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在瓷器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历代民窑瓷器都反映着当时丰富的民间特色,其中祝寿图纹样充分的体现着明清随着历史的变迁,时代的不断发展,瓷器的纹样也不断的变化。本文通过明代与清代祝寿图纹样的对比来表现祝寿图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并且通过色彩、表现方法、图纹中的人物风格等多方面的比较和分析来表现祝寿图的变化。
【关键词】:明清民窑瓷器;瓷器纹样;祝寿
一、 中国祝寿文化的发展
(一) 中国早期祝寿文化
在古代,寿字的含义代表着平安、健康、祈福、兴旺、长久的意思。中国的《尚书·洪范》书中将寿作为首要,更是体现着寿的重要性。为了能更好的表达自己对长寿的追求,古代人们往往将祝寿赋予传说,比如南极仙翁又称老寿星,汉族的民间认为只要供奉这位仙神,人们就可以健康长寿,这实际上也是道教追求长寿的的一种信仰。不仅如此,中国古代民间还盛传着许多有关祝寿的传说比如麻姑献寿,韩湘子祝寿、田螺祝寿等等,无一不表达着人们对于长寿的追求。因此,民间有很多种多样的祝寿图,并以多到眼花缭乱的形式展现出来。画家将自己对着世间万物的感悟融入祝寿图中。因此,祝寿图中通常以松、柏、桃、佛手、仙鹤等动植物居多,加以传说中的仙神。通过动植物的特征来喻长寿,体现着自己对于长寿的向往。因其代表着最广的的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受到人们的喜爱,并广泛流传。在中国民间,剪纸、年画、刺绣、陶瓷等等都活跃着祝寿图的身影。
(二) 中国现代祝寿文化
随着时代的变迁,祝寿文化自身也在不断的改变着。现代的祝寿图有了突破性的改变。现代中国人没有古代社会的保守,但是儒、道思想早在中国的大地上根深蒂固,祝寿图不再受等级等因素的制约,不但在颜色的使用上大胆试新,造型上也开始抽象化,许多的现代艺术融入了祝寿文化。广告、海报、标志、家具等等都被寄予了祝寿文化。甚至在食物上也结合了祝寿文化例如寿桃,寿面,以及现在酒店会出现一些寿宴的承办,这些都是由祝寿文化演变而来的。
二、 祝寿文化在明清民窑瓷器的应用
(一) 祝寿图在民窑瓷器中的应用与类别
民窑是老百姓自己烧制的瓷窑,在康熙、雍正、乾隆三代,中国进入到了瓷器的盛世。与此同时,祝寿图纹样被广泛的运用于瓷器上。祝寿图采纳了人们对长寿、健康、福气的向往,通过图中人物寄托着人们的情感。无论是杯、碗、盘或花瓶,凡是瓷器,皆被运用以祝寿图纹样。人们的需求增加,民窑的烧制量增加,导致市面上种类繁多的祝寿图纹样瓷器。器物也往往被人们用以贺寿、赠礼或作为摆饰来或祝愿他人,或为自己或家人祈福。祝寿图纹样融入了其具有时代特征的风格。形成该时期特有的纹样特点。民间手工艺者根据自己的不同审美和爱好,勾勒出的祝寿图内容也有所不同。大致可将祝寿图的类别分为山与海的组合、鹤与松与龟的组合、以“寿”字构图三类。通过对“寿”字的各种变化来形成的祝寿图文在明清极受追捧,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纹样在变化中变得巧妙风趣,使本无生命的字体变的更加活泼生动,也体现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二) 明清时期民窑瓷器中的祝寿图
明清时期可以说是中国瓷器历史上辉煌璀璨的一部分,祝寿图纹样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明初期,寿文化在民窑瓷器纹样的运用中并不成熟,大多都是用劣等的青花料将“寿”字写在碗底或杯底。到了明代中期后,民窑中的寿文化的装饰手法才逐渐增多,祝寿图也开始被运用于瓷器的装饰纹样上。一个简单的“寿”字已然很少出现,随之而来的是双勾填色为主的丰富多彩的图文。八仙、麻姑、寿星等被广泛融入图纹中。此时的祝寿文化开始飞速发展,并走向繁荣。
嘉靖 青花仙人寿字罐 嘉靖青花八仙祝寿图罐
三、 明清时期祝寿文化与现代祝寿文化的对比与流行
明清时期的祝寿文化虽然发展迅速,但在色彩上依然保留着当时鲜明的时代特色。瓷器上的祝寿图,大多以青色为主,虽然五彩、斗彩等不同的表现形式丰富了其色彩,但是依然没有拜托黄色、红色、黑色、白色这类颜色的局限。可是现代的祝寿图却截然不同,相较而言,现代的祝寿图更多的使用三原色,色泽饱满,明度上也比明清时期要亮很多。构图上随保留了明清时期的严谨和对称,但是却不像明清时期的作品那么拘谨,反倒给人一种生动活泼的感觉。明清时期的祝寿图在画工上也讲究精细,无论是人物的神态还是植物的纹路都生动形象。但是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在画工上极尽描写已不再适合如今的社会,受外国绘画文化的影响,祝寿图比起古代的图形现代看起来更加抽象简化。用简易的图形来表达复杂的含义,这无论在中国的平面设计也好,环境设计也好都被广泛的运用。
尽管现代祝寿文化已和古代有着明显的不同,但是这并不代表祝寿文化在走向消亡,相反,与时俱进也正是一个文化要继续发展的必然条件。中国是一个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国家,在这个国家,祝寿文化早已经随着年月的发展渗入进了中国历史的深层。以孝为先,是这个国家无论发展到多么现代化也不会抛弃的,所以祝寿文化也会伴随着这一思想不断发展。祝寿文化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更新固然需要,但是一味的盲目跟新,不注重传承。是否会面目全非?祝寿文化保留着广大劳动人民最朴实的思想和智慧,我们固然要发展,但我们也必须要传承。要学会将祝寿文化广泛的融入生活中,同时也要让它的传统色彩能够在这个电子信息时代发光。
结论: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历史悠久的国家。其民间的情感和风俗习惯通过方方面面展现出来。祝寿图纹样只是其中微乎其微的一小部分。尤其是民窑,每一个祝寿图纹都有它自己的故事,这仿佛就是祝寿图纹的神奇所在。更体现出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生活的追求,对未来的追求。本文通过多不同朝代中祝寿图纹样的分析,展现了不同时期人们表达自己情感的不同方式。
参考文献:
[1]黄全信.中华五福吉祥图点[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03.
[2]孔六庆.中国陶瓷绘画艺术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3]孙长初.陶瓷艺术:火炼旖旎[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
[4]马建春.明代陶瓷与伊斯兰文化[J].西北名族研究,1994(1).
【关键词】:明清民窑瓷器;瓷器纹样;祝寿
一、 中国祝寿文化的发展
(一) 中国早期祝寿文化
在古代,寿字的含义代表着平安、健康、祈福、兴旺、长久的意思。中国的《尚书·洪范》书中将寿作为首要,更是体现着寿的重要性。为了能更好的表达自己对长寿的追求,古代人们往往将祝寿赋予传说,比如南极仙翁又称老寿星,汉族的民间认为只要供奉这位仙神,人们就可以健康长寿,这实际上也是道教追求长寿的的一种信仰。不仅如此,中国古代民间还盛传着许多有关祝寿的传说比如麻姑献寿,韩湘子祝寿、田螺祝寿等等,无一不表达着人们对于长寿的追求。因此,民间有很多种多样的祝寿图,并以多到眼花缭乱的形式展现出来。画家将自己对着世间万物的感悟融入祝寿图中。因此,祝寿图中通常以松、柏、桃、佛手、仙鹤等动植物居多,加以传说中的仙神。通过动植物的特征来喻长寿,体现着自己对于长寿的向往。因其代表着最广的的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受到人们的喜爱,并广泛流传。在中国民间,剪纸、年画、刺绣、陶瓷等等都活跃着祝寿图的身影。
(二) 中国现代祝寿文化
随着时代的变迁,祝寿文化自身也在不断的改变着。现代的祝寿图有了突破性的改变。现代中国人没有古代社会的保守,但是儒、道思想早在中国的大地上根深蒂固,祝寿图不再受等级等因素的制约,不但在颜色的使用上大胆试新,造型上也开始抽象化,许多的现代艺术融入了祝寿文化。广告、海报、标志、家具等等都被寄予了祝寿文化。甚至在食物上也结合了祝寿文化例如寿桃,寿面,以及现在酒店会出现一些寿宴的承办,这些都是由祝寿文化演变而来的。
二、 祝寿文化在明清民窑瓷器的应用
(一) 祝寿图在民窑瓷器中的应用与类别
民窑是老百姓自己烧制的瓷窑,在康熙、雍正、乾隆三代,中国进入到了瓷器的盛世。与此同时,祝寿图纹样被广泛的运用于瓷器上。祝寿图采纳了人们对长寿、健康、福气的向往,通过图中人物寄托着人们的情感。无论是杯、碗、盘或花瓶,凡是瓷器,皆被运用以祝寿图纹样。人们的需求增加,民窑的烧制量增加,导致市面上种类繁多的祝寿图纹样瓷器。器物也往往被人们用以贺寿、赠礼或作为摆饰来或祝愿他人,或为自己或家人祈福。祝寿图纹样融入了其具有时代特征的风格。形成该时期特有的纹样特点。民间手工艺者根据自己的不同审美和爱好,勾勒出的祝寿图内容也有所不同。大致可将祝寿图的类别分为山与海的组合、鹤与松与龟的组合、以“寿”字构图三类。通过对“寿”字的各种变化来形成的祝寿图文在明清极受追捧,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纹样在变化中变得巧妙风趣,使本无生命的字体变的更加活泼生动,也体现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二) 明清时期民窑瓷器中的祝寿图
明清时期可以说是中国瓷器历史上辉煌璀璨的一部分,祝寿图纹样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明初期,寿文化在民窑瓷器纹样的运用中并不成熟,大多都是用劣等的青花料将“寿”字写在碗底或杯底。到了明代中期后,民窑中的寿文化的装饰手法才逐渐增多,祝寿图也开始被运用于瓷器的装饰纹样上。一个简单的“寿”字已然很少出现,随之而来的是双勾填色为主的丰富多彩的图文。八仙、麻姑、寿星等被广泛融入图纹中。此时的祝寿文化开始飞速发展,并走向繁荣。
嘉靖 青花仙人寿字罐 嘉靖青花八仙祝寿图罐
三、 明清时期祝寿文化与现代祝寿文化的对比与流行
明清时期的祝寿文化虽然发展迅速,但在色彩上依然保留着当时鲜明的时代特色。瓷器上的祝寿图,大多以青色为主,虽然五彩、斗彩等不同的表现形式丰富了其色彩,但是依然没有拜托黄色、红色、黑色、白色这类颜色的局限。可是现代的祝寿图却截然不同,相较而言,现代的祝寿图更多的使用三原色,色泽饱满,明度上也比明清时期要亮很多。构图上随保留了明清时期的严谨和对称,但是却不像明清时期的作品那么拘谨,反倒给人一种生动活泼的感觉。明清时期的祝寿图在画工上也讲究精细,无论是人物的神态还是植物的纹路都生动形象。但是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在画工上极尽描写已不再适合如今的社会,受外国绘画文化的影响,祝寿图比起古代的图形现代看起来更加抽象简化。用简易的图形来表达复杂的含义,这无论在中国的平面设计也好,环境设计也好都被广泛的运用。
尽管现代祝寿文化已和古代有着明显的不同,但是这并不代表祝寿文化在走向消亡,相反,与时俱进也正是一个文化要继续发展的必然条件。中国是一个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国家,在这个国家,祝寿文化早已经随着年月的发展渗入进了中国历史的深层。以孝为先,是这个国家无论发展到多么现代化也不会抛弃的,所以祝寿文化也会伴随着这一思想不断发展。祝寿文化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更新固然需要,但是一味的盲目跟新,不注重传承。是否会面目全非?祝寿文化保留着广大劳动人民最朴实的思想和智慧,我们固然要发展,但我们也必须要传承。要学会将祝寿文化广泛的融入生活中,同时也要让它的传统色彩能够在这个电子信息时代发光。
结论: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历史悠久的国家。其民间的情感和风俗习惯通过方方面面展现出来。祝寿图纹样只是其中微乎其微的一小部分。尤其是民窑,每一个祝寿图纹都有它自己的故事,这仿佛就是祝寿图纹的神奇所在。更体现出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生活的追求,对未来的追求。本文通过多不同朝代中祝寿图纹样的分析,展现了不同时期人们表达自己情感的不同方式。
参考文献:
[1]黄全信.中华五福吉祥图点[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03.
[2]孔六庆.中国陶瓷绘画艺术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3]孙长初.陶瓷艺术:火炼旖旎[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
[4]马建春.明代陶瓷与伊斯兰文化[J].西北名族研究,19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