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稳定的婚姻关系是家庭幸福和谐的关键,离婚是造成家庭儿童伤害的源泉。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离婚率逐年上涨,不良沟通是造成离婚的一大原因。单亲家庭也随离婚率的上升而增加,对儿童的影响将由幸福美满的生活变成残缺父爱或母爱的遗憾生活;不完整的家庭结构给儿童的童年带来了阴影,心里带来了负担。目前,疏导单亲家庭儿童的心理教育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
关键词:单亲家庭;心理教育问题;疏导
在现代社会中,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儿童越来越多;其中,大部分单亲家庭儿童行为差异和性格缺陷都是因为缺乏父母之爱造成的身体和心理的“畸形”,这种“畸形”如果发展得足够严重将对社会造成一定的影响;而且也不利于儿童以后的发展,严重摧残了祖国的花朵,所以需要针对单亲家庭儿童的教育发展分析出相应的疏导对策。或许,单亲家庭儿童更需要人去关心和引导,帮助他们消除心灵和身体上的伤害;这个可能直接影响到他们未来的社会发展、道德素养、人际交往中的人际关系。
一、 单亲家庭儿童主要存在以下心理问题
(一) 性格孤僻,性情变化多端
由父方或者母方抚养的单亲家庭儿童,成长在一个残缺的环境中,有时会因为缺少父亲或母亲的关心而导致性格孤僻,不愿与人交流;在遭遇挫折时没有足够的信心去战胜;长时间的性情不稳定会造成一个恶性循环,对未来发展极其不利。
(二) 产生自卑心理
单亲家庭儿童在与同龄儿童交往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自己家庭的不完整而产生自卑心理,甚至会歧视自己。他们思想还不够成熟,在成长的道路上容易误入歧途,等到发现时可能已经晚了。
(三) 缺乏安全感,整天胡思乱想
单亲家庭无论是从经济條件还是教育力度上,都不如一个完整家庭的能力。这种情况下会使孩子缺乏安全感,小小年纪就会有辍学的心理。而教育上,单亲家庭儿童不愿听从父亲或者母亲单方面的教导,滋生逆反心理,整天胡思乱想,不思进取。
二、 造成单亲家庭儿童心理问题的源头
一方面是因为家庭因素,另一方面是父亲或母亲对其的教养问题;由于离婚的原因,抚养孩子的一方压力突增;很难在教育和生活压力之间平衡,只是一味地宠爱孩子,最终会害了其一生,所以这两者之间的平衡很重要。而未抚养孩子的一方相对轻松,或许经济上可以支持一下,但教育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毕竟在未来他自己也会重建一个家庭。
大部分单亲家庭儿童最终也会变成留守儿童,为了谋生把孩子交给力不从心的父母,造成孩子心理的二次伤害,因此而变得更加抑郁、暴躁不安。加之学校、社会教育的不关注,到其处于青春叛逆期时,严重可能会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单亲家庭儿童在与别人交往过程中,常常是有羡慕别人的心理的;比较自己没有的而别人有的,容易产生嫉妒和憎恨的不良性格缺陷。同时,行为习惯与别人不能相契合也是不良性格发展的因素。
三、 解决单亲家庭儿童的这些心理问题的策略
(一) 改变家庭教育方式
家长应尽量平衡好教育和生活压力之间的关系,既不能过度宠爱孩子,也不能忽略孩子成长道路上的需求。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经常鼓励孩子独立解决困难;时刻关注孩子的身体和情绪变化,如发现有异常,应及时以朋友的身份与孩子沟通,杜绝不良心理的发生。不要把自己不好的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给孩子建立一个好的父亲或者母亲形象,做一个好的榜样。
在与孩子的交流和谈话中,发现其爱好和兴趣,并逐步引导孩子发展其兴趣爱好。经常鼓励孩子,增强自信心。
(二) 社会群体的关心
关心、帮助别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帮助值得称赞,单亲家庭儿童是一个相对比较脆弱的群体;作为他们的同学,不能去嘲笑他们,要主动和他们做朋友,安慰他们。不能提起别人的伤心事,更不可以去歧视别人,可以多讲讲笑话逗逗他们,让他们微笑面对生活,微笑面对每一天。
单亲家庭儿童缺乏安全感,与他们交往中不能去戏弄他们,要与他们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不能因为社会对单亲家庭的偏见,就随波逐流地去疏远和嘲笑他们。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没有贵贱之分。
(三) 加强学校对单亲家庭的关注度,对单亲家庭孩子的成长教育
建立一个单亲家庭之“家”,让老师带头开展一系列的趣味活动,定期邀请单亲家庭的家长来学校参加一些活动,培养孩子与家长之间的自然交流。让家长认识到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和对孩子心理关注的重要性,倾听孩子的心声。教师应该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多多关注单亲家庭儿童的身心健康,多多照顾他们。
学校也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帮助单亲家庭儿童成长,如:定期进行法制宣传教育、社会正能量教育讲座、组织一些积极向上的活动、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开展一系列的野外实践活动等非常有趣又健康的活动,让单亲家庭儿童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和社会的美好,做一个正能量的好孩子。
结合以上所述:单亲家庭儿童的未来发展关系到社会的发展,高度重视单亲家庭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迫在眉睫;让他们能够走出阴霾,正确看待自己,树立起信心,变成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吴烨洲.根据《童年》浅析单亲家庭儿童的心理特征及疏导措施[J].现代交际,2018(5).
[2]甘小平.不同类型离异家庭高中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7.
作者简介:李小强,甘肃省定西市,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中心实验小学。
关键词:单亲家庭;心理教育问题;疏导
在现代社会中,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儿童越来越多;其中,大部分单亲家庭儿童行为差异和性格缺陷都是因为缺乏父母之爱造成的身体和心理的“畸形”,这种“畸形”如果发展得足够严重将对社会造成一定的影响;而且也不利于儿童以后的发展,严重摧残了祖国的花朵,所以需要针对单亲家庭儿童的教育发展分析出相应的疏导对策。或许,单亲家庭儿童更需要人去关心和引导,帮助他们消除心灵和身体上的伤害;这个可能直接影响到他们未来的社会发展、道德素养、人际交往中的人际关系。
一、 单亲家庭儿童主要存在以下心理问题
(一) 性格孤僻,性情变化多端
由父方或者母方抚养的单亲家庭儿童,成长在一个残缺的环境中,有时会因为缺少父亲或母亲的关心而导致性格孤僻,不愿与人交流;在遭遇挫折时没有足够的信心去战胜;长时间的性情不稳定会造成一个恶性循环,对未来发展极其不利。
(二) 产生自卑心理
单亲家庭儿童在与同龄儿童交往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自己家庭的不完整而产生自卑心理,甚至会歧视自己。他们思想还不够成熟,在成长的道路上容易误入歧途,等到发现时可能已经晚了。
(三) 缺乏安全感,整天胡思乱想
单亲家庭无论是从经济條件还是教育力度上,都不如一个完整家庭的能力。这种情况下会使孩子缺乏安全感,小小年纪就会有辍学的心理。而教育上,单亲家庭儿童不愿听从父亲或者母亲单方面的教导,滋生逆反心理,整天胡思乱想,不思进取。
二、 造成单亲家庭儿童心理问题的源头
一方面是因为家庭因素,另一方面是父亲或母亲对其的教养问题;由于离婚的原因,抚养孩子的一方压力突增;很难在教育和生活压力之间平衡,只是一味地宠爱孩子,最终会害了其一生,所以这两者之间的平衡很重要。而未抚养孩子的一方相对轻松,或许经济上可以支持一下,但教育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毕竟在未来他自己也会重建一个家庭。
大部分单亲家庭儿童最终也会变成留守儿童,为了谋生把孩子交给力不从心的父母,造成孩子心理的二次伤害,因此而变得更加抑郁、暴躁不安。加之学校、社会教育的不关注,到其处于青春叛逆期时,严重可能会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单亲家庭儿童在与别人交往过程中,常常是有羡慕别人的心理的;比较自己没有的而别人有的,容易产生嫉妒和憎恨的不良性格缺陷。同时,行为习惯与别人不能相契合也是不良性格发展的因素。
三、 解决单亲家庭儿童的这些心理问题的策略
(一) 改变家庭教育方式
家长应尽量平衡好教育和生活压力之间的关系,既不能过度宠爱孩子,也不能忽略孩子成长道路上的需求。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经常鼓励孩子独立解决困难;时刻关注孩子的身体和情绪变化,如发现有异常,应及时以朋友的身份与孩子沟通,杜绝不良心理的发生。不要把自己不好的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给孩子建立一个好的父亲或者母亲形象,做一个好的榜样。
在与孩子的交流和谈话中,发现其爱好和兴趣,并逐步引导孩子发展其兴趣爱好。经常鼓励孩子,增强自信心。
(二) 社会群体的关心
关心、帮助别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帮助值得称赞,单亲家庭儿童是一个相对比较脆弱的群体;作为他们的同学,不能去嘲笑他们,要主动和他们做朋友,安慰他们。不能提起别人的伤心事,更不可以去歧视别人,可以多讲讲笑话逗逗他们,让他们微笑面对生活,微笑面对每一天。
单亲家庭儿童缺乏安全感,与他们交往中不能去戏弄他们,要与他们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不能因为社会对单亲家庭的偏见,就随波逐流地去疏远和嘲笑他们。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没有贵贱之分。
(三) 加强学校对单亲家庭的关注度,对单亲家庭孩子的成长教育
建立一个单亲家庭之“家”,让老师带头开展一系列的趣味活动,定期邀请单亲家庭的家长来学校参加一些活动,培养孩子与家长之间的自然交流。让家长认识到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和对孩子心理关注的重要性,倾听孩子的心声。教师应该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多多关注单亲家庭儿童的身心健康,多多照顾他们。
学校也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帮助单亲家庭儿童成长,如:定期进行法制宣传教育、社会正能量教育讲座、组织一些积极向上的活动、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开展一系列的野外实践活动等非常有趣又健康的活动,让单亲家庭儿童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和社会的美好,做一个正能量的好孩子。
结合以上所述:单亲家庭儿童的未来发展关系到社会的发展,高度重视单亲家庭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迫在眉睫;让他们能够走出阴霾,正确看待自己,树立起信心,变成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吴烨洲.根据《童年》浅析单亲家庭儿童的心理特征及疏导措施[J].现代交际,2018(5).
[2]甘小平.不同类型离异家庭高中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7.
作者简介:李小强,甘肃省定西市,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中心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