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苏教版必修二《最后的常春藤叶》为例,从故事情节、人物、中心主题思想入手,漫谈欧·亨利小说的讽刺艺术,以促使学生有效地理解和掌握“欧·亨利式结尾”的运用和讽刺艺术的表现。
[关键词]小说;讽刺;艺术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06-0015-01
欧·亨利小说最大的特色在于故事结尾,往往出人意料,仔细思考,却又在情理之中。小说中精妙的构思、故事情节中埋下的伏笔、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中心主题的讽刺艺术使小说具有独特的魅力。其作品《最后的常春藤叶》构思新颖,语言幽默,人物形象活灵活现,主题深刻,讽刺艺术更是贯穿全文,结尾处展示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欧·亨利式小说结尾的特色,很大程度上加深了作品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感染力。
一、故事情节构造的讽刺艺术
故事情节是一系列具有前因后果的事件的展开。作者在构造故事情节时,往往会有一条逻辑思路清晰的主线,即交代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这个基本模式符合学生对于事物认知的基本规律,在《最后的常春藤叶》中,作者也采用了这样一种故事情节的运行模式。
首先,小说开篇交代了故事的缘由:琼珊原本是一位画家,在她身患重病之后,彻底失去了生存的意志和希望,她的画家好友苏艾安慰她时,她将自己的生命寄托在窗外的常春藤叶子上,等最后一片叶子掉落时,她的生命终究走上尽头。在故事的发展中,出现了小说中的另一位主要人物——老画家贝尔曼。他老是说要画一幅杰作,可始终没有动笔。苏艾为拯救琼珊,找到贝尔曼,告诉他琼珊真实的想法。一开始,贝尔曼连讽带刺对这种白痴想法不以为然,后来答应了苏艾的请求。进入小说的高潮时刻,当苏艾拉开垂下的绿窗帘时,经过漫漫长夜的风吹雨打,仍旧有最后一片常春藤的叶子贴在墙上。琼珊自此开始对生命充满希望。然而,小说的结局却出人意料,贝尔曼在医院去世,他顶着风雨用生命画下了最后一片常春藤叶。在这篇小说的教学中,教师除了对情节进行梳理和概括,还应让学生理解其中的讽刺效果。一片叶子,牵系着两位画家的生命。叶子,对于琼珊而言,本是希望的象征,是生命能否继续的坚定信念,然而这片叶子却让老贝尔曼失去了生命,此处蕴藏着这篇小说最大的讽刺意味。
二、人物形象塑造的讽刺艺术
小说主题的凸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笔下的人物都有其自身的生活逻辑和情感走向,人物的一举一动都是由人物的身份与性格来决定的。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探究分析人物形象时,应该把重点放在从原文中寻找人物活动的轨迹,通过对人物活动事件的分析确定人物的身份、形象、性格等,而不是凭空想象。
在《最后的常春藤叶》中,共有三个主要的人物形象。苏艾是一个善良、有同情心的好女孩。在她的好朋友琼珊身患重病时,她全心全意照顾,尽可能地开导琼珊,想办法满足琼珊的一切需求。琼珊,是一个对生命失去希望和期待的画家。她常年生活在黑暗阴冷的环境中,因此染上肺病,她失去了生存的意志,把生命的延续寄托在窗外的那株常春藤上。贝尔曼,虽然是一个贫困潦倒、好高骛远、平凡普通的画家,一直说将要画一幅杰作,却迟迟不动笔,但他生性善良淳朴,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冒着风雨去完成那一幅使琼珊振作的常春藤叶,是小说极力渲染的人物形象。仅仅是一片常春藤叶,暗示新生命的重生,带给人以生存的希望,却又与人的生死紧密联系。这样一片叶子,能让学生看到穷苦人之间互相帮助和关爱,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作者在此处,通过对三位画家人物形象的塑造,讽刺了当时的人意志颓靡,也反映了人间的温情。
三、中心主题思想的讽刺艺术
主题是关乎小说价值问题的重要评判因素,除了对小说情节的叙述、人物形象的评析,更多的是关于小说主题及中心思想的探讨。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小说主题时,首先联系小说及作者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随后着力于情节构造的分析和人物形象的处理,最后通过文本材料中的描绘、隐喻、象征等方式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以《最后的常春藤叶》的讽刺艺术效果为例,有人评论,这篇小说可以概括为“生命在叶片上的舞蹈”。的确,琼珊对生命重拾的热情是在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上点燃,老贝尔曼对艺术的天赋是在这一片风雨中的绿叶上绽放。老贝尔曼的生命因此结束,琼珊的生命因此获得重生,然而,老贝尔曼却用自己的行动、善良和牺牲赢得了不朽的生命价值,是一曲人性光辉的赞歌。这篇小说除了对生命意识形态提出了讽刺,还有更深刻的主题思想。学生在分析这一中心主题时,可能会产生疑惑:一个人身患重病,却靠一片树叶寄予全部生的希望,显然,这不是生活的常态;而贝尔曼愿意冒着风雨甚至不惜一切代价,就为了画上最后一片叶子,也不是常人能理解的举动;最后当琼珊看到窗外贴在墙上的那片绿叶时,精神状态突然有了良好的转变。其实这些,都是作者在情节、人物、主題等方面形成的讽刺艺术,实为作者为了突出当时底层民众艰难的生活状态,通过构思将这一社会现象中的一个小情境加以放大渲染而成。
(责任编辑 陈剑平)
[关键词]小说;讽刺;艺术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06-0015-01
欧·亨利小说最大的特色在于故事结尾,往往出人意料,仔细思考,却又在情理之中。小说中精妙的构思、故事情节中埋下的伏笔、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中心主题的讽刺艺术使小说具有独特的魅力。其作品《最后的常春藤叶》构思新颖,语言幽默,人物形象活灵活现,主题深刻,讽刺艺术更是贯穿全文,结尾处展示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欧·亨利式小说结尾的特色,很大程度上加深了作品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感染力。
一、故事情节构造的讽刺艺术
故事情节是一系列具有前因后果的事件的展开。作者在构造故事情节时,往往会有一条逻辑思路清晰的主线,即交代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这个基本模式符合学生对于事物认知的基本规律,在《最后的常春藤叶》中,作者也采用了这样一种故事情节的运行模式。
首先,小说开篇交代了故事的缘由:琼珊原本是一位画家,在她身患重病之后,彻底失去了生存的意志和希望,她的画家好友苏艾安慰她时,她将自己的生命寄托在窗外的常春藤叶子上,等最后一片叶子掉落时,她的生命终究走上尽头。在故事的发展中,出现了小说中的另一位主要人物——老画家贝尔曼。他老是说要画一幅杰作,可始终没有动笔。苏艾为拯救琼珊,找到贝尔曼,告诉他琼珊真实的想法。一开始,贝尔曼连讽带刺对这种白痴想法不以为然,后来答应了苏艾的请求。进入小说的高潮时刻,当苏艾拉开垂下的绿窗帘时,经过漫漫长夜的风吹雨打,仍旧有最后一片常春藤的叶子贴在墙上。琼珊自此开始对生命充满希望。然而,小说的结局却出人意料,贝尔曼在医院去世,他顶着风雨用生命画下了最后一片常春藤叶。在这篇小说的教学中,教师除了对情节进行梳理和概括,还应让学生理解其中的讽刺效果。一片叶子,牵系着两位画家的生命。叶子,对于琼珊而言,本是希望的象征,是生命能否继续的坚定信念,然而这片叶子却让老贝尔曼失去了生命,此处蕴藏着这篇小说最大的讽刺意味。
二、人物形象塑造的讽刺艺术
小说主题的凸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笔下的人物都有其自身的生活逻辑和情感走向,人物的一举一动都是由人物的身份与性格来决定的。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探究分析人物形象时,应该把重点放在从原文中寻找人物活动的轨迹,通过对人物活动事件的分析确定人物的身份、形象、性格等,而不是凭空想象。
在《最后的常春藤叶》中,共有三个主要的人物形象。苏艾是一个善良、有同情心的好女孩。在她的好朋友琼珊身患重病时,她全心全意照顾,尽可能地开导琼珊,想办法满足琼珊的一切需求。琼珊,是一个对生命失去希望和期待的画家。她常年生活在黑暗阴冷的环境中,因此染上肺病,她失去了生存的意志,把生命的延续寄托在窗外的那株常春藤上。贝尔曼,虽然是一个贫困潦倒、好高骛远、平凡普通的画家,一直说将要画一幅杰作,却迟迟不动笔,但他生性善良淳朴,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冒着风雨去完成那一幅使琼珊振作的常春藤叶,是小说极力渲染的人物形象。仅仅是一片常春藤叶,暗示新生命的重生,带给人以生存的希望,却又与人的生死紧密联系。这样一片叶子,能让学生看到穷苦人之间互相帮助和关爱,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作者在此处,通过对三位画家人物形象的塑造,讽刺了当时的人意志颓靡,也反映了人间的温情。
三、中心主题思想的讽刺艺术
主题是关乎小说价值问题的重要评判因素,除了对小说情节的叙述、人物形象的评析,更多的是关于小说主题及中心思想的探讨。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小说主题时,首先联系小说及作者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随后着力于情节构造的分析和人物形象的处理,最后通过文本材料中的描绘、隐喻、象征等方式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以《最后的常春藤叶》的讽刺艺术效果为例,有人评论,这篇小说可以概括为“生命在叶片上的舞蹈”。的确,琼珊对生命重拾的热情是在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上点燃,老贝尔曼对艺术的天赋是在这一片风雨中的绿叶上绽放。老贝尔曼的生命因此结束,琼珊的生命因此获得重生,然而,老贝尔曼却用自己的行动、善良和牺牲赢得了不朽的生命价值,是一曲人性光辉的赞歌。这篇小说除了对生命意识形态提出了讽刺,还有更深刻的主题思想。学生在分析这一中心主题时,可能会产生疑惑:一个人身患重病,却靠一片树叶寄予全部生的希望,显然,这不是生活的常态;而贝尔曼愿意冒着风雨甚至不惜一切代价,就为了画上最后一片叶子,也不是常人能理解的举动;最后当琼珊看到窗外贴在墙上的那片绿叶时,精神状态突然有了良好的转变。其实这些,都是作者在情节、人物、主題等方面形成的讽刺艺术,实为作者为了突出当时底层民众艰难的生活状态,通过构思将这一社会现象中的一个小情境加以放大渲染而成。
(责任编辑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