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对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进行研究。从教材、教师、学生三个方面的因素对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进行分析,并根据影响的因素提出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评价衔接相应的对策。力争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工作。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中小学生 数学衔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4-0079-01
引言
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是数学教学改革中常被提起的一个话题,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都衔接自如,是摆在我们中学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班)》合成一本颁布出版,说明了中小数学的整体性和重要性。本文所研究的意义使教师与学生能尽早尽快地相互适应协调,有助于小学毕业生进入初中后能和初中教师达到师与生,教与学的双向适应。为七年级数学学科教师的教学提供一个理想的平台,促进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影响中小学教学衔接问题的因素
(一)教材因素
(1)教学目标的差异。教学的目标依据课程的目标而制定,在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数学的课程总目标中提出“四基”,“四能”。在教学目标中,小学生主要是学习基础知识,没有过多的说明数学基本思想,更没有涉及到“四能”的教学目标。但是到了中学,教师要逐步的向学生进行数学基本思想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更要培养学生的“四能”。在教学目标上的过渡上,导致了衔接出现了问题。
(2)教学内容的差异。在教学内容上总体由数到式、由常量到变量、由形象到抽象的变化。小学的数学教学知识量少且浅,难度低,直观性强,易于模仿掌握。而初中数学内容多且知识面宽,比较抽象,涉及到抽象的数学语言和逻辑推理等。注重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因素
(1)学生自身因素。从小学进入初中,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同学、陌生的知识内容和学习类型的增多。这些都让学生自己产生很大的不适应。这也间接的导致学生在中小学的衔接上出现问题。
(2)学习方法差异。因为中小学数学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的不同。在小学,学生只有根据老师的节奏走,不用做个人的计划。但是,到了初中。光在上课靠老师的讲解操作是远远不够的。更强调方法的应用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教师因素
(1)教学方法的差异。小学学业压力比较小、知识点少且课时多。主要通过讲解法对重难点进行讲解且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练习。易于形成认知结构。而初中的数学教师主要通过设问、质疑、变式等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和解答,并逐步形成迁移推理的能力。教学方法的不同也使学生在中小学数学衔接上出现了问题。
(2)教师自身因素。中小学数学教师缺乏相互交流的机会。小学数学教师不会解初中数学题,而初中数学教师做小学较复杂的应用题时,只会列方程解,不能用算术方法分析解答。这是现阶段比较明显存在的数学教学衔接的问题。
二、解决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策略
(一)研究新课程标准做好教学目标衔接
对于教学目标的衔接,教师都应依照新课程标准的目标来制订。比如:关于“数”到“式”的衔接。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明确“在具体情境中能用字母表示数;结合简单的实际情景,了解等量关系,并能用字母表示”,而在课程标准第三学段中强调“借助现实情境了解代数式,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能分析具体问题中的简单数量关系,并用代数式表示”。通过对课程标准的行为动词的分析,知道自己学段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做好教学目标的衔接。在制订每节课的教学目的的时候,也是严格的依照课标的要求。尤其是衔接点的教学目的设置更为突出。找出衔接知识的生长点。
(二)钻研教材做好教学内容衔接
在教材知识的分布中,中小学数学有四个衔接点:算术数与有理数的衔接、数与式的衔接、建简易方程与代数方程的衔接、实验几何与论证几何的衔接。且每个衔接点的具体知识应该知道,以便能更好的进行衔接。例如:算术数与有理数的衔接。主要的衔接点就是负数的教学。从小学的自然数到初中的有理数以至于实数,且由负数引出的数轴也有对相反数、绝对值的教学,关于数的认识会有飞跃性的认识。所以,在进行这个知识点的衔接上,小学老师在讲解自然数时,老师应该“暗示”數外有数,除了自然数之外,我们以后还会学习其他的数。以便学生能够更好的接受其他的数。
(三)认真备课做好教学方法衔接
根据数学学科和学生的心理的特征,小学主要采用直观教学、偏向形象思维练习形式多样化,而初中偏重抽象思维、练习少且个别辅导几乎没有。所以,在七年级的教学中教师应采用“低起点、小梯度、多训练”的方法。在不影响教学计划的前提下,可适当放慢教学进度,让学生逐渐适应。在方法上进行迁移,使学生在知识的类比、迁移与衔接中生成新知。比如: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这个知识点在小学也学过。只不过,在小学教材中,使用实验的方法,剪一剪,动手操作的形式进行,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进行拼凑从而的到三角形的内角和。而在初中时,对于这个知识点的讲解是通过过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做一条与底边的平行线,运用两直线平行的性质,来对三角形的内角和进行论证。所以,初中教师在进行讲解时,可以运用以前的教学方法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帮助学生做好学法衔接
中学数学概括性强,题目灵活多变,只靠上课是不够的,需要课前预习、课后进行习题的巩固练习,认真总结归纳所学知识点。这就要求七年级教师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以便以后的数学学习。小学高年级的教师应培养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课中认真听讲,做笔记的习惯。课后复习归纳、总结反思、独立作业的习惯等等。也有利于自学、类比推理、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形成。能更好的适应中学的数学学习。
总的来说,课程标准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教学的底线。所以,每一位中小学数学教师都要认真研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并且第二学段和第三学段的教师们应相互之间多交流、多去听彼此的课,对相互之间所要教的内容、所要达到的目的、使用怎么样的手段达到的目的等。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版.
[2]丁文.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3]陈敏妍.中小学数学的衔接教学[J].教育导刊,2003年,Z1.
[4]刘其祥.对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思考[J].教育导刊,2013年,3月.
[5]周云书.中小学数学衔接的思考[J].教育教学研究,1999年,4月.
[6]任立芬《浅谈小学与初中数学教学的衔接》[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2年,12月.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中小学生 数学衔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4-0079-01
引言
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是数学教学改革中常被提起的一个话题,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都衔接自如,是摆在我们中学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班)》合成一本颁布出版,说明了中小数学的整体性和重要性。本文所研究的意义使教师与学生能尽早尽快地相互适应协调,有助于小学毕业生进入初中后能和初中教师达到师与生,教与学的双向适应。为七年级数学学科教师的教学提供一个理想的平台,促进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影响中小学教学衔接问题的因素
(一)教材因素
(1)教学目标的差异。教学的目标依据课程的目标而制定,在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数学的课程总目标中提出“四基”,“四能”。在教学目标中,小学生主要是学习基础知识,没有过多的说明数学基本思想,更没有涉及到“四能”的教学目标。但是到了中学,教师要逐步的向学生进行数学基本思想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更要培养学生的“四能”。在教学目标上的过渡上,导致了衔接出现了问题。
(2)教学内容的差异。在教学内容上总体由数到式、由常量到变量、由形象到抽象的变化。小学的数学教学知识量少且浅,难度低,直观性强,易于模仿掌握。而初中数学内容多且知识面宽,比较抽象,涉及到抽象的数学语言和逻辑推理等。注重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因素
(1)学生自身因素。从小学进入初中,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同学、陌生的知识内容和学习类型的增多。这些都让学生自己产生很大的不适应。这也间接的导致学生在中小学的衔接上出现问题。
(2)学习方法差异。因为中小学数学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的不同。在小学,学生只有根据老师的节奏走,不用做个人的计划。但是,到了初中。光在上课靠老师的讲解操作是远远不够的。更强调方法的应用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教师因素
(1)教学方法的差异。小学学业压力比较小、知识点少且课时多。主要通过讲解法对重难点进行讲解且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练习。易于形成认知结构。而初中的数学教师主要通过设问、质疑、变式等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和解答,并逐步形成迁移推理的能力。教学方法的不同也使学生在中小学数学衔接上出现了问题。
(2)教师自身因素。中小学数学教师缺乏相互交流的机会。小学数学教师不会解初中数学题,而初中数学教师做小学较复杂的应用题时,只会列方程解,不能用算术方法分析解答。这是现阶段比较明显存在的数学教学衔接的问题。
二、解决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策略
(一)研究新课程标准做好教学目标衔接
对于教学目标的衔接,教师都应依照新课程标准的目标来制订。比如:关于“数”到“式”的衔接。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明确“在具体情境中能用字母表示数;结合简单的实际情景,了解等量关系,并能用字母表示”,而在课程标准第三学段中强调“借助现实情境了解代数式,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能分析具体问题中的简单数量关系,并用代数式表示”。通过对课程标准的行为动词的分析,知道自己学段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做好教学目标的衔接。在制订每节课的教学目的的时候,也是严格的依照课标的要求。尤其是衔接点的教学目的设置更为突出。找出衔接知识的生长点。
(二)钻研教材做好教学内容衔接
在教材知识的分布中,中小学数学有四个衔接点:算术数与有理数的衔接、数与式的衔接、建简易方程与代数方程的衔接、实验几何与论证几何的衔接。且每个衔接点的具体知识应该知道,以便能更好的进行衔接。例如:算术数与有理数的衔接。主要的衔接点就是负数的教学。从小学的自然数到初中的有理数以至于实数,且由负数引出的数轴也有对相反数、绝对值的教学,关于数的认识会有飞跃性的认识。所以,在进行这个知识点的衔接上,小学老师在讲解自然数时,老师应该“暗示”數外有数,除了自然数之外,我们以后还会学习其他的数。以便学生能够更好的接受其他的数。
(三)认真备课做好教学方法衔接
根据数学学科和学生的心理的特征,小学主要采用直观教学、偏向形象思维练习形式多样化,而初中偏重抽象思维、练习少且个别辅导几乎没有。所以,在七年级的教学中教师应采用“低起点、小梯度、多训练”的方法。在不影响教学计划的前提下,可适当放慢教学进度,让学生逐渐适应。在方法上进行迁移,使学生在知识的类比、迁移与衔接中生成新知。比如: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这个知识点在小学也学过。只不过,在小学教材中,使用实验的方法,剪一剪,动手操作的形式进行,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进行拼凑从而的到三角形的内角和。而在初中时,对于这个知识点的讲解是通过过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做一条与底边的平行线,运用两直线平行的性质,来对三角形的内角和进行论证。所以,初中教师在进行讲解时,可以运用以前的教学方法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帮助学生做好学法衔接
中学数学概括性强,题目灵活多变,只靠上课是不够的,需要课前预习、课后进行习题的巩固练习,认真总结归纳所学知识点。这就要求七年级教师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以便以后的数学学习。小学高年级的教师应培养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课中认真听讲,做笔记的习惯。课后复习归纳、总结反思、独立作业的习惯等等。也有利于自学、类比推理、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形成。能更好的适应中学的数学学习。
总的来说,课程标准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教学的底线。所以,每一位中小学数学教师都要认真研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并且第二学段和第三学段的教师们应相互之间多交流、多去听彼此的课,对相互之间所要教的内容、所要达到的目的、使用怎么样的手段达到的目的等。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版.
[2]丁文.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3]陈敏妍.中小学数学的衔接教学[J].教育导刊,2003年,Z1.
[4]刘其祥.对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思考[J].教育导刊,2013年,3月.
[5]周云书.中小学数学衔接的思考[J].教育教学研究,1999年,4月.
[6]任立芬《浅谈小学与初中数学教学的衔接》[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2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