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少年成名
“成名要趁早”,若把作家张爱玲这句话,放在导演钮承泽身上,那得补上一句“得先准备好”。
十七岁的钮承泽,因为出演《小毕的故事》尝到一夜爆红的滋味。但就像他的外公过去对他的评价:“成也小毕,败也小毕。”成名甚早的钮承泽,迷失自我,过着年少轻狂的放纵生活。
第一次成名的代价,是没有准备好的钮承泽,在影视圈沉浮了十多年。
第二次成名,是在2010年,钮承泽拍了《艋舺》后。他得到了从演员“小毕”转换跑道,当了“豆导”以来,最响亮的掌声。
正当外界好奇,这位昔日给人狂放不羁印象的“小毕”,这次成功后会有什么做为时,“豆导”却变得更谦卑、低调。
回绝了络绎上门的一笔笔拍片资金。钮承泽默默地完成了自编、自导、自演的新作《爱LOVE》,戏还没上映,已有各方好评。
包括他的导演好友陈玉勋、音乐人林暐哲,看了试片后,都被感动得掉泪。
就连制作电影音效数量多到数不清的杜笃之,也在《爱LOVE》的后期音效制作过程中,一度被感动到放下工作,走出去打电话跟老婆说说话。
“只有步入中年的钮承泽,才有办法拍得出这么成熟的作品”,有台湾首席音效大师之称的杜笃之,语有所感地藉由这部新作,说出他对钮承泽这一路走来的观察。
早在1983年拍摄《风柜来的人》时,就与钮承泽熟识。杜笃之看着钮承泽的演员生涯,从云端跌落谷底,望着他在导演生涯里随波起伏地摸索。
但他终究还是在导演——这个他原本陌生的领域,交出一张漂亮成绩单。
步入中年后的彻悟
能够在不同领域绽放光芒,进而跃居电影导演的“一把手”,钮承泽中年后的一番大彻大悟是关键。
2006年,钮承泽刚满四十岁。这时的钮承泽虽然已是知名电影导演,与蔡岳动并列,但其实他的内心却很空虛。
当时的他,前两部电视剧都叫好不叫座,想拍电影却又找不到资金。一心只想追求更大成功的他,只能借由酗酒、疯狂追求物质享受填补空虛。
“一直以为自己充满理想抱负,但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变成一个腐烂发臭的王八蛋而不自知,”回想当时的自己,钮承泽像念台词般顺溜地说。
就在钮承泽陷入自己口中“负面情境的恶性循环”之际,还有更糟的事情发生了。原本他以为会修成正果的女友,在此时突然跟他说,她爱上了别的男人。
“我的人生刹时崩解”,钮承泽回忆到。接下来他的人生开始在焦躁忧虑、充满挫折感中度过。
“那时候惨透了,每天就是想打开窗子跳下去”,他说。
“我从小就是一个锋芒外露的人,人家以为我很聪明,自己也以为自己很聪明,但活到愈大,才愈觉得为什么我一点智慧都没有?为什么我只有小聪明?”钮承泽当时每天这样问自己。
钮承泽也知道,不能放任自己的人生这样空转下去。回想自己四十岁以前,永远处在躁动、不满足、没有爱、永远在疑惑的他,终于下定决心,认真求助心理咨询师,也开始打坐,进行自我沉淀。
经过长达半年的整理后,他了解必须接受、面对自己,才有可能让自己放下。
不惑四十 不再只有小我
“以前听人家说四十不惑,总认为是口号,后来发现这是有道理的,”钮承泽说,在步入中年时所引发的一连串脱序与忧虑中,适时的内省,让他可以再出发。
钮承泽的人生,不再只有“我”,他开始把目光放在更大格局上。“我想讲的事情,我想为电影工业建立的范例,想为华语电影做的付出,都愈来愈清楚。”
“妙的是,这些事都是我从小想的,可是愈想愈做不到。当我不再把自己当焦点看,只用简单方式,好好做对世界更好的事情,以前的期待,就一一发生。而且就算没发生,我也不会执着,”他说。
钮承泽还要借由《爱LOVE》,为台湾电影业立下指标。这部斥资两亿新台币的两岸合资片,钮承泽坚持与合资的华谊兄弟电影公司,各占一半比例。
也就是从出资、发行,到最后的票房收益,双方都是共享与共担50%的利益和风险,“台湾电影产业还没有人这样做过”,他语带得意地说。
一场看似中年危机的冲击,让钮承泽有了从小我到大我的蜕变。他甚至在2007年,把这段人生中场的故事,拍成电影《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
片中,他摆脱吸毒、外遇、逢迎金主等荒唐事迹的方法,就是完全诚实地面对自己。而这部在当年得到金马奖“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奖”的“伪记录片”,正是钮承泽后来可以拍出叫好又叫座的《艋舺》的滥觞。
钮承泽坦承,如果他没有迈入中年的体悟,就没有后来的《艋舺》,更拍不出《爱LOVE》这样深刻的故事。
而且,他补充,就算照着原来的价值观与人生态度拍出《艋舺》,“接着一炮而红来的,也只是一场场灾难,”他说,“我知道,因为‘小毕’经历过。”
“你知道那种红,是多么脆弱,多么朝不保夕”,钮承泽回想。所幸,当年那场戛然而止的盛宴,钮承泽没有空手而返。他很清楚,这是自己要在演艺圈走得长远的方向。
“我今天如果有梁朝伟的长相跟际遇,我就不会当导演”,钮承泽自我解嘲地说。因此,他在前中年期,期许自己将来要成为一位能编、能导、能演的全才电影工作者。
当钮承泽在当演员时,比其他人更留意后制工作;在没戏接的时候,他也自愿担任副导工作。但外界提起钮承泽,却总是直接联想到他的“傲”,而忽略他为导演工作所付出的努力。
经过一场中年洗礼后,现在的钮承泽反而变得更简单。他说,现在一件事他决定做不做,只要经过两关:一是自己到底多想做?二是做这件事会不会让这世界更好?
历尽千帆的钮承泽,在走过许多中年男人都会遇到的瓶颈与压力后,不只让他顺利驾驭工作上的转变,他的人生,也迈入全新格局。
(转载自《天下杂志》)
“成名要趁早”,若把作家张爱玲这句话,放在导演钮承泽身上,那得补上一句“得先准备好”。
十七岁的钮承泽,因为出演《小毕的故事》尝到一夜爆红的滋味。但就像他的外公过去对他的评价:“成也小毕,败也小毕。”成名甚早的钮承泽,迷失自我,过着年少轻狂的放纵生活。
第一次成名的代价,是没有准备好的钮承泽,在影视圈沉浮了十多年。
第二次成名,是在2010年,钮承泽拍了《艋舺》后。他得到了从演员“小毕”转换跑道,当了“豆导”以来,最响亮的掌声。
正当外界好奇,这位昔日给人狂放不羁印象的“小毕”,这次成功后会有什么做为时,“豆导”却变得更谦卑、低调。
回绝了络绎上门的一笔笔拍片资金。钮承泽默默地完成了自编、自导、自演的新作《爱LOVE》,戏还没上映,已有各方好评。
包括他的导演好友陈玉勋、音乐人林暐哲,看了试片后,都被感动得掉泪。
就连制作电影音效数量多到数不清的杜笃之,也在《爱LOVE》的后期音效制作过程中,一度被感动到放下工作,走出去打电话跟老婆说说话。
“只有步入中年的钮承泽,才有办法拍得出这么成熟的作品”,有台湾首席音效大师之称的杜笃之,语有所感地藉由这部新作,说出他对钮承泽这一路走来的观察。
早在1983年拍摄《风柜来的人》时,就与钮承泽熟识。杜笃之看着钮承泽的演员生涯,从云端跌落谷底,望着他在导演生涯里随波起伏地摸索。
但他终究还是在导演——这个他原本陌生的领域,交出一张漂亮成绩单。
步入中年后的彻悟
能够在不同领域绽放光芒,进而跃居电影导演的“一把手”,钮承泽中年后的一番大彻大悟是关键。
2006年,钮承泽刚满四十岁。这时的钮承泽虽然已是知名电影导演,与蔡岳动并列,但其实他的内心却很空虛。
当时的他,前两部电视剧都叫好不叫座,想拍电影却又找不到资金。一心只想追求更大成功的他,只能借由酗酒、疯狂追求物质享受填补空虛。
“一直以为自己充满理想抱负,但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变成一个腐烂发臭的王八蛋而不自知,”回想当时的自己,钮承泽像念台词般顺溜地说。
就在钮承泽陷入自己口中“负面情境的恶性循环”之际,还有更糟的事情发生了。原本他以为会修成正果的女友,在此时突然跟他说,她爱上了别的男人。
“我的人生刹时崩解”,钮承泽回忆到。接下来他的人生开始在焦躁忧虑、充满挫折感中度过。
“那时候惨透了,每天就是想打开窗子跳下去”,他说。
“我从小就是一个锋芒外露的人,人家以为我很聪明,自己也以为自己很聪明,但活到愈大,才愈觉得为什么我一点智慧都没有?为什么我只有小聪明?”钮承泽当时每天这样问自己。
钮承泽也知道,不能放任自己的人生这样空转下去。回想自己四十岁以前,永远处在躁动、不满足、没有爱、永远在疑惑的他,终于下定决心,认真求助心理咨询师,也开始打坐,进行自我沉淀。
经过长达半年的整理后,他了解必须接受、面对自己,才有可能让自己放下。
不惑四十 不再只有小我
“以前听人家说四十不惑,总认为是口号,后来发现这是有道理的,”钮承泽说,在步入中年时所引发的一连串脱序与忧虑中,适时的内省,让他可以再出发。
钮承泽的人生,不再只有“我”,他开始把目光放在更大格局上。“我想讲的事情,我想为电影工业建立的范例,想为华语电影做的付出,都愈来愈清楚。”
“妙的是,这些事都是我从小想的,可是愈想愈做不到。当我不再把自己当焦点看,只用简单方式,好好做对世界更好的事情,以前的期待,就一一发生。而且就算没发生,我也不会执着,”他说。
钮承泽还要借由《爱LOVE》,为台湾电影业立下指标。这部斥资两亿新台币的两岸合资片,钮承泽坚持与合资的华谊兄弟电影公司,各占一半比例。
也就是从出资、发行,到最后的票房收益,双方都是共享与共担50%的利益和风险,“台湾电影产业还没有人这样做过”,他语带得意地说。
一场看似中年危机的冲击,让钮承泽有了从小我到大我的蜕变。他甚至在2007年,把这段人生中场的故事,拍成电影《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
片中,他摆脱吸毒、外遇、逢迎金主等荒唐事迹的方法,就是完全诚实地面对自己。而这部在当年得到金马奖“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奖”的“伪记录片”,正是钮承泽后来可以拍出叫好又叫座的《艋舺》的滥觞。
钮承泽坦承,如果他没有迈入中年的体悟,就没有后来的《艋舺》,更拍不出《爱LOVE》这样深刻的故事。
而且,他补充,就算照着原来的价值观与人生态度拍出《艋舺》,“接着一炮而红来的,也只是一场场灾难,”他说,“我知道,因为‘小毕’经历过。”
“你知道那种红,是多么脆弱,多么朝不保夕”,钮承泽回想。所幸,当年那场戛然而止的盛宴,钮承泽没有空手而返。他很清楚,这是自己要在演艺圈走得长远的方向。
“我今天如果有梁朝伟的长相跟际遇,我就不会当导演”,钮承泽自我解嘲地说。因此,他在前中年期,期许自己将来要成为一位能编、能导、能演的全才电影工作者。
当钮承泽在当演员时,比其他人更留意后制工作;在没戏接的时候,他也自愿担任副导工作。但外界提起钮承泽,却总是直接联想到他的“傲”,而忽略他为导演工作所付出的努力。
经过一场中年洗礼后,现在的钮承泽反而变得更简单。他说,现在一件事他决定做不做,只要经过两关:一是自己到底多想做?二是做这件事会不会让这世界更好?
历尽千帆的钮承泽,在走过许多中年男人都会遇到的瓶颈与压力后,不只让他顺利驾驭工作上的转变,他的人生,也迈入全新格局。
(转载自《天下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