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兴趣的培养是学习各学科知识的基础和关键,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而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激起强大的学习动力,使学生自强不息,奋发向上。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呢?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如何使学生对于科学真正做到爱学、乐学、善学。
关键词: 学习兴趣;观察实践;探索创新;素质教育
长期以来,我们的科学教育就是以传授知识为主,以培养科学家为目的的。因此,它在教育目标上只重视学科知识,忽略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课程内容上往往强调理论的系统性,脱离了生活实际;在教学中以教师灌输为主,缺乏学生主动的学习,这样做打击了学生的自信,磨灭了他们的兴趣。结合小学科学学科自身的特点,和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觉得应从以下方面来培养小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一、激发小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儿童对大自然的好奇心正是求知欲的萌芽,教师要很好地保护,并不断引导,使之成为学习科学知识的动机。对于小学生。要保持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通过动手动脑,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教师应该是这些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
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未知、充满色彩的世界,科学课教他们从身边的事物开始观察,从一点一滴的变化开始探究其源,时时来问一个个为什么,足可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从容易的活动着手,让孩子知道科学探究不是尖端的事物,只要用心、留心、细心,学习科学就如此这般既简单又有趣。
二、教师的正确引导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科学知识
作为一名教师,应努力做到:热爱每一位学生,努力改革教学思想,贯彻愉快教育原则,大力实施良好习惯、科学态度及竞争、奖励等措施等以激发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献身科学事业的远大理想。教师的学识素养、言行举止、科学态度、勤奋的作风,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志趣的形成。
由于少年儿童受知识水平,年龄特点和思维能力等局限,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无意性、情绪性比较明显,而知识的选择性较差。他们只注意表面现象,而不能仔细地,有目的、有顺序地观察。要解决这些问题,教师要结合观察的具体内容,给学生提出观察的要求,让学生明确观察什么?为什么要观察这些内容?重点观察什么?我还经常用科学家幼年的故事,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刻苦学习。
三、用多种手段提高课堂效率
1、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课堂效率。传统教学方式主要靠粉笔、黑板、挂图或模型,学生兴趣不大,而网络环境中的科学课堂生动、形象、直观,学生兴趣浓厚。
科学课上有很多学生自主探究的素材,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或引导下去进行调查、考察或实验,但有些活动课堂上是无法用实验的形式完全展现的,如《植物怎样喝水》这一课,反反复复讲解理论学生都很难理解,这时我们就可以借助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虚实互补,让学生“看到”植物根的水与植物茎、叶脉向上输送的水缓缓流动的情景,再在重点处点拨,植物“喝水”这一难点就解决了。
2、开展比赛、游戏等形式提高课堂效率。如教学《昆虫》一课,在学生掌握了昆虫的概念以后,训练学生能否在众多的动物中判断哪些是昆虫。这时可以在电脑上出示“送昆虫回家”的题目,让学生以游戏的形式 “拖拽”昆虫到相应的栏里,学生既引发了兴趣,又强化了知识。
3、采用分组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如《保护大自然》一课,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指导他们登陆相关环保网站,进行在线收集资料,大量的资料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学生再将这些信息整理、筛选、归纳,得出规律性的知识。这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既让学生收集到许多有用的信息,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在老师的指引下,学生们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学生不再是单纯地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成为信息加工、处理的主体,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这一点是传统课堂所难以实现的。
4、运用观察和实验提高课堂效率。观察和实验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也是科学教学的特点。《课标》指出:“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主要是初步的观察能力……,启发他们的创造精神。”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主要是教给方法,而关键是从指导观察入手。例如:在教学《声音的产生》时,应先准备鼓、橡皮筋、塑料尺等能发声的物体,实验时,要求学生观察这些物体发声时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得出:它们发出的声音各不相同,但发出声音时都会振动。进而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要真正地使学生学好科学,仅靠课堂的40分钟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利用课外时间共同辅助完成。例如学校组织学生开展环境科学实验,开展社会环境调查,参与社会各种环保宣传活动,创办校园教育园地,举办知识讲座、演讲征文竞赛、学习动植物的养殖等。
科学探究从身边事物开始,教孩子做一个细心的人,从身边的一草一木开始留心,观察校园里的植物;观察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观察植物的一生;观察我们周围生活的小动物,观察土壤、空气、水;观察云、雾、雨、雪、霜、风;观看星空的变化,观察月相的变化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孩子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心去体会,有利于发挥孩子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开展课外活动,应当根据本地、本校的科学环境、仪器设备、实验条件及教师本身的专长,选择一两个项目,长期坚持下去,力争搞出特色,并且起到以点带面的典型作用。
综上所述,教好科学,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行探究之中,以此培养他们的观察、实验、理解、探究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关键词: 学习兴趣;观察实践;探索创新;素质教育
长期以来,我们的科学教育就是以传授知识为主,以培养科学家为目的的。因此,它在教育目标上只重视学科知识,忽略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课程内容上往往强调理论的系统性,脱离了生活实际;在教学中以教师灌输为主,缺乏学生主动的学习,这样做打击了学生的自信,磨灭了他们的兴趣。结合小学科学学科自身的特点,和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觉得应从以下方面来培养小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一、激发小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儿童对大自然的好奇心正是求知欲的萌芽,教师要很好地保护,并不断引导,使之成为学习科学知识的动机。对于小学生。要保持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通过动手动脑,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教师应该是这些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
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未知、充满色彩的世界,科学课教他们从身边的事物开始观察,从一点一滴的变化开始探究其源,时时来问一个个为什么,足可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从容易的活动着手,让孩子知道科学探究不是尖端的事物,只要用心、留心、细心,学习科学就如此这般既简单又有趣。
二、教师的正确引导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科学知识
作为一名教师,应努力做到:热爱每一位学生,努力改革教学思想,贯彻愉快教育原则,大力实施良好习惯、科学态度及竞争、奖励等措施等以激发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献身科学事业的远大理想。教师的学识素养、言行举止、科学态度、勤奋的作风,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志趣的形成。
由于少年儿童受知识水平,年龄特点和思维能力等局限,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无意性、情绪性比较明显,而知识的选择性较差。他们只注意表面现象,而不能仔细地,有目的、有顺序地观察。要解决这些问题,教师要结合观察的具体内容,给学生提出观察的要求,让学生明确观察什么?为什么要观察这些内容?重点观察什么?我还经常用科学家幼年的故事,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刻苦学习。
三、用多种手段提高课堂效率
1、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课堂效率。传统教学方式主要靠粉笔、黑板、挂图或模型,学生兴趣不大,而网络环境中的科学课堂生动、形象、直观,学生兴趣浓厚。
科学课上有很多学生自主探究的素材,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或引导下去进行调查、考察或实验,但有些活动课堂上是无法用实验的形式完全展现的,如《植物怎样喝水》这一课,反反复复讲解理论学生都很难理解,这时我们就可以借助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虚实互补,让学生“看到”植物根的水与植物茎、叶脉向上输送的水缓缓流动的情景,再在重点处点拨,植物“喝水”这一难点就解决了。
2、开展比赛、游戏等形式提高课堂效率。如教学《昆虫》一课,在学生掌握了昆虫的概念以后,训练学生能否在众多的动物中判断哪些是昆虫。这时可以在电脑上出示“送昆虫回家”的题目,让学生以游戏的形式 “拖拽”昆虫到相应的栏里,学生既引发了兴趣,又强化了知识。
3、采用分组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如《保护大自然》一课,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指导他们登陆相关环保网站,进行在线收集资料,大量的资料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学生再将这些信息整理、筛选、归纳,得出规律性的知识。这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既让学生收集到许多有用的信息,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在老师的指引下,学生们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学生不再是单纯地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成为信息加工、处理的主体,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这一点是传统课堂所难以实现的。
4、运用观察和实验提高课堂效率。观察和实验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也是科学教学的特点。《课标》指出:“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主要是初步的观察能力……,启发他们的创造精神。”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主要是教给方法,而关键是从指导观察入手。例如:在教学《声音的产生》时,应先准备鼓、橡皮筋、塑料尺等能发声的物体,实验时,要求学生观察这些物体发声时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得出:它们发出的声音各不相同,但发出声音时都会振动。进而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要真正地使学生学好科学,仅靠课堂的40分钟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利用课外时间共同辅助完成。例如学校组织学生开展环境科学实验,开展社会环境调查,参与社会各种环保宣传活动,创办校园教育园地,举办知识讲座、演讲征文竞赛、学习动植物的养殖等。
科学探究从身边事物开始,教孩子做一个细心的人,从身边的一草一木开始留心,观察校园里的植物;观察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观察植物的一生;观察我们周围生活的小动物,观察土壤、空气、水;观察云、雾、雨、雪、霜、风;观看星空的变化,观察月相的变化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孩子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心去体会,有利于发挥孩子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开展课外活动,应当根据本地、本校的科学环境、仪器设备、实验条件及教师本身的专长,选择一两个项目,长期坚持下去,力争搞出特色,并且起到以点带面的典型作用。
综上所述,教好科学,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行探究之中,以此培养他们的观察、实验、理解、探究和应用知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