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体育模式是在一定的体育理论的思想指导下,对体育过程、组织形式的简要表述。在以培养“明天人才”为目标的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就必须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素质教育的农村体育模式。以终身体育思想为理论依据,从农村学校体育实际出发,以发展性、整格性、多样性、主体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等为基本原则,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学校体育体系。
关键词:思想方法 实质 价值取向 改革特点 走向
学校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发展人才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在学校教育培养人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搞好学校体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学校领导和体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任务。
一、体育模式理论分析
体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一个多因素交错复杂的现象。如何建立一个既简化又能反映其本质关系的体育模式,并通过对模式的研究建立起模式理论,把游离于体育理论之外的实践经验活动经过加工、吸纳到理论的范畴,丰富理论的形态,这对体育的实践操作具有具体的指导意义。因此,可以说,体育模式是在一定的体育理论的思想指导下,对体育过程、组织形式的简要表述。在以培养“明天人才”为目标的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就必须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素质教育的农村体育模式,形成完整的农村学校体育体系。
长期以来,在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在“应试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束缚下,我国农村学校体育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所制定的教学目标,重点围绕所教科目和达标项目进行。教学模式一直按照思维科学的认识模式“讲——示——练”的方式进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且后续跟踪手段不够;教学内容偏向自由活动课、实践课,忽略了理论课、知识课。而今天学校体育的教学任务,早已成为培养身心俱健的专门人才。根据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和体育任务的要求,老三段体育课堂模式已距离甚远,需要创建崭新的体育教育模式。重视主体,全面提高,重视个性,适应变化,重视终身发展的教育模式的探求,其中较典型的有:快乐教育、成功教育、终生教育、能力教育等,以求实现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真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育教学规律。本着面向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以终身体育思想为理论依据,从农村学校体育实际出发,以发展性、整体性、多样性、主体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等基本原则,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农村教育体系。
二、体育学习的思想
体育学习的思想是对体育学习的观察和体育学习理论的高度概括和本质认识,是体育学习的精髓和灵魂,决定着体育学习的方式和方法。体育学习思想是内隐的,融会在体育学习内容之中,并通过学习方法体现出来,具有普遍性和创造性,概括性和哲理性;体育学习方法则是外观的,是实现某种体育思想和体育学习某个预期目标的具体途径和手段,具有特殊性和实践性、操作性和程序性。由于体育学习过程是发展的、动态的过程,因此,体育学习的思想和方法始终处在灵活、多变的势态之中。两者构成相互依存的关系,可以互相转化,互为思想和方法。
严格来说,一切思想和方法都是以思维为特征的。思维是一切思想和方法的表现形式。以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育中心,从课中学”的德国模式;以美国教育家杜威为代表的“学生为中心,从做中学”的美国模式;以中国古代教学教科书《九章算数》为代表的“问题中心,从例中学”的中国模式,都各有特长和短处。德国模式重在知识;美国模式重在能力;中国传统模式则侧重品德和人格。它们的思想和方法综合互补,即知识、能力、人格三者互为结合。而近代体育学习的思想方法是切实把知识的运用、技能的磨炼、能力的发展、个性的创造结合起来,形成具有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特点。
根据现代社会发展对体育的要求,体育已成为实践、创新的基础,思想、精神的源泉,教育、科学的动力。没有一定的体育思想做基础就不会进行体育学习;而没有采取一定的方法,就无法掌握体育知识技能;而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一切的科研工作更无法开展。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落实和强化体育的思想和方法,发挥内显的体育思想和外显的体育方法的合力,体育的教与学定会迸发生气,生发出惊人的效益和质量。
三、体育教育的实质和价值取向问题
对体育教育实质的认识直接关系到对体育教育功能,作用,认识,判断以至观念,行为的选择。深化体育教育改革,探索新世纪的体育教育,就是基于对体育教改实质的认识所做出的选择。当前,全面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体育教育的实质决定了体育的功能和作用,因而,体育素质教育成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的基础,其价值取向对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培养合格公民有着关键的意义。
体育教育的价值是教育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取向就是对体育教育实质的科学认识,即通过体育教育,学习主体能否满足其认知、做事、合作、生存的需要,成为其目的所产生的行为的必然选择。据此,体育教育的价值取向从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高度来说,起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信息科学和转换技术的迅速发展,不仅揭示了人学好、用好祖国语言文字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同时也揭示了人学好、用好体育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学好、用好体育知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类的各类科学知识,感受人类的思想和精神,获得人类的聪明和智慧,促进人的身心、思想、文化、科学素质的全面升华,也是个人、民族、国家精神文明程度的标志,对个人的成长及民族、国家乃至全社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是为人的价值奠定基础。体育既是促使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必然有着实现人的全面价值的功能。但人的价值必然要由主体自身来体现。据此,体育教育要为实现人的价值奠定基础,就务必:把学生真正当成人,当成正在学习做社会人的人,当成正在逐步走向成熟、走向自觉的学习主体。
三是为提高国民素质奠定基础。民族素质是一个民族在它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民族特性。民族特性是有民族成员的素质构成的。在民族特性的形成、完善和发展历史进程中,体育教育起着关键的基础作用。因此,体育教育就是要以体育去武装人、改造人、塑造人、鼓舞人,为全面提高民族的素质,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四有”新人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农村学校体育改革的问题
1.农村学校体育改革的发展特点
21世纪是终身教育学习社会化的世纪,培养开创新世纪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面对以智战取胜商战的新时代,农村学校体育必须一改历次教育改革中只适应社会发展的策略,而转为开发创新式、全方位、整体教改的策略,把以往的“适应”改为“开发”作为教改宗旨,并把这次开创性改革看成是迈向新世纪的成功之路。其着眼点体现在创造未来与适应未来的一致性。《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立法的形式提出了进军新世纪教育改革的跨时代要求,明确了教改两大特点:
(1)全方位。学校体育改革经历了四个阶段,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呈现出从粗放型到集约型、全方位改革的特点。所谓全方位,即纵横配套整体推进。纵,即从学前教育到小学、中学教育,改革方案充实至整个纵向教育战线;横,即幼儿体育、小学体育、中学体育三大板块均在教改之列,并使其交叉、浑然一体,为实现体育改革的总体目标,呈现出全方位的特点,体现大体育观指导下的时代战略特点。
(2)大目标。学校体育开发创新式、全方位的整体教改策略,是旨在提高国民素质大目标的策略,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确定“明天人才”目标,奔向素质教育大目标的策略。因此,我们必须把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作为重点,强调终身体育,强调道德素质、生活目标和社会责任感,使学校体育教育成为儿童的“精神食堂”。这种大目标立足于终身体育观念,并从三方面体现这个观念:一是学校体育要致力于学生智力开发,并把开发学生“脑资源”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二是学校体育要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既要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促进智力因素发展,又要使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三是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养成会学、善学的习惯。
2.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新走向
突破传统的教育观念是深化体育课堂教学改革的前提。传统教育观念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便于操作的应试教育。它是一种选拔式、竞争式同时又是僵化、教条式的教育。不突破传统的教育观念,要进行体育课堂教学改革,无异于“浊其源而欲流清,伐其根而欲叶茂”的空想。只有突破传统教育观念,才能更好地进行体育课堂教学的改革,才能较好地、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本文以为,要建立体育教学素质改革,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全体性。教师的基本态度应该是选择适应学生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素质教育作为一种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是与传统应试教育的“选择性”和“淘汰性”相对立的,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具有作为新一代合格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素质教育全体性要求:一方面必须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应有的发展;另一方面必须使每个学生在社会所要求的基本素质方面达到规定的合格标准,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合格的毕业生。
(2)全面性。素质教育理念是与传统应试教育的“片面性”观念相对立的。它要求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必须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是全面的而非单一的。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心理活动具有整体性,认知过程与情意过程的产生和发展,自始至终是相互交织、相辅相成的。因而人的素质发展也有整体性。素质教育既不是“为升学做准备”,也不是“为就业做准备”,而是“为人生做准备”,即“为人生打基础的教育”。因此,体育课堂教学注重基本知识,理论知识、技能的掌握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薄弱点,然后,有针对性的予以指导和辅导,使学生的多种能力全面提高,进而保证学生基本素质、基本能力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3)开放性。应试教育中,学生接受教育的场所主要是课堂教学,知识和信息的来源主要是教师和课本,这样形成了封闭的教育空间和单一的信息来源渠道,从而导致了应试教育的封闭性。素质教育由于涉及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大大拓宽,与之相应的应该有宽广的教育空间和多样化的教育渠道。真正建立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要求拓宽原有的教育途径,建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潜在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教师应有机地将书内与书外、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将常规教学和现代化教学技术结合起来,走一条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教学之路。将传统的与现代的,常规的与电教的手段结合起来,搞好体育课堂教学改革,使体育课堂教学由单一性、封闭性走向多媒体、开放性,以此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
(4)主体性。素质教育理念的主体性,从根本上说,就是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也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价值和独特品质,不仅包括他们的优点和长处,也包括他们的缺点和短处,教师要认识到所有学生都是有价值的人,是值得尊重的人。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教会学生学习,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既要传授知识,更要进行学法指导,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实行“三为主”原则,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学生是主人、是主体,教师要由原来的主演变为主导,对学生的不足之处,教师要以满腔热情的态度,像对自己的孩子和亲朋好友一样予以帮助。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面对日新月异的大千时界,面对高速发展的科技社会,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必然面临着改革、发展。只要我们建立适应时代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手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农村体育教学一定会有更新的气象,一定会与时代同步前进。
参考文献
1.吴立岗 教育的原理模式和活动[M].广西教育出版社。
2.赖天德 学校体育改革热点探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
3.屈文贵 试论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特点及发展趋势.中国报刊杂志大全。
关键词:思想方法 实质 价值取向 改革特点 走向
学校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发展人才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在学校教育培养人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搞好学校体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学校领导和体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任务。
一、体育模式理论分析
体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一个多因素交错复杂的现象。如何建立一个既简化又能反映其本质关系的体育模式,并通过对模式的研究建立起模式理论,把游离于体育理论之外的实践经验活动经过加工、吸纳到理论的范畴,丰富理论的形态,这对体育的实践操作具有具体的指导意义。因此,可以说,体育模式是在一定的体育理论的思想指导下,对体育过程、组织形式的简要表述。在以培养“明天人才”为目标的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就必须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素质教育的农村体育模式,形成完整的农村学校体育体系。
长期以来,在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在“应试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束缚下,我国农村学校体育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所制定的教学目标,重点围绕所教科目和达标项目进行。教学模式一直按照思维科学的认识模式“讲——示——练”的方式进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且后续跟踪手段不够;教学内容偏向自由活动课、实践课,忽略了理论课、知识课。而今天学校体育的教学任务,早已成为培养身心俱健的专门人才。根据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和体育任务的要求,老三段体育课堂模式已距离甚远,需要创建崭新的体育教育模式。重视主体,全面提高,重视个性,适应变化,重视终身发展的教育模式的探求,其中较典型的有:快乐教育、成功教育、终生教育、能力教育等,以求实现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真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育教学规律。本着面向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以终身体育思想为理论依据,从农村学校体育实际出发,以发展性、整体性、多样性、主体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等基本原则,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农村教育体系。
二、体育学习的思想
体育学习的思想是对体育学习的观察和体育学习理论的高度概括和本质认识,是体育学习的精髓和灵魂,决定着体育学习的方式和方法。体育学习思想是内隐的,融会在体育学习内容之中,并通过学习方法体现出来,具有普遍性和创造性,概括性和哲理性;体育学习方法则是外观的,是实现某种体育思想和体育学习某个预期目标的具体途径和手段,具有特殊性和实践性、操作性和程序性。由于体育学习过程是发展的、动态的过程,因此,体育学习的思想和方法始终处在灵活、多变的势态之中。两者构成相互依存的关系,可以互相转化,互为思想和方法。
严格来说,一切思想和方法都是以思维为特征的。思维是一切思想和方法的表现形式。以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育中心,从课中学”的德国模式;以美国教育家杜威为代表的“学生为中心,从做中学”的美国模式;以中国古代教学教科书《九章算数》为代表的“问题中心,从例中学”的中国模式,都各有特长和短处。德国模式重在知识;美国模式重在能力;中国传统模式则侧重品德和人格。它们的思想和方法综合互补,即知识、能力、人格三者互为结合。而近代体育学习的思想方法是切实把知识的运用、技能的磨炼、能力的发展、个性的创造结合起来,形成具有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特点。
根据现代社会发展对体育的要求,体育已成为实践、创新的基础,思想、精神的源泉,教育、科学的动力。没有一定的体育思想做基础就不会进行体育学习;而没有采取一定的方法,就无法掌握体育知识技能;而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一切的科研工作更无法开展。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落实和强化体育的思想和方法,发挥内显的体育思想和外显的体育方法的合力,体育的教与学定会迸发生气,生发出惊人的效益和质量。
三、体育教育的实质和价值取向问题
对体育教育实质的认识直接关系到对体育教育功能,作用,认识,判断以至观念,行为的选择。深化体育教育改革,探索新世纪的体育教育,就是基于对体育教改实质的认识所做出的选择。当前,全面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体育教育的实质决定了体育的功能和作用,因而,体育素质教育成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的基础,其价值取向对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培养合格公民有着关键的意义。
体育教育的价值是教育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取向就是对体育教育实质的科学认识,即通过体育教育,学习主体能否满足其认知、做事、合作、生存的需要,成为其目的所产生的行为的必然选择。据此,体育教育的价值取向从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高度来说,起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信息科学和转换技术的迅速发展,不仅揭示了人学好、用好祖国语言文字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同时也揭示了人学好、用好体育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学好、用好体育知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类的各类科学知识,感受人类的思想和精神,获得人类的聪明和智慧,促进人的身心、思想、文化、科学素质的全面升华,也是个人、民族、国家精神文明程度的标志,对个人的成长及民族、国家乃至全社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是为人的价值奠定基础。体育既是促使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必然有着实现人的全面价值的功能。但人的价值必然要由主体自身来体现。据此,体育教育要为实现人的价值奠定基础,就务必:把学生真正当成人,当成正在学习做社会人的人,当成正在逐步走向成熟、走向自觉的学习主体。
三是为提高国民素质奠定基础。民族素质是一个民族在它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民族特性。民族特性是有民族成员的素质构成的。在民族特性的形成、完善和发展历史进程中,体育教育起着关键的基础作用。因此,体育教育就是要以体育去武装人、改造人、塑造人、鼓舞人,为全面提高民族的素质,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四有”新人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农村学校体育改革的问题
1.农村学校体育改革的发展特点
21世纪是终身教育学习社会化的世纪,培养开创新世纪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面对以智战取胜商战的新时代,农村学校体育必须一改历次教育改革中只适应社会发展的策略,而转为开发创新式、全方位、整体教改的策略,把以往的“适应”改为“开发”作为教改宗旨,并把这次开创性改革看成是迈向新世纪的成功之路。其着眼点体现在创造未来与适应未来的一致性。《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立法的形式提出了进军新世纪教育改革的跨时代要求,明确了教改两大特点:
(1)全方位。学校体育改革经历了四个阶段,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呈现出从粗放型到集约型、全方位改革的特点。所谓全方位,即纵横配套整体推进。纵,即从学前教育到小学、中学教育,改革方案充实至整个纵向教育战线;横,即幼儿体育、小学体育、中学体育三大板块均在教改之列,并使其交叉、浑然一体,为实现体育改革的总体目标,呈现出全方位的特点,体现大体育观指导下的时代战略特点。
(2)大目标。学校体育开发创新式、全方位的整体教改策略,是旨在提高国民素质大目标的策略,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确定“明天人才”目标,奔向素质教育大目标的策略。因此,我们必须把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作为重点,强调终身体育,强调道德素质、生活目标和社会责任感,使学校体育教育成为儿童的“精神食堂”。这种大目标立足于终身体育观念,并从三方面体现这个观念:一是学校体育要致力于学生智力开发,并把开发学生“脑资源”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二是学校体育要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既要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促进智力因素发展,又要使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三是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养成会学、善学的习惯。
2.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新走向
突破传统的教育观念是深化体育课堂教学改革的前提。传统教育观念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便于操作的应试教育。它是一种选拔式、竞争式同时又是僵化、教条式的教育。不突破传统的教育观念,要进行体育课堂教学改革,无异于“浊其源而欲流清,伐其根而欲叶茂”的空想。只有突破传统教育观念,才能更好地进行体育课堂教学的改革,才能较好地、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本文以为,要建立体育教学素质改革,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全体性。教师的基本态度应该是选择适应学生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素质教育作为一种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是与传统应试教育的“选择性”和“淘汰性”相对立的,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具有作为新一代合格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素质教育全体性要求:一方面必须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应有的发展;另一方面必须使每个学生在社会所要求的基本素质方面达到规定的合格标准,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合格的毕业生。
(2)全面性。素质教育理念是与传统应试教育的“片面性”观念相对立的。它要求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必须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是全面的而非单一的。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心理活动具有整体性,认知过程与情意过程的产生和发展,自始至终是相互交织、相辅相成的。因而人的素质发展也有整体性。素质教育既不是“为升学做准备”,也不是“为就业做准备”,而是“为人生做准备”,即“为人生打基础的教育”。因此,体育课堂教学注重基本知识,理论知识、技能的掌握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薄弱点,然后,有针对性的予以指导和辅导,使学生的多种能力全面提高,进而保证学生基本素质、基本能力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3)开放性。应试教育中,学生接受教育的场所主要是课堂教学,知识和信息的来源主要是教师和课本,这样形成了封闭的教育空间和单一的信息来源渠道,从而导致了应试教育的封闭性。素质教育由于涉及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大大拓宽,与之相应的应该有宽广的教育空间和多样化的教育渠道。真正建立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要求拓宽原有的教育途径,建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潜在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教师应有机地将书内与书外、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将常规教学和现代化教学技术结合起来,走一条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教学之路。将传统的与现代的,常规的与电教的手段结合起来,搞好体育课堂教学改革,使体育课堂教学由单一性、封闭性走向多媒体、开放性,以此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
(4)主体性。素质教育理念的主体性,从根本上说,就是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也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价值和独特品质,不仅包括他们的优点和长处,也包括他们的缺点和短处,教师要认识到所有学生都是有价值的人,是值得尊重的人。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教会学生学习,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既要传授知识,更要进行学法指导,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实行“三为主”原则,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学生是主人、是主体,教师要由原来的主演变为主导,对学生的不足之处,教师要以满腔热情的态度,像对自己的孩子和亲朋好友一样予以帮助。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面对日新月异的大千时界,面对高速发展的科技社会,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必然面临着改革、发展。只要我们建立适应时代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手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农村体育教学一定会有更新的气象,一定会与时代同步前进。
参考文献
1.吴立岗 教育的原理模式和活动[M].广西教育出版社。
2.赖天德 学校体育改革热点探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
3.屈文贵 试论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特点及发展趋势.中国报刊杂志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