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重视美术教育是当今时代下的一个重要现状,如何进行美术引导,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让学生学会用艺术的形式表达情感是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最关心的。而水和墨的碰撞而相融,对处于“萌芽阶段”的儿童,是自由与自由心理的结合与体验,尤其是对于充满好奇心的儿童来说,是变幻无穷的梦幻游戏。
一、零基础儿童
1.零基础=没有基础
在一个人的成长初期,我们通常说是零岁儿童。在学习内容上,我们通常说分数为零。也会说“零基础”,即之前没有任何接触和经验,甚至是初步知道这个名词或概念。诸如此类,我们称为经验为零。即,没有所学经验,没有任何认知。那么对于零基础的儿童,我们势必要寻找最基本的知识和内容,以最大化的兴奋点突破零基础儿童的认知与判断。
2.有兴趣未曾尝试过
所谓有兴趣,即曾经听说过、看到过,但未曾亲自尝试体验过。或者借助手机、电脑等现代化工具有观看过水墨画视频(包括水墨画动画片),有很好地印象和渴望体验接触的欲望与兴趣。
3.尝试过但失败了
有的学生可能起初有用过毛笔、摸过宣纸,尝试过画过一笔,但因为不了解各种毛笔的特性与宣纸强大的吸水能力。所以,很可能对水墨工具产生一种畏难得心理状态,所以,当教师进行引导初期,学生呈现出不敢画,或者怕画错,对水墨画的表达语言还未能了解。
二、水墨画教学特点
1.工具材料特殊性
水墨画的叫法是近代的事了,以前都叫中国画。水墨画更多的是强调材料、工具、审美追求的取向,是較为“纯粹”的绘画形式。通常需要使用的工具有:毛笔、生宣或半生班熟宣纸、毛毡、调色盘、盛水工具、水溶性颜料、印章、印泥等。其实,水墨画是一个具有明确专业要求的画种。一旦工具材料中有一样产生偏差时,往往作品效果中也呈现出不同的效果。
2.作画过程偶然性
在宣纸上的墨色渗透变化丰富,当儿童在前期进行尝试时,往往会出现,当毛笔上的水分多少不同,当点画在宣纸上产生的晕染效果也往往具有偶然性。水在笔中含量的多少决定了墨的干湿浓淡,而产生不用的水墨效果,即便是用清水在画面上画一遍也会产生奇妙的效果。水在画面上的“破坏”往往是水墨效果产生的重要技法。
3.笔墨语言专业性
儿童水墨是以儿童的情趣、质朴的情感与直觉思维,表达自己对事物最本质的视觉体验与心灵感知,要引导儿童从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水中去感受、体验生活的美。儿童水墨画和其他的绘画形式一样,有许多常用的美术语言和语法(规则)。对比、重复、疏密、干湿浓淡、夸张变形、整体美感、独特视角等都是使画面更有趣、有味、有美感的美术语言。其中,墨色的干湿浓淡变化,线的疏密,呈现变化。画面主体突出,具有整体美感。笔墨的干枯湿润、流畅缓急变化,更容易使画面充满水墨韵味。
三、如何开展教学引导
1.学情分析
儿童水墨画教学最大的问题是如何传承与创新。传承与创新,从根本上应该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渲染、提炼、延续和升华,而非线条、笔触痕迹的引导和实践训练。儿童水墨画的学习,首先要进行驾驭毛笔、墨汁、宣纸等画材的实战训练,教师的教学引导一定要帮助、支持儿童在具体的学习中掌握最基本的元素——中国式线条与表现的象征符号。
2.课前导入
在制定儿童绘画创作的主题时,要听取学生的心声。如,通过播放适合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视频,引导儿童从中捕捉事物的某些特征,进行反复记忆与联想。通过提问式互动交流,发现儿童身体动作、脸部表现、手及胳膊等肢体语言传达出的意愿。用更充满诗意的话语及儿童诗歌启发儿童选择创作的素材,挖掘儿童内心的真情实感。课堂同步播放古筝、古琴或钢琴曲等适合儿童听觉能力发展的民乐或西方古典音乐,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使学生的绘画创作有更好的表现。
3.过程引导
引导学生作画时,一定要依据学生作品的特定风貌去完善作品,切不可改变作品的原有风格。如图2所示,当孩子有自己的表达方式和内容时,我们更多的选择尊重,在创作过程中,提示学生用笔节奏有快更有慢,用墨浓淡相间,画面疏密得当。注重儿童的情绪表达。而我们的教育原则就是继承传统文化精髓,发掘儿童绘画情趣。
4.作品评价
针对于零基础儿童,教师在进行评价作品时,首先是对学生初次大胆地尝试予以鼓励,表扬,意图在于给学生信心,继续保持对水墨画神奇的现象变化保持一种好奇与趣味性的色彩。引导学生自然用墨,出现干线条,不要直接用墨去来回描绘。鼓励学生大胆用墨、用色,帮助学生分析画面疏密、协调、对比、补救、相融的关系。如图3,当学生对自己喜爱的事物萌生出纯粹的表达情感时,教师要做的就是教会孩子掌握水墨语言去讲话,相对应的评价亦是如此。
初学水墨画时,孩子们会因他们的大胆、执着、游戏心态,往往能画出意想不到的现代感、抽象感、水墨味,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但之后该怎么走?朝哪走?如何维持他们学习的持久兴趣?如何保护好他们对绘画的真情真趣?这是大事。
参考文献:
1.[M]儿童原创艺术引导/杨景芝主编.--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16.8(中国儿童原创艺术研究系列丛书)
2.[M]少儿水墨画教程:用水墨说话/胡陆保著.--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3
作者简介:
李炀(1993.7—),女,汉族,籍贯:河南新乡人,广西艺术学院,15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教学研究,研究方向:美术教学研究。
一、零基础儿童
1.零基础=没有基础
在一个人的成长初期,我们通常说是零岁儿童。在学习内容上,我们通常说分数为零。也会说“零基础”,即之前没有任何接触和经验,甚至是初步知道这个名词或概念。诸如此类,我们称为经验为零。即,没有所学经验,没有任何认知。那么对于零基础的儿童,我们势必要寻找最基本的知识和内容,以最大化的兴奋点突破零基础儿童的认知与判断。
2.有兴趣未曾尝试过
所谓有兴趣,即曾经听说过、看到过,但未曾亲自尝试体验过。或者借助手机、电脑等现代化工具有观看过水墨画视频(包括水墨画动画片),有很好地印象和渴望体验接触的欲望与兴趣。
3.尝试过但失败了
有的学生可能起初有用过毛笔、摸过宣纸,尝试过画过一笔,但因为不了解各种毛笔的特性与宣纸强大的吸水能力。所以,很可能对水墨工具产生一种畏难得心理状态,所以,当教师进行引导初期,学生呈现出不敢画,或者怕画错,对水墨画的表达语言还未能了解。
二、水墨画教学特点
1.工具材料特殊性
水墨画的叫法是近代的事了,以前都叫中国画。水墨画更多的是强调材料、工具、审美追求的取向,是較为“纯粹”的绘画形式。通常需要使用的工具有:毛笔、生宣或半生班熟宣纸、毛毡、调色盘、盛水工具、水溶性颜料、印章、印泥等。其实,水墨画是一个具有明确专业要求的画种。一旦工具材料中有一样产生偏差时,往往作品效果中也呈现出不同的效果。
2.作画过程偶然性
在宣纸上的墨色渗透变化丰富,当儿童在前期进行尝试时,往往会出现,当毛笔上的水分多少不同,当点画在宣纸上产生的晕染效果也往往具有偶然性。水在笔中含量的多少决定了墨的干湿浓淡,而产生不用的水墨效果,即便是用清水在画面上画一遍也会产生奇妙的效果。水在画面上的“破坏”往往是水墨效果产生的重要技法。
3.笔墨语言专业性
儿童水墨是以儿童的情趣、质朴的情感与直觉思维,表达自己对事物最本质的视觉体验与心灵感知,要引导儿童从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水中去感受、体验生活的美。儿童水墨画和其他的绘画形式一样,有许多常用的美术语言和语法(规则)。对比、重复、疏密、干湿浓淡、夸张变形、整体美感、独特视角等都是使画面更有趣、有味、有美感的美术语言。其中,墨色的干湿浓淡变化,线的疏密,呈现变化。画面主体突出,具有整体美感。笔墨的干枯湿润、流畅缓急变化,更容易使画面充满水墨韵味。
三、如何开展教学引导
1.学情分析
儿童水墨画教学最大的问题是如何传承与创新。传承与创新,从根本上应该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渲染、提炼、延续和升华,而非线条、笔触痕迹的引导和实践训练。儿童水墨画的学习,首先要进行驾驭毛笔、墨汁、宣纸等画材的实战训练,教师的教学引导一定要帮助、支持儿童在具体的学习中掌握最基本的元素——中国式线条与表现的象征符号。
2.课前导入
在制定儿童绘画创作的主题时,要听取学生的心声。如,通过播放适合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视频,引导儿童从中捕捉事物的某些特征,进行反复记忆与联想。通过提问式互动交流,发现儿童身体动作、脸部表现、手及胳膊等肢体语言传达出的意愿。用更充满诗意的话语及儿童诗歌启发儿童选择创作的素材,挖掘儿童内心的真情实感。课堂同步播放古筝、古琴或钢琴曲等适合儿童听觉能力发展的民乐或西方古典音乐,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使学生的绘画创作有更好的表现。
3.过程引导
引导学生作画时,一定要依据学生作品的特定风貌去完善作品,切不可改变作品的原有风格。如图2所示,当孩子有自己的表达方式和内容时,我们更多的选择尊重,在创作过程中,提示学生用笔节奏有快更有慢,用墨浓淡相间,画面疏密得当。注重儿童的情绪表达。而我们的教育原则就是继承传统文化精髓,发掘儿童绘画情趣。
4.作品评价
针对于零基础儿童,教师在进行评价作品时,首先是对学生初次大胆地尝试予以鼓励,表扬,意图在于给学生信心,继续保持对水墨画神奇的现象变化保持一种好奇与趣味性的色彩。引导学生自然用墨,出现干线条,不要直接用墨去来回描绘。鼓励学生大胆用墨、用色,帮助学生分析画面疏密、协调、对比、补救、相融的关系。如图3,当学生对自己喜爱的事物萌生出纯粹的表达情感时,教师要做的就是教会孩子掌握水墨语言去讲话,相对应的评价亦是如此。
初学水墨画时,孩子们会因他们的大胆、执着、游戏心态,往往能画出意想不到的现代感、抽象感、水墨味,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但之后该怎么走?朝哪走?如何维持他们学习的持久兴趣?如何保护好他们对绘画的真情真趣?这是大事。
参考文献:
1.[M]儿童原创艺术引导/杨景芝主编.--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16.8(中国儿童原创艺术研究系列丛书)
2.[M]少儿水墨画教程:用水墨说话/胡陆保著.--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3
作者简介:
李炀(1993.7—),女,汉族,籍贯:河南新乡人,广西艺术学院,15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教学研究,研究方向:美术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