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招生政策和受教育群体的变化,京剧高等教育也存在很多新状况,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断适应并在实践中进行解决。教师在教学当中面对不同的学生要因材施教,就本文的三个研究对象来说,她们就读于沈阳师范大学戏曲表演专业,基本代表了当下京剧高等教育学生群体的三大类型。
关键词:戏曲高等教育;因材施教
学术型研究生关星辰,由于表演演唱等舞台专业实践方面的缺失,使她在学术研究上有着局限性,她缺乏实践积累,难以体会舞台艺术的本真内涵。专业课教师根据她的现实需求,和她未来的发展来规划课程,她初来课堂大概有半个学期是无法发声的,心理上的恐惧感使她的声带高度紧张。专业课教师首先对她进行心理辅导,一次一次带领她发声,讲解发声原理,当她第一次发出小嗓的声音时,她激动得无以复加,说这是她与京剧艺术距离最近的一次,开始切近地体会到了演唱的感觉,也懂得了一层窗户纸捅破之后窗外的新天地是何等美妙,仿佛迈开了进入京剧艺术大门的第一步。发声是演唱的基础条件,有了声音再学习剧目,剧目的选择根据她的声线、自身形象等外在条件来确定,《贵妃醉酒》更加适合。唱是一门功,需要一个音节一个音节地反复让她在脑海中形成记忆,刚开始腔是生硬的,不会转弯,慢慢领着她一点一点地让音划着走。她的声音还是比较不稳定,有时演唱技巧控制不住声音,对于初学阶段的她实属正常,但在心理上她还是会恐惧声音的不完美,或是没有用对方法出现其他声音,专业课教师从思想上要给学生更多自信,使她有勇气把声音展现在人前。身段的学习对她来说比较难,杨玉环的身段婀娜多姿,腰部的使用很多,造型在流动中展现,但能够使她通过杨玉环这个角色更好地融入京剧表演的世界中来。通过学习《贵妃醉酒》这出剧目能够使她更好地体会京剧旦角的美,并且了解演唱技巧、身段的韵律、如何通过这些技术技巧的手段表达情感、塑造人物。这些表演方面的积累,能够帮助她未来将舞台表演的短板变成优势,从而在学术研究方面更具竞争力。
正如该生在口述学习体会时谈到:“研究生前期的学习课程很多,在马老师的剧目课堂学习《贵妃醉酒》,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让我重新理解戏曲声腔,而且对表演的体会更加具体深刻。从前,我对于学术研究方面比较有兴趣,但在舞台实践上我毫无经验可谈,甚至于有些恐惧心理。在马老师的剧目课上,老师每次课都要带领我一起发声,讲解发声的方法、气息、共鳴的运用,教我放松情绪和身体,慢慢的我从不敢发声到小声模仿,直到一次课突然开窍了似的,找到了方法的关键要领,难以想象那是我的声音。响亮又高亢,我不敢相信的一次一次确认,这是不一样的自己,那种心情直到下课走出教室风吹在脸上,凉凉的,我才发现自己流了眼泪。这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课,既让我认识了发声方法,更帮我打开了面对外面社会和自己内心的新视角,也为我未来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本科生赵子贤的教学过程与关星辰相反,从本科生的学习层次来考虑技术技巧就多一点。赵子贤是高中生,半路出家更要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稍微会唱一点,而对演唱的气息、节奏、强弱关系等方面控制把握的概念不清楚。她刚到我课堂的时候,唱《状元媒》的时候习惯性地随意喘气,这样就完全改变了唱腔的结构。规范地要求她横平竖直并不容易,不好改变,一旦成型是需要时间来一点点调整的。赵子贤有她自己的一套习惯方法,再跟着我走就很难,仿佛是给她戴上了枷锁一般,而且缺少了科班至少六年的学习时间,她的根基是不稳的,所以如何规范对她来说是更为切实的问题,如何在本科短短四年时间里能够帮助她把缺失的基础补充完全,使她逐渐达到一个专业演员的水平,这无疑是一个难题。
赵子贤在这方面有更加切身的体会:“过去我热爱京剧,并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就是在小的时候经常跟姥姥出去唱大戏唱着玩过。并不知道什么气口、节奏,不知道演唱时应该在哪里使劲。认为只要发出类似的声音就行,唱的大声就是唱得好。不懂得发音是有科学方法的。大学来到马老师的课堂后,对我启发最大的地方是,我开始明白京剧并不是有嗓子大声唱就好,它是有科学的发声方法的、演唱是有技巧的、表演是要结合人物的。以前我认为自己能够唱得完整,声音稳定就够了,现在通过理论知识与技术技巧等方面的学习,使我对京剧演唱有了全新的认识。大一刚学《状元媒》的时候,老师严格要求我,规范每一个字的发音,每一个气口的时间点,技术技巧的运用。四功五法是一名京剧学习者必须面对的功课,无论表演什么都少不了这些基础的技术。我十分缺少这方面的训练,没有多年练功打下的基础,做起动作来总是别扭。马老师会用大量的时间纠正我的身段动作,老师要求动作要有始有终,每一个细节都要注意,绝对不能脱离人物,出场一定是紧凑又不失风范,头不能来回摆,眼神不能飘忽不定也不能使劲地瞪眼。一切从人物出发,每一句唱腔,每一个动作都是她。经过跟马老师学习,我在专业上有了很大的上升空间,对于京剧艺术心起敬畏。”
当然,关星辰和赵子贤都是比较特殊的,正常经过科班学习的学生还是大多数。学位型研究生李想,经过科班学习,经过本科读到研究生,对她的教学又要采用另一种方式方法。她是从小在京剧科班学习,基础更扎实,本科开始跟我学习青衣行当,之前学习花旦,重做功。但是学习张派,唱腔是很重要的。张派的特点主要在唱法上,要学起来是不容易的。一方面要提高她的专业水平,纠正她原本发音上的毛病;唱腔技术方法;怎样运用技巧才能演唱得当;体现出唱腔的韵味;唱词字音和唱段声音的问题都要细致地逐步解决。这些技术上的问题是关键,更重要的是让她在大量学习剧目的过程中,通过舞台上表演人物的内心情感体会和塑造人物形象,不断提高艺术性,能够把握好每一个人物,不能将人物类型化,要让每个人物具有独立性,成为完整的个体;具有立体感,不要单一化。并且演唱和表演上更有层次感,通过这些手段达到塑造人物的切实目的。在剧目的选择上,根据她的条件及专业驾驭能力一点点提高难度。另一方面学术研究对于研究生来说至关重要,科班学习的经历对于她来说具有专业上的优势,而理论研究的学习还处于劣势,要求教师在学术研究方面给予她正确的方向和引导。只有舞台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平衡才能推动她在未来的艺术道路上走得更好,更远。 李想本人也谈及了这些年来的切身体会:“本科开始跟马老师学习张派青衣,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认识到了自己在演唱上的不足。一副好嗓子是成为一名京剧演员的必要条件之一。以前,年纪小不注意,在演唱中留下很多毛病,马老师针对我的毛病逐一纠正。张派的唱腔是独具特点的,最典型的是小嗖音。为了演唱时可以自如控制小嗖音,老师在我身上下了很多功夫。在学习《望江亭》时,每次唱到“手弄罗衫”的“罗衫”我就转几个弯就算唱过了,但老师并没有让我得过且过,她无数次的示范不厌其烦,把每个拆开来讲解,直到我能够完全自主掌握。張派的唱腔是需要大量的气息来控制的,用气息控制声音演唱的技术技巧来衬托人物内心,让观众从唱腔中感受人物的内心变化。学习《秦香莲》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老师当时说的话。秦香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被陈世美抛妻的妻子。但是她善良、坚强、不畏强权。在投店一折中‘哎呀儿啊!原来你爹爹他……他做了官了。’老师首先为我分析了人物角色的内心,秦香莲得知这件事后的高兴和一路带儿寻亲的心酸与苦楚,念白中既有兴奋又有些哽咽,仿佛那些酸甜苦辣在一瞬间涌上心头。老师在示范表演中如何以技带情,给我在塑造人物方面有了很大的启示。”
“去年考取了马老师的研究生,研究生这一年的学习在专业系统上和本科是大不相同的,学生不再一味地学习老师传授的技术技巧,更多的是与老师探讨许多人物塑造的观点,一些学术的理论,引领我开阔眼界,如何将理论运用到舞台实践中,又如何将舞台实践上升到理论的层面上来。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指引我提升自身表演的艺术性,领略京剧艺术独特的魅力。”
三个学生天赋不同,外在条件不同,学习经历不同,未来的路更不相同,不能仅仅用一种方法来教学,因材施教是必要的。每个学生都是父母托付给我们的一块璞玉,教师就是匠人,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禀赋,匠人不断精心雕琢,每块玉的花纹不同,学生未来的发展道路也不同。京剧高等教育的现实状况推动教育工作者不断适应现实,在灵活应对的同时,也能够收获更多姿态各异的花朵。
参考文献:
[1]夏正江.论因材施教的实施策略.教育研究与实验.2008.07.20.
[2]傅谨.戏曲教育的新态势.艺术教育.2017.11.05
作者简介:
马忠月,(1961.7—),女,汉族,籍贯:辽宁大连人,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戏曲表演。
李想,(1994.8—),女,汉族,籍贯:辽宁抚顺人,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2017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研究方向:戏曲表演。
关兴辰,(1992.9—),女,汉族,籍贯:辽宁沈阳人,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2016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戏曲表演教学法。
赵子贤,(1997.1—),女,汉族,籍贯:辽宁大连人,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2015级在读本科学生,研究方向:戏曲表演。
关键词:戏曲高等教育;因材施教
学术型研究生关星辰,由于表演演唱等舞台专业实践方面的缺失,使她在学术研究上有着局限性,她缺乏实践积累,难以体会舞台艺术的本真内涵。专业课教师根据她的现实需求,和她未来的发展来规划课程,她初来课堂大概有半个学期是无法发声的,心理上的恐惧感使她的声带高度紧张。专业课教师首先对她进行心理辅导,一次一次带领她发声,讲解发声原理,当她第一次发出小嗓的声音时,她激动得无以复加,说这是她与京剧艺术距离最近的一次,开始切近地体会到了演唱的感觉,也懂得了一层窗户纸捅破之后窗外的新天地是何等美妙,仿佛迈开了进入京剧艺术大门的第一步。发声是演唱的基础条件,有了声音再学习剧目,剧目的选择根据她的声线、自身形象等外在条件来确定,《贵妃醉酒》更加适合。唱是一门功,需要一个音节一个音节地反复让她在脑海中形成记忆,刚开始腔是生硬的,不会转弯,慢慢领着她一点一点地让音划着走。她的声音还是比较不稳定,有时演唱技巧控制不住声音,对于初学阶段的她实属正常,但在心理上她还是会恐惧声音的不完美,或是没有用对方法出现其他声音,专业课教师从思想上要给学生更多自信,使她有勇气把声音展现在人前。身段的学习对她来说比较难,杨玉环的身段婀娜多姿,腰部的使用很多,造型在流动中展现,但能够使她通过杨玉环这个角色更好地融入京剧表演的世界中来。通过学习《贵妃醉酒》这出剧目能够使她更好地体会京剧旦角的美,并且了解演唱技巧、身段的韵律、如何通过这些技术技巧的手段表达情感、塑造人物。这些表演方面的积累,能够帮助她未来将舞台表演的短板变成优势,从而在学术研究方面更具竞争力。
正如该生在口述学习体会时谈到:“研究生前期的学习课程很多,在马老师的剧目课堂学习《贵妃醉酒》,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让我重新理解戏曲声腔,而且对表演的体会更加具体深刻。从前,我对于学术研究方面比较有兴趣,但在舞台实践上我毫无经验可谈,甚至于有些恐惧心理。在马老师的剧目课上,老师每次课都要带领我一起发声,讲解发声的方法、气息、共鳴的运用,教我放松情绪和身体,慢慢的我从不敢发声到小声模仿,直到一次课突然开窍了似的,找到了方法的关键要领,难以想象那是我的声音。响亮又高亢,我不敢相信的一次一次确认,这是不一样的自己,那种心情直到下课走出教室风吹在脸上,凉凉的,我才发现自己流了眼泪。这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课,既让我认识了发声方法,更帮我打开了面对外面社会和自己内心的新视角,也为我未来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本科生赵子贤的教学过程与关星辰相反,从本科生的学习层次来考虑技术技巧就多一点。赵子贤是高中生,半路出家更要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稍微会唱一点,而对演唱的气息、节奏、强弱关系等方面控制把握的概念不清楚。她刚到我课堂的时候,唱《状元媒》的时候习惯性地随意喘气,这样就完全改变了唱腔的结构。规范地要求她横平竖直并不容易,不好改变,一旦成型是需要时间来一点点调整的。赵子贤有她自己的一套习惯方法,再跟着我走就很难,仿佛是给她戴上了枷锁一般,而且缺少了科班至少六年的学习时间,她的根基是不稳的,所以如何规范对她来说是更为切实的问题,如何在本科短短四年时间里能够帮助她把缺失的基础补充完全,使她逐渐达到一个专业演员的水平,这无疑是一个难题。
赵子贤在这方面有更加切身的体会:“过去我热爱京剧,并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就是在小的时候经常跟姥姥出去唱大戏唱着玩过。并不知道什么气口、节奏,不知道演唱时应该在哪里使劲。认为只要发出类似的声音就行,唱的大声就是唱得好。不懂得发音是有科学方法的。大学来到马老师的课堂后,对我启发最大的地方是,我开始明白京剧并不是有嗓子大声唱就好,它是有科学的发声方法的、演唱是有技巧的、表演是要结合人物的。以前我认为自己能够唱得完整,声音稳定就够了,现在通过理论知识与技术技巧等方面的学习,使我对京剧演唱有了全新的认识。大一刚学《状元媒》的时候,老师严格要求我,规范每一个字的发音,每一个气口的时间点,技术技巧的运用。四功五法是一名京剧学习者必须面对的功课,无论表演什么都少不了这些基础的技术。我十分缺少这方面的训练,没有多年练功打下的基础,做起动作来总是别扭。马老师会用大量的时间纠正我的身段动作,老师要求动作要有始有终,每一个细节都要注意,绝对不能脱离人物,出场一定是紧凑又不失风范,头不能来回摆,眼神不能飘忽不定也不能使劲地瞪眼。一切从人物出发,每一句唱腔,每一个动作都是她。经过跟马老师学习,我在专业上有了很大的上升空间,对于京剧艺术心起敬畏。”
当然,关星辰和赵子贤都是比较特殊的,正常经过科班学习的学生还是大多数。学位型研究生李想,经过科班学习,经过本科读到研究生,对她的教学又要采用另一种方式方法。她是从小在京剧科班学习,基础更扎实,本科开始跟我学习青衣行当,之前学习花旦,重做功。但是学习张派,唱腔是很重要的。张派的特点主要在唱法上,要学起来是不容易的。一方面要提高她的专业水平,纠正她原本发音上的毛病;唱腔技术方法;怎样运用技巧才能演唱得当;体现出唱腔的韵味;唱词字音和唱段声音的问题都要细致地逐步解决。这些技术上的问题是关键,更重要的是让她在大量学习剧目的过程中,通过舞台上表演人物的内心情感体会和塑造人物形象,不断提高艺术性,能够把握好每一个人物,不能将人物类型化,要让每个人物具有独立性,成为完整的个体;具有立体感,不要单一化。并且演唱和表演上更有层次感,通过这些手段达到塑造人物的切实目的。在剧目的选择上,根据她的条件及专业驾驭能力一点点提高难度。另一方面学术研究对于研究生来说至关重要,科班学习的经历对于她来说具有专业上的优势,而理论研究的学习还处于劣势,要求教师在学术研究方面给予她正确的方向和引导。只有舞台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平衡才能推动她在未来的艺术道路上走得更好,更远。 李想本人也谈及了这些年来的切身体会:“本科开始跟马老师学习张派青衣,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认识到了自己在演唱上的不足。一副好嗓子是成为一名京剧演员的必要条件之一。以前,年纪小不注意,在演唱中留下很多毛病,马老师针对我的毛病逐一纠正。张派的唱腔是独具特点的,最典型的是小嗖音。为了演唱时可以自如控制小嗖音,老师在我身上下了很多功夫。在学习《望江亭》时,每次唱到“手弄罗衫”的“罗衫”我就转几个弯就算唱过了,但老师并没有让我得过且过,她无数次的示范不厌其烦,把每个拆开来讲解,直到我能够完全自主掌握。張派的唱腔是需要大量的气息来控制的,用气息控制声音演唱的技术技巧来衬托人物内心,让观众从唱腔中感受人物的内心变化。学习《秦香莲》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老师当时说的话。秦香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被陈世美抛妻的妻子。但是她善良、坚强、不畏强权。在投店一折中‘哎呀儿啊!原来你爹爹他……他做了官了。’老师首先为我分析了人物角色的内心,秦香莲得知这件事后的高兴和一路带儿寻亲的心酸与苦楚,念白中既有兴奋又有些哽咽,仿佛那些酸甜苦辣在一瞬间涌上心头。老师在示范表演中如何以技带情,给我在塑造人物方面有了很大的启示。”
“去年考取了马老师的研究生,研究生这一年的学习在专业系统上和本科是大不相同的,学生不再一味地学习老师传授的技术技巧,更多的是与老师探讨许多人物塑造的观点,一些学术的理论,引领我开阔眼界,如何将理论运用到舞台实践中,又如何将舞台实践上升到理论的层面上来。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指引我提升自身表演的艺术性,领略京剧艺术独特的魅力。”
三个学生天赋不同,外在条件不同,学习经历不同,未来的路更不相同,不能仅仅用一种方法来教学,因材施教是必要的。每个学生都是父母托付给我们的一块璞玉,教师就是匠人,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禀赋,匠人不断精心雕琢,每块玉的花纹不同,学生未来的发展道路也不同。京剧高等教育的现实状况推动教育工作者不断适应现实,在灵活应对的同时,也能够收获更多姿态各异的花朵。
参考文献:
[1]夏正江.论因材施教的实施策略.教育研究与实验.2008.07.20.
[2]傅谨.戏曲教育的新态势.艺术教育.2017.11.05
作者简介:
马忠月,(1961.7—),女,汉族,籍贯:辽宁大连人,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戏曲表演。
李想,(1994.8—),女,汉族,籍贯:辽宁抚顺人,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2017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研究方向:戏曲表演。
关兴辰,(1992.9—),女,汉族,籍贯:辽宁沈阳人,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2016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戏曲表演教学法。
赵子贤,(1997.1—),女,汉族,籍贯:辽宁大连人,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2015级在读本科学生,研究方向:戏曲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