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差异和翻译中的文化移植

来源 :学习与科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ven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比较
  (一)历史文化差异
  语言是人们日常交际的重要工具,通过不同的语言可以传达不同民族,不同的文化思想。中国文化认为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主客体是和谐统一的。西方文化认为人与自然是并存于对立的。
  基督教认为上帝创造人间世界,笛卡尔的“物质”与“心灵”两种实体论等等虽然说法不一,但都把灵魂,精神,上帝与现实的客观世界区分开来,把人与自然,主客体对立起来。这种对立的观念使精神无形之中成为改造自然界一种巨大能动的力量。因此,西方文化中是人对外界的征服和改造。西方人不断地做科学实验,寻求征服自然之道,另一方面又认为自己的成果不过是发现了某一自然法则,并承认自然规律的不可抗拒性。
  中国文化认为阴阳依存,统一为道。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惟一,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式中国文化的基本态度。汉语中很多成语反映了这种态度,比如“天人合一”、“吉人天相”等,天和人总是相通的。人们计划一件事总会考虑“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中国人认为,人是自然界所生的,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国影响深远。
  (二)宗教信仰文化差异
  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指由民族的宗教信仰、意识等所形成的文化,表现在不同民族在崇尚,禁忌等方面的文化差异。儒教,道教和佛教是中国的三大宗教,这三大宗教在中国民众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我们有道教的“玉帝”,佛教的“阎王”,有神话中的“龙王”。而这些概念在欧美文化中并不存在,欧美人多信仰基督教,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一切事物都是按照上帝的旨意安排的,所以英语中有不少习语与基督教有关,如:“go to church”(去教堂做礼拜,结婚),“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等。
  (三)习俗与审美文化差异
  语言是文化环境中的产物,又是文化的载体,作为记录人类历史和人类思想的工具,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习俗风格,更显露出其独一无二的审美文化。比如说,中国人谦卑,受到别人称赞时常表示谦逊,回答“惭愧”、“哪里”等,而西方人总是高兴地回答“thank you”;中国人见面总喜欢问“你吃了没”或者“你到哪里去”等问题作为寒暄,而这样的问题西方人则理解为问话者想邀请他吃饭;中国人喜欢问的“where are you going”在西方人看来这是打探隐私,是不礼貌的。西方人对婚否、工资、年龄等方面的个人信息是只字不提。在审美方面,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中国传统文化坚持以善为美。据《论语》记载,孔子对《韶》的赞美是“尽美矣,又尽善也”。孔子认为,真正的“善”是“文质彬彬”。外在形式的美为文,内在的善为质。而西方传统文化则坚持以真为美的原则,其核心是“真”。作为价值范畴的“真”是认识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西方艺术的求真品性就与其思维形态紧密相关。
  二、翻译中因文化差异产生的文化移植
  (一)典故、寓言文化的移植
  涉及兩种语言,两种文化的翻译,不仅仅是表面上的语言文字转换,而且是跨文化的语际交流过程。当某些文化现象建立在人类共识或者相同的生活经验之上时,两种文化在两种语言的转换过程中可以实现同步交流。可是当一个民族的文化现象在另一个民族文化里找不到与之对应的文化因子时,就会出现文化空缺,因而无法实现语言同文化意象的同步传递,此时就需要借用文化移植。文化移植是指把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意象移植到另一个民族的文化空缺里。最易造成文化空缺的莫过于典故性的成语,如历史事件,寓言,神话等一类的成语。其特点是源远流长,富有浓厚的民族色彩,约定俗成。如:“Now you can meet good Samaritans again here, there and everywhere. Samaritan” 源出《圣经》,指乐善好施者,此处可引申为乐于助人者。所以在翻译这种句子时,我们必须把Samaritan的隐含意义翻译出来,以免出现文化丢失现象。再如一位唐诗的英译者约翰特纳在翻译李白的千古绝句“烟花三月下扬州”时,译成“Mid April and blossoms go”。译者很可能以为句中的扬州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地名而已,殊不知扬州是一个文化意象,它不仅代表着一个风光艳丽的风景地,更代表了中国古代文人享乐之地。
  (二)宗教文化的移植
  中国历来是个宗教盛行的国家,尤其以佛教为主。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所以中国的文化处处留下了佛教的痕迹,同佛教有关的成语比比皆是:借花献佛;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佛靠金装,人靠衣装等。而信仰基督教的西方人关于上帝的语言比比皆是。打喷嚏时说“God bless you”,惊讶时说“My God”等。所以,当我们遇到这类谚语时不如将佛祖,基督教中的“God”采用直译的方法,连同其宗教文化一起移植过来。比如谚语“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英译文是“The monk may run away but the temple can't run with him.”这条译文就生动形象地传达了原谚语的宗教文化意象。使人联想到念经拜佛的和尚。再比如英语谚语“God made the country”隐含着上帝创造天地从无到有之意,如果将“God”翻译成中国文化里的佛,那不仅没有保留原文的原汁原味,而且还歪曲了基督教中上帝创造论之说。
  (三)民俗文化的移植
  翻译中中西民俗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比喻及习惯用语上。比喻及习惯用语具有浓郁民族文化色彩。不同民族对同一世界的认识,可以有不同的透视角度,因而会产生比喻的差异。比如“cast pearls before a swine”、“a lion in the way”这些短语分别表示“对牛弹琴”、“拦路虎”的意思。
  在中国,尊长的观念是深入人心的。我们对长辈一般是有尊称的,该喊爸爸的时候叫爸爸,该叫叔叔的时候叫叔叔。然而英美国家情况则很不相同,除一些特殊时间场合,其余的不分男女老幼,不管年龄地位都可以直呼其名。比如说一个四岁的小女孩捧着一个玩具在玩,你要问她是谁给的,她回答说“John gave it to me”,之后得知John是小女孩的叔叔。在中国,妈妈带着女儿出门碰到老熟人时,会忙着催促小孩喊“伯伯”或“叔叔”。小孩自然乖巧地喊声“叔叔”或“伯伯”而赚来一两声大人的赞美声。而在英美国家则不尽然,西方人只把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认为叔叔阿姨。
  当然,文化移植不是生搬硬套,不是死译、硬译。它是一种尽量把外来文化的物象和意象同时传达给读者的方法。当代系统功能翻译观给了我们一些启示:由于意义受制于语言社会文化语境,因此,寻求意义的对等实际上是寻求两种语言的情境、语境的对等,即寻找两种语言的语篇在相同的语境中功能的对等。
  由此可见,中西文化由于历史的沉淀,两种文化产生了历史,宗教信仰以及习俗审美等方面的文化差异。这些文化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导致的文化空缺我们可以利用文化移植来弥补,文化移植不仅把一种文化和语言中的信息以原有的形式贡献给另一种文化及语言,使该民族能够欣赏到原汁原味的异族文化,也给该民族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从而进一步增强了两种民族文化的相容性。而译者要完整、准确地传达源语文化中的意象,就必须要熟知源语文化背景,充分理解源语中文化意象,尊重和顺应目的语文化,合理地在目标语中构建出功能对等的文化意象,唯有如此,才能在翻译和传递文化意象中成功实现文化移植。
  参考文献
  [1]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年,1~16.
  [2]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年,269.
其他文献
摘 要:阅读教学长期以来作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部分,是学生学好语文、取得良好语文成绩的一大因素之一。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在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有让学生能够准确识字,提高识字质量;进行听书读写;拥有良好的写作表达基础;深刻理解文章思想,提升自身精神境界等要求。同时,阅读教学契合了新课标改革下的教学新要求,良好的阅读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语文综合能力素质,促成学生的健康发展,最终培养新
期刊
摘 要:体育课程的基本教育目的是要优化学生的身体素质,完善学生的器官发育,使学生具备健康的体魄,以便使其以更加优良的状态应对人生路上的各种挑战。但是,初中生的身体素质发育水平存在先天差异,而且后期的体育训练经历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体发育情况。但是,如果要想真正优化初中生的身体发育情况,初中体育教师就必须要实施个性化教学改革,促使初中生可以不断优化自己的运动水平。本文将从设计个性化的训练任务、突出学
期刊
摘 要:在慕课兴起的背景下,英语课程一改以往内容固化、结构化等特点,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将网络学习、个性化学习变成了现实。微课作为慕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主题式教学形式集中讲解知识点,能够有效配合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本文结合英语学科特点,在介绍微课的基础上,探讨了初中英语微课制作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初中英语;微课内容;微课制作  微课指的是
期刊
摘 要:新课标的改革对教育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各教育机构以及教师为配合改革要求,也不断改进和提出新的教学方法。其中,应用于初中数学的分层教学法,就是一种将学生按照学习能力以及当下学习成绩等划分层次,从而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好的达到因材施教目的的教学法。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数学;分层教学。  一、引言  数学是一门偏向于理性思维的学科,十分考验学生的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力以及逻辑分析能力。不同
期刊
摘 要:物理学一门自然科学,其思维方式对人的考验极其多,在其内在的原理、规律的探讨中,许多教师缺乏对理论依据的深究,从而导致了教师对学生思给能力培育的系统指导。因此,深入研究思维能力培育的理论依据,对教师更加深层次的理解物理学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思维能力培育;中学物理。  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思
期刊
摘 要:随着互联网和物联网经济的飞速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重大国家战略的提出,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对软件产业的人才需求将更加强劲,培养能力本位,面向工作岗位能力的人才已是必然趋势。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模式,是以培养企业需求人才为目标,将学习内容与企业岗位工作技能进行有效结合,确保学生能力与工作岗位的精准接轨。本文基于高职软件专
期刊
摘 要:阅读能力作为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应该掌握的基本能力之一。阅读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在阅读时快速得到所想要获取的信息,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提取作者在文中的思想感情,并将文章中的信息化为己用,丰富自己的文学积累。在小学高年级阶段的语文学习中,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要求学生浏览全文,设置一定的阅读任务,以及锻炼学生中心段落的寻找能力等等来提高学生的阅
期刊
摘 要:安全工作是幼儿园工作中的首要工作,是其他一切工作的基础。而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差,安全防范意识薄弱。所以,只有积极的教育和保护,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安全防范意识,才能使幼儿尽可能地避免伤害。  关键词:“转向”“家园合力”“行动方式”“隔代教育”  一、从隔代教养的问题实例说起  实例1:2018年12月13日,萧山新塘街道,一位奶奶带着孙子在河边散步,碰到熟人,变拉起了家常,两个孩子则
期刊
摘 要:上好小学语文阅读课;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能力;注重训练学生阅读效果;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课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閱读是小学语文课中的一个难点,学生学习效果不佳,教师教学方式单一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此我们必须知道什么是阅读,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的活动,阅读是一种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文章的思维过程,在《
期刊
摘 要:在“学本课堂”教学理念指导下,尝试“顺学而教”策略,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采取各种手段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思维,以获取新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思维,激起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挖掘其内在潜能,使课堂上教师的教学产生一种内化作用,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顺学而教 学导结合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关于文言文教学的要求很
期刊