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末逢文化展,无意中看到一幅字,两行正楷:“以出世之心做人,以入世之心做事”。于书画,我是个门外汉,难谈其中一二,然其立意倒是引我驻足。
凡为学,须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要理清“出世”,首先要明晰其概念,一是何为“世”?二是于“世”而言何为“出”与“入”?
佛家讲“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三千世界之于人如恒河砂砾;道家则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又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我们说“出世”,然外乎此世我又居何处?何处可居?以我之愚见,世界非纯然独立于我,我居于此世,此世亦见于我心。出此世而知万物实乃荒谬,而我已在世又有何世可入?六祖慧能驳神秀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看似超然于世外之道,但五祖擦揭道:“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心本不生不灭,遇境似有境灭还无。万相在世,慧能却说“无一物”,虽见其慧根过人,然其仍未洞悉佛性。所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洞悉世界,并不是去否认万物的存在,而独留一“心”,若无世,则心何所居?若无心,则世何以见?诸相即使虚妄但也已然在世,出世之道在于不为诸相所困。固应以诸相见非相而知無相,而若以无相知非相,则谬矣。
人言“入世”之道无外乎孔孟之道,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于儒家而言入世无外乎家国天下。先修身,后齐家,再治国,而后平天下。齐家治国,非志于学者不能为;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非重义轻生死者不能任。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贯穿儒学“入世”之始末。而今人每谈“入世”之道多误以为其乃钻营之道,蝇营狗苟,不屑谈之,此乃大谬。
再来细究“以出世之心做人,以入世之心做事”。“出世之心”即为不为诸相困扰,洞悉真理之心。而“入世之心”无外乎修齐治平之道。我以出世之心做事,又有何妨?我以入世之心做人,又有何惧?对“世”之理解实乃认知之根本,做人做事之道皆应生于此,而凡对此望文生义且以其为钻营之道而招摇过市者,徒增笑耳。
凡为学,须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要理清“出世”,首先要明晰其概念,一是何为“世”?二是于“世”而言何为“出”与“入”?
佛家讲“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三千世界之于人如恒河砂砾;道家则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又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我们说“出世”,然外乎此世我又居何处?何处可居?以我之愚见,世界非纯然独立于我,我居于此世,此世亦见于我心。出此世而知万物实乃荒谬,而我已在世又有何世可入?六祖慧能驳神秀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看似超然于世外之道,但五祖擦揭道:“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心本不生不灭,遇境似有境灭还无。万相在世,慧能却说“无一物”,虽见其慧根过人,然其仍未洞悉佛性。所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洞悉世界,并不是去否认万物的存在,而独留一“心”,若无世,则心何所居?若无心,则世何以见?诸相即使虚妄但也已然在世,出世之道在于不为诸相所困。固应以诸相见非相而知無相,而若以无相知非相,则谬矣。
人言“入世”之道无外乎孔孟之道,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于儒家而言入世无外乎家国天下。先修身,后齐家,再治国,而后平天下。齐家治国,非志于学者不能为;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非重义轻生死者不能任。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贯穿儒学“入世”之始末。而今人每谈“入世”之道多误以为其乃钻营之道,蝇营狗苟,不屑谈之,此乃大谬。
再来细究“以出世之心做人,以入世之心做事”。“出世之心”即为不为诸相困扰,洞悉真理之心。而“入世之心”无外乎修齐治平之道。我以出世之心做事,又有何妨?我以入世之心做人,又有何惧?对“世”之理解实乃认知之根本,做人做事之道皆应生于此,而凡对此望文生义且以其为钻营之道而招摇过市者,徒增笑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