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及其变化对洮儿河流域中上游地区非点源污染的影响

来源 :水土保持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j664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分析洮儿河流域上中游地区1970—2000年土地利用变化的基础上,利用长期水文影响模型估算研究区内非点源污染物的输出负荷,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并引入单位贡献指数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不同污染物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在这30a间,研究区的土地利用以草地、林地和农业用地为主,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特征显著,生态用地面积大幅度减少,非生态用地面积迅速增加,研究区内人类活动增强并有加剧生态退化的趋势;(2)在这30a间,研究区内非点源污染负荷总量从3 400t上升到6 200t,总氮(TN)、总磷(TP)的高负荷分布区域主要集中在中游,并有向上游扩张的明显趋势;(3)采用贡献率和单位贡献指数(UCI)2个指标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非点源污染物TN,TP的影响,UCI能更好地反映土地利用对非点源污染的影响,其中农业用地对非点源污染的影响程度最大,住宅用地和工业用地次之,林地和草地影响最小。
其他文献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用土地被不断征用,失地农民的利益严重受损,主要表现有:征地补偿费过低;补偿标准不一,分配混乱;再就业安置困难等.造成这一现象的制度因素在于:
科学对隐喻的吁求,从根本而言,源于科学思维与隐喻思维的必然联系。隐喻并非科学外在的、临时借用来对已发明理论作进一步论证或生动浅显说明的工具,隐喻是内在于科学思维的有机
评判一套理论、一种主张不能完全以评判对象本身为转移,而必须从理论与其应用情境组成的“公构系统”中所凸显的“效用趋向”来判断。由此得出:超越人类中心化困境并非没有意义
不知不觉,我在延安大学学习、工作、生活了五十个春秋。由青年步入古稀之年,好似一场梦。细想起来,值得回味的东西也还不少。今年是延大校庆71周年,恢复重建50周年,写一点纪念性的
解放区公办、民办中小学在办学体制上相同点是坚持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根本方向,坚持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坚持依法管理;其不同点在于办学经费上自主权有所不同,民办学校在
延安时期辛安亭曾担任陕甘宁边区教育厅教材编审科科长,编写小学教科书、识字课本、儿童读物四十余种.作为杰出的教育家,辛安亭在教材和通俗读物的编写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
采用停流技术研究了室温下不同pH值时水溶性锰卟啉Mn^Ⅲ(TMPyP)与NaOCl构建的细胞色素P-450模拟酶体系的催化反应动力学,考察了反应过程中各种中间化合物的形成与消失,探讨了Mn^Ⅲ(TMPyP)与NaOCl相互作用的机理,并且用
题目 已知a<sup>2</sup>+b<sup>2</sup>-kab=1 ① c<sup>2</sup>+d<sup>2</sup>-kcd=1 ② (a、b、c、d、k都是实数。|k|【2) 求证|ac-bd|≤2/(4-k<sup>2</sup>)<sup>1/2</sup> 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