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是女兵,也是女人》一书,记录了作者阿列克谢耶维奇采访卫国战争中参战的女性,展现出了女性眼中琐碎而重要的,不同于男性的战争观。本文主要把書中观点分成三个时间段,借助差异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对不同战争时期女性的心理特征、地位进行论述,由此延伸出女性与政治的特殊关系。
【关键词】:战争;女性;政治
关于女性与战争的关系,我们知道的大概就是,战争期间,女性为了保障前方的顺利进行,代替男人在工厂、农场里劳动,并且在期间创造了许多奇迹,“苏联顿巴斯矿区成立了女子井下装煤队,完成生产定额的200%—250%。”但却极少关注战场上的女性以及战争结束后她们的生活和心理状况。女人与政治之间似乎有着天然绝缘体的阻隔,在政治场上,我们极少看到女性的身影,这种现象产生的深层原因,可以从女性与战争之间的关系找到答案。
一、女性与战争
苏联不是二战中唯一一个组织女性上战场的国家,但在其中,女性的角色与职责与其它国家中的女性大不相同。在卫国战争中,苏联女兵担任卫生员、通讯员等传统中女性可以接触的职位外,她们还充当坦克兵、飞行员等角色,甚至在一些血腥的战役中,拿起武器和男人并肩作战“应征入伍的苏联女兵组成专门的女子航空部队,如有‘夜间女巫’之称的第 588 夜间女子轰炸机航空团、第587昼间女子轰炸机航空团、第586防空女子歼击机团。”而关于战争史,我们知道的几乎都是关于男性的,或者是从男性的口中说出,女性的战争仍然不为人们所知。由于女性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与男性存在着不同,尽管经历的是同一场战争,视野半径也都会是不同的。我们所谙熟的真相是真的,我们有史为证,然而,那些只是真相的一部分,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是被这些真相掩蔽的。那些边缘上的女人们,没有人去过问她们的经历和感受。人们要听的是男人口中说出的历史与光荣,因为要书写的是男人的而非女人的历史,所以女人们对战争的态度并不重要。
差异心理学认为,在记忆上,女性的面孔记忆能力以及情景记忆能力优于男性,在观看情绪唤起性图片时女性的大脑活跃于男性,这也就使得在回忆悲伤痛苦事件时,女性的记忆更清晰,更深刻。而在情绪表达中,男性习惯通过克制来展示自己男子汉的一面,由于女性的情绪敏感性高和认知结构上的两性差异,使得女性的情感体验与男性大为不同。
二、恐惧与浪漫——战争之路
在我们阅读的大量小说中,我们看到的都是男人为了国家荣誉而征战沙场,或是为了女人引发战争,这些文字资料,把人们引向了一个怪圈——女性要么和战争无关,要么就是引起战争的祸害,当然这些是男性视域下宣扬的。女性当然是和战争有关系的,但并不是“你一个女人能为战争做什么”这种态度的体现。《我是女兵,也是女人》一书里,作者将视线聚焦于重大历史事件中普通女性的苦难和遭遇,以纯记录的方式,反映出真实历史背后的又一层真实。小说中的每一个主人公都是女性,都以“我”的口吻和立场讲述过去,以此还原不为人知的历史,试图在死去的士兵以及现存者中挖掘埋藏的真相。一个国家完整的历史不应该只有男性组成,它应该包括所有的人,因此女性也不应该被忽略。女性在战争中的功劳,并不亚于男人。
1.战争初期的女性
如果说战争对男人来说是成就性的,那么对女人来说则是毁灭性的。不论是自愿走上战场还是被逼无奈,战争所带来的颠覆性的变化,都使她们陷入恐怖的氛围中。然而在她们的回忆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战场上的她们仍保有女性独特的生活气息。在战争中,女人们还是会爱美,依然胆小如鼠,但残酷的战场剥夺她们柔弱的天性,要求她们不得不像男人一样去战斗。这时候,阳刚和阴柔会集中在女性的身上,她们也会表现出“巾帼不让须眉”的气魄。然而长期痛苦的折磨和原本生活方式以及理想的相悖,战场上的每一秒钟都是煎熬的。
那么在真正的战场上,‘脸’不再是女人的武器,唯一能靠的只有手中的抢。褪去美丽衣物和珠宝的庇护,她们不再有优势。战争的紧迫性在刚踏上战场的她们身上看不到,晚上偷偷戴上耳环、穿高跟鞋,因为她们的日常生活就是这样的。离开家乡时还担心着家里的一草一木,不像男性那样有赴死的决心。
2.厮杀场上的女性
女性是仁爱的,浪漫的,但战争是残酷的,柔情往往意味着死亡。所以在战争里她们要激发出躯体里所藏有的兽性,为了生存,要忘却身份,要学会杀人和面对死亡,任战争一次一次洗刷她们。希望保留女性的天真与烂漫,又不得不狂野。在体格上本就弱于男人的她们,要执行通常意义上男性需要完成的任务。要扛回不计其数的体重是她们两倍的伤员,利用短时间内学到的飞行知识对敌区进行轰炸。对于女性来说,杀人时最艰难的,因为她们是孕育生命的人,母性的本性使她们难以一时接受战争对生命的践踏。“不论女人们说什么,她们总是有这样一种思维:战争,它首先就是一场谋杀案;其次,它又是一种无比沉重的工作,然后,那也还是一类普通生活……”她们有时甚至要同腹中的胎儿一起跟敌人战斗,还要利用自己刚出生的骨肉完成任务。在战争中,没有女人,就连军队里所有的东西都是按男性的标准来制定。
3.战后的女性
当战争结束,回到家乡,又一场战争打响。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经历战争的女人受到的创伤永远比男性要多得多,这与女性天生的特征息息相关。对于男性来说,战争结束后,他们就成了英雄,万众瞩目。或许,人们是会给女人们送去英雄的名号,却无法从心理上真正接受从战争中走出来的她们,更不论是身体上有缺陷的女人。“就算丧失了双腿,反正他们都是英雄,照样可以做新郎!而一个女人如果瘸了腿,那她一生的命运就算是定了。“战争后我回到土拉老家,还经常在夜里做噩梦大喊大叫。妈妈和妹妹就常常深夜守在我床头… …我总是被我自己的惊叫所吓醒… …”因为对于战争的记忆,没有男性那样具有征服的成就感,有的多是自己对非人性的恶心和惭愧。战场上对情绪化的克制不是把她们变得理性,而是过度的隐忍、不表露。内心的压抑找不到发泄的通道,情感的积压往往会使她们患上心理疾病。
三、女性与政治
女人与战争的问题不仅仅关乎女性,更触及到历史的另一面,关于人类的过去和未来,关于政治。“在女性主义者看来,妇女与战争的关系反映了女性受压迫的深刻根源,更揭示了人类社会冲突逻辑背后的重要原因。”在传统观念中,男性才是战争的主体,也是由于战争的性别化使得女性在政治中处于弱势群体。战争中单纯的“保护”与“被保护”的关系演变成了生活中“统治”与“被统治”的绝对化,人类在这种冲突的逻辑中陷入死循环。“著名的女性主义学者吉尔·思蒂斯(JillSteans)在《性别与国际关系导论》一书中总结了女性主义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指出女性被剥夺的不仅是参战权,而是更为广泛的公民权。”进而可以推出在战争中女性所受到的权利上的不平等,以及在战后人们常规性的忽略。那些在战场上立功的男人们,在战后受人们拥戴,尽管可能女人们也得到同样的赞誉,但却不会延伸到政治生活层面。
四、结语
阿列克谢耶维奇并不是第一个描写女性战争的作家,在她之前有…..,只是这部作品不是作者主观感受的抒发,是战争亲历者们的心声,只是把尘封已久的故事搬到人们的眼前,替她们发出声声呐喊。作者也不仅仅是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阐释女性与战争的关系,更深的是对人性的关怀和对历史的反思。“在绝对男性的世界中,女性站稳并捍卫了自己的地位后,却为什么不能捍卫自己的历史,不能捍卫自己的话语和情感… …整个世界对于我们女人还是有所隐瞒的。女性的战争仍旧没有为人所知……”
参考文献:
[1]张广翔.苏联妇女在卫国战争时期的巨大贡献[J].世界历史,2005(5)
[2]孙丽红,董小川.卫国战争时期的苏联女兵初探[J].历史教学问题,2015(4)
[3]S.A.阿列克谢耶维奇(白俄).我是女人,也是女兵[M].吕宁思译.九州出版社:2015
[4]梁文敏.妇女与战争——对西方女性主义战争观的理解与反思[J].国际关系理论,2016(12)
【关键词】:战争;女性;政治
关于女性与战争的关系,我们知道的大概就是,战争期间,女性为了保障前方的顺利进行,代替男人在工厂、农场里劳动,并且在期间创造了许多奇迹,“苏联顿巴斯矿区成立了女子井下装煤队,完成生产定额的200%—250%。”但却极少关注战场上的女性以及战争结束后她们的生活和心理状况。女人与政治之间似乎有着天然绝缘体的阻隔,在政治场上,我们极少看到女性的身影,这种现象产生的深层原因,可以从女性与战争之间的关系找到答案。
一、女性与战争
苏联不是二战中唯一一个组织女性上战场的国家,但在其中,女性的角色与职责与其它国家中的女性大不相同。在卫国战争中,苏联女兵担任卫生员、通讯员等传统中女性可以接触的职位外,她们还充当坦克兵、飞行员等角色,甚至在一些血腥的战役中,拿起武器和男人并肩作战“应征入伍的苏联女兵组成专门的女子航空部队,如有‘夜间女巫’之称的第 588 夜间女子轰炸机航空团、第587昼间女子轰炸机航空团、第586防空女子歼击机团。”而关于战争史,我们知道的几乎都是关于男性的,或者是从男性的口中说出,女性的战争仍然不为人们所知。由于女性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与男性存在着不同,尽管经历的是同一场战争,视野半径也都会是不同的。我们所谙熟的真相是真的,我们有史为证,然而,那些只是真相的一部分,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是被这些真相掩蔽的。那些边缘上的女人们,没有人去过问她们的经历和感受。人们要听的是男人口中说出的历史与光荣,因为要书写的是男人的而非女人的历史,所以女人们对战争的态度并不重要。
差异心理学认为,在记忆上,女性的面孔记忆能力以及情景记忆能力优于男性,在观看情绪唤起性图片时女性的大脑活跃于男性,这也就使得在回忆悲伤痛苦事件时,女性的记忆更清晰,更深刻。而在情绪表达中,男性习惯通过克制来展示自己男子汉的一面,由于女性的情绪敏感性高和认知结构上的两性差异,使得女性的情感体验与男性大为不同。
二、恐惧与浪漫——战争之路
在我们阅读的大量小说中,我们看到的都是男人为了国家荣誉而征战沙场,或是为了女人引发战争,这些文字资料,把人们引向了一个怪圈——女性要么和战争无关,要么就是引起战争的祸害,当然这些是男性视域下宣扬的。女性当然是和战争有关系的,但并不是“你一个女人能为战争做什么”这种态度的体现。《我是女兵,也是女人》一书里,作者将视线聚焦于重大历史事件中普通女性的苦难和遭遇,以纯记录的方式,反映出真实历史背后的又一层真实。小说中的每一个主人公都是女性,都以“我”的口吻和立场讲述过去,以此还原不为人知的历史,试图在死去的士兵以及现存者中挖掘埋藏的真相。一个国家完整的历史不应该只有男性组成,它应该包括所有的人,因此女性也不应该被忽略。女性在战争中的功劳,并不亚于男人。
1.战争初期的女性
如果说战争对男人来说是成就性的,那么对女人来说则是毁灭性的。不论是自愿走上战场还是被逼无奈,战争所带来的颠覆性的变化,都使她们陷入恐怖的氛围中。然而在她们的回忆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战场上的她们仍保有女性独特的生活气息。在战争中,女人们还是会爱美,依然胆小如鼠,但残酷的战场剥夺她们柔弱的天性,要求她们不得不像男人一样去战斗。这时候,阳刚和阴柔会集中在女性的身上,她们也会表现出“巾帼不让须眉”的气魄。然而长期痛苦的折磨和原本生活方式以及理想的相悖,战场上的每一秒钟都是煎熬的。
那么在真正的战场上,‘脸’不再是女人的武器,唯一能靠的只有手中的抢。褪去美丽衣物和珠宝的庇护,她们不再有优势。战争的紧迫性在刚踏上战场的她们身上看不到,晚上偷偷戴上耳环、穿高跟鞋,因为她们的日常生活就是这样的。离开家乡时还担心着家里的一草一木,不像男性那样有赴死的决心。
2.厮杀场上的女性
女性是仁爱的,浪漫的,但战争是残酷的,柔情往往意味着死亡。所以在战争里她们要激发出躯体里所藏有的兽性,为了生存,要忘却身份,要学会杀人和面对死亡,任战争一次一次洗刷她们。希望保留女性的天真与烂漫,又不得不狂野。在体格上本就弱于男人的她们,要执行通常意义上男性需要完成的任务。要扛回不计其数的体重是她们两倍的伤员,利用短时间内学到的飞行知识对敌区进行轰炸。对于女性来说,杀人时最艰难的,因为她们是孕育生命的人,母性的本性使她们难以一时接受战争对生命的践踏。“不论女人们说什么,她们总是有这样一种思维:战争,它首先就是一场谋杀案;其次,它又是一种无比沉重的工作,然后,那也还是一类普通生活……”她们有时甚至要同腹中的胎儿一起跟敌人战斗,还要利用自己刚出生的骨肉完成任务。在战争中,没有女人,就连军队里所有的东西都是按男性的标准来制定。
3.战后的女性
当战争结束,回到家乡,又一场战争打响。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经历战争的女人受到的创伤永远比男性要多得多,这与女性天生的特征息息相关。对于男性来说,战争结束后,他们就成了英雄,万众瞩目。或许,人们是会给女人们送去英雄的名号,却无法从心理上真正接受从战争中走出来的她们,更不论是身体上有缺陷的女人。“就算丧失了双腿,反正他们都是英雄,照样可以做新郎!而一个女人如果瘸了腿,那她一生的命运就算是定了。“战争后我回到土拉老家,还经常在夜里做噩梦大喊大叫。妈妈和妹妹就常常深夜守在我床头… …我总是被我自己的惊叫所吓醒… …”因为对于战争的记忆,没有男性那样具有征服的成就感,有的多是自己对非人性的恶心和惭愧。战场上对情绪化的克制不是把她们变得理性,而是过度的隐忍、不表露。内心的压抑找不到发泄的通道,情感的积压往往会使她们患上心理疾病。
三、女性与政治
女人与战争的问题不仅仅关乎女性,更触及到历史的另一面,关于人类的过去和未来,关于政治。“在女性主义者看来,妇女与战争的关系反映了女性受压迫的深刻根源,更揭示了人类社会冲突逻辑背后的重要原因。”在传统观念中,男性才是战争的主体,也是由于战争的性别化使得女性在政治中处于弱势群体。战争中单纯的“保护”与“被保护”的关系演变成了生活中“统治”与“被统治”的绝对化,人类在这种冲突的逻辑中陷入死循环。“著名的女性主义学者吉尔·思蒂斯(JillSteans)在《性别与国际关系导论》一书中总结了女性主义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指出女性被剥夺的不仅是参战权,而是更为广泛的公民权。”进而可以推出在战争中女性所受到的权利上的不平等,以及在战后人们常规性的忽略。那些在战场上立功的男人们,在战后受人们拥戴,尽管可能女人们也得到同样的赞誉,但却不会延伸到政治生活层面。
四、结语
阿列克谢耶维奇并不是第一个描写女性战争的作家,在她之前有…..,只是这部作品不是作者主观感受的抒发,是战争亲历者们的心声,只是把尘封已久的故事搬到人们的眼前,替她们发出声声呐喊。作者也不仅仅是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阐释女性与战争的关系,更深的是对人性的关怀和对历史的反思。“在绝对男性的世界中,女性站稳并捍卫了自己的地位后,却为什么不能捍卫自己的历史,不能捍卫自己的话语和情感… …整个世界对于我们女人还是有所隐瞒的。女性的战争仍旧没有为人所知……”
参考文献:
[1]张广翔.苏联妇女在卫国战争时期的巨大贡献[J].世界历史,2005(5)
[2]孙丽红,董小川.卫国战争时期的苏联女兵初探[J].历史教学问题,2015(4)
[3]S.A.阿列克谢耶维奇(白俄).我是女人,也是女兵[M].吕宁思译.九州出版社:2015
[4]梁文敏.妇女与战争——对西方女性主义战争观的理解与反思[J].国际关系理论,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