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6-353
2014 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明确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反复强调“立德树人”不难看出国家对德育的重视程度,也不难看出德育在各类教育中的重要性。教育部在全面深化课改五项主要任务中其中一条便提出要统筹各学科,特别是德育、语文、历史、体育等学科,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进一步提高各学科的育人价值。
“德育”就其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是对思想道德层面进行的相关教育。“道德”一词探究其根源,在古代关于“德”的概念包含的是仁、义、理、智、信五个方面。早在老子的《道德经》中提出的“德”即顺应自然、社会、人类客观规律去做事,是为人处世的准则; 也是内心的道德情感和信念。“所谓‘道德情感’便是心灵中灵与肉搏斗的产物,是人的个体选择与群体选择碰撞的产物,是人的道德理想与道德现状较量的产物。”立德可以使人的实践活动趋向于真、善、美,还可以丰富人们的社会关系。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不仅具有以上的重要性,同时也就有较高的可实施性。
高中语文教材中体现“立德树人”教育价值素材的数量多。学校的德育内容基本包括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以及法纪教育。纵观全册,除
了法纪教育,其余四个德育框架都有相应课文涉及。
第1,在思想政治方面,就是要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教材中涉及这些正确价值观的诸如亲情友情、人生理念、生活态度、价值取舍、爱国意识、民族主义、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举不胜数,都是现成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教材中有许多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的课文。比如,《逍遥游》、《老人与海》、《滕王阁序》等文章都以人生为主题。教材中还有诸多关于理想、信念的内容,如《离骚》里的屈原,他那种忧国忧民、为国献身的爱国精神;敢于同黑暗势力做斗争的不屈精神;用坚强毅力执著追求理想的坚韧精神。
第2,在道德品质方面,语文教学在德育教育中本就处于先天的优势,语文教材中涵盖了丰富的人文道义、传统文化、科学精神、高尚品德等重要内容。古代的“仁”、“义”、“理”、“智”、“信”也是教导我们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感品质进行塑造培养。如可以利用《祝福》一课引导学生应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拒绝人情冷漠,做一个有血有肉的热血青年。借用《师说》一文可以教导学生与同学相处能够做到互相帮助、以诚相待,以能者为师,与老师相处要做到尊师重道。
第3,在心理意志方面,教材中蕴含着较多人世间的美丑、善恶、傲慢偏见、正直虚伪等错综交织的教学内容,这些教育内容都会对正在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学生有所影响,或许有些影响能够关乎其一生的发展成长。利用这些内容对学生进行心理意志品质方面的教育,帮助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理意志;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勇敢向前、勇于探索等品质,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等意志。如《赤壁赋》一课中用苏轼那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培养学生正确面对坎坷,正确解决学习生活上的困难,勇于战胜自己的缺点和强大的敌人,笑对苦难等乐观主义精神。
高中语文教材中体现“立德树人”教育价值素材的价值高。语文德育资源的高价值集中体现在对高中生的培养具有全方位性。
一是有利于高中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古人历来以德为立身之本,高中语文教材中无论是文章作者,还是文章里的主人翁,大多具有高尚的道德品格,对高中生的成长起着正面教育的影响。从傲岸不屈的李白,忧国忧民的杜甫,乐观豁达的苏轼到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毛泽东,勇于反抗的刘和珍君到关心国事,心怀天下梁任公先生。如此等等,都能够促进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的形成。
二是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塑造。较初中生而言,高中生的心理发展虽已趋成熟,但还未完全成熟,心理特征也还不稳定,还具有可塑造性,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还很强,吸收良好个性品德的学历能力也较强,语文教师应该把握住这一关键时期,在高中阶段塑造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心理品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高中语文教材注重培养学生健康良好的心理,苏轼的乐观豁达、李白的自由洒脱、毛泽东的昂扬斗志、桑地亚哥的不屈不挠等精神品质都对培养学生良好个性有很大帮助。教师在教学这些课文的时候进行有效渗透,让伟人的精神品质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良好个性,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奠基。
三是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 、民族意识。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强盛,国际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多,许多中国人爱上西方文化,淡化中国历史悠久、寓意深远的传统文化,崇洋媚外的现象日趋严重。韩剧的流行也让一部分年轻人追逐韩国明星而忘了自我,还些人甚至还做了有损国格的事情。所以对学生国家意识、民族意识的教育亟待重视。教材中有丰富的政治教育资源,诗圣杜甫忧国忧民的愁思,辛弃疾的热爱祖国,树立理想的情怀,张衡的为人类文明作出的巨大贡献等,这些德育资源都有利于唤醒高中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树立学生的国家意识。
四是有利于高中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李镇西批评现在的语文阅读更多的是“肢解文本、孤立而冷漠的分析、推敲”,由此可见,语文课程本该有的“文学性”并没有得到发挥,那么语文德育资源的充分利用是可以重拾人文精神的。语文课程里的德育因子恰好是对人类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是对人类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人教版相对突出的人文专题理念,在诸如“发现幸福”“确立自信”“善待生命”“多思善想”等专题中体现。这些专题的精神实质恰是对人类尊严、价值的追求体现。
新时期新要求,“立德树人”的“人”也有了新的发展。除了要求学生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心理意志方面的健康成熟以外,新时代还需要身心健康、人格和谐、道德素质过硬和富有创造精神的新公民。语文学科在培育学生这些品质方面占据天然优勢,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做好学生的引路人,积极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通过德育的渗透,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2014 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明确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反复强调“立德树人”不难看出国家对德育的重视程度,也不难看出德育在各类教育中的重要性。教育部在全面深化课改五项主要任务中其中一条便提出要统筹各学科,特别是德育、语文、历史、体育等学科,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进一步提高各学科的育人价值。
“德育”就其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是对思想道德层面进行的相关教育。“道德”一词探究其根源,在古代关于“德”的概念包含的是仁、义、理、智、信五个方面。早在老子的《道德经》中提出的“德”即顺应自然、社会、人类客观规律去做事,是为人处世的准则; 也是内心的道德情感和信念。“所谓‘道德情感’便是心灵中灵与肉搏斗的产物,是人的个体选择与群体选择碰撞的产物,是人的道德理想与道德现状较量的产物。”立德可以使人的实践活动趋向于真、善、美,还可以丰富人们的社会关系。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不仅具有以上的重要性,同时也就有较高的可实施性。
高中语文教材中体现“立德树人”教育价值素材的数量多。学校的德育内容基本包括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以及法纪教育。纵观全册,除
了法纪教育,其余四个德育框架都有相应课文涉及。
第1,在思想政治方面,就是要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教材中涉及这些正确价值观的诸如亲情友情、人生理念、生活态度、价值取舍、爱国意识、民族主义、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举不胜数,都是现成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教材中有许多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的课文。比如,《逍遥游》、《老人与海》、《滕王阁序》等文章都以人生为主题。教材中还有诸多关于理想、信念的内容,如《离骚》里的屈原,他那种忧国忧民、为国献身的爱国精神;敢于同黑暗势力做斗争的不屈精神;用坚强毅力执著追求理想的坚韧精神。
第2,在道德品质方面,语文教学在德育教育中本就处于先天的优势,语文教材中涵盖了丰富的人文道义、传统文化、科学精神、高尚品德等重要内容。古代的“仁”、“义”、“理”、“智”、“信”也是教导我们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感品质进行塑造培养。如可以利用《祝福》一课引导学生应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拒绝人情冷漠,做一个有血有肉的热血青年。借用《师说》一文可以教导学生与同学相处能够做到互相帮助、以诚相待,以能者为师,与老师相处要做到尊师重道。
第3,在心理意志方面,教材中蕴含着较多人世间的美丑、善恶、傲慢偏见、正直虚伪等错综交织的教学内容,这些教育内容都会对正在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学生有所影响,或许有些影响能够关乎其一生的发展成长。利用这些内容对学生进行心理意志品质方面的教育,帮助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理意志;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勇敢向前、勇于探索等品质,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等意志。如《赤壁赋》一课中用苏轼那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培养学生正确面对坎坷,正确解决学习生活上的困难,勇于战胜自己的缺点和强大的敌人,笑对苦难等乐观主义精神。
高中语文教材中体现“立德树人”教育价值素材的价值高。语文德育资源的高价值集中体现在对高中生的培养具有全方位性。
一是有利于高中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古人历来以德为立身之本,高中语文教材中无论是文章作者,还是文章里的主人翁,大多具有高尚的道德品格,对高中生的成长起着正面教育的影响。从傲岸不屈的李白,忧国忧民的杜甫,乐观豁达的苏轼到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毛泽东,勇于反抗的刘和珍君到关心国事,心怀天下梁任公先生。如此等等,都能够促进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的形成。
二是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塑造。较初中生而言,高中生的心理发展虽已趋成熟,但还未完全成熟,心理特征也还不稳定,还具有可塑造性,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还很强,吸收良好个性品德的学历能力也较强,语文教师应该把握住这一关键时期,在高中阶段塑造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心理品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高中语文教材注重培养学生健康良好的心理,苏轼的乐观豁达、李白的自由洒脱、毛泽东的昂扬斗志、桑地亚哥的不屈不挠等精神品质都对培养学生良好个性有很大帮助。教师在教学这些课文的时候进行有效渗透,让伟人的精神品质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良好个性,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奠基。
三是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 、民族意识。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强盛,国际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多,许多中国人爱上西方文化,淡化中国历史悠久、寓意深远的传统文化,崇洋媚外的现象日趋严重。韩剧的流行也让一部分年轻人追逐韩国明星而忘了自我,还些人甚至还做了有损国格的事情。所以对学生国家意识、民族意识的教育亟待重视。教材中有丰富的政治教育资源,诗圣杜甫忧国忧民的愁思,辛弃疾的热爱祖国,树立理想的情怀,张衡的为人类文明作出的巨大贡献等,这些德育资源都有利于唤醒高中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树立学生的国家意识。
四是有利于高中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李镇西批评现在的语文阅读更多的是“肢解文本、孤立而冷漠的分析、推敲”,由此可见,语文课程本该有的“文学性”并没有得到发挥,那么语文德育资源的充分利用是可以重拾人文精神的。语文课程里的德育因子恰好是对人类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是对人类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人教版相对突出的人文专题理念,在诸如“发现幸福”“确立自信”“善待生命”“多思善想”等专题中体现。这些专题的精神实质恰是对人类尊严、价值的追求体现。
新时期新要求,“立德树人”的“人”也有了新的发展。除了要求学生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心理意志方面的健康成熟以外,新时代还需要身心健康、人格和谐、道德素质过硬和富有创造精神的新公民。语文学科在培育学生这些品质方面占据天然优勢,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做好学生的引路人,积极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通过德育的渗透,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