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抗战保育院走出来的人民教师

来源 :中华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arkkevin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次见面第一印象
  201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金秋10月,也是我的母校——清华附小百年华诞的大喜日子。为着这一值得纪念的时刻,退了休的我,也跟着母校的校友们一起投入到百年校庆的筹备工作中去了。
  记得一年前的今天我赶来参加母校99周年庆典时,偶遇了一位赶来参加校庆活动的老教师,虽然之前她没有教过我,我们并不认识,但见她和很多校友打招呼,一脸慈爱沧桑却谈吐不凡。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多年且有着当记者习惯的我,不由得对她关注并攀谈起来。
  果不其然,她正是一位老教师。只见她手拄拐杖,艰难前行,此刻身边没人陪伴,我便上前搀扶,一起向校庆的活动地点走去。路上东拉西扯攀谈了许多,不料竟淘到些有亮点的东西!
  她姓徐,家住北京城东南,距学校路较远,这次是儿子开车专程送过来的。她问我整个活动需要多长时间,我拍脑袋说了句:大概两小时吧。随即,见她掏出一个很老式样的手机,开机后告诉儿子,两小时后来接,之后又关机了。见我满脸狐疑,她便笑答,自己只会打,不会接,随时关机省电。进会议室前,徐老师说想上厕所,我便继续搀扶,紧随其后。在接她挎包的瞬间,也低头端详起来:这是一个比那个旧手机还旧的挎包,拉锁已经坏了,就那么敞开着,里面似乎只是些必备的物品。难道这般年纪的老人,连同他们的生活用品也这般老旧吗?眼前这位老教师,极像我的母亲,那就是只要这东西不坏,不讲究款式和模样,再破旧再难看也依然用。唉!那个年代的人,谁又不是这样呢?在我脑子开小差的空当儿,她已经用颤颤巍巍的手,在来宾签到处郑重地写下了“徐全我”三个字,我边默念、边琢磨着这个有特点的名字。其中那个“我”字,竟让我瞬间记牢了她!当我搀扶她走到会场门口时,她的一句“今后每年我都要捐出一个月的养老金给附小”的话,顺风刮入我耳中,立刻把我从杂乱的思绪中拽了回来。我再次审视身边的徐老师:白发苍苍、衣着简单、生活用品老旧、行动不便,竟说出了这样不简单的话!此刻,肃然起敬之心瞬间填满了我!


  有个性的名字让她与祖国命运紧紧相连
  也许是命中注定,那天我和徐老师仅仅只有十几分钟的交往。之后,我便努力找来她家的电话号码,厚着脸皮拨了过去,一而再、再而三地“叨扰”她,直至成为朋友。
  徐全我,上世纪30年代出生于日本帝国主义统治的中国东北沈阳。那时的东北,国破家亡,三千万同胞沦为亡国奴。为铭记民族仇恨,徐老师的父亲,一位手无寸铁的教师,以自己的方式给孩子分别起了“奉我、全我”等名字。徐老师的姐姐叫“奉我”,意思是:奉天是我们中国的,而“全我”的意思是:全中国都是我们的。在家庭的教育下,她从小就懂得:一个中国人永远要爱自己的祖国。后来由于东北战乱,徐老师一家从关外逃到关内,并于1941年前后,逃到华南并定居下来。那时候时局动荡,徐老师父亲一人微薄的工资根本无力养育家人,在这样窘迫的家境下,徐老师便以一名难童的身份,辗转来到重庆保育院,在那里生活直至全国解放。
  徐老师介绍说,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很多失去父母家庭的孩子沦为难童。为保护民族后代,经中国共产党联合各党派与各界知名人士于1938年3月10日在武汉成立了“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该组织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国共两党合作的产物。
  这个由宋美龄任董事长、中共南方局邓颖超、冯玉祥夫人李德全等人积极倡导和参与下建立的机构组织,旗下设有很多保育院,当时收容了三万余名难童,而重庆保育院就是那时全国44所保育院中的一个。这些机构在海内外慈善机构的捐助下,逐渐具备了一定的生存条件。进入这里的难童不仅有饭吃,有衣穿,还有读书的机会。当时保育院的方针是:既保又育又教,在这里小学毕业后,优秀的孩子还可升入国立中学继续学习,全部费用由政府负担。此外,保育院还注重培养孩子们彼此相亲相爱的品德和爱国思想,使他们从小认识到,正是无数爱心之人的慷慨解囊,才有了这里的一切。
  说到此,徐老师激动地说,自己出生在一个充满爱国情结的家庭,又在保育院里长大。保育院就像是一个大家庭,人人亲如兄弟姐妹,不分彼此。她说,自己是不幸的难童,但又是幸运的人。因为保育院不但让她有了安稳的生活,而且还学到了文化知识。所以,她的一切都是由无数不知名的善良人们给予的。
  保育院环境艰苦而特殊,却蕴含了中国哲学中那种“人人爱我、我爱人人”的大爱精神,也让“感恩”成了徐老师毕生追求的理想。
  到清华附小任教
  上世纪50年代,时任清华附小校长的顾蔚云同志从教育局挑选附小教师。徐全我以优异成绩毕业,档案存在教育局。顾校长了解她的情况后,当即决定任用。就这样,一个年仅18岁、不谙世事的年轻人,结束了保育院的生活,走上了社会,站到了新中国人民教师的讲台上。
  徐老师的特殊经历,与其他任教老师相比,从教过程也比较不同。据徐老师回忆,当时附小的教师,很多是清華大学教师、教授的夫人,还有些出身书香门第。相对在保育院长大的徐老师来讲,她不但衣服着装,连言谈举止都显得与众不同,这不仅同窗共事的教师,甚至她教过的四个班级的学生都有感觉。在教学中,有时讲话即便是为学生好,但颇具男孩子性格且单纯的她,可能会言辞犀利,快人快语,方法简单,因此不少同学并不习惯她的做法。
  然而,这段时光并不荒凉,至今仍有不少同学对徐老师留有深刻的印象。一位她教过的学生介绍,徐老师是特殊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单纯质朴,把身边的人当成自己的亲人,在教学中想说什么便说什么,不大讲究人情世故。为此,多年后她与同学聚会时,徐老师仍在为当年教学经验不足和方法简单而懊悔,并向同学们表达歉意之情。为弥补她认为的不足,她一直珍藏着与同学们当年的合影照,并在多年后在《北京青年报》上花钱刊登寻人启事,寻找过去的学生。后来她辗转找到过去的学生,希望给每人洗一张照片,送给所有教过的学生留念。这些照片包括清华附小“红领巾班”集体照、 冰球队合影等。   另一位徐老师教过的学生回忆,因为自己天生胆小,平时上课举手发言次数很少。为锻炼她,徐老师未征得本人意见,就直接当堂宣布她担任班里的体育委员。谁都知道这个工作需要胆大,要负责在队前喊操,集合队伍。这位同学至今仍然非常感谢徐老师当年的决定。正是这样的管理方法,才让自己胆子逐渐大起来并取得了好成绩。她认为,当年如果徐老师不给这个机会,很难想象自己能像现在这样适应社会,担当大任!
  在徐老师即将离开原来的班级入其它班任教时,同班的另一位同学,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欢迎徐老师去那个班。”徐老师问:“是不是你们不欢迎我在这个班呢?”“不是,是因为我弟弟就在徐老师将去任教的那个班。我愿意徐老师教我弟弟。”上述例子只是徐老师在教学中留下的点滴故事,却是徐老师在附小工作的闪光点。随着时光沉淀与流逝,她过去的同事、包括她教过的学生,都能理解了徐老师教学严格的苦衷,她原本就是这样一个纯粹而简单的人。
  现在想来,徐老师这种率真品格多么宝贵!
  感恩之情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如今徐老师年事已高,攀谈的思路略显凌乱,她时而谈起当年附小老师对自己教学上的帮助,包括当年老师们手把手地教她掌握教学方法的往事。时而思路一转,又回忆起当年保育院的生活。酣畅时竟然兴起,唱起了保育院的歌曲,或者又聊起了其它。几个回合下来,这种意识流式的谈话方式,让我忽然明白了,直到今天,她依然延续着当年保育院的思维逻辑!用她的话说,多年来,对抗战时期保育院老朋友的关心依然胜过自己的儿女!这句内化于心的真言,才是她世界观的精髓!
  我想,或者在她的潜意识里,时空的确会来回穿梭,再或者,保育院情结始终未离开过她。所以,有时候甚至没有真正分清哪儿是保育院、哪儿是后来工作的地方。所以当她面对学生们时,有时会错当成自己保育院里的小朋友、兄弟姐妹。一次徐老师与学生聚会时,她竟然准备了很多装有现金的小红包,并打算用这种方式送给聚会学生。当然同学们不会收红包,但对老师这份浓浓的情意,却令同学们倍感珍惜!可以肯定的是,无论她在附小任教时间长短,教学质量怎样,她的童心未泯,所以才有了她要每年为附小捐一个月养老金这一外化于行的决定。
  如果说,一个心中没有大爱的人,那么向所爱之人赠予礼物,或许只有浅层的实用性意义。换言之,礼物的效用只是暂时的,这些钱或许也没有那么大的作用,老照片也会在不经意间丢掉。反之,细心保留这些老照片就有了一层更深的意义,这是充满爱的内心促使她这样做的。于是,即使再微不足道,都会给受者留下深深的感悟。
  位卑未敢忘忧国
  2015年10月清华附小百年校庆盛典到来之际,徐老师再次赶来参加,她认为,是清华附小把自己从一个单纯的年轻人培养成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同样,附小也哺育她、培养了她。这里就是自己的娘家,捐款就是为家里尽点绵薄之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是件份内的小事,感觉很幸福!
  我想,徐老师认为捐款是对自己理想的表达,是幸福和快乐的。那么由此推及,人人便都可以做善事,不富裕也可做善事。于是,人的幸福感与财富间便没有了必然和直接的联系,而在于一种发自内心的、精神层面的自觉幸福。徐老师身为一个普通公民,在完成自己善举的同时,也充实并幸福了自己!
  徐老师的事迹还让我联想到,历史上那些大人物,有的用青铜器上浇筑的铜字记录着历史,有的用铭刻在大青石上的金文传到后世,有的又用镌刻于模板上印刷书籍保留下来。但这些英雄毕竟是少数,离我们很远。而我们身边的徐老师,一个普通人,在古稀之年,再次用并不普通的行动彰显了一种中国精神,一种大爱,实现了自己在保育院时就立下的理想:“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帮助他人,资助学校。她的行动就是一种英雄行为,不为取悦谁,不为惊天动地,却再次以老师的身份,教育并感动了这里的一片天地!
  洗尽铅华呈素姿光
  徐老师,一个从保育院走出的普通人,不施粉黛,不藏心機,却有着清新脱俗、淡雅如菊的气质。年逾古稀,依旧活得简单、透明和自我。像她吟唱保育院院歌那样:我们离开了爸爸妈妈,我们失掉了土地、失掉了家,我们的敌人是日本军阀,我们要打倒他,回到老家,打倒他,才能回家见到爸爸妈妈,打倒他,才能建设新中华……
  徐老师的一生,洗尽铅华,却依然未敢忘忧国,继续做着她心里装着的那同一件事,毫不掩饰,却浩浩荡荡!
  对徐老师的“叨扰”暂时结束,但她的故事还会延续。我把徐老师的故事呈现给读者,是想说,今后那些获得徐老师资助的同学们,不,不仅是他们,包括所有了解徐老师的人们,都会记住“徐全我”这个名字的!
  人生不论到走到何时,都要从当下、从即刻做起。无论是谁,想好了就不要犹豫,像徐老师那样,去做就是了。
其他文献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未来五年的“十三五”时期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时间节点高度契合,“十三五”规划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规划。今后五年党和国家的各项任务,归结起来就是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目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分析研究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形势,研究了“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
期刊
这是上海图书馆编纂《中国家谱总目》的主编、研究员王鹤鸣写的有关中国家谱的文章。该文介绍了中国家谱的起源沿革、价值所在、研究的重要意义和研究现状等,本刊分四期刊出,以飨读者。  中华儿女、炎黄子孙,都有浓浓的寻根情结:我是从哪里来的?我的根在哪里?要回答这个问题,只有依据一种特殊的历史文献载体,这就是家谱。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家乘、房谱、世谱等,名目众多。  什么是家谱?家谱就是“记述血缘集团世
期刊
屠呦呦与黄晓明原本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两种人,一个是耄耋之年的老科学家,一个是青春年少的偶像明星;一个终生在实验室里与瓶瓶罐罐打交道,一个在影视界靠演技吃饭凭颜值走红;一个早已退休在家含饴弄孙,一个刚刚洞房花烛喜结良缘。可是万万没想到,近日,这两个人却阴差阳错被人硬捆绑在一起,成了许多文章拿来进行比较的主角。  原因也很简单,屠呦呦喜获诺贝尔医学奖,朋友前来祝贺, 老太太却自嘲说, 70万美元奖金,“
期刊
“一只虾能打败一座城”,要搁以前,打死我都不信。可去年国庆节闹出的青岛天价虾事件,让我不得不服膺一只大虾的巨大“魔力”。事情很简单,南京游客在青岛“善德”餐馆吃饭,“点菜时虾是38元一份,结账时居然成了38元一只”,一盘虾要价1500余元。很快,这只虾窜上微博、微信,跳上纸媒荧屏。一时间,《青岛被一只大虾攻陷了》《几亿元打造的好客山东品牌输给青岛一只大虾》等文章纷纷见报。如果说“一只虾打败一座城”
期刊
余旭未死  芳龄旭姐何曾死,飒爽英姿正效男。  掠浪练兵操绝技,穿云驱敌展愠颜。  艺惊粤海如银燕,剑逼狼酋似木兰。  作夜又临南海舞,生鹰活虎任腾翻。  张超犹生  雄鹰掠浪海天巡,昨夜张超又發声。  《心得》情怀真切切,视频音貌活生生。  魂连祖国机先转,弹捣泉台脚未行。  屢见英雄航母起,神舟万里碧空晴。
期刊
“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是十八届五中全会作出的决定。近日,国家卫计委副主任王培安表示,将取消二孩审批、实行生育登记服务制度。(新华网2015年11月1日)  执行了36年的独生子女政策到此宣告终结。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国策的核心并不是一孩化,而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一孩化”只是特殊情况下的权宜之计,是对人口恶性膨胀的“硬着陆”,一旦“硬着落”成功,也就完成了它的
期刊
曹操之名,几乎妇孺皆知。但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呢?绝大多数人认为他是个“白脸奸相”“乱世奸雄”。这种看法,主要来自以儒家为主的史书和把他刻画为奸诈暴虐人物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以及后来的一些戏曲和剧作。  为论其人,需知其生平。曹操于公元155年出生在今安徽省亳县。他的祖父曹腾是个宦官,官至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官至太尉。官不算小,但不知其生父何许人。曹操当然不了解自己的真
期刊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十月金秋送福音,凝心聚力振乾坤。  殚精竭虑为兴国,改革深化万马奔。  施仁政,治贪臣。翻番经济梦成真。  脱贫致富攻坚战,全面小康万里春。  创新发展  升级转型去远征,中华崛起势如虹。  创新发展红旗舞,经济腾飞举世崇。  摧大浪,破坚冰。何愁伟业不登峰。  纵横当有凌云笔,圆梦高歌别样红。  协调发展  盛会精神传下来,协调发展百花开。  统筹经济更全面,城市乡村上锦台。
期刊
经多年艰苦鏖战,  党吹响了决战的冲锋号:  用五年最后的冲刺,  实现全民的小康目标  ——我五千年历史上头一遭!  五个理念的航标灯,  确定了一条清晰的航道。  保障历经远航的轮船,  平安到港靠岸,  决不能搁浅触礁。  莫轻视眼前的小康高地,  它还猬集着明碉暗堡。  学学革命老前辈吧,  奋不顾身,无坚不摧,  让红旗早早在高地上勁飘!
期刊
少立凌云志,成为救世贤。  安危居度外,家国记心间。  國北狼烟卷,心中怒火然。  驱狼酬祖国,杀贼复家园。  诱寇盘山道,歼倭曲水湾。  穿行幽谷底,矗立太行巅。  毒寇狂奔袭,军民避焰艰。  单刀横伍后,护民自当先。  乐共山河碎,甘同草木眠。  炮来浑身火,魂聚满山烟。  眼望将星落,心遭敌箭穿。  噩耗成号角,悲愤上弓弦。  圣骨埋三晋,灵光照万年。  牢记心底恨,紧握手中拳。  金刚华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