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应用中频电疗的康复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5月—2021年5月间的脑卒中患者90人采用随机方式平均分为A、B两组,A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B组在其基础上加入中频电疗,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运动功能障碍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后B组患者在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运动功能障碍的恢复方面都优于A组,且P值均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频电疗在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方面有积极作用,具有较高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脑卒中;康复治疗;中频电疗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择了2020年5月—2021年5月间来我院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90人,采用随机方式平均分为A、B两组,其中A组为对照组,B组为实验组,每组45人。
A组情况:男性患者25人,女性患者20人,平均年龄59.4岁,病程17天—36天不等,其中缺血性脑卒中27人,出血性脑卒中18人。
B组情况:男性患者24人,女性患者21人,平均年龄60.3岁,病程18天—39天不等,其中缺血性脑卒中22人,出血性脑卒中23人。
選择标准:(1)所有患者均符合《神经病学》中关于脑卒中的诊断标准;(2)患者意识清醒,没有视听障碍,可积极配合医护工作;(3)没有同时参加其他实验和治疗的患者。
排除标准:(1)排除意识不清的病人;(2)排除因关节、肌肉等运动系统疾病导致运动功能障碍者;(3)排除具有肌肉痉挛、震颤、癫痈、不稳定性心绞痛、室性心律失常、房颤、不稳定血栓患者;(4)排除对电流刺激接受不良患者;(5)排除主观不愿参与患者。
本次参与的所有患者均对此次研究知情同意,所有患者在年龄、性别、身体情况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A组治疗方法: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方式,具体包含:(1)运动治疗:使用Brunnstrom技术,引导患者进行体位摆放及床上训练,坐位训练,并进行屈肘、伸肘、双侧抗阻划船样动作、下肢、手指、关节的屈伸共同运动,同时进行日常生活、行走练习;(2)作业治疗:引导病人主动和被动的活动关节,进入恢复期后开始功能性的运动训练,如协同运动训练、上下肢基础动作的练习等。两种方式同步展开,平率为1次\天,每次一小时,持续30天。
B组治疗方法: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入中频脉冲治疗,具体包含:(1)运动治疗;(2)作业治疗;(3)中频脉冲治疗:使用干爽的垫巾置于病人相应位置,把电极板绑在毛巾上,将中频脉冲治疗机用预热2分钟后开始治疗,时长30分钟,频率为每天2次,持续30天。
1.3评价指标
神经功能评价:使用NIHSS评价量表,对两组病人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情况进行评价,评价项目包含意识、水平凝视功能、面肌、语言、肌力等项目,总评分低于15分为轻型神经功能缺损,总评分16—30分之间为中型缺损,高于32分为重型缺损。
日常生活能力评价: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对两组病人治疗前后的生活能力进行评价,总评分最低为0分,最高为100分,分数越高,病人的依赖程度则越低,生活能力越好。
运动功能评分:使用工具为Fugl-Meye评分法,对两组病人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进行评价,评价项目17个,总评分100分,得分越高,患者运动能力障碍越小,高于96分为轻型运动障碍,85分—95分为中型,50分—84分为明显,低于50分为重型运动障碍。
1.4统计学方法
此次研究使用了SPSS21.0来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使用()计量,并用x2检验,P<0.05则视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A组患者:治疗前为22.04±2.80,治疗后为16.94±8.72;
B组患者:治疗前为21.28±3.69,治疗后为10.26±5.47;
可以看到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均有所降低,但B组患者降低程度高于A组患者,经分析P<0.05,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A组患者:治疗前为49.87±11.58,治疗后为63.04±15.13;
B组患者:治疗前为50.01±12.70,治疗后为78.23±15.24;
可以看到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有所提升,但B组患者提升程度更为明显,经分析P<0.05,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3运动功能比较
A组患者:治疗前上肢评分为15.23±2.98,下肢评分为8.68±3.24,治疗后上肢评分为41.50±5.17,下肢评分为20.70±3.63;
B组患者:治疗前上肢评分为15.19±2.84,下肢评分为45.68±5.23,治疗后上肢评分为8.74±3.40,下肢评分为25.92±3.77;
可以看到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均有升高,但B组患者提升程度显著高于A组,经分析P<0.05,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脑卒中病人发病时通常表现为头痛、呕吐、昏迷、意识不清等症状,若没有及时给予正确的干预和治疗,会导致病人在神经、运动功能方面的障碍,出现偏瘫、口眼歪斜,在生活上无法实现自理。有资料显示,脑卒中的致残率可达到86.5%[2],严重降低病人及家属生活质量。单纯使用康复训练,起效缓慢,且治疗效果还会随着时间而递减。中频脉冲电刺激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可以通过对机体产生持续刺激,重塑神经系统,从而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有利于机体运动功能的改善和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本次研究是以中频电流结合Brunnstrom技术进行的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以中频电流刺激患者肌体,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血液循环情况,通过一系列不断的被动训练,刺激患者中枢神经系统以促进其功能重组,维持及恢复周围神经、肌肉的功能。结果表明:治疗后B组患者在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运动功能障碍的恢复方面都优于A组,也证明了中频电疗在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芳,徐卿,蒋骏,等.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运动功能的影响分析[J].河北医药,2018,40(15):2398-2400.
[2]魏芳,汤永红.中频电疗仪配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运动功能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29(03):298-301.
关键词:脑卒中;康复治疗;中频电疗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择了2020年5月—2021年5月间来我院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90人,采用随机方式平均分为A、B两组,其中A组为对照组,B组为实验组,每组45人。
A组情况:男性患者25人,女性患者20人,平均年龄59.4岁,病程17天—36天不等,其中缺血性脑卒中27人,出血性脑卒中18人。
B组情况:男性患者24人,女性患者21人,平均年龄60.3岁,病程18天—39天不等,其中缺血性脑卒中22人,出血性脑卒中23人。
選择标准:(1)所有患者均符合《神经病学》中关于脑卒中的诊断标准;(2)患者意识清醒,没有视听障碍,可积极配合医护工作;(3)没有同时参加其他实验和治疗的患者。
排除标准:(1)排除意识不清的病人;(2)排除因关节、肌肉等运动系统疾病导致运动功能障碍者;(3)排除具有肌肉痉挛、震颤、癫痈、不稳定性心绞痛、室性心律失常、房颤、不稳定血栓患者;(4)排除对电流刺激接受不良患者;(5)排除主观不愿参与患者。
本次参与的所有患者均对此次研究知情同意,所有患者在年龄、性别、身体情况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A组治疗方法: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方式,具体包含:(1)运动治疗:使用Brunnstrom技术,引导患者进行体位摆放及床上训练,坐位训练,并进行屈肘、伸肘、双侧抗阻划船样动作、下肢、手指、关节的屈伸共同运动,同时进行日常生活、行走练习;(2)作业治疗:引导病人主动和被动的活动关节,进入恢复期后开始功能性的运动训练,如协同运动训练、上下肢基础动作的练习等。两种方式同步展开,平率为1次\天,每次一小时,持续30天。
B组治疗方法: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入中频脉冲治疗,具体包含:(1)运动治疗;(2)作业治疗;(3)中频脉冲治疗:使用干爽的垫巾置于病人相应位置,把电极板绑在毛巾上,将中频脉冲治疗机用预热2分钟后开始治疗,时长30分钟,频率为每天2次,持续30天。
1.3评价指标
神经功能评价:使用NIHSS评价量表,对两组病人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情况进行评价,评价项目包含意识、水平凝视功能、面肌、语言、肌力等项目,总评分低于15分为轻型神经功能缺损,总评分16—30分之间为中型缺损,高于32分为重型缺损。
日常生活能力评价: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对两组病人治疗前后的生活能力进行评价,总评分最低为0分,最高为100分,分数越高,病人的依赖程度则越低,生活能力越好。
运动功能评分:使用工具为Fugl-Meye评分法,对两组病人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进行评价,评价项目17个,总评分100分,得分越高,患者运动能力障碍越小,高于96分为轻型运动障碍,85分—95分为中型,50分—84分为明显,低于50分为重型运动障碍。
1.4统计学方法
此次研究使用了SPSS21.0来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使用()计量,并用x2检验,P<0.05则视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A组患者:治疗前为22.04±2.80,治疗后为16.94±8.72;
B组患者:治疗前为21.28±3.69,治疗后为10.26±5.47;
可以看到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均有所降低,但B组患者降低程度高于A组患者,经分析P<0.05,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A组患者:治疗前为49.87±11.58,治疗后为63.04±15.13;
B组患者:治疗前为50.01±12.70,治疗后为78.23±15.24;
可以看到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有所提升,但B组患者提升程度更为明显,经分析P<0.05,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3运动功能比较
A组患者:治疗前上肢评分为15.23±2.98,下肢评分为8.68±3.24,治疗后上肢评分为41.50±5.17,下肢评分为20.70±3.63;
B组患者:治疗前上肢评分为15.19±2.84,下肢评分为45.68±5.23,治疗后上肢评分为8.74±3.40,下肢评分为25.92±3.77;
可以看到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均有升高,但B组患者提升程度显著高于A组,经分析P<0.05,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脑卒中病人发病时通常表现为头痛、呕吐、昏迷、意识不清等症状,若没有及时给予正确的干预和治疗,会导致病人在神经、运动功能方面的障碍,出现偏瘫、口眼歪斜,在生活上无法实现自理。有资料显示,脑卒中的致残率可达到86.5%[2],严重降低病人及家属生活质量。单纯使用康复训练,起效缓慢,且治疗效果还会随着时间而递减。中频脉冲电刺激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可以通过对机体产生持续刺激,重塑神经系统,从而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有利于机体运动功能的改善和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本次研究是以中频电流结合Brunnstrom技术进行的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以中频电流刺激患者肌体,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血液循环情况,通过一系列不断的被动训练,刺激患者中枢神经系统以促进其功能重组,维持及恢复周围神经、肌肉的功能。结果表明:治疗后B组患者在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运动功能障碍的恢复方面都优于A组,也证明了中频电疗在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芳,徐卿,蒋骏,等.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运动功能的影响分析[J].河北医药,2018,40(15):2398-2400.
[2]魏芳,汤永红.中频电疗仪配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运动功能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29(03):298-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