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的课堂缺少的不是肥皂泡瞬间发出的七彩光芒,而是教育教学原始状态的客观反映,所以,我们需要放下包袱,展示课堂教学的真实状态,剖析研究缺撼和不足,改进措施。
一、关注课堂上学生的反应
许多教师为了体现教学向生活的回归,往往致力于创设各种生活情境,却没有意识到课堂教学本身就是教师和学生的生活。课堂必须是学生真正的生活,学生应当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而不是通常所看到的,在课堂生活中,学生被异化为仆人、游人,或者成人。
1.首先不能把学生当成装载知识的容器和任人摆布的工具。他们有主动性,有欲望和热情。
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要求教师心中装有学生,充分唤醒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激发他们投入学习的热情。课堂应该是营造真实、和谐、宽松的情感场,但不少的课堂教学往往只是教师执行“教案”的过程,对学生的反应、学生的感受考虑不多,甚至不予考虑。教师环环相扣,步步紧逼,学生如履薄冰,小心翼翼地去“揣摩”教师的想法,“不敢乱说乱动”。如果课堂充盈着自由呼吸的空气,课堂就可能是轻松、热烈的;也可能是紧张、平静的,师生之间愉快的情感沟通与智慧交流就会贯通其间。
话又说回来,虽说强调师生的民主、平等,强调尊重学生,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但凡事还得讲个“度”,这并非要以削弱甚至消解教师的主导性为代价。我们不能又给自己戴上新的“紧箍咒”,去过分迁就学生,过分纵容学生,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或形式上的走过堂的“讨论”等,甚至对学生只敢表扬,不敢批评等。
2.不能把课堂当成游乐场。学习不是走马观花,轻松愉快不是新课堂的本质特征,只是一种学习手段。不要牵强地制造某种气氛,学习应该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和目标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认真学习,达成目标的责任感,逐步培养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主体能力。在不少的公开课中,一些时髦的套话随堂可见,一些低效的表演让人不知所以。如教学《景阳冈》让学生表演武松与老虎,惹得全班大笑等只是为表演而表演,人云亦云,随意地盲从,不考虑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3.不能把学生当作成人。在人类的秩序中,童年有童年的地位,应当把孩子看成孩子。
教师应当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心灵去体验,用儿童的方式去研究,给学生更多的理解、支持、宽容、关爱、引导。如果教师把学生当成成人,课堂上放任自流;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充当一个“旁观者”,整堂课都是学生在“哇啦……”地读、热热烈烈地议,自己则无所事事,课堂教学缺乏目标性,实际效益就会很低。尽管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的亲自感悟.但也绝不能离开教师的组织。课堂教学是有目标的,但学生的兴奋往往与教学目标不一致,学生的天真、口无遮拦,出现一些不太和谐的音符是正常的,教师要适时调整课堂的起伏、快慢、收放、疏密、动静。
二、关注课堂的实际效果
教室不是剧院,课堂不是菩剧舞台,不能单纯追求热闹,追求形式,要关注课堂的实际效果,主要根据下面三个方面的标准去判断。
1.是不是根据不同的学段,不同的学科去明确培养的不同目标和侧重点。如对小学低中年级段的学生,应尽量以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在引导学生体验品味时可以更多地从直观形象思维切入。
2.是否充分运用文本,引领学生进入思维的天地。教材是作者、编者的思维产物,教师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这种“对话”是学生与文本、作者、教材编者思维的相互对话。在这种“对话”中,学生可以构建思维的过程,感受思维的力量,分享思维的快乐。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文化背景、欣赏角度不同,他们对文本的感悟也会存有差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教师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和感悟很重要。
3.有没有把握好课堂教学中的容量与节奏。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要非常饱满,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大而合理的容量。从节奏来看,应遵循学生的思维规律。不同年龄的学生,保持注意力的时间长短是不同的。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力只能维持20分钟左右,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控制学生的思维节奏,如果过于紧张,学生则易于疲劳;如果过于拖沓,学生的注意力又难以集中。所以,理想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应该是张弛有度,错落有致的。教师要适当调控教学节奏,保证预定教学任务的完成。
一、关注课堂上学生的反应
许多教师为了体现教学向生活的回归,往往致力于创设各种生活情境,却没有意识到课堂教学本身就是教师和学生的生活。课堂必须是学生真正的生活,学生应当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而不是通常所看到的,在课堂生活中,学生被异化为仆人、游人,或者成人。
1.首先不能把学生当成装载知识的容器和任人摆布的工具。他们有主动性,有欲望和热情。
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要求教师心中装有学生,充分唤醒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激发他们投入学习的热情。课堂应该是营造真实、和谐、宽松的情感场,但不少的课堂教学往往只是教师执行“教案”的过程,对学生的反应、学生的感受考虑不多,甚至不予考虑。教师环环相扣,步步紧逼,学生如履薄冰,小心翼翼地去“揣摩”教师的想法,“不敢乱说乱动”。如果课堂充盈着自由呼吸的空气,课堂就可能是轻松、热烈的;也可能是紧张、平静的,师生之间愉快的情感沟通与智慧交流就会贯通其间。
话又说回来,虽说强调师生的民主、平等,强调尊重学生,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但凡事还得讲个“度”,这并非要以削弱甚至消解教师的主导性为代价。我们不能又给自己戴上新的“紧箍咒”,去过分迁就学生,过分纵容学生,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或形式上的走过堂的“讨论”等,甚至对学生只敢表扬,不敢批评等。
2.不能把课堂当成游乐场。学习不是走马观花,轻松愉快不是新课堂的本质特征,只是一种学习手段。不要牵强地制造某种气氛,学习应该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和目标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认真学习,达成目标的责任感,逐步培养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主体能力。在不少的公开课中,一些时髦的套话随堂可见,一些低效的表演让人不知所以。如教学《景阳冈》让学生表演武松与老虎,惹得全班大笑等只是为表演而表演,人云亦云,随意地盲从,不考虑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3.不能把学生当作成人。在人类的秩序中,童年有童年的地位,应当把孩子看成孩子。
教师应当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心灵去体验,用儿童的方式去研究,给学生更多的理解、支持、宽容、关爱、引导。如果教师把学生当成成人,课堂上放任自流;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充当一个“旁观者”,整堂课都是学生在“哇啦……”地读、热热烈烈地议,自己则无所事事,课堂教学缺乏目标性,实际效益就会很低。尽管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的亲自感悟.但也绝不能离开教师的组织。课堂教学是有目标的,但学生的兴奋往往与教学目标不一致,学生的天真、口无遮拦,出现一些不太和谐的音符是正常的,教师要适时调整课堂的起伏、快慢、收放、疏密、动静。
二、关注课堂的实际效果
教室不是剧院,课堂不是菩剧舞台,不能单纯追求热闹,追求形式,要关注课堂的实际效果,主要根据下面三个方面的标准去判断。
1.是不是根据不同的学段,不同的学科去明确培养的不同目标和侧重点。如对小学低中年级段的学生,应尽量以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在引导学生体验品味时可以更多地从直观形象思维切入。
2.是否充分运用文本,引领学生进入思维的天地。教材是作者、编者的思维产物,教师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这种“对话”是学生与文本、作者、教材编者思维的相互对话。在这种“对话”中,学生可以构建思维的过程,感受思维的力量,分享思维的快乐。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文化背景、欣赏角度不同,他们对文本的感悟也会存有差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教师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和感悟很重要。
3.有没有把握好课堂教学中的容量与节奏。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要非常饱满,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大而合理的容量。从节奏来看,应遵循学生的思维规律。不同年龄的学生,保持注意力的时间长短是不同的。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力只能维持20分钟左右,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控制学生的思维节奏,如果过于紧张,学生则易于疲劳;如果过于拖沓,学生的注意力又难以集中。所以,理想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应该是张弛有度,错落有致的。教师要适当调控教学节奏,保证预定教学任务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