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甘肃文县为例,分析了其旅游交通现状,提出了旅游交通规划的总体思路和要点,通过利用现有交通系统和规划建设旅游目的地内部和外部专用道路,设计出了行政区域旅游总体规划中的交通规划部分。
[关键词]地方旅游业;旅游交通;行政规划
[中图分类号]F5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2-0113-02
交通是旅游产业发展的脊柱,也是旅游支持系统中最重要的基础条件。能否“进得来,散得开,出得去”,直接影响着游客在旅游目的地的满意程度和该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对于旅游开发而言,景区内部线路和外部连接线路都是增加旅游目的地可进入性的重要措施,科学合理地进行旅游交通规划对于后期持续发展十分重要。本文以甘肃文县为例,探讨地方旅游交通的具体规划。
一、现状分析
文县交通以212国道、东青公路为主干,212国道和东青(县道)公路形成的三个出入口成为文县主要的对外联系通道。以白龙湖、碧口水库、汉坪咀水库为依托的水运网络兼备的立体交通体系正在助推文县又好又快发展。县域内没有铁路和高速公路经过,到兰州、西安、成都三个省会城市都需要一天的时间。
文县的内部交通由国道212连接周边的主要景点,其他的县级和乡级公路可以作为景区连接线路的主要线路。随着旅游景区进一步开发,内部交通的线路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目前,文县内部已修通文武公路、文碧公路和何马公路等重要公路,截止2009年,全县通车里程达2043.5公里。境内公路交通已初步形成以国道212线为枢纽,一条省道、一条省养县道和10条县乡道路为骨架,辐射各乡镇,连接各村寨,与外相连的公路网络,路网密度43.83公里百平方公里。
当前,文县旅游交通还存在以下问题:旅游交通的线路系统没有形成与规划目标相适应的通道系统、景观系统;交通主要是村镇日常生产生活而规划设计,较少考虑到旅游发展,景区与拟开发的景区通行状况差、等级偏低的现象,不少路段仅能满足农用车行走,凹凸不平,路面窄,远远满足不了规划目标的要求;城区到景区旅游专线车少,距离旅游目的地的交通要求尚有很大距离;旅游交通服务设施缺乏,目前旅游区交通多从交通建设角度而言,缺乏针对自驾车游客的服务设施,影响到旅游地的整体形象,也不方便游客旅行。
二、规划思路
(一)规划目标
以国道、省道为骨干,进一步完善现有内部交通网络,重点建设城区至主要旅游区(点)及主要旅游区(点)与国道、省道之间的交通道路和设施,提高交通服务水平,最终建成线路合理、设施先进、服务优良、功能齐全的旅游交通网络。
(二)规划原则
遵循区域交通规划的整体原则,着眼于发展大旅游的需要,依托现有交通道路及服务设施,强化其旅游服务功能;强调交通线路的连贯、顺畅和运输方式的多样性;充分考虑旅游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三)基本思路
第一,交通先行,适度超前发展。交通发展与旅游产业发展相协调适应,提高旅游地的可进出入性和旅游交通的信息化程度,构建新型的符合旅游产业发展的外部连接交通、区内交通、景区内交通等多层次交通体系。
第二,层次差异。在现有交通线路的基础上,依据未来游客的规模和居民的消费水平,建设旅游交通支线和开通公交班车。同样,在旅游交通建设中注意层次有别,区分交通路、旅游路和景观路。
第三,构建旅游交通网络体系。文县旅游交通体系主要包括旅游交通集散中心、对外旅游交通线路、旅游交通联络线和旅游交通辅助设施。
其一,旅游交通集散中心。交通集散中心地分为三级:一级集散中心地为文县县城区(位于白水江畔);二级集散中心地为碧口镇汽车站(未来建设);三级集散中心地为各个主要旅游景区(点)的出入口处,以岷山天池、白马藏族风情区等为重点。其二,对外旅游交通线路。公路方面,主要依托G212国道、县内省道(大姚公路、东青公路),尽快修建高速公路,将武都区外纳乡、中庙乡峪家湾村为高速公路过境处,连接重点景区。铁路方面,依托成渝铁路(在建),根据市场需要大力开发铁路旅游专列业务。其三,旅游交通联络线。可将文县城区至岷山天池、麦贡山白马风情寨、李子坝茶园风光区等景区建设成为旅游交通联络线,按照风景道来建设,并根据具体情况相应开设公交车和旅游专线车。其四,交通辅助设施。交通辅助设施主要包括自驾车营地、汽车站、停车场、售票服务处(点)等。
(四)架构旅游交通结构与空间布局
一方面,以城区为主,建设文县旅游交通集散中心,形成旅游交通轴线,构成一级旅游交通集散中心。另一方面,以文县碧口镇、过境高速公路(未来建设)、G212国道、S206省道各出入口为节点,形成至主要旅游区(点)的旅游交通轴线和交通网络,构成二级旅游交通集散中心。
三、交通规划要点
(一)旅游联络线建设
围绕文县城区建设形成便捷的景区之间公路旅游交通体系,促进文县旅游交通向网络化方向进军。完善文县城区通往各旅游景区(点)的公路交通条件,提高旅游景区(点)至主干公路的公路等级质量。围绕国道G212及省道S206线及东青公路的建设,主要优化建设“城区—岷山天池”(主要建设桥头乡至羊汤寨的旅游公路)、“城区—石坊—石鸡坝—哈南寨”、“城区—三国古道摩天岭”、“碧口镇—碧峰沟—李子坝”等线路,打通主要连接主要景区的旅游环线。
旅游联络线既是游客从交通集散中心、交通干线进入景区(点)的通道,同时也具有旅游观光路的特点,按照“景随路开,路为景开”的原则,其建设必须突出交通和观光两大功能。同时,必须在保障交通道路建设可行性的前提下,突出保证其交通功能与景观保护、生态环境保持、安全保障之间的关系,提高景区之间公路的等级质量,道路建设不能破坏景观和生态环境,并有可靠的安全保证。 (二)风景道建设
风景道是道路旁或视域之内拥有审美风景的景观道路,是把服务与休闲融为一体的廊道,起到景点与环境的串联、整合旅游资源的多种功能。文县有条件建设一两条富有旅游功能的风景道,成为兼具交通、景观欣赏和服务休闲功能的廊道,并以旅游功能为主导的山区景观生态路。风景道全部道路沿线应设立清晰的里程标志,配备齐全的沿线道路公用设施和分站点,适合各种交通工具(自驾汽车、公交车、自行车等)通行游览,从而构建完善的交通系统。
1.乡村风景道
可通过对“城区—石鸡坝—哈南寨”、“碧口镇—碧峰沟—李子坝”的乡村公路升级作为乡村风景廊道来进行规划设计,在沿途道路两侧栽种多种乡村树种等,对道路两侧的民居、廊桥等进行修复,增加乡村农家乐接待服务点。
2.县乡公路
县内干线道路应全部达到三级路标准,建成“文明样板路”。重点乡镇公路应达到二级路标准,一般乡镇公路达到三级标准,村道不低于四级标准,实现城区至乡镇通二级路、乡镇之间通三级路、村与村之间通四级路的目标,形成省、县、城、村四道八达,村村相连的公路网络。
3.自驾车服务系统
(1)自驾车营地
针对自驾车游客日益增多的形势,可借助交通条件和优越的自然条件,在交通主干线沿线(可在G212国道)和岷山天池景区周边建设自驾车营地,提供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停车观景平台、路侧郊野公园,建设小型野外生态露营地,沿途开发通往道路两翼的短程徒步路线。
(2)自驾车服务中心
城区建设面向城市游客的自驾车服务中心,根據市场需求提供汽车租赁中心,可在通往各个景区公路沿线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公路服务区、加油站、多功能停车场,增加自驾车服务项目,为自驾车旅游者提供车辆服务设施。
4.公路管理
在养护管理方面,综合好路率稳定在80%以上,省道80%,县道75%,乡道70%,一般乡村道路60%。在公路服务质量方面,另外,还可在完善公交车的旅游服务功能,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旅游公交专线车上播放介绍景点的电视片,车内外印刷精美的风光图片;公交车站要求醒目安全,干净整洁,站牌标注清楚正确,方便游客;公交车运行准点,行驶安全;在各主要站点、车辆上配备多语言导游设备。
5.景区内交通
在旅游景区交通的建设中注意层次有别,区分交通路、旅游路和景观路。交通路选线应尽可能与地形地貌环境相结合,不破坏自然环境与地质景观;旅游路为配备游客休息点、厕所、垃圾筒等设施的步行道;景观路为游览旅游服务,配置标识系统。
景区内游线上的交通应建设为“景观步游路”和“生态旅游路”,风格为自然游径,铺设少量本地材料与人工材料,做到没有人工痕迹,如木栈道可用原木枝来建,体现原生态理念。
在景区内增设电瓶车,采用开敞式设计(专为夏天而用),做到无污染生态;在有条件的景区设立特色交通工具,既具有交通功能,又能成为一种旅游吸引物,如牛车、山区的独轮车等。
6.交通服务设施
加快汽车客运站建设,站内配备旅游信息服务设施。加快豪华旅游车队市场化发展,增加豪华大巴,旅游季节增加班次。
在城区利用空间建设停车场,方便自驾车游客;在主要景区(点)优化完善旅游停车场,重点建设生态停车场以及为自驾车游客服务的专用停车场,体现优越的生态环境。
高速公路和旅游公路线上的加油站、停车场,应具有标准卫生间、小卖部、电话亭、饮水处、休息椅、小药箱等服务设施。
[关键词]地方旅游业;旅游交通;行政规划
[中图分类号]F5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2-0113-02
交通是旅游产业发展的脊柱,也是旅游支持系统中最重要的基础条件。能否“进得来,散得开,出得去”,直接影响着游客在旅游目的地的满意程度和该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对于旅游开发而言,景区内部线路和外部连接线路都是增加旅游目的地可进入性的重要措施,科学合理地进行旅游交通规划对于后期持续发展十分重要。本文以甘肃文县为例,探讨地方旅游交通的具体规划。
一、现状分析
文县交通以212国道、东青公路为主干,212国道和东青(县道)公路形成的三个出入口成为文县主要的对外联系通道。以白龙湖、碧口水库、汉坪咀水库为依托的水运网络兼备的立体交通体系正在助推文县又好又快发展。县域内没有铁路和高速公路经过,到兰州、西安、成都三个省会城市都需要一天的时间。
文县的内部交通由国道212连接周边的主要景点,其他的县级和乡级公路可以作为景区连接线路的主要线路。随着旅游景区进一步开发,内部交通的线路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目前,文县内部已修通文武公路、文碧公路和何马公路等重要公路,截止2009年,全县通车里程达2043.5公里。境内公路交通已初步形成以国道212线为枢纽,一条省道、一条省养县道和10条县乡道路为骨架,辐射各乡镇,连接各村寨,与外相连的公路网络,路网密度43.83公里百平方公里。
当前,文县旅游交通还存在以下问题:旅游交通的线路系统没有形成与规划目标相适应的通道系统、景观系统;交通主要是村镇日常生产生活而规划设计,较少考虑到旅游发展,景区与拟开发的景区通行状况差、等级偏低的现象,不少路段仅能满足农用车行走,凹凸不平,路面窄,远远满足不了规划目标的要求;城区到景区旅游专线车少,距离旅游目的地的交通要求尚有很大距离;旅游交通服务设施缺乏,目前旅游区交通多从交通建设角度而言,缺乏针对自驾车游客的服务设施,影响到旅游地的整体形象,也不方便游客旅行。
二、规划思路
(一)规划目标
以国道、省道为骨干,进一步完善现有内部交通网络,重点建设城区至主要旅游区(点)及主要旅游区(点)与国道、省道之间的交通道路和设施,提高交通服务水平,最终建成线路合理、设施先进、服务优良、功能齐全的旅游交通网络。
(二)规划原则
遵循区域交通规划的整体原则,着眼于发展大旅游的需要,依托现有交通道路及服务设施,强化其旅游服务功能;强调交通线路的连贯、顺畅和运输方式的多样性;充分考虑旅游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三)基本思路
第一,交通先行,适度超前发展。交通发展与旅游产业发展相协调适应,提高旅游地的可进出入性和旅游交通的信息化程度,构建新型的符合旅游产业发展的外部连接交通、区内交通、景区内交通等多层次交通体系。
第二,层次差异。在现有交通线路的基础上,依据未来游客的规模和居民的消费水平,建设旅游交通支线和开通公交班车。同样,在旅游交通建设中注意层次有别,区分交通路、旅游路和景观路。
第三,构建旅游交通网络体系。文县旅游交通体系主要包括旅游交通集散中心、对外旅游交通线路、旅游交通联络线和旅游交通辅助设施。
其一,旅游交通集散中心。交通集散中心地分为三级:一级集散中心地为文县县城区(位于白水江畔);二级集散中心地为碧口镇汽车站(未来建设);三级集散中心地为各个主要旅游景区(点)的出入口处,以岷山天池、白马藏族风情区等为重点。其二,对外旅游交通线路。公路方面,主要依托G212国道、县内省道(大姚公路、东青公路),尽快修建高速公路,将武都区外纳乡、中庙乡峪家湾村为高速公路过境处,连接重点景区。铁路方面,依托成渝铁路(在建),根据市场需要大力开发铁路旅游专列业务。其三,旅游交通联络线。可将文县城区至岷山天池、麦贡山白马风情寨、李子坝茶园风光区等景区建设成为旅游交通联络线,按照风景道来建设,并根据具体情况相应开设公交车和旅游专线车。其四,交通辅助设施。交通辅助设施主要包括自驾车营地、汽车站、停车场、售票服务处(点)等。
(四)架构旅游交通结构与空间布局
一方面,以城区为主,建设文县旅游交通集散中心,形成旅游交通轴线,构成一级旅游交通集散中心。另一方面,以文县碧口镇、过境高速公路(未来建设)、G212国道、S206省道各出入口为节点,形成至主要旅游区(点)的旅游交通轴线和交通网络,构成二级旅游交通集散中心。
三、交通规划要点
(一)旅游联络线建设
围绕文县城区建设形成便捷的景区之间公路旅游交通体系,促进文县旅游交通向网络化方向进军。完善文县城区通往各旅游景区(点)的公路交通条件,提高旅游景区(点)至主干公路的公路等级质量。围绕国道G212及省道S206线及东青公路的建设,主要优化建设“城区—岷山天池”(主要建设桥头乡至羊汤寨的旅游公路)、“城区—石坊—石鸡坝—哈南寨”、“城区—三国古道摩天岭”、“碧口镇—碧峰沟—李子坝”等线路,打通主要连接主要景区的旅游环线。
旅游联络线既是游客从交通集散中心、交通干线进入景区(点)的通道,同时也具有旅游观光路的特点,按照“景随路开,路为景开”的原则,其建设必须突出交通和观光两大功能。同时,必须在保障交通道路建设可行性的前提下,突出保证其交通功能与景观保护、生态环境保持、安全保障之间的关系,提高景区之间公路的等级质量,道路建设不能破坏景观和生态环境,并有可靠的安全保证。 (二)风景道建设
风景道是道路旁或视域之内拥有审美风景的景观道路,是把服务与休闲融为一体的廊道,起到景点与环境的串联、整合旅游资源的多种功能。文县有条件建设一两条富有旅游功能的风景道,成为兼具交通、景观欣赏和服务休闲功能的廊道,并以旅游功能为主导的山区景观生态路。风景道全部道路沿线应设立清晰的里程标志,配备齐全的沿线道路公用设施和分站点,适合各种交通工具(自驾汽车、公交车、自行车等)通行游览,从而构建完善的交通系统。
1.乡村风景道
可通过对“城区—石鸡坝—哈南寨”、“碧口镇—碧峰沟—李子坝”的乡村公路升级作为乡村风景廊道来进行规划设计,在沿途道路两侧栽种多种乡村树种等,对道路两侧的民居、廊桥等进行修复,增加乡村农家乐接待服务点。
2.县乡公路
县内干线道路应全部达到三级路标准,建成“文明样板路”。重点乡镇公路应达到二级路标准,一般乡镇公路达到三级标准,村道不低于四级标准,实现城区至乡镇通二级路、乡镇之间通三级路、村与村之间通四级路的目标,形成省、县、城、村四道八达,村村相连的公路网络。
3.自驾车服务系统
(1)自驾车营地
针对自驾车游客日益增多的形势,可借助交通条件和优越的自然条件,在交通主干线沿线(可在G212国道)和岷山天池景区周边建设自驾车营地,提供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停车观景平台、路侧郊野公园,建设小型野外生态露营地,沿途开发通往道路两翼的短程徒步路线。
(2)自驾车服务中心
城区建设面向城市游客的自驾车服务中心,根據市场需求提供汽车租赁中心,可在通往各个景区公路沿线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公路服务区、加油站、多功能停车场,增加自驾车服务项目,为自驾车旅游者提供车辆服务设施。
4.公路管理
在养护管理方面,综合好路率稳定在80%以上,省道80%,县道75%,乡道70%,一般乡村道路60%。在公路服务质量方面,另外,还可在完善公交车的旅游服务功能,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旅游公交专线车上播放介绍景点的电视片,车内外印刷精美的风光图片;公交车站要求醒目安全,干净整洁,站牌标注清楚正确,方便游客;公交车运行准点,行驶安全;在各主要站点、车辆上配备多语言导游设备。
5.景区内交通
在旅游景区交通的建设中注意层次有别,区分交通路、旅游路和景观路。交通路选线应尽可能与地形地貌环境相结合,不破坏自然环境与地质景观;旅游路为配备游客休息点、厕所、垃圾筒等设施的步行道;景观路为游览旅游服务,配置标识系统。
景区内游线上的交通应建设为“景观步游路”和“生态旅游路”,风格为自然游径,铺设少量本地材料与人工材料,做到没有人工痕迹,如木栈道可用原木枝来建,体现原生态理念。
在景区内增设电瓶车,采用开敞式设计(专为夏天而用),做到无污染生态;在有条件的景区设立特色交通工具,既具有交通功能,又能成为一种旅游吸引物,如牛车、山区的独轮车等。
6.交通服务设施
加快汽车客运站建设,站内配备旅游信息服务设施。加快豪华旅游车队市场化发展,增加豪华大巴,旅游季节增加班次。
在城区利用空间建设停车场,方便自驾车游客;在主要景区(点)优化完善旅游停车场,重点建设生态停车场以及为自驾车游客服务的专用停车场,体现优越的生态环境。
高速公路和旅游公路线上的加油站、停车场,应具有标准卫生间、小卖部、电话亭、饮水处、休息椅、小药箱等服务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