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南州六月荔枝丹》作为一篇介绍有关荔枝常识的比较典范的文艺性说明文,集知识性、趣味性、通俗性、科学性为一体,提高我们对说明文的认识,学习本文简明、严密、清晰的结构布局、井然有致的说明顺序、丰富多彩的说明方法、科学艺术的语言和丰富多彩的科学知识,特别是对中职学生的学习和写作有着广泛的指导和示范意义。
关键词:《南州六月荔枝丹》; 写作; 中职;示范;意义
我国著名科普作家贾祖璋写的《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一篇介绍有关荔枝常识的比较典范的文艺性说明文,它集知识性、趣味性、通俗性、科学性为一体,既有一般说明文简明、准确、周密、条分缕析的特点,又有清新诱人的诗情画意般的艺术表现手法。从写作来看,本文的说明顺序、方法、语言和创作思路,都力求顺序井然,科学准确,丰富多彩,对中职学生的学习具有广泛的指导示范意义。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增强了对学习说明文的认识。说明文是中职学校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我们的一些学校和教师对说明文在工作、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还因说明文没有记叙文引人入胜的情节而致教学困难, 再加上中职的许多学生成绩差,底子薄,不爱学习,更愿意去学习枯燥无味的说明文,这就造成了说明文教学被轻视的被动局面。然而,《南州六月荔枝丹》的崭新面貌为我们呈现了它特有的风采,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说明文也能让我们领略艺术的魅力,也能在赏心悦目中愉快地掌握科学知识。
二、简明、严密、清晰的结构布局。
全文分为两个部分:前面十个自然段介绍荔枝果和荔枝花的知识,后面四个自然段介绍荔枝的产地、品种、特性及生产方面的情况。十四个自然段的内容都单一化,但却彼此紧密相连。作者从人们日常认识事物的一般习惯出发,在写作结构安排上,先写荔枝,后写与荔枝有关的知识;先写荔枝外观,后写荔枝内部。做到了结構清楚明了,环环相扣,层层说明。这种一丝不苟,不拖泥带水的写法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三、井然有致的说明顺序。
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按照从主到次、由表及里的顺序来写的。介绍荔枝的形态特点时为主,介绍有关荔枝的其他知识及建议时为次。而介绍荔枝的形态特点时是按由表(外部形态)及里(内部构造)的顺序来写。在介绍果实时,根据荔枝的结构特点,采用了由外到内,由表及里的空间顺序。在说明荔枝果实的外部特征时,又按照壳面构造、色泽、外形、大小、重量的观察顺序来写。这样来写,条理清晰,内容全面、主次鲜明,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态特征,又介绍了有关荔枝的其他知识,也为我们的学习和写作提供了启示。
四、丰富多彩的说明方法。
本篇文章虽不长,内容相对单一,但却采用了我们日常学用的多种说明方法。如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 分类别、列数字、引用等。
当然,最值得谈一谈的还是引用说明方法的使用。本文引用古诗文、史料、故事多达二十多处。正是因为作者巧妙的引用,使得这篇介绍荔枝形态结构及栽培等内容比较复杂的说明文既清晰准确,又形象生动;既有科学的真,又有艺术的美;既丰富了文章内容,扩大了知识面,加强了说明效果,具有较强的文学韵味。如:北宋邓肃《看荔枝》诗中的“红云几万重”一句,以全景的镜头描写了整片荔枝林的颜色,不仅给人以整片荔枝的整体形象,而且给人以诗的意境;杜牧的《过华清宫》七言绝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后两句既说明了荔枝不耐贮藏的特点,又指出封建统治者飞骑远送荔枝给人民带来的无限痛苦;引《三山志》的记载和宋徽宗、文征明的诗句,列举荔枝北移失败的史例,以说明“成都、福州是它生长北限”。这个引用,既扩大了知识面,使有关荔枝栽培的说明有充分的依据,又体现了严谨的科学性。
最值得一提的是文章标题“南州六月荔枝丹”,本身就是引用明朝陈辉《荔枝》诗中的句子。它不但说明了荔枝的产地、成熟期和颜色,也表明文章所要说明的内容,言简意明,令人耳目一新。
五、科学艺术的语言。
1、科学性,主要表现为正确、准确。本篇文章就突出表现了这一特色。
如写荔枝的外形“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通常底部大顶端稍小。蒂部略凹,周围微微突起,有的一边高,一边低,称为果肩”。“通常”是从整体上来看的,不否认个别现象的存在。“稍”、“略”、“微微”、“有的”等词语,或限定范围,或修饰程度,或说明条件,都体现了高度的精确性。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常常对一些简单极常见的东西说明不清,其关键在于把握不住事物的特征,语言表述不准确。认真学习和领悟本文的这个特点是很重要的。
2、文学性,主要体现在引用古诗文、史料、故事上。标题“南州六月荔枝丹”本身就十分吸引人。从标题开始,相继引用了多名古代诗人的诗句,引用了古代荔枝种植记载故事,这些都极大的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充实了内容,增强了表达效果,增强了阅读兴趣,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为提供了极好的借鉴。
六、丰富多彩的说明资料。
本文引用的资料共二十余条,对于这样一篇短小文章来说,真是很丰富。从中可以看出,对于写作来说,丰富知识,积累资料,探索学习,在写作中恰当地引用有关资料,既可以加强科学性,丰富内容,又可以增添文彩,此示范意义不言而喻。
无论怎么说,《南州六月荔枝丹》意境优美,构思精巧,语言简洁而洗炼,文笔清新而朴实,写作流畅而典范,对中职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施教都极有较高的指导示范意义。
参考文献:
[1] 倪文锦、于黔勋主编的《语文》,高等教育出版社。
[2]《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2009年修订。
关键词:《南州六月荔枝丹》; 写作; 中职;示范;意义
我国著名科普作家贾祖璋写的《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一篇介绍有关荔枝常识的比较典范的文艺性说明文,它集知识性、趣味性、通俗性、科学性为一体,既有一般说明文简明、准确、周密、条分缕析的特点,又有清新诱人的诗情画意般的艺术表现手法。从写作来看,本文的说明顺序、方法、语言和创作思路,都力求顺序井然,科学准确,丰富多彩,对中职学生的学习具有广泛的指导示范意义。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增强了对学习说明文的认识。说明文是中职学校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我们的一些学校和教师对说明文在工作、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还因说明文没有记叙文引人入胜的情节而致教学困难, 再加上中职的许多学生成绩差,底子薄,不爱学习,更愿意去学习枯燥无味的说明文,这就造成了说明文教学被轻视的被动局面。然而,《南州六月荔枝丹》的崭新面貌为我们呈现了它特有的风采,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说明文也能让我们领略艺术的魅力,也能在赏心悦目中愉快地掌握科学知识。
二、简明、严密、清晰的结构布局。
全文分为两个部分:前面十个自然段介绍荔枝果和荔枝花的知识,后面四个自然段介绍荔枝的产地、品种、特性及生产方面的情况。十四个自然段的内容都单一化,但却彼此紧密相连。作者从人们日常认识事物的一般习惯出发,在写作结构安排上,先写荔枝,后写与荔枝有关的知识;先写荔枝外观,后写荔枝内部。做到了结構清楚明了,环环相扣,层层说明。这种一丝不苟,不拖泥带水的写法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三、井然有致的说明顺序。
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按照从主到次、由表及里的顺序来写的。介绍荔枝的形态特点时为主,介绍有关荔枝的其他知识及建议时为次。而介绍荔枝的形态特点时是按由表(外部形态)及里(内部构造)的顺序来写。在介绍果实时,根据荔枝的结构特点,采用了由外到内,由表及里的空间顺序。在说明荔枝果实的外部特征时,又按照壳面构造、色泽、外形、大小、重量的观察顺序来写。这样来写,条理清晰,内容全面、主次鲜明,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态特征,又介绍了有关荔枝的其他知识,也为我们的学习和写作提供了启示。
四、丰富多彩的说明方法。
本篇文章虽不长,内容相对单一,但却采用了我们日常学用的多种说明方法。如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 分类别、列数字、引用等。
当然,最值得谈一谈的还是引用说明方法的使用。本文引用古诗文、史料、故事多达二十多处。正是因为作者巧妙的引用,使得这篇介绍荔枝形态结构及栽培等内容比较复杂的说明文既清晰准确,又形象生动;既有科学的真,又有艺术的美;既丰富了文章内容,扩大了知识面,加强了说明效果,具有较强的文学韵味。如:北宋邓肃《看荔枝》诗中的“红云几万重”一句,以全景的镜头描写了整片荔枝林的颜色,不仅给人以整片荔枝的整体形象,而且给人以诗的意境;杜牧的《过华清宫》七言绝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后两句既说明了荔枝不耐贮藏的特点,又指出封建统治者飞骑远送荔枝给人民带来的无限痛苦;引《三山志》的记载和宋徽宗、文征明的诗句,列举荔枝北移失败的史例,以说明“成都、福州是它生长北限”。这个引用,既扩大了知识面,使有关荔枝栽培的说明有充分的依据,又体现了严谨的科学性。
最值得一提的是文章标题“南州六月荔枝丹”,本身就是引用明朝陈辉《荔枝》诗中的句子。它不但说明了荔枝的产地、成熟期和颜色,也表明文章所要说明的内容,言简意明,令人耳目一新。
五、科学艺术的语言。
1、科学性,主要表现为正确、准确。本篇文章就突出表现了这一特色。
如写荔枝的外形“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通常底部大顶端稍小。蒂部略凹,周围微微突起,有的一边高,一边低,称为果肩”。“通常”是从整体上来看的,不否认个别现象的存在。“稍”、“略”、“微微”、“有的”等词语,或限定范围,或修饰程度,或说明条件,都体现了高度的精确性。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常常对一些简单极常见的东西说明不清,其关键在于把握不住事物的特征,语言表述不准确。认真学习和领悟本文的这个特点是很重要的。
2、文学性,主要体现在引用古诗文、史料、故事上。标题“南州六月荔枝丹”本身就十分吸引人。从标题开始,相继引用了多名古代诗人的诗句,引用了古代荔枝种植记载故事,这些都极大的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充实了内容,增强了表达效果,增强了阅读兴趣,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为提供了极好的借鉴。
六、丰富多彩的说明资料。
本文引用的资料共二十余条,对于这样一篇短小文章来说,真是很丰富。从中可以看出,对于写作来说,丰富知识,积累资料,探索学习,在写作中恰当地引用有关资料,既可以加强科学性,丰富内容,又可以增添文彩,此示范意义不言而喻。
无论怎么说,《南州六月荔枝丹》意境优美,构思精巧,语言简洁而洗炼,文笔清新而朴实,写作流畅而典范,对中职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施教都极有较高的指导示范意义。
参考文献:
[1] 倪文锦、于黔勋主编的《语文》,高等教育出版社。
[2]《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2009年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