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之有效提问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ke_lem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是课堂组织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是促使教学目标达成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开启学生的智慧,引发学生的思考,开发学生的智力,调动学生的思维,达到教师与学生情感进行双向交流的目的,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呢?
  一、巧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题要围绕教学目标,切合学生实际,紧扣教材的训练要点以及文章的精彩之处,抓住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作一潭平静的池水,那么教师设计的有效问题就像投入池水中的一粒石子,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还能打开学生的心扉,开拓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样,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这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如,在教学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时,可以把前面学的《岳阳楼记》结合起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作者与范仲淹都是被贬谪的官员,范仲淹曾在《岳阳楼记》中写下了表达自己政治抱负的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章有许多写“乐”的句子,《醉翁亭记》中也有许多写“乐”的句子,那么,《醉翁亭记》中的“乐”与《岳阳楼记》中的“乐”是否一样呢?巧妙的问题设计,能触动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说得兴趣盎然,文章的重难点也在这一刻得到了突破。
  二、重点设问,启迪学生的智慧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作为教师,应该在文章的重难点处,巧妙设置问题,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巧妙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启迪学生的智慧。所以要抓住重点语句和关键的细节设计问题,重点句是在文章中起关键作用的句子,包括首领句、过渡句、中心句、关键句、抒情句、议论句、结尾句等,它们或总领全文内容,或承上启下,或表现中心,或发人深思,或深化主题,等等,抓住它们作为切入点进行提问,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如,在教学《谈生命》一文时,可以抓住文章重点语句进行提问:最能表达文章主题思想的是哪一句话或哪几句话?如何理解“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这两句话?这两句话为我们揭示了什么?作者在宣扬一种什么样的人生观?通过这一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直接把目光投向文章的关键处,思考作者是如何构思文章的?是如何把自己的观点用生动的形象表达出来的?作者要表达什么样的主题和人生观?学生通过讨论总结,能很快突破教学的重、难点,真正做到课堂教学的有效,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分层教学,满足学生的需要
  在课堂教学中,能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情绪,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最好方法。因此,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应考虑学生的层次,兼顾各类学生,做到难易结合,形式多样,有梯度,分层次,面向全体学生。即创设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桃”的氛围,既能给学生清晰的知识层次感,体现出知识结构的层次性、条理性和科学性,又能形成一个全体学生积极思考的良好课堂氛围,从而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在教学《那树》一课时,可以分层次这样提问:1.作者写了一棵什么样的树?2.那树的形象、品质和最终的命运如何?3.作者为什么要写那树?4.文章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5.作为学生应如何看待这篇课文?该做些什么?这些问题,按照文章的条理结构分层来设计,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不仅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的目标,而且还能激起学生积极的思考,同时还面向全体学生,适宜不同程度的学生。这样的提问,不仅能让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还能让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也能学有所获,从而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四、自主质疑,养成释疑的习惯
  教师每上一节新课,都应该给学生一个新思维的起点,一个崭新的思维方向,使学生创造的源泉形成于课堂,发展于课外,成熟于发现。“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只有当学生领悟到提问的价值时,才能自觉主动地从问题中求取智慧,获得发展。因此,应该让学生从自我的提问中体会到:该问什么样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否值得去思考?有了疑问如何去探索找到答案?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的各个阶段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作为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把他们的疑惑表述出来,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提问,达到自主释疑解惑的目的。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和学习,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综合能力。如,在教学《孔乙己》时,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主提问:孔乙己和范进都是读书人,他们有区别吗?两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反映的主题是否一致?学生提出问题后,自由讨论,自主解惑。通过自主质疑,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每个语文教师应该关心和必须解决的问题。语文课堂本是精彩的课堂,课堂提问的方式应该灵活多样,不拘一格,不应该简单呆板,一成不变。问题的设计,应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内容进行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教师只有在课堂上适时、适度、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才能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使学生学得轻松、高效,课堂效率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其他文献
长期以来,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广大中学生是厌倦在死气沉沉、毫无生机的学习中流逝时光和才华的,他们渴求课外阅读,无非是想从课外书中获得课堂里得不到的知识与能力,得到一点一滴的理解和企盼。在努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面对广大中学生的渴求,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广泛的课外阅读,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从而促进各科的学习。  到底如何关心中
期刊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教师孜孜追求的目标,然而高中语文教学却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尴尬。如何让学生重新喜欢上这门学科,这是摆在当前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多年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说明,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角色作用,尤其要善于激活和引导,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做好这些, 就必须要抓好以下的几个方面:  一、精心准备,让学生的思维“预热”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预习是一种学习的心理准备,为上课
期刊
文言文学习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那么如何学好文言文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熟读成诵是基础  语文是一门语言艺术。既是语言艺术就离不开有声的语言。好的语感是在朗读中训练出来的。而极好的语感对于理解课文又是十分有帮助的。尤其对于文言文来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所以,熟读成诵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  为了更好地提高读书的兴趣和质量。我开展了课前“预读”课中“解读、品读”,课后‘
期刊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随着新课标的实施,随着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的应用,越来越需要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习积极性是从事创造性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学习积极性是影响知识、技能掌握和智能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学习上的内在动力。教学中激励、唤醒、调动学生的这个内在动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期刊
常听到教师这样抱怨:学生真是太呆板了,总爱沉默,整天昏昏欲睡,没有朝气,没有活力。面对这样一个死气沉沉的灰色课堂,教师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做法。长期以来,教师执著于“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使命,把课堂作为赋予学生知识的主阵地,而传统观念所强调的“师道尊严”也就自然被许多教师演绎成了“板起面孔说教”。学生面对教师严肃的面孔、权威性的话语,个个噤若寒蝉,课堂气氛就只能死气沉沉。这样的教学,教师忽视了语
期刊
语文知识包罗万象,而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就要从学生学习的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学习激情。让他们在情感中学习。  语文课教学之初,教师可用模型、标本、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
期刊
关于午时三刻处斩  古代除了用日晷计时外,还以漏刻计时。这种计时方法分一昼夜为一百刻(一刻相当于今天的14.4分钟),因而古代语言中就有“刻”的说法。 两个小时为一个时辰,子时是夜里十一点到凌晨一点,那么午时应该在中午的十一点到一点之间,午时三刻该在十一点44分左右。  午时三刻这个时间,差不多是中午的十二点,这个时间,阳气最盛,人的影子最短,迷信的说法中,此时可以用旺盛的阳气来冲淡杀人的阴气。
期刊
一、引导动情  既然课文是一篇蕴涵浓烈情感的优美散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注意对学生情感的调动,所以导入语显得十分重要。可以这样深情解说:“在我们身边,永远流淌着家人的关爱,父爱、母爱……爱,这在文人笔下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曾经学过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那就是朱自清先生的《背影》。那笨拙肥胖的背影不仅使作者泪流满面,也使我们读者每当想起,便心潮起伏,不能自已。”一边解说,一边用多媒体幻灯片展示图
期刊
世界第一部教育学著作的《学记》,深刻、更具体的揭示了愉快教学思想:“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其中的“和”,就是指师生关系融洽,教与学之间的矛盾处理得当,教师善于引导而不是牵着鼻子走;“易”是指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教师严格要求而不施加压力,学生就不会视学习为畏途;“思”指学习中的思维活动,教师只开个端倪而不和盘托出,让学生独立思考,这才算善于诱导,达到启发式
期刊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简介作家是常用的导入新课的方式,教师往往借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我想,我们不仅要了解作家,更要深入展开作家研究,即对作家人生经历、思想精神、相关作品等方面进行更深入而全面的了解和评价,因为它的功用远不止于此。  一、作家研究是提升语文教学的文化功能的有效途径  “每篇文章,每个文学作品都不会无缘无故地产生,换句话说,它们都应该是作者的文化焦虑的体现。” 因此,研究作家,破解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