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翻开中国大陆的报刊,见到各种各样的招聘广告,写着雇佣的年龄限制:35岁。我每天必读的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着各种大学招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的年龄限制:45岁,特殊情况可放宽到50岁。
从某种意义上说,已进入老龄社会的中国,已将50岁以上的男人统统打入了“另册”,在社会生活中变得无关紧要了。而另一方面,听说场面上有头脸的人物,30多岁,已开始被称为“某公”:40多岁,被称为“某爷”;50多岁,被称为“某老”,称者有心,被称者无惭,我真得好生惶恐。
忽然之间。杨振宁老先生以82之身,要迎娶28芳龄少妇的消息,瞬间传遍了小小寰球。杨老先生在物理学上的成就,固然令我佩服,但凭仗自己的声望、地位、财富。完全不顾对方的终身幸福,还美其名曰:“上帝送来的最好的礼物”,就纯然是老朽、腐朽乃至自私了。
以中国之大、人才之众,只有八旬老翁可作郎君,舍此之外,“天下无男”乎(套用目前中国的电影《天下无贼》片名)?
婚姻是什么?婚姻是法律保障的男欢女爱,以及由此产生的一切社会的、家庭的责任和义务。如果一方并不完全具有这种使对方生理需求满足的肉体条件,这样的婚姻就是畸形的、变异的、非正常的。对它的任何美化都是浅薄和残酷的。
10多年前,读过陈若曦的短篇名作《贵州女人》,写一个70多岁的美国老华侨,多年寡居,后来去贵州,娶了一个30多岁的乡村小学教师。办好结婚登记手续后,他和这位“老姑娘”同居了7天,在旅馆里分床而睡,相安无事,只是第3天的晚上,老翁抖抖索索地爬下自己的床,走到女人的床边,将手伸进女人的被子里,在女人的下体那个部位,摸了一两下,接着又回到自己的床上,转身睡去,睡得比前两个晚上踏实多了。
作者写到:那动作,就像一个商人,刚验完了自己的货,小说的结局,写到老翁表面上是默认、实际上是暗中促成了这位有妻子身份、无妻子体验的贵州女人与一个年轻男人的私情,唯一的条件就是,保持婚姻的名分和家庭的体面,并好好照顾自己的晚年。
杨老先生虽然在名望、财富和地位上,与小说中的那个老翁有天渊之别,但在年龄上,却并不占优势,甚至比那位老翁还年长10岁左右。年龄不饶人,风烛之年与虎狼之年,生生隔着50多年啊!
我一向不主张对人进行道德评价。但作为公众人物,道德自律却不能没有。我相信爱情是以性为最根本驱动力的,没有性就没有男女之爱。虽然,两情相悦中,性并不是万能的、绝对至上的,但它是本质的。因性而爱,因爱而忠,因忠而耳鬓厮磨,贫富不易、尊卑相守,至死不渝,这庶几可算爱情的要义了吧?
对于现代中国社会的男人来说,生存的压力、对命运中不可知力量的恐惧(如中国知识分子心中的惊蝉心态),实在是重如千钧。杨先生贵为国宾,家财丰厚,且已退休养老,自然可以悠游于林泉、游刃于庙堂。但他和我一样,一定也怀有某种对男人来说极端难与人言的恐怖。
让我再说一遍:性是纯洁和美好的。它是造物主赐给众生、补偿生命之艰、生命之短的珍贵礼物,八十二岁的杨振宁老先生珍惜它,二十八岁的女孩子翁帆,更应该珍惜它。
我还要说,虽然我讨厌程朱理学中“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学。但我却相信,性只有在顺乎“天理”、合乎“人欲”的前提下,才是纯洁和美好的。
对于这场畸恋,旁人自然无权干涉,社会也以宽容接纳为好。但某些人为其大唱赞歌,就不免令人齿冷了。
2
2004年12月26日,世界日报《金山论坛》刊登了题为《好一个老年多情的杨振宁》的文章,将此事无限“上纲上线”到关乎人类未来的高度。在赞美罗素的一生四娶、苏东坡对小妾朝云的依恋后,作者写道:“或许是老天爷的安排,这些历史人物令人歌颂的作品,大多是拜黄昏之恋,人类才得以有幸分享这些不平凡的成就。”“基于此,我们对杨先生的婚事,将为人类带来美好贡献是满心期待。”
这位作者是台湾某大学的助理教授。我相信他对于台湾社会暗存并默认的纳妾传统,一定比我这个大陆人更为熟悉。几年前,台湾一位50多岁的妇人,与一个17、8岁的小伙子发生畸恋,当时的报纸和电视上接受采访的台湾民众,对此都是一片讨伐之声。爱情之所以奇妙,固然因为它并非一定要遵循常规和世俗,但是,一件本属个人私事的骇世婚配,发生在一位世界级名人身上,并被媒体炒成了全球新闻,它就变成了一个公共话题,具有了影响世道人心、价值判断的公众意义。这种事情发生在今日中国大陆,而在禁欲与严酷的毛年代却不可想象,诚然是时代进步、社会渐渐开放与宽容的明证,但现代化对人的全面解放,归根结底是对人性的解放,这其中就包括了女性追求自身爱欲享受的全部权利。
该文作者进一步写道:“爱情世界本身就无常规可言,但杨先生是名人,是道德文章的典范,所以旁人会侧目。男欢女爱,他人无权置喙,且若为科学文化计算,就暂且让我们搁下世俗异样的眼光和伦常道理,同祝杨振宁的黄昏之恋吧!或许百年后,这段爱情与学术故事,将为后代子孙传颂不已。”
且不说杨振宁先生是否真是“道德文章的典范”,只要看看这位作者,在字里行间对这桩婚姻关乎人类“科学文化”意义的阐述,我就禁不住悲从中来:如果杨先生婚后,耽于鱼水之欢,于学术、与科技,并无任何新的建树,我们是不是应该怪罪于他的少妻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这桩虽不违背任何法律,却有悖普世人情的婚姻大唱赞歌的人,从未想到过,这种事情,如果发生在自己的子女身上,自己该如何应对?如果我们不愿意自己正当青春岁月的女孩子,嫁给一位八旬老翁,不管其名也盛、其财也丰,那么,别人家青春岁月的女孩子愿意这样做,我们固然无权置喙,但更不应该无限吹捧到几近肉麻的程度啊!
作者简介
程宝林,诗人、散文家,1962年出生于湖北荆门市。1994年,应美国加州Dierassi ResidentArtists Program之邀,初访美国,同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98年夏,以美国移民局核准之“杰出人才”身份,举家移民美国旧金山地区。曾获聘《世界日报》、《美华文学》、柏克莱加州大学延伸教育中心等机构,任职编译、执行主编、讲师等。程宝林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和旧金山州立大学(SFSU)英文创作系,获艺术硕士(MFA)学位,现任教于夏威夷。二十多年来,程宝林诗歌、散文作品被收入约100部选集,散文《一支铅笔》入选初中三年级《课外语文》教科书,列第12课。其诗歌及中国当代诗歌译作。散见于美国和欧洲英文刊物,并有作品被译为英文、日文和越南文发表。
程宝林主要作品:
诗集《雨季来临》、《未启之门》、《纸的锋刃》、《迎风奔跑》;散文随笔集《托福中国》、《国际烦恼》、《心灵时差》、《一个农民儿子的村庄实录》、《故土苍茫》、《洗白》;长篇小说《美国戏台》;新闻编著《星光作证——中国艺术节》(合编)。
翻开中国大陆的报刊,见到各种各样的招聘广告,写着雇佣的年龄限制:35岁。我每天必读的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着各种大学招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的年龄限制:45岁,特殊情况可放宽到50岁。
从某种意义上说,已进入老龄社会的中国,已将50岁以上的男人统统打入了“另册”,在社会生活中变得无关紧要了。而另一方面,听说场面上有头脸的人物,30多岁,已开始被称为“某公”:40多岁,被称为“某爷”;50多岁,被称为“某老”,称者有心,被称者无惭,我真得好生惶恐。
忽然之间。杨振宁老先生以82之身,要迎娶28芳龄少妇的消息,瞬间传遍了小小寰球。杨老先生在物理学上的成就,固然令我佩服,但凭仗自己的声望、地位、财富。完全不顾对方的终身幸福,还美其名曰:“上帝送来的最好的礼物”,就纯然是老朽、腐朽乃至自私了。
以中国之大、人才之众,只有八旬老翁可作郎君,舍此之外,“天下无男”乎(套用目前中国的电影《天下无贼》片名)?
婚姻是什么?婚姻是法律保障的男欢女爱,以及由此产生的一切社会的、家庭的责任和义务。如果一方并不完全具有这种使对方生理需求满足的肉体条件,这样的婚姻就是畸形的、变异的、非正常的。对它的任何美化都是浅薄和残酷的。
10多年前,读过陈若曦的短篇名作《贵州女人》,写一个70多岁的美国老华侨,多年寡居,后来去贵州,娶了一个30多岁的乡村小学教师。办好结婚登记手续后,他和这位“老姑娘”同居了7天,在旅馆里分床而睡,相安无事,只是第3天的晚上,老翁抖抖索索地爬下自己的床,走到女人的床边,将手伸进女人的被子里,在女人的下体那个部位,摸了一两下,接着又回到自己的床上,转身睡去,睡得比前两个晚上踏实多了。
作者写到:那动作,就像一个商人,刚验完了自己的货,小说的结局,写到老翁表面上是默认、实际上是暗中促成了这位有妻子身份、无妻子体验的贵州女人与一个年轻男人的私情,唯一的条件就是,保持婚姻的名分和家庭的体面,并好好照顾自己的晚年。
杨老先生虽然在名望、财富和地位上,与小说中的那个老翁有天渊之别,但在年龄上,却并不占优势,甚至比那位老翁还年长10岁左右。年龄不饶人,风烛之年与虎狼之年,生生隔着50多年啊!
我一向不主张对人进行道德评价。但作为公众人物,道德自律却不能没有。我相信爱情是以性为最根本驱动力的,没有性就没有男女之爱。虽然,两情相悦中,性并不是万能的、绝对至上的,但它是本质的。因性而爱,因爱而忠,因忠而耳鬓厮磨,贫富不易、尊卑相守,至死不渝,这庶几可算爱情的要义了吧?
对于现代中国社会的男人来说,生存的压力、对命运中不可知力量的恐惧(如中国知识分子心中的惊蝉心态),实在是重如千钧。杨先生贵为国宾,家财丰厚,且已退休养老,自然可以悠游于林泉、游刃于庙堂。但他和我一样,一定也怀有某种对男人来说极端难与人言的恐怖。
让我再说一遍:性是纯洁和美好的。它是造物主赐给众生、补偿生命之艰、生命之短的珍贵礼物,八十二岁的杨振宁老先生珍惜它,二十八岁的女孩子翁帆,更应该珍惜它。
我还要说,虽然我讨厌程朱理学中“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学。但我却相信,性只有在顺乎“天理”、合乎“人欲”的前提下,才是纯洁和美好的。
对于这场畸恋,旁人自然无权干涉,社会也以宽容接纳为好。但某些人为其大唱赞歌,就不免令人齿冷了。
2
2004年12月26日,世界日报《金山论坛》刊登了题为《好一个老年多情的杨振宁》的文章,将此事无限“上纲上线”到关乎人类未来的高度。在赞美罗素的一生四娶、苏东坡对小妾朝云的依恋后,作者写道:“或许是老天爷的安排,这些历史人物令人歌颂的作品,大多是拜黄昏之恋,人类才得以有幸分享这些不平凡的成就。”“基于此,我们对杨先生的婚事,将为人类带来美好贡献是满心期待。”
这位作者是台湾某大学的助理教授。我相信他对于台湾社会暗存并默认的纳妾传统,一定比我这个大陆人更为熟悉。几年前,台湾一位50多岁的妇人,与一个17、8岁的小伙子发生畸恋,当时的报纸和电视上接受采访的台湾民众,对此都是一片讨伐之声。爱情之所以奇妙,固然因为它并非一定要遵循常规和世俗,但是,一件本属个人私事的骇世婚配,发生在一位世界级名人身上,并被媒体炒成了全球新闻,它就变成了一个公共话题,具有了影响世道人心、价值判断的公众意义。这种事情发生在今日中国大陆,而在禁欲与严酷的毛年代却不可想象,诚然是时代进步、社会渐渐开放与宽容的明证,但现代化对人的全面解放,归根结底是对人性的解放,这其中就包括了女性追求自身爱欲享受的全部权利。
该文作者进一步写道:“爱情世界本身就无常规可言,但杨先生是名人,是道德文章的典范,所以旁人会侧目。男欢女爱,他人无权置喙,且若为科学文化计算,就暂且让我们搁下世俗异样的眼光和伦常道理,同祝杨振宁的黄昏之恋吧!或许百年后,这段爱情与学术故事,将为后代子孙传颂不已。”
且不说杨振宁先生是否真是“道德文章的典范”,只要看看这位作者,在字里行间对这桩婚姻关乎人类“科学文化”意义的阐述,我就禁不住悲从中来:如果杨先生婚后,耽于鱼水之欢,于学术、与科技,并无任何新的建树,我们是不是应该怪罪于他的少妻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这桩虽不违背任何法律,却有悖普世人情的婚姻大唱赞歌的人,从未想到过,这种事情,如果发生在自己的子女身上,自己该如何应对?如果我们不愿意自己正当青春岁月的女孩子,嫁给一位八旬老翁,不管其名也盛、其财也丰,那么,别人家青春岁月的女孩子愿意这样做,我们固然无权置喙,但更不应该无限吹捧到几近肉麻的程度啊!
作者简介
程宝林,诗人、散文家,1962年出生于湖北荆门市。1994年,应美国加州Dierassi ResidentArtists Program之邀,初访美国,同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98年夏,以美国移民局核准之“杰出人才”身份,举家移民美国旧金山地区。曾获聘《世界日报》、《美华文学》、柏克莱加州大学延伸教育中心等机构,任职编译、执行主编、讲师等。程宝林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和旧金山州立大学(SFSU)英文创作系,获艺术硕士(MFA)学位,现任教于夏威夷。二十多年来,程宝林诗歌、散文作品被收入约100部选集,散文《一支铅笔》入选初中三年级《课外语文》教科书,列第12课。其诗歌及中国当代诗歌译作。散见于美国和欧洲英文刊物,并有作品被译为英文、日文和越南文发表。
程宝林主要作品:
诗集《雨季来临》、《未启之门》、《纸的锋刃》、《迎风奔跑》;散文随笔集《托福中国》、《国际烦恼》、《心灵时差》、《一个农民儿子的村庄实录》、《故土苍茫》、《洗白》;长篇小说《美国戏台》;新闻编著《星光作证——中国艺术节》(合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