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六大响亮地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中国科学院提出了2020年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总体目标:用20年左右的时间,GDP总量在2000年的基础上翻两番,基本完成工业化,我国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三名的行列,同时基本达到可持续发展良性循环的要求。此外,至2020年,我国信息化程度和国际竞争能力将提高到全世界前名行列。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将达到76岁,人均受教育年限超过0年,科技创新能力平均达到2 ,科技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贡献率达到6 %以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统筹城乡经济、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这是党十六大赋予新世纪、新阶段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新内涵。在200 年初举行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由于我国人多地少,人口基数大,再加上人口的不断增长,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得不到缓解,当前农村富余劳动力仍然有. 亿左右,供大于求的状况依然存在。同时面临着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工农差距、东西部地区差异、农民之间的差距逐年拉大,民工潮又同城市下岗职工相交叉,特别是加入WTO后中国农业受到国际市场的冲击,必将给农民进城增加新的困难,形势更加严峻。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因此我国的改革和发展的重心应逐步向农村转移、向农村倾斜,使工农、城乡两个“轮子”统筹、协调发展。特别是解决好农民充分就业和农民增收问题,应当作为农村工作的重点。只有农民充分就业,才能促进农民增收,只有农民收入不断增加才能逐步缩小各种差距,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维护社会稳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也逐渐暴露出重大矛盾,即城乡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差别较大,近年来还有某种扩大的趋势。而农村人口是我国人口的大多数,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全局的首要问题。农业兴,百业兴;农民富,国家富;农村稳,天下稳。因此,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一、政府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
大规模向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为农民收入增长提供政策环境。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十一五”规划,强调农业基础地位,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并布置了要建设好现代新农村的任务。因此,我们必须始终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始终重视严格保护耕地和保护、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始终重视增加农民特别是种粮农民的收入,要坚决遏制乱占耕地的现象,继续调整农业结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推进优势农产品合理布局。要加大政府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要加强农业科技储备和技术推广,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要深化粮食流通发展,如果不这样,将会对社会的稳定等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
二、要加快农村工业化建设步伐
要实现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就必须加快工业和城镇化的步伐,使之成为消化农村过剩劳动力的基地。必须发展资本密集型农业,把资金、技术、管理知识等作为资本引入农村,与农村原有的资本要素结合起来,产生出高效农业的同时,重视农民素质教育,增强农民知识技能,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能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合理有序地转移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加快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创造了良好的乡村投资环境,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进步与发展。
三、要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
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要以高产、优质、高效为目标,大力发展具有本地特点和资源优势的特色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高科技农业,提高农业效益。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积极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变,使农民能够分享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全过程的收益。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提出要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农村。因此,在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全面发展农村经济,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统筹城乡经济、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这是党十六大赋予新世纪、新阶段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新内涵。在200 年初举行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由于我国人多地少,人口基数大,再加上人口的不断增长,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得不到缓解,当前农村富余劳动力仍然有. 亿左右,供大于求的状况依然存在。同时面临着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工农差距、东西部地区差异、农民之间的差距逐年拉大,民工潮又同城市下岗职工相交叉,特别是加入WTO后中国农业受到国际市场的冲击,必将给农民进城增加新的困难,形势更加严峻。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因此我国的改革和发展的重心应逐步向农村转移、向农村倾斜,使工农、城乡两个“轮子”统筹、协调发展。特别是解决好农民充分就业和农民增收问题,应当作为农村工作的重点。只有农民充分就业,才能促进农民增收,只有农民收入不断增加才能逐步缩小各种差距,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维护社会稳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也逐渐暴露出重大矛盾,即城乡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差别较大,近年来还有某种扩大的趋势。而农村人口是我国人口的大多数,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全局的首要问题。农业兴,百业兴;农民富,国家富;农村稳,天下稳。因此,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一、政府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
大规模向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为农民收入增长提供政策环境。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十一五”规划,强调农业基础地位,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并布置了要建设好现代新农村的任务。因此,我们必须始终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始终重视严格保护耕地和保护、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始终重视增加农民特别是种粮农民的收入,要坚决遏制乱占耕地的现象,继续调整农业结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推进优势农产品合理布局。要加大政府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要加强农业科技储备和技术推广,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要深化粮食流通发展,如果不这样,将会对社会的稳定等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
二、要加快农村工业化建设步伐
要实现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就必须加快工业和城镇化的步伐,使之成为消化农村过剩劳动力的基地。必须发展资本密集型农业,把资金、技术、管理知识等作为资本引入农村,与农村原有的资本要素结合起来,产生出高效农业的同时,重视农民素质教育,增强农民知识技能,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能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合理有序地转移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加快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创造了良好的乡村投资环境,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进步与发展。
三、要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
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要以高产、优质、高效为目标,大力发展具有本地特点和资源优势的特色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高科技农业,提高农业效益。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积极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变,使农民能够分享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全过程的收益。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提出要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农村。因此,在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全面发展农村经济,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