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传统文化教育被社会广泛重视,传统文化教育也成了学校教育的一个新热点,本文就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和见解。
关键词: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目标;思考
曾看到过一篇报道,某地区组织数千名中小学生统一着古装,三叩九拜举行庄严隆重的祭孔拜孔仪式,场面盛大,蔚为壮观,十分惹眼,同时也迎来了很多争议。显然这是传统文化教育走入校园这一时代背景下上演的一幕文化秀闹剧。随着传统文化教育被社会广泛重视传统文化教育也成了学校教育的一个新热点,2014年,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安排意见》,各个学校按照相关规定积极组织和开展各类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读经典、背古诗、听古戏、读古训、穿古装、习古礼、知民俗等各类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层出不穷,可谓五花八门。在各种类型的教育活动中,有的活动把握住了传统文化教育的根本目的,认识到位,活动有效,但同时我们也意识到还有许多针对中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失之肤浅,活动开展表面化、形式化倾向严重,甚至有些活动看起来似乎与传统有关,实则与传统精神风马牛不相及,像习古礼、秀古装、说古语、三叩九拜等这样的活动只能算作是秀传统而已,算不得真正的传统文化教育。
为什么我们的中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会出现这种让人啼笑皆非的闹剧,其根源就在于我们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根本立足点认识不足,心里面不明白,行动起来就盲目,开展活动自然会陷入肤浅化、形式化、表面化的状态!
那么,中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应立足于何处呢?
1. 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立德修身。今天我们讲传统,说传统,中华传统开始受到全世界的瞩目,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在传统文化中的尚德精神,“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从儒释道到诸子百家,从儒家《六经》到《二十四史》乃至诗文数术,立德修身贯穿始终,而且把道德作为人生的最高价值追求“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德者本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2. 在传统文化中崇尚的人生方向永远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中国儒家文化六经之首的《易经》,开篇即告诉我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从此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便成了传统文化中两条基本的人生方向,一条决定人生的宽度,而另一条则决定人生的高度,他便是人生方向的总纲。
3. “仁义礼智信”“舍身取义”“忠”“恕”之道“勤以修身、俭以养德,”“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等价值观是尚德精神的具体实践。在尚德精神的指引下无数仁人志士在不同的境遇中思考、探索和实践,形成了许多具体的價值标准,这是尚德精神的具体化。
总之,以尚德精神为核心,从总体方向到具体道德标准,全部传统文化的精髓内涵都体现在这里。今天我们之所以重新开始强调传统文化教育,在广大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传统文化及并不是简单的模仿或者为了复古,衣食住行回到过去,而是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我们的老祖宗留下的许多精神财富对今天社会生活的重要价值,今天我们重新推进传统文化教育、特别是加强中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根本目的正在于此,通过传统文化学习,从传统那里得到启迪和思考,让古人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价值体系和人生智慧走入我们的心底,让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更加正确,让我们在这个价值体系多元化的时代心中少一些迷惑,坚守住正确的人生方向!简言之,继承人文精神,古为今用这才是我们传统文化教育的根本立足点!今天我们中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就应该紧紧围绕这一立足点进行。
怎样才能达到这一目标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1. 学经典,知圣贤。传统文化的精髓首先直接包含在经典中,如《道德经》《论语》《易经》等这些传统文化经典之所以被奉为经典,它们告诉人们的人生智慧能够经得起历史的考验,中华传统中最基本的道德体系和许多价值标准,都来自这些经典,他们集中了全部人文精神的核心部分。在经典的传承和传教中,出现了一批文化巨人,从孔子、老子到孟子、庄子、墨子到董仲舒、朱熹,他们是传统文化学习和传承的集大成者。我们将其称为圣贤,知道他们,了解他们的生平、著作、主要主张和学术思想本身就是对传统文化、传统精神的学习和继承。知圣贤学经典显然是传统文化学习最直接的方式。
2. 学典故、知历史。传统的人文精神不仅蕴含在经典中,还有一大批仁人志士将他变成了具体的实践,这就是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年,浩浩二十四史许多历史人物用自己的作为、具体行动将传统精神具体化了,他们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从苏武牧羊到岳母刺字、从孟母三迁到朱子家训,他们所传承的精神内涵就是传统文化的精髓,这些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作为当代的青少年学子,我们无法系统阅读二十四史,但我们应该了解中华文化中这些典型的历史故事,这是传统对我们最基本的要求。
3. 学古文、知情怀。歌咏言诗言志,如果说史书来自他人的记述,不足以了解当事者真实的心灵世界,那么诗歌和古文则是作为文者心灵世界的直接流露。我们读古文古诗词,无异于与古人对酒当歌,当面谈心,在诗词曲赋中流淌着的已不再是道德教言,而是来自高尚心灵真情实感的宣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显然这些诗篇留给我们的不只是美的享受,更多的是精神世界的震荡,我们通过各种喜闻乐见的古诗文读背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古诗文中感受到传统的精神力量,受到熏陶和感染。
4. 学格言、知修身。传统本身的魅力在于它是知行合一的,我们不仅要明白道理,还要身体力行将它落实在行动中。传统格言作为传统文化的另一类沉淀,它告诉我们的更多的是具体做法。“小心捕得千秋蝉,谨慎能行万年船”“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成仙成佛先成人,课子课孙先课己”“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通过古格言的熏陶,我们获取的可能是一生行之不尽的修身智慧。
总之,传统文化教育走入校园的核心应是传承人文精神而非其他,我们的一切传统文化教育活动都必须牢牢把握这个核心才会真正让“传统”古而不老,历久常新,在新时代发挥出它巨大的魅力和社会价值!
作者简介:
张顺国,甘肃省酒泉市,酒泉市肃州区东洞学区。
关键词: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目标;思考
曾看到过一篇报道,某地区组织数千名中小学生统一着古装,三叩九拜举行庄严隆重的祭孔拜孔仪式,场面盛大,蔚为壮观,十分惹眼,同时也迎来了很多争议。显然这是传统文化教育走入校园这一时代背景下上演的一幕文化秀闹剧。随着传统文化教育被社会广泛重视传统文化教育也成了学校教育的一个新热点,2014年,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安排意见》,各个学校按照相关规定积极组织和开展各类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读经典、背古诗、听古戏、读古训、穿古装、习古礼、知民俗等各类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层出不穷,可谓五花八门。在各种类型的教育活动中,有的活动把握住了传统文化教育的根本目的,认识到位,活动有效,但同时我们也意识到还有许多针对中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失之肤浅,活动开展表面化、形式化倾向严重,甚至有些活动看起来似乎与传统有关,实则与传统精神风马牛不相及,像习古礼、秀古装、说古语、三叩九拜等这样的活动只能算作是秀传统而已,算不得真正的传统文化教育。
为什么我们的中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会出现这种让人啼笑皆非的闹剧,其根源就在于我们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根本立足点认识不足,心里面不明白,行动起来就盲目,开展活动自然会陷入肤浅化、形式化、表面化的状态!
那么,中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应立足于何处呢?
1. 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立德修身。今天我们讲传统,说传统,中华传统开始受到全世界的瞩目,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在传统文化中的尚德精神,“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从儒释道到诸子百家,从儒家《六经》到《二十四史》乃至诗文数术,立德修身贯穿始终,而且把道德作为人生的最高价值追求“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德者本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2. 在传统文化中崇尚的人生方向永远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中国儒家文化六经之首的《易经》,开篇即告诉我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从此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便成了传统文化中两条基本的人生方向,一条决定人生的宽度,而另一条则决定人生的高度,他便是人生方向的总纲。
3. “仁义礼智信”“舍身取义”“忠”“恕”之道“勤以修身、俭以养德,”“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等价值观是尚德精神的具体实践。在尚德精神的指引下无数仁人志士在不同的境遇中思考、探索和实践,形成了许多具体的價值标准,这是尚德精神的具体化。
总之,以尚德精神为核心,从总体方向到具体道德标准,全部传统文化的精髓内涵都体现在这里。今天我们之所以重新开始强调传统文化教育,在广大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传统文化及并不是简单的模仿或者为了复古,衣食住行回到过去,而是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我们的老祖宗留下的许多精神财富对今天社会生活的重要价值,今天我们重新推进传统文化教育、特别是加强中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根本目的正在于此,通过传统文化学习,从传统那里得到启迪和思考,让古人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价值体系和人生智慧走入我们的心底,让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更加正确,让我们在这个价值体系多元化的时代心中少一些迷惑,坚守住正确的人生方向!简言之,继承人文精神,古为今用这才是我们传统文化教育的根本立足点!今天我们中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就应该紧紧围绕这一立足点进行。
怎样才能达到这一目标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1. 学经典,知圣贤。传统文化的精髓首先直接包含在经典中,如《道德经》《论语》《易经》等这些传统文化经典之所以被奉为经典,它们告诉人们的人生智慧能够经得起历史的考验,中华传统中最基本的道德体系和许多价值标准,都来自这些经典,他们集中了全部人文精神的核心部分。在经典的传承和传教中,出现了一批文化巨人,从孔子、老子到孟子、庄子、墨子到董仲舒、朱熹,他们是传统文化学习和传承的集大成者。我们将其称为圣贤,知道他们,了解他们的生平、著作、主要主张和学术思想本身就是对传统文化、传统精神的学习和继承。知圣贤学经典显然是传统文化学习最直接的方式。
2. 学典故、知历史。传统的人文精神不仅蕴含在经典中,还有一大批仁人志士将他变成了具体的实践,这就是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年,浩浩二十四史许多历史人物用自己的作为、具体行动将传统精神具体化了,他们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从苏武牧羊到岳母刺字、从孟母三迁到朱子家训,他们所传承的精神内涵就是传统文化的精髓,这些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作为当代的青少年学子,我们无法系统阅读二十四史,但我们应该了解中华文化中这些典型的历史故事,这是传统对我们最基本的要求。
3. 学古文、知情怀。歌咏言诗言志,如果说史书来自他人的记述,不足以了解当事者真实的心灵世界,那么诗歌和古文则是作为文者心灵世界的直接流露。我们读古文古诗词,无异于与古人对酒当歌,当面谈心,在诗词曲赋中流淌着的已不再是道德教言,而是来自高尚心灵真情实感的宣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显然这些诗篇留给我们的不只是美的享受,更多的是精神世界的震荡,我们通过各种喜闻乐见的古诗文读背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古诗文中感受到传统的精神力量,受到熏陶和感染。
4. 学格言、知修身。传统本身的魅力在于它是知行合一的,我们不仅要明白道理,还要身体力行将它落实在行动中。传统格言作为传统文化的另一类沉淀,它告诉我们的更多的是具体做法。“小心捕得千秋蝉,谨慎能行万年船”“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成仙成佛先成人,课子课孙先课己”“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通过古格言的熏陶,我们获取的可能是一生行之不尽的修身智慧。
总之,传统文化教育走入校园的核心应是传承人文精神而非其他,我们的一切传统文化教育活动都必须牢牢把握这个核心才会真正让“传统”古而不老,历久常新,在新时代发挥出它巨大的魅力和社会价值!
作者简介:
张顺国,甘肃省酒泉市,酒泉市肃州区东洞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