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文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培养写作能力的综合训练。通过作文的综合训练,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掌握审题立意、布局谋篇、用词造句的表达技能;另一方面有助于发展学生观察、想象、分析、比较、概括等智力技能。因此,加强语文学科中的作文教学是对学生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兴趣;激情;观察积累想象
一、激发孩子的习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消除畏难、怕吃苦的情绪,树立信心,轻松上阵。那么,如何使兴趣成为学生写作的原动力,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使作文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达到“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 呢?
(一)写下水文。有人说“学生不会写作文的原因,是教师自己不爱写作文。”教师下水对消除学生写作心理障碍很有帮助。如指导学生写“秋天的一处景物”时,由于我们增城季节变化不明显,我先请家长带孩子到白水寨省级风景名胜区参观,然后有针对性指导,使学生情动而相随,达到“心为之牵,情为之动”的好效果。
(二)多打高分,创设愉悦的写作氛围。学生学习的路很长,不要一下子打蒙了他们,教师应该让学生慢慢感受作文,亲近作文,热爱作文,努力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作文的主观能动性,遵循教学相长的规律,不拔高对学生的要求,才能让学生快乐入门。
(三)努力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交流平台。每次作文,我坚持表扬、鼓励为主,尽可能用激励性的评语,把佳作在班上大声朗读,并努力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交流平台,只要发现谁的文章有闪光点,我都及时指导修改,尽力让学生有成就感,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二、调动学生习作的激情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处于由形象为主向抽象为主过渡的阶段。我在实际的习作教学中,觉得除了要引导学生的习作兴趣外,还要注意减缓坡度,调动学生习作的激情,让学生愿意写。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选取学生喜于接受、愿于表达、乐于动笔的话题和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写作的束缚,使学生敢于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产生最优的学习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采用以下形式:
(一)阅读课文文本以读促写
提前自我预习课文内容,懂得其大致内容,在班级开展自学收获的交流,然后将其补充并加上自己的体会所得写于日记本上,既练了笔,又巩固了知识,两全齐美。入选语文课本内的课文大都是名篇佳作。学习时,除了要求学生向作者学习怎样观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外,更重要的是向作者学习怎样运用语言来表达,做好语言的积累工作。我在这方面要求学生做到两点:一是每人准备一本读书笔记,随身携带,对于课文中的精彩片段、妙词佳句、成语格言等分别整理并在班内定期交流,相互观察;二是要求背誦精彩片段和名言警句,这样,背的多了,作者的语言就成了学生自己的语言,运用时就得心应手。
(二)建立班级图书角
生活是习作的源泉,阅读则是习作的基础。老师要鼓励学生课余多阅览各类书籍,在校安排时间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阅读、摘抄、讲演、交流等,让学生学习书中准确、简练、丰富的语言,锤炼学生的思想,扩充学生的视野和知识。将学校的好书分发给各个班级,孩子们也你一本我一本的把家中的作文书,谜语书等书籍带到学校里来,丰富了图书内容,这样一来,一本书可与多个人分享、多本书传遍班级的每个学生的形式增加孩子的阅读量。只有让孩子们的心里充实了,阅读量上去了,举办的活动扎实而有序、实在了,学生才能有写作之源。
三、挖掘学生习作的思维
在农村三年级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少,加上平时没有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或观察不得法,在习作中普遍存在“无话可说”的现象。平时的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挖掘源泉,鼓励学生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生活中习作素材无处不有,关键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捕捉。我在教学实践中,选择学生可观可看的事物,教给观察方法。我先让学生从自己喜欢的事物观察入手,注意观察顺序和观察重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从颜色、形状、大小到发展变化,从看、听、想等方面写片段。每节作文课,我先让同桌互说互评或指名能力强的学生口头作文。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想象更加充实,更加生动。在这种情境中,学生得到了自主学习,充分表现的机会,有了自由想象的空间,写作兴趣被激发了。于是,我就安排了第三步——“写”,学生们听了要求之后,都埋头在桌子上写起来,再没有左顾右盼,呆呆坐着了,写出的作文也比较充实生动。
四、鼓励孩子自主积累语言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量的积累才有可能导致质的提升。没有大量的语言积累,学生是无法写好作文的。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才可能文思如涌,笔下生辉。而三年级的学生大多缺乏自觉性,只有不断的鼓励和督促,才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储备量。我要求学生每天早上回到学校就要看课外书,并把好词好句画起来;每节语文课前,都要放声读5分钟课外书;为不加重学生的负担,每到双休日和节假日,我就布置学生把平时看到的好词好句摘抄下来,这样既起到了对看过的文章要反复阅读的作用,又积累了词句。平时多向学生介绍一些名言、古诗词等,要求他们熟读成诵,并学习运用。在阅读课时,开展课本剧表演、朗诵比赛、词语接龙等有趣的活动,提高学生自觉积累的兴趣和积极性。除了让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之外,还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自觉学习习惯,从生活中去领悟,去积累,引导他们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这样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内化,学生写作的语言资料库不断丰富完善,写作时遇到的障碍大大减少,作文也能生动起来。
五、指导学生进行作文仿写训练
作为教师,如何减缓作文坡度,如何通过每一次习作使绝大多数学生作文水平真正得到提高,我觉得除了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指导他们认真观察生活,汲取写作素材外,还要训练学生掌握一些叙述表达的方法,而学习范文进行仿写,则是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在教学中,我以范文为基础进行仿写训练,为学生拓开作文的思路。小学课本中所选的课文,大多是名篇名作。因此,我在进行课文教学时,充分挖掘文章中的写作知识,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随时随地模仿。我要求学生模仿范文的结构,而后写进自己的观察所得,写进自己的思想感情。学生通过模拟范文的篇章布局,开头结尾,写出来的文章行文顺畅,并达到仿而不抄,仿中有创的目的。
总之,三年级的作文还刚刚是个起步,有时确实是使人感到无头无序,无从下手。但只要我们当老师的多一份心,在教学中不断开拓创新,真抓实干,这样才能提高习作教学的实效性,让学生真正有所得。
参考文献:
[1]《小学生作文心理与教育策略》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中国语文网》《小学语文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0年11月第二版
作者简介:罗必锋,1976年生,广东省广州市人,现任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高滩小学总务主任。
关键词:兴趣;激情;观察积累想象
一、激发孩子的习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消除畏难、怕吃苦的情绪,树立信心,轻松上阵。那么,如何使兴趣成为学生写作的原动力,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使作文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达到“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 呢?
(一)写下水文。有人说“学生不会写作文的原因,是教师自己不爱写作文。”教师下水对消除学生写作心理障碍很有帮助。如指导学生写“秋天的一处景物”时,由于我们增城季节变化不明显,我先请家长带孩子到白水寨省级风景名胜区参观,然后有针对性指导,使学生情动而相随,达到“心为之牵,情为之动”的好效果。
(二)多打高分,创设愉悦的写作氛围。学生学习的路很长,不要一下子打蒙了他们,教师应该让学生慢慢感受作文,亲近作文,热爱作文,努力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作文的主观能动性,遵循教学相长的规律,不拔高对学生的要求,才能让学生快乐入门。
(三)努力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交流平台。每次作文,我坚持表扬、鼓励为主,尽可能用激励性的评语,把佳作在班上大声朗读,并努力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交流平台,只要发现谁的文章有闪光点,我都及时指导修改,尽力让学生有成就感,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二、调动学生习作的激情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处于由形象为主向抽象为主过渡的阶段。我在实际的习作教学中,觉得除了要引导学生的习作兴趣外,还要注意减缓坡度,调动学生习作的激情,让学生愿意写。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选取学生喜于接受、愿于表达、乐于动笔的话题和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写作的束缚,使学生敢于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产生最优的学习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采用以下形式:
(一)阅读课文文本以读促写
提前自我预习课文内容,懂得其大致内容,在班级开展自学收获的交流,然后将其补充并加上自己的体会所得写于日记本上,既练了笔,又巩固了知识,两全齐美。入选语文课本内的课文大都是名篇佳作。学习时,除了要求学生向作者学习怎样观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外,更重要的是向作者学习怎样运用语言来表达,做好语言的积累工作。我在这方面要求学生做到两点:一是每人准备一本读书笔记,随身携带,对于课文中的精彩片段、妙词佳句、成语格言等分别整理并在班内定期交流,相互观察;二是要求背誦精彩片段和名言警句,这样,背的多了,作者的语言就成了学生自己的语言,运用时就得心应手。
(二)建立班级图书角
生活是习作的源泉,阅读则是习作的基础。老师要鼓励学生课余多阅览各类书籍,在校安排时间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阅读、摘抄、讲演、交流等,让学生学习书中准确、简练、丰富的语言,锤炼学生的思想,扩充学生的视野和知识。将学校的好书分发给各个班级,孩子们也你一本我一本的把家中的作文书,谜语书等书籍带到学校里来,丰富了图书内容,这样一来,一本书可与多个人分享、多本书传遍班级的每个学生的形式增加孩子的阅读量。只有让孩子们的心里充实了,阅读量上去了,举办的活动扎实而有序、实在了,学生才能有写作之源。
三、挖掘学生习作的思维
在农村三年级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少,加上平时没有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或观察不得法,在习作中普遍存在“无话可说”的现象。平时的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挖掘源泉,鼓励学生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生活中习作素材无处不有,关键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捕捉。我在教学实践中,选择学生可观可看的事物,教给观察方法。我先让学生从自己喜欢的事物观察入手,注意观察顺序和观察重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从颜色、形状、大小到发展变化,从看、听、想等方面写片段。每节作文课,我先让同桌互说互评或指名能力强的学生口头作文。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想象更加充实,更加生动。在这种情境中,学生得到了自主学习,充分表现的机会,有了自由想象的空间,写作兴趣被激发了。于是,我就安排了第三步——“写”,学生们听了要求之后,都埋头在桌子上写起来,再没有左顾右盼,呆呆坐着了,写出的作文也比较充实生动。
四、鼓励孩子自主积累语言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量的积累才有可能导致质的提升。没有大量的语言积累,学生是无法写好作文的。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才可能文思如涌,笔下生辉。而三年级的学生大多缺乏自觉性,只有不断的鼓励和督促,才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储备量。我要求学生每天早上回到学校就要看课外书,并把好词好句画起来;每节语文课前,都要放声读5分钟课外书;为不加重学生的负担,每到双休日和节假日,我就布置学生把平时看到的好词好句摘抄下来,这样既起到了对看过的文章要反复阅读的作用,又积累了词句。平时多向学生介绍一些名言、古诗词等,要求他们熟读成诵,并学习运用。在阅读课时,开展课本剧表演、朗诵比赛、词语接龙等有趣的活动,提高学生自觉积累的兴趣和积极性。除了让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之外,还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自觉学习习惯,从生活中去领悟,去积累,引导他们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这样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内化,学生写作的语言资料库不断丰富完善,写作时遇到的障碍大大减少,作文也能生动起来。
五、指导学生进行作文仿写训练
作为教师,如何减缓作文坡度,如何通过每一次习作使绝大多数学生作文水平真正得到提高,我觉得除了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指导他们认真观察生活,汲取写作素材外,还要训练学生掌握一些叙述表达的方法,而学习范文进行仿写,则是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在教学中,我以范文为基础进行仿写训练,为学生拓开作文的思路。小学课本中所选的课文,大多是名篇名作。因此,我在进行课文教学时,充分挖掘文章中的写作知识,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随时随地模仿。我要求学生模仿范文的结构,而后写进自己的观察所得,写进自己的思想感情。学生通过模拟范文的篇章布局,开头结尾,写出来的文章行文顺畅,并达到仿而不抄,仿中有创的目的。
总之,三年级的作文还刚刚是个起步,有时确实是使人感到无头无序,无从下手。但只要我们当老师的多一份心,在教学中不断开拓创新,真抓实干,这样才能提高习作教学的实效性,让学生真正有所得。
参考文献:
[1]《小学生作文心理与教育策略》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中国语文网》《小学语文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0年11月第二版
作者简介:罗必锋,1976年生,广东省广州市人,现任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高滩小学总务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