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事实上,不少教师在教学上的行为,已经摧残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使不少学生丧失了对数学课的学习兴趣。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让我们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因为他们应该培养起数学学习的兴趣,愉快地健康成长,这是我们教师的责任。
一、关心学生,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理解是建立师生情感的纽带和桥梁。理解学生,就是要以饱满的热情和充沛的精力投入来感染学生,给他们一张笑脸、一颗诚心、一份真情。当学生取得好的成绩、获得成功时,给他们祝贺和鼓励;当学生遇到困难、遭受挫折时,给他们安慰和支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与他们同甘共苦,使之明白老师的一片真诚和苦心。学生一旦在教师对他们的理解中找到自己的长处,发挥自己的潜能,就能逐渐消除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增强自我调控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不断完善自我。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表现出一种权威地位,认为自己高于学生而对学生耳提面命,会让学生产生反感,甚至漠视教师的行为;相反,教师视自己与学生平等,则会产生一种积极的交往氛围,促进合作和积极的反馈。
二、追寻数学规律,发展数学兴趣
数学知识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谨性,所以数学教学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突出数学知识的特点及规律,以直接或间接的形式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规律,才能使学生越学越有兴趣,从而正确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优势,抽象思维刚刚起步,他们理解抽象事物需要有具体事物的支持。虽然学生的抽象思维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具体到不同学科、不同教材的时候,这个一般的发展趋势又常常会表现出很大的不平衡性,如学生已能掌握整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而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可是,当他们开始学习分数概念和分数运算时,如果没有具体事物的支持,就会感到有很大的困难。如果能借助形象思维来帮助抽象思维的发展,学生就会容易接受,消除对数学的恐惧,从而获得成功的感觉。例如:
1.求效率的应用题:张师傅0.3小时做零件36个,每小时做零件多少个?先把0.3小时变成3小时,那么,题目变成3小时做零件36个,每小时做几个?用除法算36÷3=12。所以,这题的算法应为:36÷0.3=120(个)。
2.文字题:什么数的5.2倍是3.12?
想: 3的2倍是6: 3=6÷2
所以要求的这个数就是:3.12÷5.2
三、创设趣味情境,变“枯燥学习”为“快乐学习”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上看旧的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经过深思熟虑后大胆地提出问题,从而成功地激发其学习的兴趣。笔者在教学中运用生动形象的巧妙比喻,尽量将内容化难为易、化生为熟,以增强数学的魅力,激起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形成课堂教与学的合力。
通过创设符合学生实际的趣味情境,改变了学生在学习中枯燥乏味的消极状态,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促使他们从“枯燥学习”转变为“快乐学习”。
四、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让学生体验成功
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而且常以教师的评价来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总是和成功的喜悦紧密相连。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认真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基础高低、兴趣差异等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进行教学,做到欲高先低、欲快先慢,让学生不断取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尤其对差生更要多创造一些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学习机会,使他们能对数学重新建立起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对学生的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教师要经常给学生投以信任的目光,创设各种表扬的情境,常用鼓励性的语言,如经常说“很好”“太棒了”等等,以此表示你的关注和赞许;不失时机地在各个环节有目的地激励、鼓舞学生,使学生从“潜在学习”状态下被激发、激活,一旦有了自信心,其学习主动性自然而然就上来了。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培养的,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处于起步阶段,如果能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出发,设计出学生能理解的方案,学生就容易接受,学习的兴趣自然就高。
一、关心学生,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理解是建立师生情感的纽带和桥梁。理解学生,就是要以饱满的热情和充沛的精力投入来感染学生,给他们一张笑脸、一颗诚心、一份真情。当学生取得好的成绩、获得成功时,给他们祝贺和鼓励;当学生遇到困难、遭受挫折时,给他们安慰和支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与他们同甘共苦,使之明白老师的一片真诚和苦心。学生一旦在教师对他们的理解中找到自己的长处,发挥自己的潜能,就能逐渐消除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增强自我调控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不断完善自我。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表现出一种权威地位,认为自己高于学生而对学生耳提面命,会让学生产生反感,甚至漠视教师的行为;相反,教师视自己与学生平等,则会产生一种积极的交往氛围,促进合作和积极的反馈。
二、追寻数学规律,发展数学兴趣
数学知识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谨性,所以数学教学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突出数学知识的特点及规律,以直接或间接的形式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规律,才能使学生越学越有兴趣,从而正确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优势,抽象思维刚刚起步,他们理解抽象事物需要有具体事物的支持。虽然学生的抽象思维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具体到不同学科、不同教材的时候,这个一般的发展趋势又常常会表现出很大的不平衡性,如学生已能掌握整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而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可是,当他们开始学习分数概念和分数运算时,如果没有具体事物的支持,就会感到有很大的困难。如果能借助形象思维来帮助抽象思维的发展,学生就会容易接受,消除对数学的恐惧,从而获得成功的感觉。例如:
1.求效率的应用题:张师傅0.3小时做零件36个,每小时做零件多少个?先把0.3小时变成3小时,那么,题目变成3小时做零件36个,每小时做几个?用除法算36÷3=12。所以,这题的算法应为:36÷0.3=120(个)。
2.文字题:什么数的5.2倍是3.12?
想: 3的2倍是6: 3=6÷2
所以要求的这个数就是:3.12÷5.2
三、创设趣味情境,变“枯燥学习”为“快乐学习”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上看旧的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经过深思熟虑后大胆地提出问题,从而成功地激发其学习的兴趣。笔者在教学中运用生动形象的巧妙比喻,尽量将内容化难为易、化生为熟,以增强数学的魅力,激起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形成课堂教与学的合力。
通过创设符合学生实际的趣味情境,改变了学生在学习中枯燥乏味的消极状态,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促使他们从“枯燥学习”转变为“快乐学习”。
四、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让学生体验成功
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而且常以教师的评价来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总是和成功的喜悦紧密相连。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认真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基础高低、兴趣差异等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进行教学,做到欲高先低、欲快先慢,让学生不断取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尤其对差生更要多创造一些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学习机会,使他们能对数学重新建立起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对学生的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教师要经常给学生投以信任的目光,创设各种表扬的情境,常用鼓励性的语言,如经常说“很好”“太棒了”等等,以此表示你的关注和赞许;不失时机地在各个环节有目的地激励、鼓舞学生,使学生从“潜在学习”状态下被激发、激活,一旦有了自信心,其学习主动性自然而然就上来了。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培养的,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处于起步阶段,如果能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出发,设计出学生能理解的方案,学生就容易接受,学习的兴趣自然就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