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经历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活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养成“在生活中换个角度看问题,多方面思考”的思维习惯。
2.教学重点:会画立方体及其组合图形的三视图。
3.教学难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
二、案例实录
2009年4月上旬的一天上午第一节课正好上数学,探讨“如何将立体图形分解成平面图形来表示”,即“三视图”。一走进教室,同学们很快就被黑板上的一首诗吸引了。(这是我上课前刻意写上的)
题西林壁
苏东坡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教室里一阵窃窃私语,当然这是预料中的事情。看到这一情况,我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几个大小一样的圆柱体模型,以不同的方位摆放在讲桌上。
师:请大家观察一下这几个立体图形,把你看到的图形说出来。
生1:老师,我看到的圆柱体像一个长方形。
生2:我看到的是一个圆。
生3:老师,我看到的和他们说的都不一样,究竟是什么图形呢?我现在也说不清楚。(面露难色)
我一瞧,一位一向腼腆、不善言词的同学早已站了起来。我走过去轻声地说:“这位同学很善于观察问题,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很值得我们师生共同学习。”
师:你能把你眼中看到的图形描述一下吗?
生4:我觉得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各不相同,正如老师黑板上诗所说的。
孩子们探讨的问题显然已经接近本课的学习了。于是我决定就着他们的思路展开教学。下面看这样一个题目:
1.画出图中几何体的主视图、左视图与俯视图。
2.上图的几何体共用了几个小立方体?用这几个立方体你能搭出与上图不同的几何体吗?你能画出它们的三视图吗?
学生的思维立刻活跃起来,很快把第1小题完成了。教室里静悄悄的,我猛一抬头,发现爱动脑子的“智多星”正拿着笔发呆。
师:“智多星”,你想什么呢?
生5:老师,我在想图中的几何体可能用了4个搭成,也可能用5个……还可能用了更多个小立方体搭成。它们用的立方体的个数不确定,画出的三视图能相同吗?
说真的,我深深折服于这位同学出奇的想象力,同时心里暗暗地惊喜。学生们的讨论再度升级,一场“从不同方向看”得到的平面图形不同的大探讨,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两个实验,你能说出“横看成岭侧成峰”中蕴含的数学道理吗?这对你今后做人有何启示?
下课铃声响了,学生们聚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地谈论着老师的问题,发表着自己的见解……
三、案例反思
这节课配以常见的几何模型展开教学,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的、生动活泼的、主动求知的教学环境。学生完全处于一种兴奋的、高度参与的状态,主动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
(作者单位 怀仁县何家堡中学)
1.教学目标:经历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活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养成“在生活中换个角度看问题,多方面思考”的思维习惯。
2.教学重点:会画立方体及其组合图形的三视图。
3.教学难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
二、案例实录
2009年4月上旬的一天上午第一节课正好上数学,探讨“如何将立体图形分解成平面图形来表示”,即“三视图”。一走进教室,同学们很快就被黑板上的一首诗吸引了。(这是我上课前刻意写上的)
题西林壁
苏东坡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教室里一阵窃窃私语,当然这是预料中的事情。看到这一情况,我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几个大小一样的圆柱体模型,以不同的方位摆放在讲桌上。
师:请大家观察一下这几个立体图形,把你看到的图形说出来。
生1:老师,我看到的圆柱体像一个长方形。
生2:我看到的是一个圆。
生3:老师,我看到的和他们说的都不一样,究竟是什么图形呢?我现在也说不清楚。(面露难色)
我一瞧,一位一向腼腆、不善言词的同学早已站了起来。我走过去轻声地说:“这位同学很善于观察问题,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很值得我们师生共同学习。”
师:你能把你眼中看到的图形描述一下吗?
生4:我觉得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各不相同,正如老师黑板上诗所说的。
孩子们探讨的问题显然已经接近本课的学习了。于是我决定就着他们的思路展开教学。下面看这样一个题目:
1.画出图中几何体的主视图、左视图与俯视图。
2.上图的几何体共用了几个小立方体?用这几个立方体你能搭出与上图不同的几何体吗?你能画出它们的三视图吗?
学生的思维立刻活跃起来,很快把第1小题完成了。教室里静悄悄的,我猛一抬头,发现爱动脑子的“智多星”正拿着笔发呆。
师:“智多星”,你想什么呢?
生5:老师,我在想图中的几何体可能用了4个搭成,也可能用5个……还可能用了更多个小立方体搭成。它们用的立方体的个数不确定,画出的三视图能相同吗?
说真的,我深深折服于这位同学出奇的想象力,同时心里暗暗地惊喜。学生们的讨论再度升级,一场“从不同方向看”得到的平面图形不同的大探讨,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两个实验,你能说出“横看成岭侧成峰”中蕴含的数学道理吗?这对你今后做人有何启示?
下课铃声响了,学生们聚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地谈论着老师的问题,发表着自己的见解……
三、案例反思
这节课配以常见的几何模型展开教学,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的、生动活泼的、主动求知的教学环境。学生完全处于一种兴奋的、高度参与的状态,主动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
(作者单位 怀仁县何家堡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