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拓展 校内融合 精准实施送教上门教育康复

来源 :辽宁教育·管理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xiu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教育部等七部委联合印发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文件的贯彻落实,送教上门工作不断推进。日新学校立足学生实际,实施精准康复,坚持为家庭增能,探索出了以个别化教育计划、教育场所选择、独立课程表制定,以及家庭指导服务为主的送教上门工作教育安置形式,为辖区内无法到校就读的特殊儿童送去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关键词:送教上门;精准送教;家校共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殊教育作为保证残疾人权利的重要手段,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特殊儿童群体中,有一部分儿童因身体障碍程度重或其他原因无法到校就读,为解决他们的受教育问题,“送教上门”应运而生。2014 年我国颁布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 年)》中提出: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安排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学校教育资源,为确实不能到校就读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提供送教上门或远程教育等服务,并将其纳入学籍管理。
   日新学校于2013年在大连市率先开展了送教上门工作,是东北地区最早一批开展送教上门实践的学校。经过不断地实践探索,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送教上门教育安置策略。教育安置主要指“诊断后为实现教育目标而确立的接受各种教育和训练的形式,主要涉及安置对象、场所、适合度等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儿童受教育权的实现,关系到国家义务教育法的贯彻、落实和教育资源合理分配等。”在送教上门工作中教育安置则指的是:在教育评估、个别化教育计划(IEP)基础上,针对无法到校就读的特殊儿童所采取的个性化教育服务,包括独立课程表制定、教育场所设计以及家庭指导服务。
   本文以一名特殊儿童妥妥为对象,梳理其一周的送教流程,论述我校以教育评估为基础的教育安置策略。
   一、立足教育评估,定制个性服务
   教育评估是所有教育活动开展的基础。对特殊儿童进行准确的鉴定和分类,是维护残疾人权利、保障相关福利的基础和前提。教育评估源于医学界的诊断评估,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国内研究者翻译、编制了众多评估工具。教育评估在特殊教育领域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评估不仅能够确定其是否为特殊教育的对象,还能明确其有哪些特殊教育服务的需要,为其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提供了依据,帮助学校为特殊儿童设计符合他们现阶段发展水平的教育安置策略,引导家长和教师更好地参与特殊儿童成长,提高送教上门工作质量。
   送教上门中的教育评估,不仅针对孩子一人,更要重视其背后的家庭。评估报告中除了常规的各领域能力评估还应包括家庭经济状况、家中训练场地情况、家中训练器材情况,以及家庭训练人员的年龄和学历等。这些重要家庭信息的掌握能够让负责教师合理地定制个别化教育计划,便于实施精准康复。
   妥妥在2016年9月加入日新送教的大家庭中。在入学之初,我们对妥妥进行了全面評估,主要包括动作能力、认知能力、言语能力、个人学习兴趣等方面,评估结果采用描述性的语言,重点关注学生现阶段能力、家庭支持程度等方面。
   个别化教育计划(IEP)是特殊教育的基石。每一个孩子都是特殊的个体,这在特殊教育领域中更加明显,即使是相同的障碍类型在认知、动作等方面的呈现形式也是千差万别,差异性也就成了特殊教育的显著特征之一。在不断的实践中,人们逐步认识到个别化教育计划在特殊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它规划和指导一个特殊学生所接受教育的方方面面,描述了学生的教育需要,确定了学生要达到的教育目标,规划了学生的教育安置形式,明确了学生的教学进程和进步的评价标准。综合考量妥妥的评估报告、家长需求及教师专长,学校安排两名教师为妥妥的送教责任教师,负责IEP的制定与执行。
   在IEP的制定中,由于送教上门的特殊性,我们聚焦在妥妥的家庭指导服务以及融合教育方面。一方面,为其提供了言语康复、认知康复以及动作康复三门课程。另一方面,充分考虑家庭在送教上门中的重要作用,我们设计了家庭指导环节,将康复技能教给家长,真正做到“授人以渔”。此外,在孩子身体允许的情况下,我们主动帮助孩子走出家门,走向学校,设计“融合日”环节,结合IEP定制个性化课程表,确定一周送教流程:以周四精准康复为起点,这一天作为上门日,送教教师上门帮助孩子做教育康复并对家长做家庭指导;以周五至周日高效互动为基础,家庭和学校充分交流;以周一融合日为纽带,妥妥到校进行集体活动。以此形成完整的家庭指导流程,保证妥妥IEP的高效执行。
   二、实施精准康复,促进家校共育
   我们在与家长共同定制妥妥的IEP之后,确定以七天为一周期,以“精准康复”“高效互动”与“到校融合”三个环节为基础,设置个性化课程表,开展送教上门工作。
   (一)精准康复
   随着《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实施方案》的出台,精准康复这一概念开始应用在特殊教育领域。精准康复指的是在医疗和康复机构内,结合现在科技手段和方法、传统康复评估与治疗方法,以及患者生活环境和以往的康复相关数据,为患者提供精准的康复评估、康复治疗与训练、康复管理以及康复转介的过程,这四个环节缺一不可,共同组成完整的康复过程。在借鉴康复医疗的医学概念基础上,结合多年送教经验,我们认为送教上门中精准康复指的是: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为特殊儿童提供高效的康复训练和全面的家庭管理方案,落实到具体送教中则是做到两个精准,即“目标精准”和“要求精准”。
   “目标精准”要求康复训练领域的细化,针对每一个学生的障碍类型做到“标靶式”康复训练。将妥妥IEP的康复领域目标层层细化,学期目标为“提升平衡感”细化为“降低学生对于前庭刺激的过度反应”,月份目标为“体验不同姿势下的前庭刺激”,周目标(每次送教的内容)则更加细致,包括:体验坐姿、站姿、跪姿下的前庭刺激及姿势控制等。
   “要求精准”尤其强调在家中进行教育训练的可操作性,让教育训练可以更加有的放矢,让没有专业技能的家长也能够进行训练。建立良好的家庭管理模式是保证康复质量的重要手段,在送教上门中专门设置家长指导环节,把康复内容精准传授给家长,将训练的频率和辅助动作细化,让家长拿来就能用,用就用得好,真正提高孩子的能力。我们在送教中准备精准康复学生案(对学生康复训练)和精准家长指导案(对家长的精准指导)两份教案,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完成对妥妥的精准康复。    (二)家校共育
   家庭是送教儿童最重要的成长环境,家长也对其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家长与孩子接触时间最长,对孩子的状况也最为了解,其自身的知识、品德、参与度和积极性也是影响送教上门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将家长真正纳入到送教工作中来,让送教的对象扩展为残疾人家庭,实现对家庭的支持增能。
   在送教工作中,教师和孩子们接触时间有限,绝大多数的训练需要家长在家中进行,这就对家庭训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调动家长积极性以保证家长在家训练的质量,是摆在送教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因此,在传统面对面指导的基础上,应采取现代化的沟通手段。我校利用专门APP以及微信群建立家校云连接,一方面,教师可以将训练内容以微课形式下发给家长以指导家长对孩子进行家庭训练;另一方面,家长也可以将在家训练过程录制成视频上传到微信群当中,由负责教师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围绕着移动终端,将教师教学示范视频、教师指导视频(教师指导家长进行康复训练)、家长实操视频、教师在线针对性指导(针对实操视频的反馈与指导)四个部分结合到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互动模式,将线下送教中的内容延展到线上来。
   三、精心设置课程,全面高效融合
   融合教育在20世纪70年代成为特殊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成了全球特殊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融合教育倡导“零拒绝”的教育哲学,认为普通学校应成为每一个儿童获得成功的地方,残疾儿童有权在普通学校接收高质量的、适合其特点的、平等的教育与服务,使得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真正融合成为统一的教育体系,其本质就是每一个孩子都有相同的受教育权利,打破普通学校对于特殊儿童的藩篱。
   送教上门工作起始于融合教育,与融合教育的理念一脉相承,让无法到校就读的特殊儿童嘗试回归校园,到特殊学校的班级中参与学习。送教上门的孩子大多为中重度的特殊儿童,他们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到校就读,而作为公民他们与其他人一样有享受公平教育的权利。因此,在送教上门中打破的“藩篱”就是学校与家之间的距离。我们力求为妥妥构建出支持她成长的完整生态系统,增强其社会交往能力,在身体状态允许的情况下,设置“融合日”让妥妥到校参与学校集体生活,让妥妥走出家门,迈进校门。在学校中,我们以IEP为指导,兼顾集体教学与个性化康复,使学生能够通过送教有切实的收获。
   妥妥是日新送教故事的主人公之一,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学校送教大家庭中发生。随着送教上门工作的不断发展,我校逐渐摸索出“实施精准康复,秉持家校共育,以个别化教育计划为基础,坚持随班融合与个性化课表”的教育安置策略,形成线上线下高效互动的送教上门工作实施模式,使送教上门工作真正致力于孩子的发展,对其大有裨益。
   送教上门工作是一个不断发展、富于挑战的工作,我们对于送教工作的探索远没有结束。未来,我校将坚持“让每一个生命都精彩”的文化愿景,为更多不能到校就读的特殊儿童送去高质量的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梅.关于孤独症儿童、青少年教育安置问题的几点思考[J].现代特殊教育,2004(10):30-32.
   [2]杨娟.我国特殊儿童教育评估中存在的问题[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10):109-112.
   [3]肖非.关于个别化教育计划几个问题的思考[J].中国特殊教育,2005(02):9-13.
   [4]肖建华,陈龙伟,朱一平,李树伟,王勇勇,田亚峰.对“精准康复”的理解[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7(03):110-112.
   [5]邓猛,苏慧.融合教育在中国的嫁接与再生成:基于社会文化视角的分析[J].教育学报,2012(01):83-89.
   [6]黄丽娇,张宁生.生态化教育观对于聋教育的启示[J].中州大学学报,2014(10):57-60.
  (责任编辑:赵昆伦)
其他文献
2018年11月22日,常州市局前街小学专门召开了一场听证会,参会人有教师、学生、家长,也有心理学专家和律师。他们讨论的中心话题是:该如何把对学生的惩戒权还给老师。学校用这种方式公开讨论惩戒制度,在全国还是第一次。有人说,没有人天生就能适应社会规则、拥有强大的自控能力。在早期教育阶段,孩子违反规则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适当的惩戒能够更有效率地引导他们完成社会化。(《中国青年报》2018年11月2
期刊
日新学校位于大连市西岗区, 全校共有8个班, 共有脑瘫、自闭症等各类智力障碍学生100多名。学校在“一个也不放弃, 特殊教育零拒绝”理念的指导下, 于2013年启动了送教上门工作, 至今已有六年。学校的做法充分体现了“教育应满足全体儿童需要”的原则, 通过送教教师为特殊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所需的服务, 以改善儿童的现状, 缓解家庭的负担。经过多年准备, 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对重度智力残疾学生实施送
摘要:“送教上门”工作的开展使中重度特殊儿童可以在家中得到切实的教育,充分体现了“教育应当满足所有儿童需要”的原则。送教团队在送教工作中处于主导性地位,其工作质量也对送教工作起着关键性作用。通过科学的教师团队组建、专业的教师团队培训,以及全面的送教团队交流,推动送教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以保证送教工作的高效、有序。   关键词:特教教师;专业化发展;送教上门   “送教上门”工作是普及和发展特殊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