身的非理性:欲望的本能
  当马原、格非等对形式的探索还停留在叙事层面上时,余华已率先带着他对人和世界的独特理解,关注着人的本身及人的存在困境。
  陈思和曾在《余华作品集》序里这样写道:“余华如同一个神秘主义的预言家, 一步比一步更本质地向人们指出——你们在劫难逃。”④在这里本质直指人性的永不满足的欲望,情欲、窥视欲、施暴欲通力合作,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人性之恶。
  首先是肉体情欲。东山与露珠、广佛与彩蝶之间的“爱情”实质只是被点燃的情欲,情欲为人物的悲惨命运推波助澜。这正是人性之恶的一个体现。
  其次是窥视欲望。老中医每天的习惯就是窥视这条小巷,沉浸在“别人暴露而自己隐蔽的无比喜悦里”,东山自然成了他眼中的猎物。他更是变态地通过地板的一个小孔,“用一只眼睛窥视露珠很久了”。连涉世未深的小孩身上也存在着窥视欲,这直接导致了男孩的死亡。
  再者是施暴的欲望。余华曾提到自己是一个愤怒的作家,他与现实世界处于对立紧张的关系之中,愤怒的情绪融入创作中就转换成了对暴力的迷恋。广佛由一开始发现男孩偷窥的愤怒,进而演变成了施暴欲望的发泄与满足。硝酸滴在东山的脸上,在露珠听来竟是“将一张白纸撕断时的美妙声音”。这正迎合了其施暴的欲望。
  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在于人具有思想性,而欲望作为人的生存本能,当其无限膨胀时,欲望就会淹没人的思想,人在欲望的支配下为所欲为,人与动物也就无所区别了,也就消解了人是理性的这一认知。余华自己声称:“我更关心的是人物的欲望,欲望比性格更能代表一个人的存在价值。”⑤也许余华想告诉我们的是:欲望,才是人类真正走不出的宿命。
  结语
  先锋时期的余华是一个为自己内心而创作的作家,非理性的背后其实是余华理性思考后的结果。余华从人本身的非理性,世界的非理性,指认出人的存在之困境,正是世界的荒诞性。荒诞性是余华小说的重要标志,它既是现实世界的存在状态,也是人无法逃遁的存在困境。而这种存在困境,一直要到90年代初余华发表《活着》,才提供给我们一种“为了活着而活着”,向着人世之厄作坚决的斗争的现实出路的可能性。余华先锋作品中散发出的独特神秘的艺术光芒将一直闪耀在文学上空,为我们理解世界提供了另一把钥匙。
  注释:
  ①③余华.虚伪的作品[J].上海文论,1989(5).
  ②王达敏.余华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④余华.余华作品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P2
  ⑤余华.“我只要写作,就是回家”——与作家杨绍斌的谈话[J].当代作家评论,1999(1).
  参考文献:
  [1]王达敏.余华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余华.世事如烟[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4.
  [3]洪治纲.余华评传[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
  [4]高玉.论中国当代先锋小说中的“反懂”写作[J].湖北大学学报,2011(1).
  [5]崔玉香.从苦难主题看余华对传统宿命观的承袭[J].山东社会科学,2006(6).
  [6]余华.虚伪的作品[J].上海文论,1989(5).
  [7]余华.“我只要写作,就是回家”——与作家杨绍斌的谈话[J].当代作家评论,1999(1).
  [8]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一一余华随笔录选[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
其他文献
【摘要】:《忘不了,是因为你不想忘》 是蔡澜写给年轻人的书信合集。在他笔下,懵懂的青春、青涩的初恋、甜蜜而又复杂的爱情,千姿百态,风情万种。品读其文,亦在品读一种别样人生,一个潇洒、从容、率真、风趣、豁达的蔡澜。蔡澜的情感答疑,气质铿锵,杀伐决断,久违了的真正男性荷尔蒙。亚马逊有评论道——如果我10多岁就看到这本书,我会少走很多弯路的。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专栏回信的方式把我们现实生活中遇
期刊
“尚美”?  “尚美”!  我禁不住潸然泪下!  那年,冬天的南京格外阴冷,树叶都落光了,光秃的树枝在北风里抖个不停,枯黄的小草冻的湾下了腰;我家住在百家湖边,靠水,所以温度也不张扬,但还是湿冷湿冷的感觉,零下几度就撑不住了。  战事紧,部队路过南京,经过长官批准,所以有机会回家见了妻子,妻子已怀有身孕,但是脸蜡黄蜡黄的,我紧抱妻子,深感不安,我不知道这样不太平的日子还要有多久?!  清晨,我拿上
期刊
【摘要】:小说里塑造的成功人物,其曲折的命运发展往往能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尤其是些悲剧性命运的发展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在某些层面具有一定的警示意义。老舍《骆驼祥子》中祥子的个人命运充斥着强烈的悲剧特色,对当下的人们来说,具有很强的警示意义。  【关键词】:《骆驼祥子》;角色悲剧;警示价值  老舍先生通过在《骆驼祥子》中在塑造祥子一角,给其人物设定悲剧性的曲折命运,借此反映出旧社会时底层人民的生存状
期刊
【摘要】:穿越小说可以称得上神魔小说或相关类型小说在网络时代的一种新型表达形式。它与神魔小说相比,不再是共时层面的故事叙述,而是通过魂穿和身穿两种形式,让故事主角在异时代大放光彩、完成夙愿。这些故事情节及人物性格的塑造,都离不开传统文化,因为恰当的传统文化为穿越小说增加了文化意蕴,使得小说主题的阐释更具有深度。  【关键词】:穿越小说;传统文化;弘扬;传播  穿越小说可以称得上神魔小说或相关类型小
期刊
周末逢文化展,无意中看到一幅字,两行正楷:“以出世之心做人,以入世之心做事”。于书画,我是个门外汉,难谈其中一二,然其立意倒是引我驻足。  凡为学,须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要理清“出世”,首先要明晰其概念,一是何为“世”?二是于“世”而言何为“出”与“入”?  佛家讲“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三千世界之于人如恒河砂砾;道家则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又有,“人法
期刊
【摘要】:《我是女兵,也是女人》一书,记录了作者阿列克谢耶维奇采访卫国战争中参战的女性,展现出了女性眼中琐碎而重要的,不同于男性的战争观。本文主要把書中观点分成三个时间段,借助差异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对不同战争时期女性的心理特征、地位进行论述,由此延伸出女性与政治的特殊关系。  【关键词】:战争;女性;政治  关于女性与战争的关系,我们知道的大概就是,战争期间,女性为了保障前方的顺利进行,代替男人在
期刊
【摘要】:爱德华·维亚尔是法国著名画家,无论从绘画意境、技巧还是象征性方面,维亚尔对现当代的艺术发展,特别是油画艺术的发展都具有着重要的启发性影响。美术史上对维亚尔绘画的研究进行地比较多,本文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从其歌颂宁静生活的角度出发,结合维亚尔的绘画技巧、表现形式以及情绪传达等方面,去解读维亚尔这样一位充满诗意的艺术家。维亚尔作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他作品中表现出的平面、创新、温暖与宁静感与
期刊
【摘要】:《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研究先秦时期的人们的生活内容的重要资料。《诗经》中有约五十篇的诗歌是以女性的口吻写就的,被称作“女性口吻诗歌”,它们是先秦时代女性生活图景的投影。  【关键词】: 《诗经》;“女性口吻诗歌”;生活图景  《诗经》中约有五十篇诗歌是以女性口吻来写作的,前人对此已有所关注,并将之界定为“女性口吻诗歌”。《中国文学的起源》言:“《诗经》虽然在后代被尊为神圣
期刊
【摘要】:“月”自古以来就被赋予了特殊的诗情画意,尤其是在古代文人的笔下,“月”有了情感、有了灵魂、有了数之不尽的喜怒哀乐。尤其在唐诗中,“月”的意象自成一派,成为唐诗当中一道美不胜收的风景线。“月”柔美了千年前的唐诗,也为今天的诗词研究揭开了一个趣味横生的话题。  【关键词】:唐诗;月的意象;文学审美  从唐诗中映衬出一轮冰清玉洁的明月,皎皎明月晕染出唐代诗歌灿烂的光辉。自古以来,月就给予了人们
期刊
【摘要】: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室内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水元素由于其独特的特征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室内环境设计之中。笔者从水元素的基本性质出发,对水元素进行基本的介绍,然后阐述了当前室内环境水元素的应用情况,之后介绍了水元素在室内设计的一般原则,最后介绍了水元素在室内环境应用中的关键点。  【关键词】:水元素;室内;设计  水对人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生物最重要的成分之一,还能为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