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何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美术欣赏教学,使初中美术欣赏教学的研究进入到一个高速发展的新时期。初中美术课堂上,应把握美术欣赏课开展的原则,克服教学内容上存在的片面性。要求教师注重作品内在情感,要善于把握美术欣赏教学的特征。
关键词:初中美术;课堂教学;审美
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理念不断被提出,不断被创新,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与改革及其教学研究以一种欣欣向荣,百花齐放的姿态不断创新中前进。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到底应该如何对学生进行美术欣赏教学呢?根据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师要善于把握美术欣赏教学的特征
1.找准教材作品审美的侧重点。结合欣赏课的需要,教学准备过程中,关键是选好欣赏的教学题材和内容。由于任何一件美术作品所蕴含的美都有不同的侧重,因而教学的侧重点也应有所差异。在分析美术作品所蕴含的美时,有的作品分析应侧重于时代背景和历史故事;有的应侧重于艺术家高超巧妙的构思;有的应侧重于形象的空间组合和画面构图;有的应侧重于造型和材质的表现力;有的应侧重于形象造型的寓意和联想;有的应侧重于对整体空间和自然环境的关联;有的应侧重于某种造型形式和技法的运用等。
教学准备过程中,教师的首要工作是,准确地把握作品诸多的审美点中一两个最为突出的美点来设计教学,这样美术欣赏课教学才不会千篇一律,才有更好地激起学生的兴趣,也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的创造力。选定合适的侧重点后,教材中的作品哪些应该进行重点分析欣赏,哪些做到点到为止即可,哪些应该让学生直接读文欣赏或课后自查资料欣赏,教师都应做到心中有数。一场成功的美术欣赏课应该是老师主导下师生互动,共同创造的结晶,它的创造性价值体现在成功引导学生发掘每件美术作品,找出每件作品中所特有的、最突出、最本質、最感人的美,并能对其做出深刻分析。在一次又一次的剖析中发挥创造和想象,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创造性审美能力。
2.教师要善于充分激发、调动学生进行美术欣赏的自主性。从所周知,学生在参与教学实践中进行学习活动时,并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主动参与者。学生在主动地参过程中,才能充分发挥潜在的主观能动性,激发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欣赏中,学生大多依靠第一印象来欣赏美术作品,学生的这种直觉会受其个体知识和经验储备的制约,对美术作品美的欣赏会停留在较浅的层次。通过,上课前要求学生进行充分的预习,引导学生有效利用图书室、网络等工具收集与欣赏内容有关的资料,则可以使学生形成有效而足够的知识储备,达到有备而“赏”,从而产生欣赏的兴趣。上课期间教师出示欣赏作品后,可先让学生欣赏几分钟,进行学习小组讨论后,引导学生代表说说自己对作品的第一印象,同时出示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如:画面以什么颜色为主?画了些什么?颜色是暖色调,还是冷色调?整幅画感觉是欢快的,还是伤感的?并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些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感觉,胜于教师的讲解,从而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
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把握美术欣赏课开展的原则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贯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原则,重视学生投入或参与教育、教学过程的主动性,使学生成为美术欣赏教学的主体。与此同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整个审美活动过程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审美潜力综合于自己的创作活动中,使学生真正主动的参与到审美教学活动中也是重点。以作为审美对象的绘画来说,欣赏活动形成的感觉印象首先是对外层的视觉感觉:色调变化的明亮与黯淡,笔致挥洒的飘逸与沉厚,格调渲染的质朴与华贵等。因而,在初中美术欣赏中,学生首次赏美术作品时产生的感受往往是获得美感的重要基础。
以欣赏《清明上河图》的Flash为例,首先,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认真仔细地观赏作品。然后提出问题:这幅画描绘的是什么地方?这幅画的成画朝代是什么时候?作者是谁?看完作品后有什么具体想法?学生们的兴趣被激发,都踊跃举手准备回答问题,课堂上呈现一片活跃、热烈的气氛。这样就非常好的激发了学生的主观感受,培养了他们自觉主动学习的习惯和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达到了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在欣赏完《清明上河图》后,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家乡风情、民俗、环境等特点,画出自己心中的家乡图。同学们畅所欲言,这样就将一节欣赏课进一步延续成了创造活动的前奏,学生从欣赏课中受到启发,对欣赏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的因子施以更大程度的挖掘,进而提高情感感受,以及对美的事物的体验。通过美术欣赏课教学,学生获得了视觉和触觉方面的教育,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欣赏创新能力。通过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和现实环境的体会,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进而达到陶冶性情,美化情操的效果。
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握教学内容的丰富,注重作品內在情感
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仅仅关注史学意识或单纯从造型、构图、色彩等技术角度来讲解美术作品。或者为了迎合学生的好奇心,整堂课纠缠于画家的趣闻逸事。史学意识和技术角度讲解作品只是美术鉴赏的一些方面。美术是人类创造的精神产品,是人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工具,依据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技能技巧,塑造静态的平面或立体的视觉艺术形象,反映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和审美感受的艺术。既有它的物质性,也有其精神性。国画中的文人画,大多数借景、借物抒情。比如:郑板桥画竹,是通过竹的形象来表现作者的风骨、气节与高尚情操。因此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应该透过作品的造型、色彩、构成等的表象,去发掘在这些表象下所隐藏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心境,把握作者在画中所表达的精神和情感力量,使静态的物质材料与人的精神结合而变得生动无比。为此,要在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欣赏作用的表象去寻找和发现作品的灵魂,也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感受,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感觉和修养。
实践表明,美术欣赏教学作为一项复杂的综合性活动,教学的开展必须依据学生前一阶段的基础,提出具体教学目标并有所侧重。尽管教学活动的各阶段和各层次都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但都必须围绕着以提高学生对形式的审美感知水平和对形式意味的直觉能力为宗旨。
参考文献:
[1]徐华明.新课标下初中美术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新校园:理论版,2013(4):146-147.
关键词:初中美术;课堂教学;审美
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理念不断被提出,不断被创新,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与改革及其教学研究以一种欣欣向荣,百花齐放的姿态不断创新中前进。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到底应该如何对学生进行美术欣赏教学呢?根据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师要善于把握美术欣赏教学的特征
1.找准教材作品审美的侧重点。结合欣赏课的需要,教学准备过程中,关键是选好欣赏的教学题材和内容。由于任何一件美术作品所蕴含的美都有不同的侧重,因而教学的侧重点也应有所差异。在分析美术作品所蕴含的美时,有的作品分析应侧重于时代背景和历史故事;有的应侧重于艺术家高超巧妙的构思;有的应侧重于形象的空间组合和画面构图;有的应侧重于造型和材质的表现力;有的应侧重于形象造型的寓意和联想;有的应侧重于对整体空间和自然环境的关联;有的应侧重于某种造型形式和技法的运用等。
教学准备过程中,教师的首要工作是,准确地把握作品诸多的审美点中一两个最为突出的美点来设计教学,这样美术欣赏课教学才不会千篇一律,才有更好地激起学生的兴趣,也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的创造力。选定合适的侧重点后,教材中的作品哪些应该进行重点分析欣赏,哪些做到点到为止即可,哪些应该让学生直接读文欣赏或课后自查资料欣赏,教师都应做到心中有数。一场成功的美术欣赏课应该是老师主导下师生互动,共同创造的结晶,它的创造性价值体现在成功引导学生发掘每件美术作品,找出每件作品中所特有的、最突出、最本質、最感人的美,并能对其做出深刻分析。在一次又一次的剖析中发挥创造和想象,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创造性审美能力。
2.教师要善于充分激发、调动学生进行美术欣赏的自主性。从所周知,学生在参与教学实践中进行学习活动时,并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主动参与者。学生在主动地参过程中,才能充分发挥潜在的主观能动性,激发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欣赏中,学生大多依靠第一印象来欣赏美术作品,学生的这种直觉会受其个体知识和经验储备的制约,对美术作品美的欣赏会停留在较浅的层次。通过,上课前要求学生进行充分的预习,引导学生有效利用图书室、网络等工具收集与欣赏内容有关的资料,则可以使学生形成有效而足够的知识储备,达到有备而“赏”,从而产生欣赏的兴趣。上课期间教师出示欣赏作品后,可先让学生欣赏几分钟,进行学习小组讨论后,引导学生代表说说自己对作品的第一印象,同时出示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如:画面以什么颜色为主?画了些什么?颜色是暖色调,还是冷色调?整幅画感觉是欢快的,还是伤感的?并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些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感觉,胜于教师的讲解,从而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
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把握美术欣赏课开展的原则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贯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原则,重视学生投入或参与教育、教学过程的主动性,使学生成为美术欣赏教学的主体。与此同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整个审美活动过程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审美潜力综合于自己的创作活动中,使学生真正主动的参与到审美教学活动中也是重点。以作为审美对象的绘画来说,欣赏活动形成的感觉印象首先是对外层的视觉感觉:色调变化的明亮与黯淡,笔致挥洒的飘逸与沉厚,格调渲染的质朴与华贵等。因而,在初中美术欣赏中,学生首次赏美术作品时产生的感受往往是获得美感的重要基础。
以欣赏《清明上河图》的Flash为例,首先,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认真仔细地观赏作品。然后提出问题:这幅画描绘的是什么地方?这幅画的成画朝代是什么时候?作者是谁?看完作品后有什么具体想法?学生们的兴趣被激发,都踊跃举手准备回答问题,课堂上呈现一片活跃、热烈的气氛。这样就非常好的激发了学生的主观感受,培养了他们自觉主动学习的习惯和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达到了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在欣赏完《清明上河图》后,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家乡风情、民俗、环境等特点,画出自己心中的家乡图。同学们畅所欲言,这样就将一节欣赏课进一步延续成了创造活动的前奏,学生从欣赏课中受到启发,对欣赏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的因子施以更大程度的挖掘,进而提高情感感受,以及对美的事物的体验。通过美术欣赏课教学,学生获得了视觉和触觉方面的教育,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欣赏创新能力。通过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和现实环境的体会,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进而达到陶冶性情,美化情操的效果。
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握教学内容的丰富,注重作品內在情感
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仅仅关注史学意识或单纯从造型、构图、色彩等技术角度来讲解美术作品。或者为了迎合学生的好奇心,整堂课纠缠于画家的趣闻逸事。史学意识和技术角度讲解作品只是美术鉴赏的一些方面。美术是人类创造的精神产品,是人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工具,依据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技能技巧,塑造静态的平面或立体的视觉艺术形象,反映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和审美感受的艺术。既有它的物质性,也有其精神性。国画中的文人画,大多数借景、借物抒情。比如:郑板桥画竹,是通过竹的形象来表现作者的风骨、气节与高尚情操。因此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应该透过作品的造型、色彩、构成等的表象,去发掘在这些表象下所隐藏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心境,把握作者在画中所表达的精神和情感力量,使静态的物质材料与人的精神结合而变得生动无比。为此,要在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欣赏作用的表象去寻找和发现作品的灵魂,也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感受,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感觉和修养。
实践表明,美术欣赏教学作为一项复杂的综合性活动,教学的开展必须依据学生前一阶段的基础,提出具体教学目标并有所侧重。尽管教学活动的各阶段和各层次都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但都必须围绕着以提高学生对形式的审美感知水平和对形式意味的直觉能力为宗旨。
参考文献:
[1]徐华明.新课标下初中美术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新校园:理论版,2013(4):1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