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社会主义”是个什么玩意儿?

来源 :中华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j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最近,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政治教研室的一位教师到处讲话、发文章,宣传他的“新社会主义”。他说“社会主义就是普遍幸福主义,不能把某种结构奉为圣物来崇拜”。什么公有制、按劳分配、无产阶级专政、共产党领导等等,有没有都无所谓,只要大家生活得到改善,那就是社会主义。于是他认为,美国19世纪以来,由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出现了“中产阶级”,所以“其实质就是美国已在逐步向社会主义和平演变了”。至于瑞典,那更是社会主义的典型了。他说:“社会主义概念首先是指社会保障”,“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概念也以保障民生为要义。区别只在于,经验证明,计划经济无法实现达到普遍富裕水平的民生保障,市场经济加民主政治却能做到这一点。所以这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伟大贡献。”①他的意思是说,西方国家由于是市场经济加民主,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而社会主义国家由于搞计划经却没有做到。这简直把人说糊涂了。他还说,瑞典的做法“符合当代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他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因此,“民主社会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是科学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于科学社会主义。这不是在玩概念游戏吗?该教师的本事就在于此。这种指鹿为马的本事,如若赵高地下有知,恐怕也自愧弗如!
  问题在于,什么叫社会主义?能不能说,社会主义就是“普遍幸福主义”?马克思恩格斯是怎么提出社会主义的,我们讲的科学社会主义指的是什么?
  二、先要说一下,世上是不会有什么“普遍幸福主义”的。“普遍幸福主义”是一个十分含糊的概念,谁也无法界定,既不能从量上界定,更不能从质上界定。什么叫“普遍幸福主义”,连该教师本人也没有把它说清楚。“幸福”,是人们的一种感受,一种满足感。这种感受,因时间、地点、条件不同而千差万别。什么叫幸福,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理解。在阶级社会里,每一个阶级都有自己的幸福观。能够追逐到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对资产阶级来说,那就是最大的幸福。但实现这样的幸福,工人阶级就要忍受剥削,就不会感到幸福。工人阶级要求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这就要剥夺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对此,资产阶级就会感到不幸福。“普遍幸福主义”是怎么也实现不了的。
  三、该教师的“新社会主义”并不真的是什么新玩意儿,实际上就是民主社会主义提倡的“福利社会主义”,不过换个说法而已。他认为,只要通过国家财政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实行社会保障、搞福利政策,就可以做到“普遍幸福”,那就是社会主义了。老实说,这是一个老掉牙的“社会主义”观,是社会民主党很早以前就说过、做过的。他特别推崇瑞典,把瑞典看作是社会主义的典范,这就证明了他的“普遍幸福主义”就是民主社会主义。然而瑞典搞的“福利社会主义”,只是垄断资产阶级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利用国内获得的垄断利润和在世界市场上剥削不发达国家劳动人民获得的超额利润,在国内广泛实行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贫富差距,维护了社会稳定。但是,資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的社会性质与资产阶级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不是靠建立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所能解决的。在资产阶级私有制基础上,必然导致两极分化,而绝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的。瑞典的福利主义根本没有实现什么“普遍幸福”,仍然是穷的穷、富的富,而且两极分化还在加剧。存在剥削和两级分化,总不能说实现了“普遍幸福”吧。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这种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只是起到一种社会矛盾“缓冲器”的作用,它没有触及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痼疾,至多只是对资本主义做点改良,充当资本主义病床前的医生,延长资本主义的寿命罢了。说到底,这种福利主义,就像马克思指出的那样,不过意味着“雇佣工人为自己铸造的金锁链已经够长够重,容许把它略微放松一点”②而已,从而谈不上什么社会主义!
  四、把社会主义只看作是一种分配关系,谈论社会主义,只是围绕着分配问题兜圈子,这是马克思批判过的“庸俗社会主义”。 该教师的“新社会主义”就是这样的“庸俗社会主义”。
  从理论上讲,该教师的“新社会主义”的错误在于把分配当作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仿佛只要调整分配政策,不必触动生产关系,尤其是不必触动所有制关系,就可以实现社会主义,就是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这实际上是拉萨尔主义的观点,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集中批判了这种观点。大家知道,生产决定分配,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分配从来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决定性的东西,它是从属于生产的。社会产品如何进行分配,是具有客观必然性的,人们可以改变分配的具体做法,可以调整分配政策,但分配的性质和方式却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人们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首先是是否占有生产资料,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了人们在分配关系中的地位。因此,不能撇开生产关系,尤其是不能撇开作为生产关系基础的所有制形式,孤立地就分配谈分配。拉萨尔主义者“把分配看成并解释成一种不依赖于生产方式的东西,从而把社会主义描写为主要是围绕着分配兜圈子”,对此,马克思批评说,他们是“仿效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庸俗社会主义”。③现在,该教师又在重复拉萨尔的错误言论,把在不触动私有制的条件下,按照资产阶级根本利益对分配政策作一点调整,就称之为“社会主义”,这不就是典型的“庸俗社会主义”了吗!
  五、该教师说,社会主义就是要使人民富裕起来,只要能够改善人民生活就是社会主义。这很容易迷惑人,然而这种说法是经不起推敲的。毫无疑问,我们闹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是为了使人民摆脱贫困,逐步富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是我们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题中应有之义。恩格斯指出,社会主义应该“使社会生产力及其成果不断增长,足以保证每个人的一切合理的需要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得到满足。”④从这个意义上讲,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这一点,斯大林早就指出过。当有人提出社会主义能够在贫困的基础上建成时,他批评说:“社会主义不是要大家贫困,而是要消灭贫困。”这种说法“并不是什么社会主义,而是对社会主义的讽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不是要缩减个人需要,而是要竭力扩大和发展个人需要,不是要限制或拒绝满足这些需要,而是要全面地充分满足有高度文化的劳动人民的一切需要。”⑤可见,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社会主义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应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是对的,但是,我们不能倒过来说,只要能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是社会主义;更不能说,生活水平高就是社会主义,生活水平低就不是社会主义。这是一个起码的形式逻辑问题。社会主义是一种社会制度,它的内涵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而不是生活水平的高低。生活能否达到富裕,不仅取决于社会制度的性质和我们的工作,而且很大程度上还要看旧社会留给我们什么样的经济遗产,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初期,这一点尤为明显。我们是在经济十分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的,在相当一段时间里,人民的生活水平还会大大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我们还要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而奋斗,但不能由此得出结论:我们建立的不是社会主义制度、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多年的发展生活水平相对来说比较高,因而他们却实现了社会主义。
  还应该看到,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总起来看人们的生活水平是在不断提高的。在奴隶社会,虽然奴隶主对奴隶进行残酷的剥削,但奴隶的生活总比原始人要好一些。但绝不能说,这种改善就是实现了“普遍幸福”,进而就是“社会主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在市场上按照劳动力价值出卖劳动力,劳动力价值既包括生理因素,也包括社会历史因素。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也会使得劳动力价值的物质内容不断增加,从而使工人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区别,并不在于绝对生活水平的高低,也不在于人民生活能不能改善,而在于能不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能不能实现共同富裕。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尽管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人民生活的绝对水平也会有所提高,但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会加深,两极分化会加剧;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由于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分配领域能够实行按劳分配原则(而不是有人凭借占有的生产资料获得利润,有人则靠出卖劳动力获得收入),因而不仅工人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且可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该教师谈论社会主义,却完全不提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真不知道他说的是什么社会主义!
  六、该教师美化美国的现实,欺骗受众。他说,美国已经向社会主义过渡了,理由是美国已经形成了一个中产阶级,生活好了,实现了“普遍幸福”。这是歪曲现实的谎话。且不论“中产阶级”这个概念是资产阶级学者编造出来的、不科学的东西,资本主义社会,就纯粹形态来说,只有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两大对立的阶级,当中没有什么“中产阶级”。资产阶级学者把得到中等收入的人当作一个独立的阶级了。中等收入者是分属于不同阶级的,而不是一个统一的、独立的阶级。所以,说美国出现了一个“中产阶级”,从根本上讲,是站不住脚的。我们先把这个理论问题搁在一边,而来看一看,美国是不是像他说的那样实现了“普遍幸福”,因而演变成为“社会主义”了?
  读一下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吧,他的一大功绩就是用大量统计数据证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收入增长速度(也就是资本家占有的财富的增长速度)远快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因而两极分化在不断加剧,库兹涅茨的倒U型曲线(即随着经济的发展,贫富差距会缩小)是不存在的,是主观想象出来的虚幻的公式。该教师能用数据证明皮凯蒂的论点是错误的吗?他只是信口开河,没有任何数据。再看看现实生活吧。2008年以来美国爆发的“占领华尔街”运动,方兴未艾,口号就是99%反对1%,生活在美国的劳动人民深切地感到两极分化的痛苦,迫切要求改变现状。该教师却完全不顾事实,在蓬勃兴起的“占领华尔街”运动面前,却得出了美国已经实现了“普遍幸福”、从而已经向社会主义过渡这样一个结论。不过这个结论,不仅美国工人阶级不会赞同,美国垄断资产阶级也不敢赞同。真佩服他的想象力的丰富!无知者无畏,此言不谬矣。
  七、我们还是正面来阐述一下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据说该教师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是专门给民主党派领导干部讲科学社会主义这门课的,想来他应该懂得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吧。
  “社会主义”这个概念是伴随着资本主义产生的。它是以作为替代资本主义的新社会制度的面貌出现的。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日益暴露出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和弊病,不同阶级从本阶级的立场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病,提出自己的对未来社会的设想,这时,凡是说资本主义有弊病的人,都打出“社会主义”的旗号,所以历史上“社会主义”是五花八门的,据说自1827年以来,关于社会主义的定义有近300种之多。封建贵族为了夺回被资产阶级夺去的天堂,提出了“封建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旗号下,要求恢复封建主义制度;小资产阶级为了维护小生产者的利益,反对日益导致小生产破产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产阶级政权,提出了“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例如蒲鲁东主义;新生的但还不成熟的工人阶级,从人的理性出发,幻想建立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社会,这就是“空想社会主义”;资产阶级内部也有不同群体,有时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会侵害到资产阶级某些群体的利益,这些群体也会批评资本主义的弊病,自称是“社会主义”,这就叫“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实际上就是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一种)。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曾经一一分析过这些“社会主义”的阶级实质。正是通过分析、批判这些不同的社会主义流派,在历史唯物主义这个新的世界观指导下,在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他们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自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以来,我们再谈论社会主义,就是指科学社会主义了。习近平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⑥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论断。他实际上提出了一个判断“社会主义”的标准: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才是社会主义;否定、反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就不是社会主义。
  那么,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呢?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回答了这个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预见的未来社会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是这样几条:第一,无产阶级必须组织自己的政党,并在自己的政党领导下进行革命和建设。为什么无产阶级必须组织自己的政党呢?这是由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的地位和任务决定的。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无产阶级丧失了生产资料,而且被无政府的竞争所分散,因而相对于资产阶级来说处于劣势。无产阶级在争取政权的斗争中,除了组织,没有别的武器。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在反对有产阶级联合力量的斗争中,只有把自身组织成为与有产阶级建立的一切旧政党不同的、相对立的政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为保证社会革命获得胜利和实现革命的最高目标——消灭阶级,无产阶级这样组织成为政党是必要的。”⑦这个政党应该是工人阶级性质的政党,它应该坚持无产阶级的立场和利益,而不受资产阶级的影响,不应“充当资产阶级民主派的随声附和的合唱队”。第二,无产阶级必须通过革命斗争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无产阶级要获得解放,成为社会的主人,首先要从资产阶级手里夺取政权,取得政治统治权。不掌握政权,一件事情也办不成。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是“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统治。”⑧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这个政权是什么性质的呢?马克思总结了巴黎公社的经验,提出一个著名论断:“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級专政”,“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⑨无产阶级专政是阶级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这是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第三,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共产党宣言》旗帜鲜明地提出:共产主义运动的基本问题是所有制问题。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了生产的目的,也决定了劳动过程中和分配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性质。一个社会的性质,从经济上说,取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共产主义革命就是要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⑩在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生产,正是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所在。不消灭私有制,不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工人阶级就不能得到解放,就不能摆脱被剥削、被压迫的命运,也就谈不上社会主义。第四,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同传统观念彻底决裂。《共产党宣言》提出,在同传统所有制彻底决裂的同时,我们还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实现同传统观念彻底决裂这一任务的关键在于,用工人阶级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教育和武装全体人民,占领思想理论阵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各种社会思潮,批判和抵制形形色色的在私有制基础上产生的传统观念。   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在批评赫鲁晓夫的修正主义观点时,总结了世界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把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称为“十月革命道路”,指出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的普遍规律,是任何国家进行革命和建设都必须遵循的共同道路。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针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把这些基本原则概括为四项基本原则。表述虽然有所不同,意思是一样的。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未来社会的这些基本原则,并不是主观的臆测,而是根据社会发展规律推论出来的,有着科学的依据。与空想社会主义者不同,马克思恩格斯在谈到社会主义时,并不是诉诸道德和法,他们认为,从道义上对资本主义的剥削表示愤怒,由此出发设计新的社会主义制度,无论多么入情入理,我们总不能认为它是科学的、正确的,而只能把它看作是一种象征。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存在的矛盾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的。他们谈论社会主义,并不是从人的理性、人们的善良愿望(例如,要使人过上好日子、要实现“普遍幸福”等等)出发的,他们提出未来的社会制度问题的根据是:“共产主义是从资本主义中产生出来的,它是历史地从资本主义中发展出来的,它是资本主义所产生的那种社会力量发生作用的结果。”他们的理论逻辑是这样的: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分工的加深、经济联系的密切化,使得生产越来越具有社会的性质。生产力的这种性质,客观上要求由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并调节整个国民经济。但是,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私有制妨碍了生产力性质的这种客观要求的实现,因而生产社会性与私人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就成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必须用生产资料公有制取代资本家的私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就有可能实行按劳分配原则,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奠定经济基础。然而建立公有制、“剥夺剥夺者”,势必引起资产阶级的殊死反抗,因此,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无产阶级必须组织自己的政党——共产党,并在共产党领导下,进行革命斗争,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所有这一切都必须在无产阶级世界观——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才能做到。《共产党宣言》里讲的未来社会的设想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体系,是个“成套设备”,它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们讲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毛泽东邓小平一再重申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必须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科学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的界限,绝不允许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号,贩卖民主社会主义的货色。
  八、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一种怪现象:吃共产党的饭,砸共产党的锅。这些砸锅党人,拿着共产党发的工资,干着反对共产党的活。在培训干部的讲坛上,大肆散布反对马克思主义、反对社会主义、赞扬资本主义的谬论。这位教师就是一个典型。应该拿出“亮剑”精神,同这些砸锅党人进行坚决斗争,绝不能姑息、纵容。
  注释:
  ①王占阳:《走向普遍幸福主义新文明》,《南方都市报》2011年5月22日。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71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0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3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⑤《斯大林选集》(下),第337、33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⑥習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1月6日。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61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85、28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54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86、29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列宁全集》,第31卷,第8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其他文献
少立凌云志,成为救世贤。  安危居度外,家国记心间。  國北狼烟卷,心中怒火然。  驱狼酬祖国,杀贼复家园。  诱寇盘山道,歼倭曲水湾。  穿行幽谷底,矗立太行巅。  毒寇狂奔袭,军民避焰艰。  单刀横伍后,护民自当先。  乐共山河碎,甘同草木眠。  炮来浑身火,魂聚满山烟。  眼望将星落,心遭敌箭穿。  噩耗成号角,悲愤上弓弦。  圣骨埋三晋,灵光照万年。  牢记心底恨,紧握手中拳。  金刚华夏
期刊
初次见面第一印象  201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金秋10月,也是我的母校——清华附小百年华诞的大喜日子。为着这一值得纪念的时刻,退了休的我,也跟着母校的校友们一起投入到百年校庆的筹备工作中去了。  记得一年前的今天我赶来参加母校99周年庆典时,偶遇了一位赶来参加校庆活动的老教师,虽然之前她没有教过我,我们并不认识,但见她和很多校友打招呼,一脸慈爱沧桑却谈吐不凡。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多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11月23日政治局集体学习会上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入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习近平同志还强调了两点:第一,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各种所有制要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公有制主体地位不能动摇,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能动摇,这是保证我国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制度性
期刊
《苍生三部曲:群山·长河·浩海》是忽培元为马文瑞写的传记。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作为这个出版座谈会的主办单位,是理所当然的。传主马文瑞是我们素所敬重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作者忽培元是不可多得的红色作家,又是我们研究会的副会长。为这样的红色作品鼓呼,是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的份内之事。  我与马老和培元同志相识于1993年,当时我在《光明日报》文艺部工作。马老为了了解当时文艺界的状况,曾通过培元同志邀我去
期刊
一  联合国诞生整整七十周年了!它的诞生,是当代国际关系史上一件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事件,对战后国际政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945年2月,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取得胜利的时刻,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邱吉尔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雅尔塔举行会议,发表联合声明,正式决定组建联合国,并定于4月25日在美国旧金山举行“联合国国际性会议”,讨论和制定《联合国宪章》。  二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
期刊
从1942年至1944年,滇西怒江以西约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沦陷,凶残的日寇无恶不作,蹂躏我大好河山。78岁高龄的怒江土司段浩率领“福碧泸练民众自卫支队”,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积极协助正规军进行抗日,支援抗日部队各方面的工作,为滇西抗战写下了光辉的一页。那么,段浩有着怎样的家世、经历和爱国事迹呢?  年轻有为却冤狱10年  据明正统九年(1444年)的《段福墓志铭》记载,段家祖籍在云南省大理
期刊
今年,我们已经步入了"十三五"时期的开局之年,也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那么,在这一时期,如何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必须遵循的"六个坚持"的发展原则,这就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党的领导。这"六个坚持"是我们党首次就如何全面建
期刊
2015年11月23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8次集体学习会上,作了关于如何“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讲话,这意味着中国在当代已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作出了创造性的新发展。这是我国各族人民,特别是忠实于马克思主义的广大干部和劳动群众都无不感到欢欣鼓舞的大事。在本文中,我想谈一谈讲话对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发展的初步理解。  尽人皆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是伟大无产
期刊
《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是一份非常重要的文件。《指导意见》坚持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提出的一些重要的改革措施和原则符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比如分类改革、董事会建设、混合所有制改革要因企施策不搞“拉郎配”、国有企业的外部监督系统需要整合等等。如果理解正确、操作得当,指导意见所提供的改革空间会非常之大。  前一段时间,关于国有企业改革争论很大,国有企业的压力也很大。这个文件是多个部门观
期刊
“莫道离休万事休,理想还在暮年留。革命传统育后代,笔耕盛世谱春秋。”这是马国昌写的自勉诗。  著名军旅作家马国昌曾任武汉军区空军政治部文化部部长、宣传部部长、老战士报告团副团长,湖北省、武汉市作协副主席,湖北省延安精神研究会顾问等职。  2001年12月3日省延研会的会长会议上,讨论增聘几位名誉会长和顾问,与会者听了介绍马国昌的事迹后,一致同意聘请他为顾问,并确定笔者代表本会送聘书上门。  尽管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